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

叶延芳 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

叶延芳 编  

页数:

303  

字数:

3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绪论一 歌德和康德我们都知道德国盛产高深玄奥的哲学家,他们的大部头著作一般人是没有胆量硬碰硬地读下去的,更别说什么解读阐释发挥了。而即便在德国的乡村田野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夕阳西下,有妇女闲坐庭院的草坪上,手捧一本砖头一样厚重的书,全神贯注地阅读,旁若无人,独自一人沉浸在思考的愉悦当中。她手中捧着的可能是康德、黑格尔,当然,也有可能是《浮士德》、《布登勃洛克一家》,但无论如何,不管是哲学著作还是文学作品,“德国制造”大都以深沉厚重、善于思辨著称。一个家庭妇女竟能如此平静自然地把自己的精神投入到大部头著作中去,这情景本身就足够震撼人心的。伟大的心灵肯定是相通的,惟其如此,一位哲学家和一位文学家之间的距离,要比他与蹩脚的三流哲学家之间的距离要小得多。歌德曾感慨说:“康德没有注意到我,尽管我本着自己的性格,却走上了一条类似他所走的道路。我在对康德毫无所知之时就已经写出《植物变形学》,可是这部著作却完全符合康德的思想。”而在康德的居处,这位严谨得有些死板的哲学家在自己的房间内挂起的却是卢梭的肖像,卢梭是哲思的,但无疑更是感伤的,浪漫的,激情的,诗意的。如果说歌德、卢梭代表的是诗学、感性,那么康德则是哲学、思辨,人类心智的两极反倒在至精至微的地方是相通为一的。歌德不乏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康德同样有超凡的敏锐直觉。本来,诗性思维和理论思维是矛盾的,冲突的,相克的,但一个强大的无所不在的浪漫精神竟能将二者统合起来。歌德和康德是一体的,能够包容二者的就是俯瞰人类精神困境的悲悯情怀。人类个体为自己立法,依凭自由意志去决定人间的行为。这一情怀是博大的,也是极其浪漫的,可以具化为严明清晰的逻辑推理,也可以生成或低沉或灵动的歌唱。德国文学有时会显得素朴、笨拙,甚至有些生硬,但绝对不肤浅,而是一种大浪漫。这种浪漫精神是内敛的,平整的,厚实的,有时甚至是收缩的,一如德国境内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和黑森林。德国文学的根就扎在泥土深处,一群农民耕作在田野中,夜晚仰望星空,凝视内心深处,歌吟,思索,抒写。这就是德国文学。二 德国文学的起源就整个欧洲而言,德国文学无疑属于“晚熟”类型。欧洲的中古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初期(5-11世纪)为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12-15世纪)为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末期(16-17世纪中叶)则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在初期的前几个世纪中,散居在欧洲各地的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所谓的德国文学还是一片荒芜。其实,一直到16世纪,德国还是一个封建统治下的落后的农业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发展形不成合力。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一千余年,此时的欧洲各国分立,屡屡以兵戈相见。德国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它居于欧洲的中部,四周都被其他民族围绕。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存权利,就必然地成为德意志这个民族的根本性问题,于是,这一族群中须养成一种奋斗的精神,尚武的风气。德国文学的源头——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就集中赞美了勇武的精神和忠义的气节。这部产生于1200年前后的叙事诗,篇幅很长,约9500多行,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名为“齐格夫里特之死”,下部为“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史诗的情节主要基于这样一段史实——公元437年,日耳曼人在莱茵河上游建立的勃艮第王国遭到匈奴人的毁灭。英雄们围绕尼伯龙根宝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封建主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流血冲突。尼德兰王子齐格夫里特早年曾杀死怪龙,占有了尼伯龙根族的宝物。他爱慕勃艮第国王巩特尔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的美貌:她是勃艮第国中最美貌的佳人,她是绝世的美女。任何人都会承认:不管是什么帝王和权贵,要想娶妻,如能娶到这样的美女,一定万分中意!齐格夫里特于是向她求婚。巩特尔先曾在齐格夫里特的帮助下打败敌人,并娶冰岛女王布仑希尔特为妻的。