哲学与人生
2012-10
傅统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傅统先
369
无
《哲学与人生》1945年由世界书局初版,是傅统先那些年在圣约翰大学等校教授哲学概论时,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哲学和人生问题的基础上写成的专著,体现了他以自己的哲学来复兴民族的努力,内容深沉而有力。现在我们将《哲学与人生》纳入“通识书系·重拾民国经典”系列图书,以1945年版为底本,重新予以编排出版。编校工作中,除了将原来的繁体直排改为简体横排,还纠正了原书中个别明显错讹,同时对原书与现行标点符号规范用法不同的少量标点符号作了改动。
傅统先,1910~1985,湖南常德人,中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哲学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1928年考入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辅修教育学,并选修宗教学。1935年秋,在国立暨南大学附设实验学校任英文教员并兼副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正风文学院(后改为诚明文学院)教授英文和哲学概论。1938~1941年间兼任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东吴法学院、圣约翰大学等校逻辑学、哲学概念等课教师。1942年秋,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被聘为圣约翰大学教育系主任兼哲学教授。1948年8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49年夏获文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8月回国。1951年担任上海新中国学院教育系逻辑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后到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任教,1953年任教育系主任。1979年春,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研究》杂志编委,山东省教育学会名誉主席。1980年11月,出席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教育专家会议。1985年3月2日因病在上海逝世。傅统先一生著述颇丰。除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心理学——一本根据事实的课本》、《唯心哲学》等50多万字的译著,还编写了《中国回教史》、《美学纲要》、《哲学与人生》、《教育哲学讲话》、《儿童品德教育讲话》、《教学方法讲话》、《怎样教育子女》等多部专著。
自序 第一章哲学与生活 人生是不是需要哲学? 第二章人生之苦乐 人生是不是苦海? 第三章死之谜 何以我们贪生怕死? 第四章人生之目的 人生往何处去? 第五章自由意志 个人能决定自己的将来吗? 第六章人格之发展 “我”到底是什么? 第七章人性之善恶 人有没有良心? 第八章自私与利他 自私是一种罪恶吗? 第九章说爱 有没有纯洁的爱?爱有等级吗? 第十章谈美 何以情人眼里出西施? 第十一章原真 何能得识庐山真面目? 第十二章宗教之本质 宗教是社会的鸦片吗? 第十三章价值论 人生之最高价值何在? 第十四章结论 向人生挑战!
版权页: 照自然主义的看法,人是一架由许多细胞所组织的机器,这架机器有吃饭、排泄、呼吸、思想、工作等等的功能。当这架机器坏了之后,它又恢复到原来构成细胞的许多化学元素而已。机器不存在了,机器的功能当然也随之消灭了。一辆汽车完整的时候它能行驶载货,假使这汽车出了毛病,它再也开不动了。人死后就是机体的逐渐毁灭,一切活动的机能都停顿了,或者应说都消逝了。这时再无所谓灵魂,无所谓鬼,更没有什么地狱天堂。王充在他的《论衡》里面颇有这种论调,在王充之前,道家的庄子也有这种看法。 当庄子的妻子死了的时候惠子去吊丧,看见庄子正蹲坐在那儿,用手敲着瓦盆儿,嘴里唱着歌,若无其事的样子。惠子就说:“你妻子和你居住很久。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还敲着盆子唱歌,这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你的话不对。当她刚死的时候我心里怎么会不难过呢?后来想一想,一个人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非但没有生命,本来就是没有形体的;非但没有形体,本来就是没有气质的。在原始混沌的状态之中不知怎样发生了一种变化,从这种变化之中产生了气质。再从气质转变而成为了形体,从形体的变化而发生生命,现在又从生命回复到死亡的状态。这不是正像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运转一样,全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吗?别人很安适地睡在宇宙的大厦里面,我却在旁边哇哇地哭个不休,我认为这是表示没有看清楚自然的常理,所以我便不哭了。”
《哲学与人生》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这亦是人文教育的目的所在,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不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在特定议题上采取合理的原则与立场。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