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

刘学明 刘学明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02出版)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刘学明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02出版)  

作者:

刘学明  

页数:

437  

内容概要

  刘学明编著的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选择了16位作家作为研究和讲述对象,他们分别是20年代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30年代的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丁玲、戴望舒、施蛰存、穆时英;40年代的艾青、张爱玲、钱钟书,将他们的成名作或最有影响的作品作为教学讲授重点,以简明扼要的评述,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传统民俗文化、感悟现代人文精神的文学画卷,勾勒一幅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彩图。

作者简介

刘学明,男,1964年生,重庆铜梁人,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为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至今已在《文学评论丛刊》、《小说评论》、《贵州社会科学》、《当代文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戏剧文学》等国内公开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喧哗与骚动》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已出版学术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学术论著《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流派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合著,2/3),个人文学作品集《水底的舞蹈》(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

书籍目录

导论鲁迅——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附《阿Q正传》、《祝福》郭沫若——用新诗宣泄反叛的激情附《凤凰涅槃》(节选)、《匪徒颂》、《太阳礼赞》郁达夫——生的苦闷与性的纠结附《沉沦》徐志摩——在传统中汲取营养附《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再别康桥》丁玲——女性意识的心灵悸动附《莎菲女士的日记》茅盾——政治理念的文学表达附《林家铺子》老舍——民族传统与平民精神附《离婚》(节选)、《骆驼祥子》(节选)巴金——家族制度的掘墓人附《家》(节选)沈从文——在乡村文明中建构人生理想附《边城》戴望舒——苦闷情怀的意象拼贴附《雨巷》、《我的记忆》施蛰存——走进灵魂的深处附《春阳》穆时英——都市罪恶的感性呈现附《上海的狐步舞》曹禺——西方戏剧的移植与重建附《雷雨》(节选)艾青——将情感与生命融于艺术探索附《大堰河——我的保姆》、《手推车》张爱玲——生命的卑微与人性的阴暗附《金锁记》钱锺书——人性审视与社会批判附《围城》(节选)中国现代作家生卒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先是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吴宓、梅光迪等人创办《学衡》杂志,批评新文化运动“弊端丛生,恶果立观”;接着章士钊代表国民政府并以《甲寅》为阵地公开宣扬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否定新文学取得的成就。这种论调显然是传统文化中心论的旧调重弹,与现代“进化论”的文化观念格格不入,因此遭到新文化阵营的严厉批驳。沈雁冰、郁达夫、鲁迅等人先后撰文批驳“学衡派”和“甲寅派”陈腐的文化观和文学观,讽刺他们的语言硬伤和学理肤浅。从而在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发展的初期,再度形成文学观念的“新”“旧”交锋。新青年与守旧派形成的水火不容之势,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西方现代文学理念的隔膜和分歧。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历来是中国文化的立足之根本,当新青年全面接受人道主义的启蒙思想,以进化论的眼光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并试图加以改造时,必然与封闭保守的“中学派”形成文化观念的正面冲突,从而导致“文化肌体”的剧烈震颤。守旧派试图阻止革新派的文化冒险,革新派则要推倒守旧派的文化阻拦。正是这种文化观念的巨大分歧和文学思想的张力冲突推进了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朝着现代性方向迅速转型。新文化运动立足于民族新文化建设,并从新文学入手,展开实际的探索和创造。胡适最早尝试白话诗写作,并带动了新文学的语言革命。他在提倡白话写作的同时,还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对新文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从“文学的国语”到“国语的文学”,并详细列举了新文学写作的具体方法,被郑振铎称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周作人连续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文,提倡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宣传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学理念,全面彰显了文学革命的本质。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