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明帝国(上)

马渭源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马渭源  

页数:

331  

Tag标签:

无  

前言

  时维十月,正在为一即将付梓的博士学位论文作序,南京的马渭源先生也要我为他将要出版的大著《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卷》写一序文。渭源同志不是我的研究生,惟他近二十年前攻研明清史时,与我的研究生很友善,并时来陋室细流斋小坐,谈古说今,论议风生,相得甚欢。他去宁工作后,仍续多交往,对之请约,情难推却,义当从命。  历史记述过去,其最大价值在于醒示人们从不忘过去中直面现实,走向未来。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古来向有史官的设立,职掌史事的记述和史书的修纂与保存。唐宋以降,又确立官修国史的制度。中国史书浩如烟海,仅是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即有3259卷,4000多万字。重史、尊史的传统使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对史书和史料保存最为完整的国家,这也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不断的原因之一。20世纪以来,中国历经共和肇建、人民解放、改革开放三大历史变革,结束了长期的历史动荡,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正在和平发展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显然,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既应“明世情”,不断增强世界意识,提升现代理念;也须“通古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知史、重史,以史为鉴。或出于承奉时代感召和对传统继承,近年来学术文化界出现了种种“说史热”、“文化热”,而本书作者就是当前“明史热”中的一位积极加温者。  俗语说,“能者多劳”。渭源同志治中国古代史有年,他对明清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造诣尤较深厚,颇多建树。近几年,他多次应邀做江苏和南京的图书馆、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历史文化讲座主讲人,社会反响热烈。其中,为南京市文化品牌栏目《市民学堂》主讲的《大明王朝与古都南京》、《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江苏人文讲坛》主讲的《大明帝国与古都南京》,为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主办的《金陵往事》栏目首讲大型系列历史文化讲座《大明王朝在南京》之《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已播了66辑),更一再被江苏和南京的新闻电视媒体广泛报道,评价很高。经出版单位应群众化“听”为“读”的需要而热忱相约,他遂在整理上述讲座讲稿的基础上推出本书,为“品明史”再作贡献,值得称贺。  学术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的全部意义和突出表征在于不断创新。本书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在研究取向上别具新意。有明一代历经277年,它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承宋元、效汉唐、启清代的统一国家时期。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明史的研究,比较侧重于中晚明社会经济以及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而对于明初历史研究,除了先前吴晗出版过《朱元璋传》外,近年在这方面很引目的论著并不多见。本书以“奇特”为主题,历述平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比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出身还要低微,经历还要传奇,他不蹈故常,由南扫北,收拾旧山河,重建大一统;他定都江南,营造中国和世界第一大城;他废置丞相制,把皇权推向极致;他为子孙后世奠基定制用法,留下一座国祚大大长于元、也稍长于清的大明王朝。全书主题新颖,视野开阔,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实是一部迄今分量最厚重、运用独到笔法撰写的朱元璋评传和明初开国史,其在“品明史”和进一步开展朱元璋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意义和较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研究是一种以历史资料为中介将已成为过去式的历史运动加以重构和再现的学术工程。进行历史研究,除史料状况外,理论思维的运用至关重要。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写作结构和思维模式上也卓有创新。如,除了采用正统的历史学方法外,还充分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来分析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奇特”经历对其一生及大明帝国国策所造成的影响,说得合情合理,在明史研究方面颇具一格。作者深知,历史运动是一种矛盾运动,要认识历史运动,必须首先认识它的特点。可以说,历史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历史特殊性的研究。只有研“特”、知“特”,把握历史运动的特点,把握它和其他历史运动的区别,才有可能作进一步的历史概括,揭示这一历史运动与其他历史运动的共同本质。作者正是从这种思维出发,全书始终贯彻“奇特”主题,既把朱元璋在各方面的“特”解说得淋漓尽致,又注意在与相关历史人物和相关史事进行比较中作出历史概括。譬如本书第三、第四章,历述了朱元璋的奇特经历和不同凡响的统一举措,并结合观照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物的品格缺陷和政治缺失,又纵论了南宋以来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和当时北衰南盛的政治形势。