至此,巩特尔才同意齐格夫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的婚事。后来,布仑希尔特与克里姆希尔特发生纠纷,她得知巩特尔是依靠齐格夫里特的力量才赢取了自己的芳心,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设计让侍臣哈根杀死了齐格夫里特。齐格夫里特死后,哈根把尼伯龙根宝物沉入莱茵河。克里姆希尔特寡居13年,为了复仇,她同意嫁给匈奴王。又一个13年过后,她开始对勃艮第人大肆杀戮,巩特尔和哈根相继被杀。哈根临终前,拒绝说出尼伯龙根宝物的藏匿之处,宝物不知所终。最后,勇士希尔德布兰特不能容忍克里姆希尔特的残暴,也将其杀死。故事的结局很悲惨:武士都死了,两个王国覆灭了,尼伯龙根宝物也不见了。武士们的荣华都已经在死亡中葬送。大家都替他们感到烦恼和悲恸。国王的盛宴就此以痛苦收场,世界上的快乐,到后来总是变成忧伤。忠诚的价值却得到了无限的推崇。即便是那个阴险狡诈的臣仆哈根,对主人也是无限忠诚的,他可以为了自己的主子去放冷箭,杀无辜,喝人血,竭尽所能。光明磊落耿直憨厚的齐格夫里特,同样忠诚,勇敢,心地纯洁,被誉为“德国青年的代表”。无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使它成为中世纪德国文学的代表作。歌德曾评价说,《尼伯龙根之歌》是经典的,不可复制的,像《荷马史诗》一样。不过,对现代读者而言,这部诗歌体著作在形式上读起来稍显生疏,有别于今天的阅读习惯,就不再入选本书。三 16、17世纪德国文学16世纪的德国人文主义者,以文学作为武器来反对诸侯的分裂统治,反抗罗马天主教会对德国人民的压迫,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但他们撰写著作采用的语言大都是拉丁文,而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德语。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与普通民众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从1517到1533年根据人文主义学者对古代语言研究的成果,用德国人民的语言把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成德语。最广大的农民、平民阶层藉此而能阅读并引用《圣经》中的章句。这对促进德国语言的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德国文学语言的基础。马丁·路德撰写过不少鼓舞人心的赞美诗,还写下许多论辩性质的散文和寓言,开创了现代德国散文的先河。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学相当繁荣,其中最著名的民间故事书是《梯尔·厄伦史皮格尔》和《浮士德博士的生平》。前者写的是觉醒的农民,用自己的机智战胜贵族、僧侣,愚弄行会的师傅。后者的主人公浮士德和魔鬼订约把自己的身心卖给魔鬼,魔鬼则答应为他服务二十四年,满足他所有的愿望。博学多闻的浮士德博士和魔鬼上天入地,一刻不停地追求人世间的乐事。教堂已经地覆天翻,塔楼已成为灰烬,市政厅笼罩着恐怖,壮丁们牺牲了头颅,少女们受着污辱,只要是视线所及之处,总是兵燹、瘟疫和死亡,使我们胆战心惊。……可是我还没谈到,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情,比瘟疫、大火、饥馑更怕的事情:有许多人的灵魂的宝物也已经被夺去。格里菲乌斯的这首诗作撰写于1636年,30年的战争已经进行了18个年头。德国境内可谓哀鸿遍野,民生凋敝,文化滞后。文学创作在这个黯淡的时代里褪去了光辉,丧失了力量,市民出身的作家大都依附于宫廷,寄食于公侯门下。附庸风雅的宫廷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人们以追随外国风尚为能,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文化树为榜样。受此影响,作品的内容大都贫乏孱弱,处处充斥着华丽的词藻、离奇的比喻和堆砌的典故。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成为一种“形式的游戏”。17世纪后半期,小说家格里美尔斯豪森创作出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才为德国文学赢得了相当大的世界声誉。这部小说叙写了主人公一生的遭遇,反映了德国30年战争时期的社会情况,极具巴洛克文学的特点:夸张,浪漫,且充满神奇的梦幻。同时,它又超越了流浪汉小说的局限,是德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这部小说共分6部,在第5部,主人公曾来到过中国,后经意大利回到德国,决定过退隐的生活,言语中透露出沉重的悲伤:再见吧,世界,因为对你不能信任也无所希望;在你的广厦里过去的业已消失,现在的正在我们手中消逝,将来的还没有开始,最巩固的在衰落,最坚强的在破碎,最永恒的在结束,致使你是死者中的一个死者,在百年之内你使我们没有一个小时的生活。后来,远方的世界让他无比向往,于是就航海到一个海岛上,在那里以劳动为生。17世纪的诗人们为纯洁优化德国文学的语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处于分裂状态的德国还没有产生出一位“世界级”的作家,德意志民族文学还远称不上杰出,尚不能与英国、法国、西班牙文学并肩。