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陈晓恬,任磊 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晓恬,任磊 著  

页数:

32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近现代(1860年起至今)大学的产生、发展受到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国家社会转型影响,体现出历史阶段跳跃性特质。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形态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以适应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各个历史阶段均表现出其独特之处。陈晓恬和任磊编著的《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对中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分阶段对大学校园形态发展及其社会价值取向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整理其历史脉络,探寻其演化机制和发展模式,引导人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对大学本质精神的追寻出发,寻找更加理性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发展道路。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分为上篇、下篇和比较篇三篇,以时间顺序为纲:上篇按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阐述和分析186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历程、模式和促使这种形态产生的不同大学社会价值取向;下篇则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发展进程,阐述和分析1949年至当前中国现代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历程、模式和其对应的社会价值取向;最后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大学演变进程为坐标,比较同时期基于不同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因素中不同大学社会价值取向引导下形成的中西方大学校园形态。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适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O 导 论Ⅰ 研究的背景Ⅱ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研究Ⅲ 相关概念界定Ⅳ 研究的框架上篇: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形态发展1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1.1 书院1.1.1 山林文化、科举、书院1.1.2 书院形态分析1.1.3 书院的意境与风格1.1.4 小结1.2 从“书院”到“学堂”1.2.1 学堂:19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1.2.2 新式学堂的形态、社会价值取向及其与传统书院的比较研究1.3 京师大学堂:中国封建王朝建立的新式“太学”1.3.1 京师大学堂之创办1.3.2 京师大学堂的校园形态1.4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1.4.1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1.4.2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结语2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2.1 民国时期(1911—1926年)教会大学的幻影以及先驱者的探索2.1.1 频繁的社会变革和大学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2.1.2 “中西合璧”:西方建筑师发展的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形态2.1.3 先驱者与理想大学2.1.4 小结2.2 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1949年)政治、“固有文化”和“学院派”表述2.2.1 政策是关键:国民党统治地位确立后的中国大学社会价值取向2.2.2 中国第一批建筑师发展的大学校园形态:政治、“固有之文化”、“学院派”表述2.2.3 凤凰涅槃:西南联合大学2.2.4 小结2.3 社会主义大学的肇始2.3.1 湖南自修大学:第一所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校2.3.2 解放区的干部学校:社会主义政治的权力机构2.4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2.4.1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2.4.2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结语下篇:中国现代大学校园形态发展3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3.1 社会主义政权和中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改造3.1.1 改造的起因: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3.1.2 改造的展开:计划性与集权性3.1.3 改造的结果:苏联模式的移植3.2 国家意志和苏联模式3.2.1 苏联大学模式:高压政治的工具3.2.2 社会主义内容加民族形式3.2.3 实例分析3.3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3.3.1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3.3.2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结语4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4.1 1958—1965年对苏联影响的反思和新形式的产生4.1.1 中国大学的新方向4.1.2 对苏联影响的反思和新形式的产生4.2 1966—1977年“正规”大学的停滞与消解4.2.1 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改造:使延安经验适于全国4.2.2 “正规”大学的停滞与消解4.2.3 实例分析:1954—1978年清华大学校园形态发展4.3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4.3.1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4.3.2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结语5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5.1 中国大学的复苏与探索5.1.1 文化大革命结束带来的转机5.1.2 改革开放中的探索5.2 改革开放后新的自由5.2.1 城市规划理论和大学校园规划5.2.2 大学校园形态:改革开放后新的自由5.2.3 实例分析5.3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5.3.1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5.3.2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结语6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6.1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大学6.1.1 对社会转型的回应6.1.2 全球化时期的中国大学6.2 从“产业化”到特大校园6.2.1 1992—1998年效益追逐下的校园形态6.2.2 1999年至当前特大校园的发展6.3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6.3.1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6.3.2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结语7 对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回顾与展望7.1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整体特征7.1.1 政治导引下的跳跃式大学校园形态发展7.1.2 传统书院教育理念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交织映射7.1.3 从文化冲突、文化篡夺、文化复兴、文化拼贴到文化融合7.1.4 对应三次外国建筑、规划思潮涌入,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7.2 对未来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展望7.2.1 大学校园形态的有机更新:空间、功能演替7.2.2 大学城的城市化发展:功能、形态解构7.2.3 作为城市聚合中心的大学:校园与城市整体生长7.2.4 小型精英化大学模式:书院的回归7.2.5 作为城市综合体的大学:教育超市8 中西方近现代大学校园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8.1 1860—1911年8.1.1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8.1.2 中国新式学堂和同时期西方大学在校园形态及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8.2 1911—1949年8.2.1 普遍主义与本土化8.2.2 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8.2.3 同一坐标:法西斯政权和欧洲古典复兴潮、“中国固有之形式”8.3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8.3.1 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8.3.2 西方:机遇与探索下的多元化发展8.3.3 中国: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到封锁下的自我追溯8.4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8.4.1 “大学”的回归8.4.2 国家、地方空间差异结语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试图建立一条基于中国社会转型之上,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纵向历史脉络。《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将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从1860年起至当今分为6个阶段,以各个阶段在大学校园形态构筑中起内在机制和中介作用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切入点,从横向剖面对每一特定时期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特点和动力因素进行详尽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