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体育哲学研究

于涛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作者:

于涛  

页数:

276  

前言

  科学家曾预言,21世纪是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世纪,多维化拓展和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新世纪的精神旗帜。社会学家Herb Ginti教授在对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教授(把心理学的因素引入经济学)和Vemon Smith教授(把经济学带进实验室)表示祝贺时曾经这样感慨,“如果说20世纪的特色是科学的分化,那么21世纪将是跨学科整合的世纪,所有的领域都会从这种协同作用中受益。”随着学术交流气氛的浓厚,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全球化畅通,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等不断涌入、渗透与综合,新兴学科不断崛起,影响与促进着各门科学研究领域积极向多学科、跨学科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任何学科要发展,都必须是开放的、多元的。  体育科学研究同样也高扬起这面透射着时代亮色的旗帜,铺展开一片充溢着生气的探索之花,多学科综合研究日益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界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现象、运动中的人和运动过程本身都是一个浑然整体,它们的特征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因此,仅仅依靠单一学科已经很难解决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体育科学必须与哲学、心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学等各门学科理论与方法紧密联系,只有集中各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要求体育科学研究思维必须向全面性发展。随着社会开放力度的加大与深入,知识经济、全球化对科学研究的积极影响,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思维也必须发生变革,突破常规,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需从传统的思维“范式”中跳出来,从局限性思维、封闭性思维转向全面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力求采用更加全面、先进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同时,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决定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逐渐向多样性和综合性方向发展。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逐步靠近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相关领域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引入速度越来越快,多学科研究方法不断地渗透、移植与融合于体育科研方法之中。

内容概要

  体育科学研究同样也高扬起这面透射着时代亮色的旗帜,铺展开一片充溢着生气的探索之花,多学科综合研究日益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界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现象、运动中的人和运动过程本身都是一个浑然整体,它们的特征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因此,仅仅依靠单一学科已经很难解决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体育科学必须与哲学、心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学等各门学科理论与方法紧密联系,只有集中各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作者简介

  于涛,男,1957年生。山东泰安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1978年考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9年在杭州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博士研究生,师从章巨林教授,徐昌豹教授和章建成教授,1998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哲学、学校体育理论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共出版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体育哲学的性质及发展第一节 体育哲学的学科属性第二节 体育哲学的研究领域第三节 体育哲学方法第四节 体育哲学的研究进展第二章 体育哲学方法论第一节 两种哲学观对体育本质的看法第二节 体育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三章 游戏的本质及对体育的意义第一节 游戏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节 游戏本质的哲学阐释第三节 游戏的自由与体育的本质第四节 体育概念的争论第四章 身心观与体育第一节 二元论身心观第二节 一元论身心观第三节 当代思想中“身体”转向对体育的意义第五章 体育与健康第一节 体育与健康关系认识中的四个误区第二节 “健康”语境中“体质”概念辨析第六章 体育与教育第一节 现行体育概念存在的问题第二节 体育教育应该完成的教育目标第三节 身体活动是体育教育的手段第七章 体育与娱乐第一节 体育娱乐研究的特点与问题第二节 体育娱乐的性质和分类第三节 消极性体育娱乐第八章 体育伦理问题第一节 运动员精神的内涵第二节 公平竞争的道德准则第三节 对犯规的道德批判第四节 运动技术的伦理问题第五节 禁用违禁药物的伦理学依据第六节 体育与道德教育第九章 体育美学问题第一节 美与审美第二节 体育与艺术的关系第三节 体育的审美特征第十章 体育价值问题第一节 体育价值的一般理论第二节 体育的社会价值及历史选择第三节 体育价值的冲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希尔兹和布雷德迈耶通过实验观察及与运动员的交谈意识到,运动员对于体育中的两难境况所做出的道德判断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其特征的,其成熟度还不如对非体育两难境况的推理。而且,在有些情况下,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依旧是道德的不成熟。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某些体育非但无助于成熟道德判断的发展,而是会阻碍其发展。他们认为体育中道德的使用及其作用不仅仅在于道德的判断能力,运动条件的细微差别也会以不同方式阻碍道德行力。所以,他们运用了个性发展而不是道德的成熟来描述体育和道德发展的关系。希尔兹和布雷德迈耶认识到:仅具有好的判断力对良好个性的形成是不够的。他们总结了四种美德,即同情心、公平、友谊和诚实来增强这种认知能力。而且,他们还认为,每种美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能力基础之上的,其中有些能力是随年龄殴而不断发展的。但是如果把它们置于道德行为的控制下,每种美德会超出其应处的年龄段。  琼斯和麦克纳米则认为,美德不能仅用一系列的规则或原则来界定。美德的界定标准是深植于风俗习惯和社会活动中的。规则、风俗习惯、传统观念和社会的精冲气质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美德的标准。有规则、有秩序的行为是在诸如体育之类的社会活动过程中,而非通用原则中形成的,而个性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并得以展示的。  最高水平的道德发展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充分考虑他人的欲望、需求为特征。汉认为,道德结构不能被定义为一种逻辑的心理操作。相反,道德结构是一种灵活的、以适度的意义方式组织起来的模式。道德最初的发展是一个直觉的实践过程。她认为个体道德的成熟要经历五种不同的等级,在低等发展阶段以自我为中心,中等发展阶段以利他或遵守规则为特征,而在高等发展阶段则以互利及对他人的关心为特征。道德的成熟是以在有关道德的交流争论中能够阐发公平而无偏见的解决问题的观点为特征的。她还指出道德的成熟度会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的情况,尤其是陌生的或新的环境会使人紧张。很明显,汉的理论是一一种更适合于体育情境中道德评价的理论模型,这种理论使体育情境中的道德评价成为可能。因为运动员对非正式规则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对话。体育中的人际互动更多的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非言语的道德对话,而不是一种明显的演绎推理过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体育哲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