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古镇
2010-2
东南大学出版社
赵万民
118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9/6。山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山地区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人类聚居文化多样化的蕴藏地。同时,山区是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国近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维育、地域文化延续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正逐步从平原地区向山地区域扩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乡建设事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积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集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亟待开展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城镇化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山地区域尤其突出。由于不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危害,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山地区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不保,造成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河断流或洪灾泛滥。城镇化伴生的人口集聚和大规模工程建设,致使山地自然灾害和工程灾害频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浅薄化,使山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聚居形态、地方技术等丧失。山地城市(镇)建设明显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城市建设缺乏适应性的理论指导。 西南山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确定了它在我国整体城市(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适应性理论,不仅是指导西南地区理论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城市(镇)化理论体系整体发展的需要。西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历史上大多反映了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和地方建筑学的技术方法。西南地域独特的城市和建筑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生活风貌,形成了我国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特殊的文化流派。
走马古镇始建于宋代,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成渝古驿道重要驿站、边贸古镇、文化名镇。本书对走马古镇的山水格局、街巷空间、建筑特色、装饰艺术、人文构成和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梳理出走马古镇的历史形态构成和文化脉络。阐明了历史文化古镇保护的内涵,在保护与发展的前提下,强调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巴渝古镇保护系列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的古镇保护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上篇 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1 自然与社会 1.1 区域及地理 1.1.1 区域位置 1.1.2 地理概况 1.1.3 环境条件 1.1.4 景观资源 1.2 沿革 1.2.1 概述 1.2.2 发展变迁 1.2.3 现状及前景 1.3 社会文化 1.3.1 社会组织 1.3.2 社会文化 1.4 经济与社会 1.4.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情况 1.4.2 经济现状 1.4.3人口及设施2 古镇形态 2.1 古镇布局 2.1.1 山水格局 2.1.2 空间形态 2.2 环境景观 2.2.1 景观总体布局 2.2.2 山景 2.2.3 水景 2.2.4 城镇景观3 建筑特色 3.1 建筑形态 3.1.1 组群 3.1.2 空间 3.1.3 造型 3.1.4 构筑 3.2 类型研究 3.2.1 会馆建筑类型特点 3.2.2 宫庙建筑类型特点 3.2.3 民居建筑类型特点 3.3 典型建筑 3.3.1 关武庙 3.3.2 万寿宫 3.3.3 茶馆4 装饰艺术 4.1 文化渊源 4.1.1 历史影响 4.1.2 装饰特色 4.2 形式 4.2.1 图案 4.2.2 雕刻 4.3 文化特色 4.3.1 色彩 4.3.2 寓意5 保护与发展 5.1 古镇的保护 5.1.1 保护价值 5.1.2 保护目标与内容 5.1.3 重点保护对象 5.1.4 主要保护策略 5.2 古镇的更新 5.2.1 古镇存在的问题 5.2.2 古镇更新策略 5.3 旅游规划 5.3.1 旅游性质 5.3.2 旅游容量测算 5.3.3 景点规划 5.3.4 游线规划 5.4 古镇的环境保护与防灾 5.4.1 环境保护规划 5.4.2 防灾规划 5.5 保护更新管理实施办法 5.5.1 分期保护规划 5.5.2 管理措施 5.5.3 政策建议下篇 古镇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6 建筑测绘 6.1 宫庙 6.1.1 关武庙 6.1.2 万寿宫 6.2 民居 6.2.1 义园茶馆 6.2.2 一品客栈 6.2.3 陈家酱园 6.2.4 利源栈 6.2.5 陈海荣药铺7 装饰艺术归类 7.1 门 7.2 窗 7.3 撑拱 7.4 脊饰 7.5 檐枋 7.6 栏板 7.7 雀替 7.8 家具小品后记
2005年,走马镇GDP为853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78%;预算内财政收人为31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7%;固定资产投入1291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4%。 目前走马镇完成了梓桐村墒山石河堰垮塌重新修建项目,九口山平塘整治工作、响水岩水库坝脚渠道垮塌整治工作,投人资金近65万元。为解决走马镇开发区、老街区居民饮水问题,在童家河重新铺设2km管道,购置电机修堤灌站,花费资金16万元。在全镇发展了无公害蔬菜基地227km,使人均经济收人增加了15%。 1)第一产业——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 走马镇2006年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共有6个,其中金马村为市级示范村,梓桐、椒园、大石3个村为市级推进村,灯塔、玉龙为区级推进村。上述6个村的发展规划均由市、区评审通过。 2006年全镇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372.9万元,解决了人畜饮水集中供水点4个,新装自来水336户,改造农房64户,新建农房52户,改厨189户,改厕464户,改建院坝33000m2,建排屋渠4.3km,建垃圾堆放点44个,绿化环境面积达9800m。,实施了金马村6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安装杀虫灯。投人38万元修建了通院人行水泥便道45.8km;投入79.89万元修建了走马桃花园景观大门以及绿化工程;投入75万元新建一栋集办公、阅览、信息、健身、经营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楼。 2)第二产业 为实现走马经济新跨越,镇党委、政府紧密结合镇情,提出了“适量控制工业规模,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的发展思路,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为了优化开发区环境,政府投入170万元对园区道路、下排管网等设施进行了整治,镇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灯塔村、玉龙村、金马村、椒园村规划了1.48km。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全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基地。2006年引进重庆韦一机械厂、成伍汽车摩托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注人资金达6800万元。为确保重庆女子监狱重点项目的如期使用,新征地150亩,拆迁农户44户,土石方整治面积150亩,土石方整治量20余万方。根据引进嘉丰物流项目用地的需要,又新征乐园村土地6km,拆迁农户21户,土石方整治量10万方。2006年,全镇企总产值1.65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固定资产投人6000万元(不含上邦高尔夫社区),较上年同比增长50%。 3)第三产业 每年3月,这里桃花遍地,繁花似锦,千亩桃花的艳美与古镇文化的厚重让人心灵悠远,游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可先品桃花茶,后食桃花粥,再吃桃花鱼,边饮桃花酒边欣然放歌长笑。1999年,为了繁荣区域经济,利用农业产业化成果,挖掘金马湖畔千亩桃林的附加值,探索性地举办了首届走马桃花文化旅游节,2002年,正式纳入重庆市一会一节的活动内容,定名为“走马观花文化旅游节”,陈际瓦副市长亲临走马参观。从2003年起开始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先后邀请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腾格尔、刀郎、黄安、高原红等前来演出,为节会增添了亮色和看点。
主要是从建筑的角度写的,不是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