通过这种复合性的论述,揭示了朱元璋得以削平群雄,重建一统的“开国者的良好素质”。再如,“清承明制”,而明朝的各项制度基本上都是洪武时期制定的。可以说,明王朝盛衰的历史基因都是朱元璋一手种下的。基于这种认识,作者在本书第六章以后,从政治制度、民生经济、社会管控、思想文教和军事机制等方面,对朱元璋的“巩固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国策”进行结构性评述,并结合其对汉唐、宋元时期的承袭与变通以及清朝对它的演绎,作必要的观照与联系,从而全面展示了明朝各项制度的基本特点,并实际上从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上揭示了明王朝存在的历史根据。应该认为,这种复合性的写作框架富有新意。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学术繁荣,与理论状况的适时改进和思维方式的切实改善密切相关。本书这篇“奇特”的大文章之所以写得不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避免了往昔明史研究和朱元璋研究上的种种单一、单向思维模式的局限,而用一种多维的辩证分析、综合的复合性思维去解读朱元璋和明初开国史。如作者在上述对洪武建制进行结构性解说时,又从多维视角,对洪武年间的置相与废相、峻法与守法、纳谏与拒谏、集权与分权、开国与闭关,进行了辩证分析;对洪武年间的“重典治国”、“极端皇权”、“屡兴大狱”和“由乱到治”、“吏治相当好”、“对于农业经济可谓花足了心思”的景观,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切实地揭示了这位“奇特的大明开国皇帝”所具有的既是“任意肆虐”的“极端专制主义”君主,又是潜有“农民本色”、“比较关心农民疾苦”的“草民皇帝”的两重性政治品格。显然,相对于往昔朱元璋研究中的热衷于争议是否“背叛”、“蜕变”的农民战争史观模式和局限于评判“极端专制”、“大杀功臣”的政治史观模式,作者的历史思维有不少改进和跨越,如他运用了现代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最新”解读了朱元璋大杀功臣的背后动机即为典型一例。历史运动和历史人物的面貌往往是错综的,从长时段和大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他有大功,过也不小,但过不掩功。有的学者说他出身贫苦农民,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可谓是“千古一人”。有学者称他比历代开国君主做的事还要多,清康熙帝也立碑称颂他“治隆唐宋”。1912年共和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成员谒祭明孝陵,参议院中唯一的一位台湾籍议员丘逢甲在《谒明孝陵》诗中激昂地发出“郁郁钟山紫气腾,中华民族此重兴”的欢呼;同时,又惋惜地表示“如君早解共和义,五百年来国尚存”的咏叹。事实上,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周而复始地发生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不只是因为有“专制”,其实还有作为封建专制主义基础的农民“土地问题”和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历史表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革与转型,既要实行民主化的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造,同时还要实行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造。只有全面实现这双重性的改革和变革,并和世界历程接轨,才能有富强昌盛,国永民安。这个“大义”,20世纪的中国人只是经过许多历史沧桑,直到近三十年才可算弄明白。西哲有言,“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家不应该哭,也不应该笑,而应求得深解”。可以认为,这部用多维的复合性思维解读朱元璋的大书,有助于人们对历史的沉思、遐想和深解。  历史是什么?学界有过争论,一说是科学,因为其目的是追求“历史的真实”;一说是艺术,因为其手段离不开“历史的想象”。而有一位外国史家打个比方,把这两种意见统一了起来。他说,历史好比讲故事,讲故事是一门艺术,但讲真实的故事却是科学。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书,应该说,作者在进行这两种努力上也是出色的。首先,本书的叙事和立论有非常翔实的史料基础。本书作者明史学殖深厚,在书中对《明史》和《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等基本明史史料,以及明代其他官方史书、明清私人著述、近人整理出版的明清档案史料,作了广泛的征引。其中,《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大的一部,有332卷,“在诸正史中,称为佳史”,本书对之征弓!最多。另外,又编列许多历史图像、图片、图表等形象化资料,也增强了实证性基础。可以说,作者在追求“历史的真实”方面不遗余力。另外,本书确立了“奇特”的主题和多维的解说结构,运用了复合性思维模式以及层层叙事、实证实论、谈古说今、纵横议论、分析比较、幽默隐喻、诗词格言、民歌俚语等多样化的话语表述。可以说,构建了一张引人入胜的“历史的想象”之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日中国已成为一个拥有7000万受过高等教育国民的教育大国,书刊读者和各种传媒的观众、受众之多更居于世界前列。于是,讲历史、论文化、谈科学从学府讲堂延伸到社会大讲堂。见微知著,这也许是百多年来中华人所梦寐以求的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即将到来的一种征兆。而本书正是在这个社会文化大潮中涌现的一部“品明史”的力作。拿它与专门的明史论著相比,少了些许学府的程式与严谨,多了不少读者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开阔和洒脱。借用上述的一个比方,本书堪称为一部大分量的“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想象”合璧的明朝开国皇帝的故事。本书是作者的《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初明历史三部曲的首篇,愿其续篇——《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卷》和《魔鬼的天才皇帝朱棣卷》早日面世,广大的读者有厚望焉。