但德国追赶世界文学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四 狂飙突进运动1770年,歌德和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相见。这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狂飙突进”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运动。“狂飙突进”,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赫尔德尔是“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和精神领袖。他早年学医,后研习神学和哲学,1769年在巴黎结识狄德罗,回国后又与莱辛(1729-1781)和歌德相识。正是赫尔德引导歌德学习荷马和莎士比亚,收集和学习民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歌德写出了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抒情诗篇《五月之歌》:自然多明媚,向我照耀!太阳多辉煌!原野含笑!千枝复万枝,百花怒放,在灌木林中,万籁俱唱。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许多作家、批评家,于1770至1771年间聚集在地处法德边境的斯特拉斯堡。他们一致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深受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赞扬淳朴的儿童和劳动人民。1773年,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冯·伯里欣根》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剧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是表现“狂飙突进”运动精神的力作。莱辛一生致力于以编辑者或政论家的身份谋求独立生存,但也不免要为一个普鲁士将军充任秘书,晚年还要从一个公爵那里接受俸金。但,莱辛保卫真理的热情,反封建、反正统教会的斗争从未衰落停歇。1772年,《爱米丽雅·迦洛蒂》首次上演,此时已经属于狂飙突进的时代。莱辛虽然没有参加到这一运动,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则受到狂飙突进诗人的普遍欢迎。例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公在临死前的一个读物,就是莱辛的剧本《爱米丽雅·迦洛蒂》。由此可见莱辛的作品的影响力有多大。人们说如果不提歌德,不提莎士比亚,不提但丁,就写不成一部世界文学史。的确如此,歌德连同他的作品在德国文学传统中早就被认为是无可比拟的,不可复制的。同样,在德国文学史中,提到歌德,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位天才席勒。歌德在诗作《人性的界限》中写道:是什么把神同人区别开来?神好比是一条永恒的河流,他面前流过许多波:波浮起我们,波吞没我们,我们于是下沉了。歌德,对于德国文学而言无疑属于“神”一样的伟大作家。由于“狂飙突进”运动的理想与德国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距离,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这一运动逐渐消歇,接近尾声。就在德国的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在时代的波浪中“下沉”之际,歌德和席勒携手开创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时期。1794年,歌德与席勒订交。席勒在给歌德的信中说道:“最近和您的一些谈话使我整个思想都活跃起来了。”歌德和席勒两人一老一少密切合作,在魏玛共同主办剧院,主编文艺杂志,相互鼓励通力合作,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从而把德国文学提升到全欧洲的先进水平,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1796年,两人合作写出了四百多首警句诗《馈赠》,歌德创作出《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赫尔曼与窦绿苔》和《浮士德》(第一部)等经典作品。席勒在这一时期则完成了规模宏伟的历史剧《华伦斯坦》以及《奥尔良姑娘》、《威廉·退尔》等剧作。席勒在德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仅次于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第二座丰碑。席勒最著名的诗作是经贝多芬谱曲后唱遍全世界的《欢乐颂》,成就最突出的是他的剧作,素有德国的莎士比亚之称。1805年5月,席勒去世,因为家境贫窘就草草葬在魏玛的一个大墓里。歌德对席勒的死万分痛心:“我失去了席勒,也就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多年后,歌德亲自去找寻席勒的遗体,但已无法辨别出来,只求得一个头骨。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他与席勒的头骨长眠在一起。

