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长三角城市集群

胡彬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胡彬  

页数:

192  

内容概要

  长三角区域兴起和繁荣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发展速度、创造的庞大经济总量、激发地区增长活力的政府能力以及对经济要素的持续吸引力等,似乎都在印证戈特曼早期关于第六大城市群崛起的预言。作为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以功能为导向的上海城市转型,也是成功捕捉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分工机会和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结果。当然,其内部富有活力的各种地区发展模式,以及彼此共享的交流历史、区域文化和社会资本等条件和政府间协商与治理机制的不断演化,都为区域内部的要素流动和制度合作提供了可能。可见,也正是受到国内外诸多重要因素的叠加影响效应,才使得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化发展这一归属经济区域化过程的研究命题得以成立。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竞争范式
一、引言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与驱动因素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区域竞争优势来源与决定因素
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第二章 全球空间网络化重构的地方化效应:空间要素的视角
一、引言
二、传统区位因子向现代空间要素转变的理论分析
三、空间要素的组织性特征与组织共性
四、全球空间结构重构的地方化效应:对长三角区域的影响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区域视角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化发展状况
一、城市网络理论的发展演变与城市网络化的决定因素
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经济与功能联系
三、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状况的判断
四、长三角构建城市网络的发展方向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网络发展的城乡统筹机制:以苏南地区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二、如何看待和认识城乡统筹的地域关系与空间组织结构
三、城乡二元关系演变的地域结构特征与成因分析:以苏南地区为例
四、苏南地区构建一体化城乡地域系统助推城乡统筹的设想与对策
第五章 社会资本的网络“战略再嵌入”功能:对“浙江模式的研究”
一、引言
二、组织演化中的社会资本互补投资
三、社会资本互补投资旨在建构“多律协调”的制度体系
四、“浙江模式”转型中的社会资本投资
五、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苏温地区发展“模式趋同”的原因与区域合作机制
一、“模式趋同”:苏温地区经济转型中的新现象
二、苏温两地发展“模式趋同”的背景与原因
三、苏温地区发展模式转变中的制度学习动机
四、地区发展“模式趋同”视角下的区域合作机制与内容
第七章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网络化机制:基于长江流域的考察
一、区域经济板块结构理论及制度视角的拓展性分析
二、长江流域区域板块结构分异的制度成因
三、长江流域板块融合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制度保障
四、相关政策
……
第八章 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市网络化发展的影响
第九章 长三角城市网络发展的规划层次与协调治理机制

章节摘录

  第一,长三角城市区域内主要外向服务行业大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2001年,交通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区位商均值都超过了1;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其专业化程度最高。2006年的区位商值较2001年有所减小,但总体上还是接近于1的,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还是具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  第二,长三角城市区域内各城市都具有较高的外向服务能力。在长三角城市区域内,城市的外向服务能力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等级体系。位于最高等级的是上海,其外向服务功能量远远超过周边城市;其次是南京和杭州;其余城市位于较低的等级,而常州、苏州、嘉兴、绍兴这些城市的服务功能非常小,2006年苏州、嘉兴、绍兴的外向功能量处于零的水平。  第三,长三角城市区域内,各行业的外向服务能力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等级体系(如图3.1和图3.2所示)。2001年社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服务能力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两个行业所占的比重高达80%,而社会服务业的比重接近于50%;其余行业外向服务能力所占的比重均低于10%;等级之间落差较大。2006年这种鲜明的等级体系依旧存在,不过从程度上看,落差有所减小。位于第一等级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28%和19%;金融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位于第二等级,比重均为13%;其余行业位于第三等级。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各行业的服务能力落差趋于减小;批发零售业的外向服务能力在逐渐减弱,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与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外向服务能力在逐渐增强。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长三角城市集群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