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08中国随笔排行榜

张秀枫 编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秀枫 编  

页数:

31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为了梳理和总结2008年我国随笔创作的实绩,中国散文学会在浩如烟海的随笔创作中,推荐编选了65篇随笔佳作,并经过专门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的认真讨论和研究,从中评选出10篇优秀作品列榜,奉献给随笔爱好者和广大读者。  在编选和评选的过程中,坚持艺术性、专业性、公正性和文学的良知。评委们关注、跟踪全国一年来的随笔创作,阅读了几乎所有公开发行报刊上的随笔作品,在对随笔创作的现状相当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讨论、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或立论新颖独到,发人所未发、令人为之一震的,或极具思想锋芒、尖锐触及习俗及传统,给人以醍醐灌顶,拍案惊奇感觉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

作者简介

  张秀枫,作家、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时代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共创作、发表、出版小说、散文、杂文等百余万字,数次荣获文学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韩和捷克语在国外出版。《让我们再看你一眼》被收入“人教版”、“北大版”中学语文教材。其编著、主编的图书有数百种数千万字,责编的图书曾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他近年来对随笔、散文尤为关注,并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体会。

书籍目录

2008年随笔排行榜你不能没有家圣火今日三峡转身敬畏生命趋近自然——在联合国教科文大会上的讲话提纲我与季老在北大的日子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我的轮椅岳茔享堂、三碗清水及其他2008年随笔佳作(排名不分先后)王国维的最后时光生命戒律如何成就大师硬果核名人之子童年莫扎特的一次邂逅禁欲时代的情色——“红色电影”中的女特务形象王元化先生转身不羞不臊谈富豪苦禅大师领我进了门解读指挥爱华德秦腔平凹中国人丑陋吗?——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序言论天才不畏谎言遮望眼笔与人波伏瓦:不可没有,不可多有有感于孙中山不让喊“万岁”尴尬风流在潇潇秋雨的夜晚“声音”故事自由是最好的教育——读潘光旦译《赫胥黎自由教育论》私奔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坏皇帝”的另一面——从秦、隋两朝短命说到炀帝杨广未名湖畔的雪泥鸿爪活在人心便永生——追忆几次听胡耀邦同志讲话给我们一个政治家宁夏路周围的生活从《史记》出发遮蔽与记忆:赵一曼巨匠的手艺流行是一种软暴力傅雷的精神遗产德洛赛尔:一面坡上的酒风景茶生涯奢华的乡土时间的灰烬身体总在背叛灵魂睡眠深埋在老城墙里的岁月记忆中的星光我又见到了祖父夏衍上帝派来看管我的女人《祁连山下》之外的常书鸿死亡临界点上的太阳爱垂青史歌德:断念走进普洱茶那场早春的登岛斗争宫巷沈记看美人小人物与大哲学我是公民

