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管理与实践
2008-12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汤志伟,张会平 著
238
《电子政务的管理与实践》是针对电子政务的规划与组织、流程、信息资源、决策、服务、安全、项目、评价等关键管理问题,从多层面、多视角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探讨与分析。
第一章 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1.1 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1.1.1 电子政务产生的历史背景1.1.2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1.1.3 加拿大电子政务发展历程1.1.4 英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1.1.5 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历程1.1.6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1.2 电子政务的概念、功能与特点1.2.1 电子政务的概念1.2.2 电子政务的功能1.2.3 电子政务的特点1.3 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1.3.1 G2G模式1.3.2 G2B模式1.3.3 G2C模式1.3.4 G2E模式1.4 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1.4.1 基础设施1.4.2 信息资源1.4.3 服务与应用系统1.4.4 保障机制第二章 电子政务的规划与组织管理2.1 电子政务的目标定位2.1.1 电子政务与行政生态环境2.1.2 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2.1.3 电子政务与政府组织机构2.2 电子政务的规划管理2.2.1 电子政务规划的原则2.2.2 电子政务规划的内容2.2.3 电子政务规划的方法2.2.4 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2.3 电子政务的组织体系2.3.1 电子政务的战略决策机构2.3.2 电子政务的实施协调机构2.3.3 电子政务的社会参与机构2.3.4 英国电子政务的组织体系2.3.5 美国电子政务的组织体系2.3.6 新加坡电子政务的组织体系2.4 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2.4.1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产生背景2.4.2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主要职责2.4.3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素质能力2.4.4 美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2.4.5 加拿大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第三章 电子政务的流程管理3.1 政务流程概述3.1.1 政务流程的含义3.1.2 政务流程的组成3.1.3 政务流程的类型3.1.4 政务流程的特点3.1.5 官僚制组织结构下政务流程的弊端3.1.6 电子政务环境下急需政务流程重组3.2 电子政务流程重组3.2.1 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基本原则3.2.2 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步骤3.2.3 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关键环节3.2.4 业务流程重组分析模型3.2.5 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分析模型应具备的特征3.2.6 现有分析模型对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适应性3.3 电子政务流程重组案例分析3.3.1 Petri网与EEPC分析模型结合的可行性3.3.2 基于EEPC的扩展的Petri网分析模型3.3.3 商业许可证申请流程的典型性3.3.4 商业许可证申请流程的现状3.3.5 商业许可证申请流程的分析3.3.6 商业许可证申请流程的再造第四章 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管理4.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4.1.1 电子政务信息源的不同类型4.1.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原则4.1.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渠道4.1.4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方法4.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4.2.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的含义4.2.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的方式4.2.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的语言4.2.4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元数据4.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4.3.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4.3.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4.3.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4.3.4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4.4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4.4.1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的关系4.4.2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其主要构成要素4.4.3 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4.4.4 政府信息公开中信息寻租的表现形式4.4.5 政府信息公开中信息寻租的博弈分析4.4.6 政府信息公开中信息寻租的治理对策第五章 电子政务的决策管理5.1 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5.1.1 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5.1.2 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5.1.3 电子政务有助于强化行政决策的公众监督5.1.4 电子政务有助于降低行政决策的成本5.1.5 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人员的素质5.2 电子政务的智能决策技术5.2.1 数据仓库5.2.2 数据挖掘5.2.3 联机分析处理5.2.4 Web挖掘5.2.5 可视化技术5.3 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系统5.3.1 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5.3.2 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与构成5.3.3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提出5.3.4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案例第六章 电子政务的服务管理6.1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6.1.1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含义6.1.2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发展阶段6.1.3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模式划分6.1.4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过渡模式的实现方式6.2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需求及其结构6.2.1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的产生6.2.2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的特征6.2.3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的广度结构6.2.4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的深度结构6.3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6.3.1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分析的思路6.3.2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分析的模型6.3.3 KANO-SPD矩阵中服务(S)的细分6.3.4 KANO-SPD矩阵中公众(P)的细分6.3.5 KANO-SPD矩阵中个体需求的识别6.3.6 KANO-SPD矩阵中群体需求的识别6.3.7 KANO-SPD矩阵中整体需求的识别6.3.8 KANO-SPD矩阵中公众群体的识别6.3.9 应用KANO-SPD矩阵需注意的问题6.4 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组织与构建6.4.1 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含义与内容6.4.2 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工作流程6.4.3 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体系结构6.4.4 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技术6.5 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网格式管理6.5.1 网格与网格式管理思想6.5.2 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网格式细分6.5.3 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网格式整合第七章 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7.1 电子政务安全概述7.1.1 电子政务安全的提出7.1.2 电子政务安全的目标7.1.3 电子政务安全的策略7.1.4 电子政务安全的管理7.2 电子政务安全的风险管理7.2.1 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的概念7.2.2 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7.2.3 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7.2.4 电子政务安全风险分析的要求7.2.5 电子政务安全风险分析的方法7.2.6 电子政务安全风险分析的案例7.3 电子政务安全的技术保障7.3.1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7.3.2 边界安全7.3.3 计算环境安全7.3.4 支撑性技术设施安全第八章 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8.1 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过程与内容8.1.1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项目管理8.1.2 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过程8.1.3 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内容8.2 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模式8.2.1 顺序开发模式8.2.2 原型开发模式8.2.3 RUP开发模式8.3 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监理8.3.1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监理的含义8.3.2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监理的作用8.3.3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监理的内容8.3.4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监理的实施8.4 电子政务项目的外包管理8.4.1 电子政务外包的含义8.4.2 电子政务外包的动力8.4.3 电子政务外包的模式8.4.4 电子政务外包的实施8.5 电子政务应用SaaS模式8.5.1 SaaS模式的含义8.5.2 SaaS模式的特征8.5.3 电子政务应用SaaS模式的策略8.5.4 电子政务应用SaaS模式的风险第九章 电子政务的评价管理9.1 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评价9.1.1 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的含义9.1.2 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9.1.3 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9.1.4 电子政务系统的平衡积分卡(EGS-BSC)9.1.5 电子政务系统的质量功能展开(EGS-QFD)9.1.6 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集合9.2 电子政务绩效的综合评价9.2.1 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的含义9.2.2 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的原则9.2.3 科学发展观下的电子政务绩效9.2.4 将行政生态学引入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9.2.5 基于QFD的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过程9.2.6 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9.3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9.3.1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含义9.3.2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的模型9.3.3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实施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