内容概要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德国文学大多素朴、质拙。甚至略显生硬,但这绝对不是肤浅,而是一种大浪漫。这种精神是内敛的、平整的、厚实的,甚至是静穆的,一如德国境内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和黑森林。《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中德国文学的根就扎在泥土深处,一群农民耕作在田野中,夜晚仰望星空,凝视内心深处,歌吟,思索,抒写。

作者简介

叶廷芳,浙江衢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历任北京大学教师,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杂志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文学室主任,研究员。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环境艺术学会理事;中国残联评委会副主任。

书籍目录

绪论
爱米丽雅·迦洛蒂
浮士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强盗
阴谋与爱情
胡桃夹子
格林童话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豪夫童话
茵梦湖
倔犟的姑娘
沉钟
布登勃洛克一家
荒原狼
西线无战事
铁皮鼓
分裂的天空
朗读者
香水

章节摘录

五 19、20世纪德国文学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文坛上出现。施莱格尔兄弟、蒂克、诺瓦利斯等人以耶拿为中心,出版杂志《雅典娜神殿》,宣传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运动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805年以后,又有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和学者先后聚集在海德尔堡,他们同气相求,一起创办刊物,形成了后期的浪漫主义,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他们收集大量的民歌和童话然后整理出版,这给当时德国的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格林兄弟曾和浪漫主义者有来往,他们收集编写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成为经典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是霍夫曼。他的小说作品具有神秘色彩,往往通过荒涎离奇的情节,写出自然和人生中所谓“夜的方面”——阴暗玄秘的氛围,人并没有能力主宰自己,幽灵的力量支配着人的生活。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工业革命,进程虽缓慢,却也很给力。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加强,工人阶级随之成长起来。“青年德意志派”应运而生,他们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在德国成长起来的作家的总称,以进行鼓动性的社会批判见长。19世纪前期,海涅和毕希纳的创作代表着德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毕希纳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两派之间的冲突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剧作《丹东之死》。他肯定罗伯斯庇尔的革命坚定性,同情丹东之死,同时也谴责丹东放弃革命,沉湎于个人的生活享受。1848年革命失败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开始对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一大批作家走上了逃避现实的道路,脱离时代和社会的地方文学风行一时。这一时期最大的作家是施托姆。普法战争后,德国自上而下统一了全国。虽说普法战争对德国而言,开辟了一个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时代,但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并没有取得足以傲视其他欧洲强国的成就。这一时期,德国文学有所谓的“模拟文学”流派,他们在撰述作品时一味模仿古典文学,缺乏创造性。自然主义运动也在这一时期开启,它的代表作家是霍普特曼。自然主义运动大胆地暴露社会黑暗,打破沉闷艺术创作氛围,事无巨细地描述现实生活,但对艺术构思的价值认识不足。霍普特曼以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逐步走上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从而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例如《沉钟》作品中出现的“钟”的意象就极富象征意味。