章节摘录

  你不能没有家  梁衡  近读一篇谈烈士后代赵一曼之子境遇的文章,暗吃一惊,阴影在胸挥之不去,并生出许多关于家的联想。  赵一曼受命到东北领导抗日工作时,孩子才出生不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烈士抱着孩子的那幅照片和那个著名的“遗言”:“宁儿,母亲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但是宁儿,就是后来的陈掖贤,成长情况并不理想。因母亲离开之后父亲又受共产国际派遣到国外工作,陈只好寄养在伯父家。他稍大一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内向,常郁郁不乐。新中国成立后,生父回国,但已另有妻室,他也未能融进这个新家。陈的姑姑陈宗英(任弼时爱人)找到他,送他到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但毕业后却未能从事外交工作,原因说来有点可笑,只因个人卫生太差,不修边幅,甚至蓬头垢面。他被分配到一所学校教书。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说组织上对这位烈士子女还是多有照顾,但他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命的弱点:自己管理不了自己的个人卫生和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屋内被子从来不叠,烟蒂遍地。钱总是上半月大花,后半月借债。组织上只好派人与之同住一屋,帮助整理卫生,并帮管开支  后来甚至到了这种程度:每月工资发下,代管者先替他还债,再买饭票,再分成四份零花钱,每周给一份。但仍是管不住,他竟把饭票又兑成现钱去喝酒。一次,他四五天未露面,原来是没钱吃饭,饿在床上不能动了。婚姻也不理想,结了离,离了又复,家事常吵吵闹闹,最后的结局是自缢身亡。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陈掖贤血统不是不好,烈士后代;组织上也不是不关照,可谓无微不至;本人智力也不差,教学工作还颇受称道。但为何竟是这样的下场呢?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赵一曼烈士在遗书中已经预感到这种没有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这种情况如果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一颗母爱之心不知又该受怎样的煎熬。  二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暧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特别是母爱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爱就是前提,是铺天盖地,大包大容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地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大人是以牺牲自己的心态来呵护孩子,就像一只老母鸡硬是要用自己的体温把一颗冰冷的蛋捂成一只小鸡,并且一直保护到它独立。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的缺点了。因身份不便,顾虑太多。皇帝的新衣只有在皇帝小时候由他妈去说破,既已成帝,谁还敢言呢?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都可得到淋漓尽致发挥,就像一颗种子,在春季里,要阳光有阳光,要温度有温度,要水分有水分,尽情地发芽扎根。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潜移默化将一去不再。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孩子一说去幼儿园就大哭不止。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到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批评、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里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因为家庭成员的合作克服了多少生活及事业上的难题。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生家庭教育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三  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少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少了家庭教育、家庭温暖,他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佛教哲学讲结缘。在人生的众多缘分中,情缘是最基本的,因情缘而进一步结成家庭就有了血缘,进而使民族、社会得到延续。一个人没有爱过人或被人爱,就少了一大缘,是一悲哀;有爱而无家,又少了第二大缘,又是一悲哀。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它将无缘发展。虽然,曾有志士仁人说过“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壮语,但那是特殊情况,甘愿牺牲小家为了天下人都能有一个安定的家。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牺牲前在其著名的《与妻书》中说“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赵一曼烈士对儿子说“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祖国而牺牲的。”乱世舍小家是为救国家;盛世则要思和小家而固大家。历史上也确实有过放大无家思想的实验,但都以失败告终。如太平天国,分成男营、女营,夫妻不得团聚;人民公社搞大食堂,取消小家庭的温馨;“文革”前的干部分配制度造成千万个家庭的两地分居。近读一则资料,一九三。