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龚滩古镇

赵万民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赵万民  

页数:

161  

字数:

25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山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山地区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人类聚居文化多样化的蕴藏地。同时,山区是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国近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维育、地域文化延续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正逐步从平原地区向山地区域扩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乡建设事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积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集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亟待开展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城镇化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山地区域尤其突出。由于不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危害,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山地区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不保,造成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河断流或洪灾泛滥。城镇化伴生的人口集聚和大规模工程建设,致使山地自然灾害和T程灾害频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浅薄化,使山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聚居形态、地方技术等丧失。山地城市(镇)建设明显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T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城市建设缺乏适应性的理论指导。  西南山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确定了它在我国整体城市(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适应性理论,不仅是指导西南地区理论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城市(镇)化理论体系整体发展的需要。西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历史上大多反映了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和地方建筑学的技术方法。西南地域独特的城市和建筑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生活风貌,形成了我国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特殊的文化流派。

内容概要

龚滩古镇曾经是重庆市20个首批受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之首的古镇,因为古镇独特的山水环境而闻名。古镇居于乌江天险的中段,山、水、建筑融为一体,历史上完全因水陆的物资转换而发展,后因水运的衰落而失去繁荣的基础条件。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从山地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角度,对酉阳县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对古镇建筑与装饰艺术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等几方面的剖析与论述,将山地环境、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进行讨论,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以期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书籍目录

上篇 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1 聚居与社会  1.1 自然与区域  1.1.1 自然及资源  1.1.2 区域及环境  1.2 沿革  1.2.1 概述  1.2.2 发展变迁   1.2.3 现状及前景  1.3 社会   1.3.1 社会组织  1.3.2 社会文化  1.4 经济发展   1.4.1 搬迁前经济发展状况  1.4.2 搬迁前工业状况  1.4.3 搬迁前农业状况   1.4.4 搬迁前人口状况  1.4.5 搬迁前旅游状况 2 古镇形态  2.1 城镇布局  2.1.1 山水格局  2.1.2 空间形态  2.2 城镇肌理  2.2.1 街巷  2.2.2 开放空间   2.2.3 建筑组群  2.2.4 山地簇群  2.3 环境景观   2.3.1 景观总体格局  2.3.2 山景  2.3.3 水景   2.3.4 城镇景观 3 建筑空间  3.1 建筑形态  3.1.1 组群  3.1.2 空间   3.1.3 造型  3.1.4 构筑  3.2 建筑类型研究   3.2.1 会馆建筑类型特点  3.2.2 仓库建筑类型特点  3.2.3 宗祠建筑类型特点    3.2.4 民居建筑类型特点  3.3 典型建筑   3.3.1 会馆建筑  3.3.2 宗教建筑  3.3.3 宗祠建筑   3.3.4 住宅建筑 4 装饰艺术  4.1 文化渊源  4.1.1 历史影响  4.1.2 装饰特色  4.2 装饰形式  4.2.1 图案  4.2.2 雕刻   4.2.3 彩画  4.3 文化特色   4.3.1 色彩  4.3.2 寓意 5 保护与发展  5.1 搬迁前古镇历史文化溯源  5.1.1 古镇风貌构成  5.1.2 搬迁前古镇的保护规划  5.2 传统街区的整合与更新  5.2.1 龚滩古镇传统街区存在的问题  5.2.2 传统街区整合与更新的内容   5.2.3 重要节点与空间环境的整合设计  5.2.4 特色风貌区的整治  5.3 古镇旅游发展与建设   5.3.1 古镇旅游发展战略  5.3.2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5.3.3 旅游发展规划下篇 古镇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6 建筑测绘  6.1 宫庙  6.1.1 川主庙  6.1.2 三抚庙  6.2 民居  6.2.1 织女楼  6.2.2 黎家祠堂   6.2.3 西秦会馆(红庙子)  6.2.4 蟠龙楼  6.2.5 袁家院子   6.2.6 冉家院子   6.2.7 夏家院子  6.2.8 罗家院子  6.2.9 董家院子  6.2.10 董家祠堂   6.2.11 陈家院子  6.2.12 倪家院子  6.2.13 转角楼   6.2.14 杨家行  6.2.15 转角店  6.2.16 吊脚楼  6.3 街道  6.3.1 新华街  6.3.2 胜利街   6.3.3 解放街 7 装饰艺术测绘  7.1 门窗  7.2 马头墙  7.3 壁画装饰  7.4 柱础  7.5 脊饰  7.6 雕饰 8 新龚滩  8.1 搬迁背景  8.2 搬迁后整体环境   8.2.1 选址特点  8.2.2 划定迁建范围  8.3 搬迁后空间格局   8.3.1 整体空间形态  8.3.2 保护街巷空间  8.4 人工环境迁建保护   8.4.1 重要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  8.4.2 典型建筑迁建——西秦会馆  8.4.3 建筑细部保护  8.5 人文环境迁建保护  8.5.1 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  8.5.2 传统工艺的继承发扬   8.5.3 科学发展旅游业后记

章节摘录

  5.2.4特色风貌区的整治  龚滩古镇地处两山相夹谷地,乌江由南向北贯穿谷中,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拘一格的土家族民居建筑群,这些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非常和谐的自然人文景观。  古镇组群的空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大量的“一般性建筑”,它起着舞台衬景的作用,具有重复、平淡、朴素的特征,是组群中的灰色调,如成片的住宅、一般性的公建以及传统的街巷等;第二部分是组群中的重点建筑物,起着组群空间的构图中心、空问标志及限定范围的作用,如大型公建(川主庙、董家祠堂)、人T地标(过桥不见桥、周家桥、夫妻桥、第一关)等。这些重点建筑物在组群中具有独特的形象,在整个组群的轮廓线的较高层面上,以碧水、青山、灰调子的民居为背景,突出其稳重的气质。  土家族人在营建家园时,不但从功能、经济等因素出发,而且还注入了朴素的美学观点。他们总是选择优美的环境作为建设用地,将环境视为一个广阔、开敞的空间,这个空间(由乌江与凤凰山脉界定)为建筑组群提供了背景,限定了范围。  5.3古镇旅游发展与建设  古镇的意味在于“古”字,山水古、建筑古、民风古,它虽然没有黄山、漓江的险峻和秀美,也没有故宫、长城的宏伟与壮观,不会让人狂喜和激动,但是它能让人领略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感受到自然谐趣和静谧、淳朴的风情。巴山渝水孕育了重庆这座具有3 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的古镇。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镇,2001年重庆市评选出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和街区。这些古镇(街区)保存较好,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悠久,具有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旅游吸引性很强,龚滩古镇正是其中一个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古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龚滩古镇 PDF格式下载



还是多么详细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