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生命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本体论转向
2009-9
西南交大
田方林
241
无
狄尔泰知识渊博,思想深邃,学术活动的涉及面甚广。在其有生之年,他探讨了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的诸多问题,建树颇丰,成就斐然。他的众多研究成果一方面体现出对先前学术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别一方面也蕴涵诸多富于启示性的思想萌芽。在20世纪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领域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狄尔泰相关思想的遗迹。 狄尔泰知识渊博,思想深邃广泛涉猎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纵观狄尔泰的全部学术活动,他毕生的哲学追求就是寻求并理解人类的精神生命,最深切地关注人类本真的存在以为人文科学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己任,志在架起一座通达生命之桥。 狄尔泰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哲学乃至于整个欧陆哲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哲学家。享有“现代哲学的鼻祖”、“人文科学领域的牛顿”、“现代解释学之父”、“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等诸多美誉。其哲学思想在欧洲近现代哲学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绪论第一章 “理解生命”的学理背景第一节 狄尔泰哲学思想的缘起第二节 狄尔泰的历史使命第二章 生命解释学的诞生第一节 为人文科学奠基的心理学设想第二节 狄尔泰思想的解释学转向第三节 生命解释学的诞生第三章 生命解释学的理论构架之一第一节 概念阐释第二节 理解的对象第三节 理解的前设第四节 理解的工具第四章 生命解释学的理论构架之二第一节 理解的形式第二节 理解的本质第三节 理解的特点第四节 理解的作用第五节 理解的效准第五章 生命解释学的理论困境第一节 文本的含义、意义与意蕴第二节 传统解释学的意义理论及其问题第三节 狄尔泰对传统解释学的推进第四节 生命解释学的理论局限第六章 西方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第一节 生命解释学的理论启示第二节 解释学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第三节 当代方法论解释学的复兴第四节 解释学之争的平息展望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上学对主客体关系所作的静态、抽象而片面的处理方式,受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狄尔泰努力在人文科学研究中保持一种历史意识,贯彻一种历史主义原则,由此建构自己的生命解释学理论体系。 二、生命解释学对传统解释学的发展 在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诞生之前,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可以说代表了传统方法论解释学发展的最高成就。由于早年曾细致地厘清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思想,所以狄尔泰在具体建构其生命解释学体系的过程中大量吸取了前者的相关思想。综观其晚期著述,狄尔泰对施莱尔马赫普遍解释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生命解释学扩展了普遍解释学的探究范围。 普遍解释学的理解主要指向文本性对象,目标是把握其中的“作者原意”。但是这样一种狭隘的视域对于狄尔泰来说远远不够。他的哲学探究是放眼于整个历史世界,决不仅仅局限于文本领域。尽管如此,普遍解释学思想对他的启示还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看来,虽然文本是以言语性的文字符号表达作者的原初思想意图,而历史世界中的众多实在则以一种外在的物理形式表达某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与事实,两者在表面上相互区分,但是根本说来,文本所传递的“作者原意”与历史实在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和事实同样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性意义.只不过较前者而言后者的表达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而已。况且,一切历史实在同文本一样最终都要借助于人的言语,所以历史实在又何尝不可视作一种广义的文本呢?正是缘于历史实在与文本间的相似性,狄尔泰才把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进一步应用到历史认知领域之中。 历史实在拥有众多的具体存在形式,但是狄尔泰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予以全面述及。我们考察了狄尔泰解释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解对象的转变,这种转变表明他对理解对象范围的日益扩充,对历史世界的思考日益精细与复杂。总体看来,作为理解对象,历史实在从社会的文化系统和团体组织扩展到精神的各种外在化。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