内容概要

本书以“奇特”为主题,历述平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比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出身还要低微,经历还要传奇,他不蹈故常,由南扫北,收拾旧山河,重建大一统;他定都江南,营造中国和世界第一大城;他废置丞相制,把皇权推向极致;他为子孙后世奠基定制用法,留下一座国祚大大长于元、也稍长于清的大明王朝。全书主题新颖,视野开阔,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实是一部迄今分量最厚重、运用独到笔法撰写的朱元璋评传和明初开国史,其在“品明史”和进一步开展朱元璋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意义和较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简介

马渭源,历史学硕士,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编审,南京文化品牌《市民学堂》、电视讲坛《金陵往事》主讲人。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代表作有:《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论西画东渐对明清中华帝国社会的影响》等。撰写本书第2~4讲。

书籍目录

第1章 奇特的长相 朱元璋画像之谜第2章 奇特的出身 朱元璋身世之谜 朱元璋到底是哪里人?——“奇多”的出生地 怎么有人说朱元璋是真龙天子?——“奇特”的出世 历史上都曾开创大一统帝国的、祖籍又都是徐州的 平民皇帝刘邦与朱元璋之相同与不同点第3章 奇特的经历 小和尚·叫花子·起义军统帅·大明皇帝 野趣盎然的乡村牧童生活(16岁之前) 主意多多的乡村牧童 享位35年的天命与35条鱼有何关联? 苟富贵,勿相忘? 四处漂泊的叫花子生涯(17岁-25岁) 少时朱元璋心目中的英雄 撕心裂肺的心痛 六根清净的寺院里极不平静的生活 走四方,路迢迢,野茫茫 饿不死的叫花子与“凌霜侯” 未元璋究竟要饭要了几年? 8年乞讨流浪生涯与朱元璋的性格特征 元末农民大起义(1351-1368) 民族歧视·阶级矛盾·腐败·财用枯竭 “变钞”“开河”——大元帝国火药桶上的导火索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朱元璋投奔红巾军成为安徽地区农民起义军的副统帅(25岁-30岁) 精神王国里的国王,心理大战的常胜将军 想做良民、顺民都不让做! 6次摇卦下定决心投奔起义军 朱元璋的意想不到的两个“福” 贫民皇帝的一世情 “眼泪到了七家湾”,南京七家湾地名由来的第一个版本 朱元璋成功的六大秘笈 第一个秘笈:勇敢善战,机智灵活 第二个秘笈:阅历丰富,透彻人性 第三个秘笈:眼光远大,城府很深 第四个秘笈:不断进取,韬光养晦 第五个秘笈:整顿內部,强化军纪 第六个秘笈:目标明确,战略得当第4章 奇特的统一进程 先西后东 先南后北 中国古代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大明帝国奇特的统一进程——由南向北 以应天府为中心,实现长江下游的局部性统一(1356-1360) 刘伯温出山,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张良” 东线——尽力“忽悠” 南线:猛烈痛击 北方:“自愿归顺” 西线:留意动静 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1361-1367),共计6年  “先西后东”的战略思想——先灭陈友谅(1361-1364) 陈友谅与朱元璋的第一次大交锋(1361-1362)——应天大捷、安庆争夺战、江州大捷、洪都得失 陈友谅与朱元璋的第二次大交锋(1363-1364)——洪都之战、都阳湖大战、武昌围城 鄱阳湖大战 先西后东的战略思想一一后灭张士诚(1365-1367),统一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北伐中原,统一全国(1367-1387) 羚羊与土狼 “防火墙”没有了一一北方红巾军的败亡 北伐中原 推翻元帝国 大明帝国的建立 剪除割据 统一全国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重建“大一统”,而不是陈友谅或张士诚?第5章 奇特的开国建都 难道是迷信的朱元璋错了? 大明帝国的开国大典与大明帝国的建立 廖永忠他们控制、控制、再控制,最后就是没有控制住——小明王死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朱元璋称帝 南京朝天宫与北京朝天宫 南京明故宫的开国大典与大明帝国的建立 大明帝国为什么要定都南京——朱元璋建都南京之谜 魔鬼的咒语——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寿命都不长? 南京成为大一统帝国都城的两大亮点——号称虎踞龙蟠的南京当真不能成为都城吗? 大明帝国最初定都南京的四大缘由 都城决胜PK,南京“力挫”诸雄 中世纪世界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皇宫——南京和谜雾重重的明故宫 明故宫的四个谜团 解谜——皆因迷信“龙气”好风水 明代南京京城与皇宫的四人奇特之处 朱元璋营建明皇宫与南京城的三大宗旨 南京明故宫——北京故宫(复制品)的“原件” 明故宫的内城——宫城 明宫城的4主门和8小门 明宫城內的主要建筑——以纵轴为主线——“前朝五殿两楼”和“后廷三宫六院” 明故宫的外城——皇城 午门外御道两侧的重要建筑:太庙和社稷坛 南京御道街与明故宫的端门 南京的承天门——北京的天安门 外金水河、外五龙桥和长安街 明皇城四方位4主门与“马娘娘梳妆台” 洪武门——北京的中华门 明皇城的纵轴线与绝对君主专制主义的灵魂 明都南京与明故宫的地位 为明故宫“翻案”——利玛窦见证:明都南京和明皇宫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与最大的皇宫 明故宫“跑”到哪里去了? 南京明故宫和明都南京城的历史地位 南京京城——一般意义上的“都城” 明代南京城墙——中国目前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 南京城墙已经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却巍然屹立,这是为什么? 南京堂子街 明代南京京城十三城门和城楼 南京外廓城与十八门 明代南京城外的护城河 荒唐定罪牛首山,杖击一百成笑话 明代南京城外的外廓城修建 明帝国南京城内的区划 高干富人区 手工业区、商业区——南唐皇城四周 宗教文化区 军事区——大小教场、马群、苜蓿园 皇家陵园区 风景区 大明帝国定都南京的意义 定都南京的大明帝国为何取名为“大明”?第6章 奇特的政治国策(一) 废除相制 君主集权 元明以前的“三省制度”与相权分立 中国传统社会宰相制度的发展规律与特征 唐宋时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宰相分权制度的理性成熟阶段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宰相制的主要原因 大明开国初期13年惊心动魄的相制立废 朱元璋与刘伯温、宋濂等为首的“浙东文人圈”的关系 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关系 朱元璋废除沿袭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 清除宰相制度的余波——李善长之死 《昭示奸党录》——“该死”的全死了,可事情没完,还须清算 600年前的历史疑案——李善长死得冤不冤? 《洪武宝训》——从人们心理上和制度上彻底清除丞相制——历史的谜底 朱元璋的遗产之一——分权与集权