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沉钟社”的名字就来自霍普特曼的这部名剧《沉钟》,这个文学团体以剧中铸钟者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进入到20世纪,德国文学在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印象主义和新浪漫主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产生的表现主义。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权,接着是法西斯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部分进步作家被迫流亡国外,形成了“流亡文学”。里尔克是德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代表作品有诗集《祈祷书》、《杜伊诺哀歌》等。他的诗歌作品注重韵律,比喻新特,在精细的雕琢中流溢神秘的色彩。现代派虽盛极一时,但取得最大文学成就的还是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和黑塞。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曼兄弟二人的长篇小说都反映了德国在时代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冲突,但两者有显著不同的艺术风格。前者主要接受的是俄国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后者倾向于法国现实主义传统,在风格、语言上受法国作家的影响较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德国文学流派纷繁,风格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德国作家黑塞、伯尔、格拉斯、穆勒等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证明了深沉厚重且富有思辨精神的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德国制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并非一开始就那么独特优异。其实,德国文学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追赶他国的状态。正因为长时期的思想文化上的滞后,德意志民族最能博采众长化为己有。例如,莎士比亚对德国文学就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学者曾评论说,没有莎翁的直接影响恐怕就没有德国戏剧的登堂入室。但在同一时期,莎翁对拉丁民族尤其是法国的影响就要小得多。在歌德那里,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多种文化思想艺术因素的综合: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东方的哲学思想等等。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再加上歌德自己的创造才能和不懈的努力,才使得这位天才成为世界级的大文豪。德国文学是谨严精审的,绝不会流于浅薄皮毛。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告诫世人,不可在外在仪式和教义那里去求得宗教的实质,而要从人的精神的深处去发现宗教。我们解读德国文学作品,同样需要沉静下来,在作品的深处去发现德国文学,品味德国文学的魅力。爱米丽雅·迦洛蒂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在德语文学的发展中,他的经典剧作和戏剧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创作于1772年的《爱米丽雅·迦洛蒂》就是莱辛最为著名的剧作之一。《爱米丽雅·迦洛蒂》的故事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赫托勒亲王爱上了爱米丽雅。但是,爱米丽雅就要和阿皮阿尼伯爵举行婚礼了。在宠臣玛里内利的帮助下,亲王如愿以偿地把她抢了过来。但他并不知道玛里内利的计谋会带来如此惨重的结果……剧中人物爱米莉雅·迦洛蒂奥多亚多·迦洛蒂——爱米莉雅的父亲克劳迪娅·迦洛蒂——爱米莉雅的母亲赫托勒·贡扎加——瓜斯塔拉省的亲王玛里内利——亲王的侍卫大臣卡米洛·罗塔——亲王的顾问之一孔蒂——画家阿皮阿尼伯爵——爱米莉雅的未婚夫奥尔西娜伯爵夫人柏提斯达安杰罗皮鲁侍从数人第一幕布景:亲王的一间办公室第一场亲王坐在写字台旁,在堆满的信札和文件中随意翻阅着。亲王:状子、请愿书,尽是这些让人发愁的公事。竟有人羡慕我们!——我觉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我们的帮助,那我们才值得人们的羡慕。——爱米丽雅?