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
2009-2
东南大学出版社
王红军
265
无
美国的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建立了完整有效的体系,发展了成熟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本书选择美国四个主题性事件为研究索引,分析、论述美国建筑遗产“从个案到群体、从局部到整体”的“立法、管理、运作、公众参与”的保护思路、策略和历程。第2章以弗农冈为例,探讨了美国早期建筑遗产保护的社会动因;第3章论述了威廉斯堡修复工程的特点和对20世纪早期美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影响;第4章以查尔斯顿为例,论述了美国地方历史保护的发展;第5章论述了昆西市场的修复和再利用。本书可供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阅读,也可供城市建设人员和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王红军简介:
学 历: 博士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同济大学
职 称: 讲师
学科分类: 建筑历史与理论
团 队: A2-中国传统建筑
简 介: 教学与科研主要方向:
建筑遗产保护设计,建筑遗产保护法规与管理
教育简历:
2001年获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2006年获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2007年至2009年于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近年教学与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5篇,著作1部,2003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8完成人;2007年作为主要设计人员参与的“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修缮工程”获上海市优秀工程项目设计二等奖。
E - mail: redarmy912@163.com
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建筑学报2005-5)
[出版著作]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性事件及其背景的分析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2.2 20世纪初期到二战前 1.2.3 二战后至今 1.3 前人研究 1.3.1 美国建筑保护历史和理论的研究 1.3.2 目录式文献 1.3.3 相关期刊 1.3.4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5 相关网络资源 1.4 研究方法 1.5 本书结构2 弗农冈——住宅博物馆与早期建筑遗产保护运动 2.1 弗农冈:美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开端 2.1.1 安坎宁安和弗农冈女士协会 2.1.2 对美国早期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影响 2.2 弗吉尼亚古迹保护协会,南方建筑遗产的守护者 2.3 新英格兰地区的保护运动 2.3.1 汉考克住宅的拆毁 2.3.2 旧南会堂的保护 2.3.3 布芬奇州政厅的保护 2.4 建筑遗产与城市景观的保护 2.4.1 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2.4.2 对于建筑美学价值的关注 2.4.3 城市美化运动和景观的保护 2.5 19世纪美国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社会动因 2.5.1 英雄的塑造 2.5.2 国家主义与地域主义 2.S.3 清教伦理 2.6 欧洲历史哲学的影响以及美国本土建筑史研究的兴起 2.7 威廉埃伯顿与美国现代保护理念的初步形成 2.7.1 多样的视角 2.7.2 修复方法和理念 2.7.3 保护运作方式 2.7.4 专业化的前奏3 威廉斯堡——室外博物馆与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化 3.1 威廉斯堡的修复 3.1.1 修复的起因 3.1.2 历史的真实与悖论 3.2 室外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 3.2.1 初始的室外博物馆 3.2.2 美国室外博物馆的勃兴 3.3 早期的保护理念与方法 3.3.1 保护原则的形成 3.3.2 多样化的建筑遗产保护方式 3.4 大萧条对于美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影响 3.4.1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 3.4.2 联邦政府干预建筑遗产保护的开始 3.5 相关著述的出版及其对建筑遗产保护的促进 3.5.1 早期的历史保护期刊 3.5.2 地方建筑调查与研究 3.5.3 修复工程研究4 查尔斯顿——地方历史保护的发展与国家体系的建立 4.1 查尔斯顿地方历史地段的建立 4.2 美国历史保护体系的建立 4.2.1 城市更新的失败 4.2.2 《国家历史保护法》的颁布 4.2.3 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 4.2.4 美国历史保护体系的三层结构 4.2.5 各级机构和组织 4.2.6 保护的程序 4.3 地方历史地段的保护 4.3.1 欧洲“整体保护”的发展 4.3.2 地方历史地段的建立 4.3.3 地方历史保护的规划控制 4.3.4 地方历史保护的法律基础 4.4 地方历史保护与市民基础 4.4.1 美国的市民社会 4.4.2 非营利组织5 昆西市场——建筑遗产再利用与都市复兴 5.1 对建筑遗产与都市关系的再认识 5.1.1 “马唐草边疆(Crabgrass Frontier)”: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5.1.2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对城市规划的反思 5.1.3 建筑修复与再利用的环境意识和经济意识 5.2 昆西市场的再利用和建筑遗产更新的发展 5.2.1 昆西市场的再利用 5.2.2 建筑遗产再利用与城市中心区复兴 5.2.3 相关标准和导则的建立 5.2.4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市场化发展 5.2.5 建筑遗产再利用与大众文化6 结语 6.1 两种史学观 6.2 历史保护的“文本性 6.3 “历史意义”与权力意志
清教主义尊重个人的自主、权益和财产,强调社区的共同性和信仰联系,这构成了美国市民社会的道德基础。同时,清教主义强调教徒与僧侣的平等,强调现世的生活秩序,讲求自助与实效,这对形成美国特色的文化都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清教伦理对美国建筑遗产保护运动有很大影响。美国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特点在于对个人权益的重视和社区特色的维护。首先,个人财产受到尊重和保护,以契约的形式取得建筑所有权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提,所以如何取得房产本身成为众多保护组织的主要工作,而对于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有时则显得无关宏旨。在1978年的纽约中央车站裁决(PennCentralDecision)之前,城市政府无权对私人的建筑遗产进行限制。即便是在此之后,政府在建筑遗产保护对业主的发展权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也要对个人的应得权益做出相应补偿,后篇对此还有论述。其次,清教伦理不但约束个人的行为,同时也是联系社会公众的一种纽带,它赋予世俗生活以一种新的宗教生活秩序和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建筑遗产保护的情感动机往往来源于这种价值体系,同时,建筑遗产保护的组织特点、行为方式也往往依托这种社会秩序来进行。无论弗吉尼亚古迹保护协会对于南方建筑遗产的保护还是波士顿人对一系列城市地标的保护,皆是如此。而社区则是这种生活秩序的一个重要单位。生活在同一社区中的人大多具有相近的经济基础、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社区的历史建筑遗产往往成为维系这种价值体系的手段。例如,在19世纪末,波士顿的英格兰移民大多富有而且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市民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地域更为牢固的纽带,这意味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伦理和共同的价值观。波士顿的旧南会堂、公园街教堂等一系列公共建筑的保护即是对于这种社会关系的维系。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性事件及其背景的分析》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无
书写的不错,只是黑白印刷比较可惜了。
很不错,好用,读起来也方便
可以了解美国的保护历程
对我的大论文帮助很大,适合专业人士使用
作为王红军老师的博士论文,《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性事件及其背景的分析》有足够的深度和讨论的范畴。抛开这些不说,单单就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而言,这个主题的书籍真是少之又少,而又非常有必要受到更多关注。王红军老师的这本书算是一个小小的扩充,将视野延伸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