年,国民党立法院甚至讨论过要不要家庭的问题。可见任何政党都有过左的行为,当然都成了历史的泡沫。最新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人们对幸福指数的认同要素,第一是经济,第二是健康,第三是家庭,然后才是职业、社会、环境等。现在出现的老人空巢家庭,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变革中我们不愿看到的“家”字牌悲剧。但有三分奈何,谁愿作无家之人?  恩格斯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独身、单亲、离异、留守、空巢、无子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善的家庭。当年林则徐说,烟若不禁,政府将无可充之银,可征之丁。现在如果都由这样的家庭组成社会,国家将无可育之才、可用之才。社会要增加多少本该可以在家庭圈子里消化的矛盾。《西厢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则为天下计,愿情缘血缘总相续,小家大家皆欢喜。  (选自《海燕?都市美文》2008年2期)  圣火  筱敏  圣火点燃,在奥林匹亚点燃。  在西方遥远的城邦,山与海的一隅,据说是神居住过的地方,更是人成长为自由人的地方。那些如人一样生命力洋溢的诸神,那些如神一样心智澄明的人们。一如埃斯库罗斯的句子:“高耸的山峰,比邻群星。”在希腊,自由的人们,比肩众神。  圣火点燃,在神殿之上点燃。  那里的神殿简洁,敞开,阳光自由行走。没有神秘的帷幕和森严的官墙,没有权倾天下生杀予夺的主宰,神殿之下也没有心怀恐惧屈膝弯腰的人。那里的神是由人赋予其生命的,所有的神像,都是形象完美的人的雕像,神的庄严和高尚,仅仅是人的庄严和高尚的象征。  当整个世界深陷于古代,大地和天空都执掌在神权皇权手中,天空流布的是昏暝,地上蒸起的是蒙昧。唯希腊人用自己的手,而不是借助神明的手,在长夜点燃了理性的圣火。圣火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骨骼和肌肉也亮起来,世界的秘密在火光之下一点一点张开。希腊人记得神与人来自同样的出身,都从同一个大地母亲那里获得生命,人决不由神主宰,希腊人无所畏惧,站起来就迈出了古代,希腊人是自由人。希腊人在播种粮食的同时也播种思想,正如生存是人的权利一样,思想也是人的权利。希腊人说:“所有的事物都要被怀疑、被验证,思想没有界限。”不是神在希腊放出了思想者,而是希腊的思想者把神还原为人。  科学起源于希腊,现代起源于希腊,希腊人是最早的西方人,最早的现代人。希腊人在自己建造的城邦自由言说,独立行走,没有哪里是必须止步的,甚至不需要统治者,希腊人认为专断的政府是对人的冒犯,而城邦的事务是公共事务,希腊人在广场上自己照管自己的事情。  因此希腊人是欢乐的,他们是最先开始游戏的人。他们身躯上没有轭,也没有繁缛的缠裹,他们自由张开入的肢体,张开昂扬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一个人,一个在大地上自由伸展的人太美好了,他奔跑,跳跃,投掷,他开拓,进取,挑战,他突破界限而创造的光荣,都是他自己生命的力量,而不是神或王的力量,也不是国家的力量。人的骄傲充盈着他的心灵,因为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人的生命得到了卓异的展现。  圣火点燃,圣火在人的生命中点燃。在自己被照亮的生命中发现了人的美丽,更发现了人的权利,是希腊人发现了人。  而长夜覆盖之下的人们是被蒙住眼睛的,他们看不见火光,更不能眺望远方,昏蒙之中即使觉出远方的异样,也会以为那来自不可窥测的天庭。埃及的法老,美索不达米亚的教皇,中国的天子,这些令人生畏的神明,从来没有人胆敢注视,更不敢心生疑问。整个世界都没有人,有的只是神圣的帝王,以及归属于帝王的臣民。天底下的土地都归帝王所有,那叫做国土。人身和灵魂也归帝王所有,臣民们形同蝼蚁,因此也叫蚁民。生命从来不属于自己,自然也就没有自己的欢乐,他们的面容以及身躯都是诚惶诚恐的,假使帝王赏赐他们一笑,他们的身躯会缩得更紧。在那片因世代的死亡从而成为故乡的国土上,他们是用于役使,用于欺辱,用于牺牲的。倘若需要他们游戏,那是为了娱神娱君,也是为了显示帝王的威武,如果有谁体格或技艺出众,他便将被献出以做牺牲。神的节日,王的节日,帝王统御的国家的节日,他们在权杖之下游戏起来,祭祀,典礼,颂圣的歌舞,诡异的面具,角斗场的野蛮和血腥。王笑了,于是民也笑了,看着是普天同庆万众欢腾。  然而圣火来了。圣火从奥林匹亚来了。  奥林匹亚圣火为人的价值点燃,为捍卫人的独立和尊严点燃,自由的个人是希腊最鲜明的特征。圣火之圣是自由人的神圣。  人用自己的手臂举起圣火,用自己的双脚奔跑,点亮了一个城郭,又点亮了一个城郭,点亮了一个人,又点亮了更多的人。圣火在越来越广远的传递中,已经成为普世的圣火,希腊人所发现的人的价值,已经成为普世的价值。  现在,圣火翻过壁垒,跨越海洋,带着风一样快的思想,再也不可阻拦地向东方来了。神秘的东方一片喧声。  我们在人群之中,我们躁动。是看到西方来了吗,看到普世价值来了吗,看到人的自由吗,人的权利吗,人被点燃的理性吗,人挣脱了绑缚的生命力量吗,人所面向的更高的生存吗。  我们看到国家在布置盛大的庆典,国家在宣示其意志和强盛,于是我们看到举国欢腾。我们的欢腾究竟是因为张开了自由人的身心迎接圣火,还是因为将向圣火注入东方的神圣,我们上下张灯结彩,那是为了猛撞希腊精神,还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国家精神。  来自天庭的祥云即将卷裹圣火的火种,我们可以展示的东方的元素何其繁盛。也许首先是东方巨龙,它盘踞千年,一代一代繁衍古代的品种。也许是向日葵地里竖起的兵马俑,它们裹在大国的盔甲之中。也许是从皇宫的重门舞出来的长袖,它们引领大众的欢腾。还有那些被征集的笑脸,苹果一样光滑红润,不要一丝记忆的皱纹。我们毕竟看见东方笑了,我们笑了,我们不知道那是生命被点亮了,还是灯笼被点亮了。我们看到了巨人的身影,但我们看不清楚,那是一个身心强健的人的身影,还是一个国家的身影。  圣火来了。  那真是希腊来了吗?  (选自《随笔》2008年2期)  今日三峡  汪永晨  2007年10月23日我乘“长江”号游轮从昌出发逆水而进入三峡。让我没想到的是原来两岸那么高耸的峡谷,如今很多地言已像土坡。2005年。大坝初建成我走过一趟三峡,那时水位是135米,如今却已是156米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2008中国随笔排行榜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