(他翻开一封请愿书,看里边的签名。)爱米丽雅·布鲁内西——不是迦洛蒂。她要求这么多,不过她看在叫爱米丽雅的份上,我就批准她吧!(签字,按铃,一个侍从走来进来。)侍从:这儿有一封伯爵夫人奥尔西娜的信。亲王:奥尔西娜的信吗?放桌子上吧。侍从:她昨天到了城里,信差还等着回信呢。亲王:如果需要回信,我会派人送去。(侍从出)我亲爱的伯爵夫人呀!——不错,我相信曾经爱过她!说不定,是真心的。但是——这早已成为了过去。第二场画师孔蒂,亲王孔蒂:王爷,您吩咐我画的那幅像,我已经带来了。我还带来了一副不是王爷吩咐我画的像,这幅像值得您一看。亲王:我想不起来,吩咐您画的是谁的像?孔蒂:伯爵夫人奥尔西娜。亲王:是的!——可我的委托被您拖得太久了吧。第三场亲王,孔蒂拿着两幅画像,把其中一副放在一张椅子上。孔蒂:(把另一幅放正)请王爷考虑到我们艺术的界限。很多非常吸引人的美,完全隐藏在艺术的界限之外。亲王:好极了,孔蒂!您的手法,您的艺术。——这太过于夸奖她了。孔蒂:我的王爷!——作为画家,我们总以为完成的作品会在爱它的人身上找到他订画时的热情。我们用爱情的眼光绘画,所以您也要用爱情的眼光来评价。亲王:说得很好!孔蒂——可是您怎么不早一个月把它送来呢?——把它放一边吧,我想看看另一幅是什么?孔蒂:(把画像拿了过来)值得欣赏的艺术有很多,可比这个更值得欣赏的对象,肯定不会再有了。亲王:那一定是某位艺术家的太太吧。——孔蒂!我看到了什么?这是您的大作吗?还是我想象中的作品?——这是爱米丽雅·迦洛蒂啊!孔蒂:什么?王爷,您认识这位天使吗?亲王:(企图极力镇静,仍目不转睛地盯着画像)不很熟!不过在一次晚会上,我见过她的母亲。——我也认得她的父亲,一个上了年纪的武夫,虽然骄慢,倒是一个心地忠厚的好人!——孔蒂:我发现,您的灵魂完全在您的眼睛中间,我最喜欢这样的灵魂和眼睛了。亲王:亲爱的孔蒂,象我们这样的人怎么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呢?只有画家才真正懂得怎么判断美丽。孔蒂:难道每个人的感情都要首先等待一位画家的判断吗?我必须要给您说一句话:作为为一个画家,我生平最大的幸福,就是爱米丽雅·迦洛蒂坐下来让我画她的像。她整个儿形象,从那时起,就成了我对女性美的唯一研究对象。亲王:您这种对于女性美的研究,除了使它也成为我的研究之外,我还有更好事情能做吗?——那一幅画像您带回去,做一个精致的画框。我要把它挂在走廊里——但是这一幅要留着这儿,我要把它放在手边。孔蒂,我非常感谢您,去开一张账单给我的财政大臣吧——您要多少,就开多少吧,这是您这两幅画的酬劳。第四场亲王,玛里内利玛里内利:王爷,伯爵夫人奥尔西娜昨天回到城里来了。亲王:您同她谈过吗?这儿已经放着她的一封信了,不过我对它一点好奇心都没有了。我快要和马萨公主结婚了,这类事情就此暂停。玛里内利:假如只是因为这件事,奥尔西娜也该知足了,就象王爷满足于自己的命运一样。亲王:我的命运肯定比她要艰苦得多。我的心变成一个国家利益的可怜的牺牲品。她的心,她可以拿回去,但是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送给别人。玛里内利:为什么要拿回去呢?伯爵夫人要问:假如只是因为政治,而不是爱情,王爷才会结婚。那她干嘛要把心拿回去呢?在这样一位夫人的旁边,情人总还可以看见自己的位置。她不怕为此牺牲,她只怕——亲王:一个新的情人。怎样?玛里内利,您想说这是我的罪证吗?玛里内利:王爷,请不要把我和那个傻女人混为一谈,我不过是出于同情才借用她的话。她昨天感动了我,她开始还假装心平气和的样子,很快,她就带着一种最快乐的表情来谈论最悲伤的事,然后又用一种最凄惨的神色去叙述最滑稽的笑谈。她现在躲到了书本里,这些书本恐怕会给她生命带来最后的打击。亲王:如果因为爱情她变傻了,那么没有爱情,她迟早也会变傻的。——好了,关于她,我们也谈够了。城里还有其他新闻吗?玛里内利:伯爵阿皮阿尼今天要举行婚礼——其实算不上什么新闻。亲王:阿皮阿尼,我知道,玛里内利,您不喜欢他,同样,他也不喜欢您。不过,他确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青年,漂亮、富裕,名誉也很好。我希望认识他。玛里内利:恐怕来不及了。他没有打算在宫廷谋出路,他要带着自己的夫人去皮埃蒙特山里去,在阿尔卑斯山上打猎,养土拨鼠。他定了一份门第不相当的婚事,这足以葬送他的前程。亲王:别谈门第吧!这些粗俗的礼节。告诉我,是哪个女子让他做出这样大的牺牲?玛里内利:爱米丽雅·迦洛蒂。亲王:爱米丽雅·迦洛蒂?绝对不可能!玛里内利:是的,殿下,您为何这么激动,难道您认识这位爱米丽雅·迦洛蒂吗?亲王:(跑过去把那幅画像拿给玛里内利)是这位吗?你说一句“正是她”吧!一刀刺进我的心里吧!玛里内利:正是她!今天要变成阿皮阿尼夫人了。婚礼在萨比奥内塔附近她父亲的庄子上秘密举行。大约中午时分,伯爵和母女两人,还有几位朋友,要动身前往那里。亲王:叛徒!这到底怎么回事?我爱她,我崇拜她。你们可能很早就知道了,为什么这么阴险,一直等到现在,才来告诉我。假如这次我饶恕了您——那么我的罪恶绝不会饶恕我!玛里内利:王爷,我再三起誓,如果我对这个爱情知道一点,天使和神明就不要再理我!亲王:玛里内利,请您原谅我。(投到了他的怀抱里)请您可怜我。如果您能,请救救我。玛里内利:只要不是木已成舟,就会有办法。(想了一会)王爷,您愿意给我自由行动的权利吗?你会允许我所做的一切事情吗?亲王:一切能扭转现状的事情,玛里内利,我都会准许您!玛里内利:那么不要耽误时间了,您立刻去多赛乐行宫去吧。到萨比奥内塔的路要经过那里。王爷,您不是因为大婚,要派一位使臣去马萨吗?您就派一位伯爵去吧,让他今天就必须动身。亲王:太好了!您带他来见我吧。……


