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命与使命

廖桂芳,徐园媛 编 廖桂芳、 徐园媛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廖桂芳、 徐园媛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01出版)  

作者:

廖桂芳,徐园媛 编  

页数:

367  

内容概要

  《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对于人的生命,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曾为之激动不已,也曾为之困惑不解。长期的困惑和迷惘带来了长期的思索和探讨,思想家、哲学家们渐渐发现了人类生命的本质:生命更多地表现为主观意志和内在精神,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素质和信仰意蕴;生命不是纯粹的被动的物质客体。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具有思维和意识,具有丰富的精神活动。因而,生命是灵与肉的统一,是身心、形神的统一。人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且是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人”。人类生命的本质与高贵正在于其社会性,在于其精神性。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如是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作者简介

廖桂芳,1951年出生,重庆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成员,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高级专家,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委员,重庆电视台特约心理顾问。现任西部交通心理研究所所长,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近年来,主持、主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出版专著8部,教材5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重庆市“红岩好教师”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2009年评师网大学生推选名师活动中,当选全国最受欢迎百佳教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理念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第一节 生命的哲学内涵第二节 生存教育——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依据第三节 生活教育第四节 生死观教育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源起及发展过程:第二节 国外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第三节 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第四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运行第五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第一节 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的影响因素与传统模式的缺失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的构建方案第三节 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在重庆交通大学的实践案例第六章 依托团学活动平台拓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渠道第一节 依托团学活动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的构建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的实践第七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工作坊模式第一节 团体辅导工作坊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第二节 基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工作坊的设计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工作坊实践第八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成长教育创新模式第一节 挫折教育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成长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成长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践第九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第一节 网络互助模式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设计与实践第十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第一节 家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环境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的校园环境构建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后期社会环境建设第四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构建进程图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异常识别与危机干预第一节 心理异常的识别与应对第二节 干预危机,预防自杀第三节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第十二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践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价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重庆交通大学灾区重建心理服务团大学生在灾区父老眼中是未来的希望,在中小学生心中是仿效的榜样,在重建灾区精神家园的长期工作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来自灾区的大学生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完全可以分担一部分工作,为此重庆交通大学倡议开展四川等灾区学生“心系家乡”心理援助活动广欢迎来自灾区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家乡的亲人带去一份浓浓的亲情与关爱,也让自己在自助助人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为此,采取了三种形式开展活动:(1)慰问与亲情互动。让灾区的大学生们为他们自己的家人、亲属、邻居、乡亲带去心理问候(对联、年画等);为他们的老师带去心理问候(书信、短信、自制慰问卡等);向原就读学校老师汇报大学的学习与成长,感谢老师的培养,了解老师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情况,他们目前的主要困难或希望,现在或以后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为学弟学妹们做点什么(带他们做游戏、补课、谈谈大学生活)。(2)社会调查或访问:群众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反映,最满意的(做得好和比较好),最不满意的(做得最差和比较差);群众对灾后重建工作有哪些好的建议;灾区群众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大学生能为灾后重建做些什么。了解和收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感人事迹。(3)社区活动或自助团体建设:参与组织安置小区的活动。组织小区成员团结在一起去处理切身的实际事务。这些议题包括灾后重建时的小区治安问题、孩子学习问题、便民服务问题或邻近区域的防灾准备等。结合小区活动重建被灾难所破坏的社会联结以及心理支持系统。建设小区互助团体。地震是一种集体创伤,灾难几乎破坏了所有的日常生活以及财产,人们需住在临时的住所,远离原来的家园及原来的支持系统,如工作单位、学校、医院、托儿所及休闲场所。工作可能中断,或失去工作、缺乏交通设施或因为压力而无法专心工作。对小孩而言,可能因为搬离而失去朋友或在学校的关系。


编辑推荐

《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生命与使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