章节摘录

  第1章 奇特的长相  如今人们经常见到的可能是现在我们展示给读者的第一幅画像,这幅画像上的主人公就是640年前在南京创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南京本地人称之为洪武帝、洪武爷或朱洪武。这样的画像,想必各位在教科书上可以经常见到,即我们熟知的领袖标准相。画像上朱元璋身着黄色龙袍,一副威慑天下的模样,但不乏几分老者的慈祥(插页图2)。这张画像上的朱元璋虽然看上去已经有点老了,但我们不难想象,以这张像的模样再上溯几十年,画像上的这个人也必定是个帅小伙。然而我们去了南京的明孝陵却发现还有风格迥然不同的另一种类型的洪武皇帝的像,也就是第二幅画像,朱元璋身着红色便服,类似于我们今天常说的休闲服,这张像上的人相,我们暂且不去探讨他的美丑,仅仅从相学的角度来看,他整个脸部凹陷,外部轮廓却很突出,长相算得上奇特(插页图3)。这种长相的朱元璋画像可以找到第三幅、第四幅乃至第五幅、第六幅……(参看插页各图)


编辑推荐

  六百四十年前的正月初四,那位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的、长相奇特、老南京俗称为洪武爷的朱元璋在南京城里的明故宫与御道街一带举行了开国大典,也就是正月初四这一天,一个影响中国历史长达600多年的新兴的政权——大明帝国宣告诞生。  朱元璋为什么要将都城建在南京?南京的明故宫为什么建在湖中,后来它为什么会毁了?为什么朱元璋在位时要丧心病狂地大杀功臣和大搞文字狱?为了肃清贪污朱元璋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许多酷刑,真的是这样吗?人们都说朱元璋很残暴,但他对农民很好,是真正致力于解决中国传统社会“三农”问题的第一帝,这到底是什么?  自古帝王就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但朱元璋的后宫出奇的少,那么是朱元璋不好色?但有人说朱元璋当了皇帝还喜欢“嫖妓”,死时还要“带走”那46个漂亮的MM?真有这样的事情吗?  奇特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他活着时“创造”了数不清的“奇奇特特”外,连他死了还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谜:朱元璋没葬在明孝陵?自古帝王的神道都是直直的,但明孝陵的神道在“孙陵岗”转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明帝国(上) PDF格式下载



明朝的书出了不少,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让人觉得真实,客观,不是说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