编辑推荐

一杯咖啡 一部经典权威教授带领下快速读完世界文学不限学历,谁都可以!原汁原味的高浓缩外国文学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 PDF格式下载



德国文学大多素朴、质拙。《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中德国文学的根就扎在泥土深处,一群农民耕作在田野中,夜晚仰望星空,凝视内心深处,歌吟,思索,抒写。


说起外国文学,我最爱读的当属法国文学。大仲马、雨果、巴尔扎克,每一个名字都是那样响亮,每一篇作品都是那样精美。不过这本书并不是讲法国文学,而是更加厚重、沉重、稳重的德国文学。
德国文学我也读过一些,比如《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格林童话》。这三本全是本书中介绍的作品,我全都从头到尾读过的。不过说句实话,个人感觉不如《三个火枪手》、《悲惨世界》等几部法国大作读起来爽。不过这也许就是德国文学的特点吧,就像封皮所说,德国文学太多素朴、质拙,甚至略显生硬,但这绝对不是肤浅,而是一种大浪漫。说到浪漫,这是肯定的,从《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其中的浪漫,少年歌德的爱情有多炽热,可想而知。这种精神的确是内敛的、平整的、厚实的。
除了这三本之外,另一个有印象的作品便是《铁皮鼓》了。作者是谁不记得,只记得他拿到了解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记得当年我还是在一份英文报纸上看到这个新闻的,那也是我喜爱文学的开始。只是很可惜,这部《铁皮鼓》我没有看过,诺贝尔奖的作品,应该很有读头的。
还有一部便是《朗读者》,这部小说虽然没有读过,但是那部大名鼎鼎的电影还是知道的。电影能有如此大名,相信本部小说也不是泛泛之辈了。
全书三百零三页,三十五万字,十九点五个印张,几乎涵盖了整个德国文学的精华。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名副其实。不过细细道来,此名却也有些名不副实。因为德国文学毕竟博大精深,又怎么可能是一本书就能搞懂的呢?这本书只是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德国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想要搞懂,却是几本书,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任务了。书写得很精彩,因为它选的作品都很精彩。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本书也只是选编了这最精彩的几部书的最精彩的部分,让我们看得意犹未尽,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想搞懂德国文学,至少还是要把这本书中提到的作品好好读一读,把它们读懂读透,你才有资格去谈论德国文学。光靠本书三百来页的简介,离搞懂德国文学真的还很远很远。


平时很喜欢阅读文学类作品,对于外国小说情有独钟,喜欢的作家很多,不胜枚举,虽阅读广泛,却一直自感缺乏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搞懂外国文学”系列,倒是给了我一个重新梳理的机会。这套书选取世界文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德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欧洲经典文学、日本文学、亚非拉文学和美国文学进行介绍和分析,每本书都是由专业的导读和精彩的片段节选组成。在专业导读中,读者可以了解该国文学的清晰发展脉络、典型特点以及著名作家等等内容,而在名著节选部分,则可以领略到大家风范,阅读到被世界读者所认可的名篇佳作,确实是个不错的体验。不过也正是因为书中收录的内容都是节选,也很难让读者把握名著的全貌,以本书提供的篇目为参考书目,收集全文来阅读,是非常不错的方式。
《一本搞懂德国文学》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内敛而厚重的德国文学领域。众所周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德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德国在成为工业化强大帝国的同时,其社会思想也在急剧变化。新康德主义占据思想主导地位,成为哲学的主流,而文学领域则出现了唯美主义运动与现实主义运动量大潮流,产生了一大批在文学创作和思想上均取得重大成果的大家。自此德国文学思想走向了现代,具有了审美的现代性。德国文学中最吸引我的应该是德国浪漫派文学。不同于英法浪漫派的激情与热烈,德国浪漫派产生于德意志理性思维传统背景之中,其中充满了寻求信仰的救赎、自我的实现以及充满了死亡与怀乡情怀的哲学情境。
本书收录了很多著作的节选,《浮士德》应该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了。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浮士德》以百科全书式的多样性想读者展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生命应在追求、超越中获得升华的理念,其着力体现的人类理性的一种普遍的“悲剧性”俗名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也是德国文学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大浪漫。


原滋原味的德国文学,阅读起来感觉很不错,可以从作品中了解德国的文化历史。


喜欢,高度概括地介绍了德国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可按个人喜好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了。


这本不仅包括了德国文学史上一些著名的作品,且附有作者介绍和详细的解释,能让我们对德国的文学有一个很好地了解


1770年,歌德和赫尔?德尔在斯特拉斯堡相见。这标志着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这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有许多小说拔地而起,对封建社会的怒斥,对现实的不满充斥着人们的内心。
《爱米里雅?迦洛蒂》中,亲王赫托勒?贡扎加为了自己的私欲,竟狠心拆散一对新人。当谎言被揭穿,慈祥的父亲不惜让女儿的鲜血沾满自己的双手,也要保住女儿的忠洁。亲王和“恶魔”玛里内利的交易,使自己不但成了杀人凶手,同时也失去了最爱是女人。这也让人明白不是金钱和地位就能换来所有的东西,真爱就是千金难换的。
歌德的舞台剧《浮士德》中,揭示了人类的贪婪和封建统治者的愚蠢。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梅菲斯特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了魔鬼,而魔鬼要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说出了“请停留一下,你真美!”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梅菲斯特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大显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出了“请停留一下,你真美!”。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阴谋与爱情》一文中提到,公爵用七千人的鲜血换来钻石,只为博红颜一笑,更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血腥。
而19世纪至20世纪的小说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通常是一个爱恨交织的故事,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小说《茵梦湖》蕴藏着最纯洁的初恋,尽管他们最后因为女方母亲的意愿而分道扬镳,但这份美好至始至终占据着男主人公的内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都以男主人公独自欣赏一张泛黄的相片写起,这使人进入一个唯美而苦涩的意境。但《倔犟的姑娘》是本书中唯一一个美满的爱情,男孩用他真诚的心打动了这位姑娘。文章中不再涉及权力、贵族和利益,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乡间爱情。这种纯洁的爱犹如天上的云朵,一尘不染。也是反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爱简直就是一种世外桃源。
同样《阴谋与爱情》中,宰相封?瓦尔特为了巩固自己的金钱和地位,用儿子的幸福换来了一场政治婚姻。但有情人终成眷属,费迪南和露易斯最后以死亡向世人证明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打破一切谎言与欺骗的决心。这会使人不禁问道,地位、金钱真的比爱来的重要吗?本书的多篇文章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这爱绝对不是真爱。要么是自己追求财富,要么是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风气在封建时代的德国蔓延开来,也使更多的“梁祝”事件发生。本书的文章多以死来证明忠贞的爱情作为结局。也许很多人会质问,这么轻易的就产生轻生的念头,值得吗?在我看来,这并不能用值不值得来衡量,这与人们所说的“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一样。这并不是一种弱懦,而是一种勇气,一种冲破封建礼教的气魄。他们的逝去是幸福的、满足的,他们将在天堂挣脱所有的束缚,与自己的爱人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一起。


一直都想了解下德国的文化,在网上看到了这本书,看了看介绍,感觉很好就买了。


一谈到德国,可能大家立马想到法西斯、希特勒。但是德国的文化气息也是很浓厚的,买本书看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应该没接触过德国的东东,看看也好


很容易就能了解到这些作品的内容,很方便。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中德国文学的根就扎在泥土深处,一群农民耕作在田野中,夜晚仰望星空,凝视内心深处,歌吟,思索,抒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