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佛心妙手

晓莉 湖南师大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湖南师大  

作者:

晓莉  

前言

2004年7月27日,对大多数人而言,也许非常普通,但这天,对于一位历经沧桑的世纪老人来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一天,是伟大的国学大师启功先生92岁寿辰。92年的风风雨雨,92年的悲喜离合,92年的孜孜奋斗,造就了学贯古今、通绝国粹的儒者——启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骄傲,更是华夏大地永远值得珍贵的财富! 当天,在鲜花掌声人流的簇拥之下,启老显得格外精神矍铄,面对前来祝寿的人们,他双手抱拳,深情地说:“我无德无才,却招惹这么多的人来祝寿,惭愧和感动的眼泪直往肚子里掉,哪怕活到最后几分钟也要将有限的学知呈现出来给后人。” 时光无情。岁月无情。 一年后的6月30日,在那个静谧的夏夜,离93岁生日仅二十多天的启老却撒手人寰,乘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敬他爱他的亲朋挚友、学子晚辈,留给人们无尽的缅怀与思念,留给世界无穷的遗憾与唏嘘。 八宝山的灵堂里,在低回起伏的哀乐声中,启功先生的遗像在绿叶鲜花丛中笑对众人。圆圆的脸庞上,依旧是那熟悉而亲切的笑容。 世间的不舍,启老知道;人间的温情,启老难弃。年老体衰,先生已不能执笔挥毫、书写江山;著述未能完全整理留给后人,薪尽人亡、空留遗恨;什刹海如潮的人流和美丽的风景,也最终没来得及去看上一眼……启老就这样走了,我们只能挥泪送别。 但若是生命的存在已无力绽放地如夏花灿烂,那么,离去或许是一种解脱。而后人,依然可以在追寻先生前行的步伐和足迹中,找到他留下的珍贵的遗产,这并非不幸。 如此,也就释然。 一、高山仰止 启功先生是一位鸿儒大师,他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大家,其旧体诗词也享誉国内外诗坛,有着诗、书、画“三绝”之称。 其诗词,典雅工整,思深语隽。从小受到良好诗词训练的启功先生,还坐在祖父腿上时,就已经开始背诵古典诗词,多年深厚的积淀,呈勃发之势,也成为其创作不竭的源泉。诗集《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的出版,更使他在当代诗坛的领军地位无人能撼。 其字,隽永而兼洒脱,被誉为“中华第一笔”。启老早年师从吴熙曾(镜汀)先生学习书法,常年临古帖、练笔法,更兼“文革”时被迫抄写大字报,竟练成“独家笔功”。正因为此,启功先生的书法自成一格,外柔内刚,既潇洒娟秀又风骨凛然。有人称他是“采百花之精英,酿自我之蜂蜜”,有人赞他成就堪与“书圣”王羲之比肩,更有人说他是“书法史上继赵孟頫后的又一高峰”。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启功先生在书法上的成就都是不言自明的,他在当今时代一枝独秀,又有谁能望其项背! 其实,启功自认为“画比字好”。国画是启先生又一绝技。从小对绘画情有独钟的他曾受业于博通画史的贾羲民先生和齐白石老人门下,中年时就在画坛小有名气,晚年更是声气大噪,名播海内外。启老是我国国画界的一大高峰,而其诗、书、画三管齐下,互耀生辉,更是成为艺术界的精品,有谁不为能拥有启老的真迹而骄傲! 然而,就像钟敬文老先生生前所赞誉的“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启功先生的成就决不止于“诗、书、画”,他博学宏通,成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容纳的天才。 作为一名学术大家,先生的诗词理论精辟独到,在文物鉴定上也是独具慧眼,他精通古典文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古代文献学,甚至包括历史学、哲学、佛学,集众家之所长,因而能成一家之言。真正的大师是没有边界的,启功先生就像浩瀚的大海,深远而宽广,而芸芸众生如我们,只能望洋兴叹;他又像巍峨的高山,矗立于我们眼前,永远无法超越。 而今,一位大师离去了,一个时代即宣告结束。 二、人淡如菊 作为一名“国宝”级人物,作为人人敬仰的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对待身外名利异常淡然,那种超脱淡远的气度,恰似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秋菊,高洁,卓然独立。 启老的幽默历来被许多人所津津乐道。他曾自嘲自己是“拨倒(博导)”——“一拨就倒,一驳就倒”,也是“不急(部级)”。当别人对他的成就赞誉有加时,他还会反问一句:“我到底哪儿乖啊”?由于年事已高,加之体弱多病,面对每天慕名而来的访客,启老不堪其扰,只好在门上贴一“拒客令”,但即使是这样,他还不失幽默地告诉来人“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在众人心中,启老永远是一位幽默而可爱的老人。 面对世事,启老从来宠辱不惊,他的宽容是有口皆碑的。对待曾在“文革”中诬陷他的人,他不仅没有指责,反而安慰说“不过是在演戏,演完了,何必放在心上”;当他看见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挂着数不清的“启功字画”赝品,却哈哈一笑,从不深究,还称赞说“比我写的好”。这样虚怀若谷、包容无际的人格魅力,正如陆昕所说,“先生胸中正是以宇宙无穷大为中心来看待世间万物,故心里常能坦荡无忧”,“直如矢,道所履,平如砥,心所企”,不正是他人格的写照吗? 启功先生大概是为数不多的愿意给普通人赠送字画的大师之一。无论身份高低,只要别人有求,启老必应,尤其是那些曾为他服务过的护士、司机,启老都愿意赠送自己的书画作品以示感激。如此一位平民大师,在盛名之下却又有着一颗平易的心。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真正博学之人都是谦逊的。面对外界颁授的各种头衔,启老始终不以为然。而他自始至终自称“教书匠”,也很愿意别人叫他教授。他把教书育人当成其一生的事业,他的心完完全全奉献给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从教七十余年的他,八十多岁高龄时还不顾病体,坚持给学生上课,亲自指导研究生。在他的谆谆教诲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学者和专家。启老很关注贫困学生,他个人曾将自己积攒多年的书画作品义卖,设立奖学金以奖励资助师大学子。在北京师范大学这片园地里,启功老先生给世人树立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 启老有一方砚,上有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老正是以此督责自己的立身行事,而“坚净”就是启功先生一生孜孜以求的人格最高境界。 三、情重如山 启老平静如水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重情重义的心。对待一生中的两个“知己”——恩师陈垣和妻子宝琛——他始终怀着深深的眷念,那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和比山高比天阔的挚诚,更是平静的大海深处不为人知的激浪,涌动着最感人至深的情意。 陈垣是第一位发现年轻启功“写、作俱佳”的伯乐,他曾多次推荐启功进学校教书,解决启功的生活困难;在人生的重要关头,他总会像父亲一样为少年丧父的启功指点迷津;一句“我亦孤儿也”,让启功泪下沾襟,感佩至今。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往事,启功都会说:“当时师生之友谊,有逾父子。” 正是这样一位知恩图报的赤子,始终不忘“一枝一叶报春风”,也终身铭记恩师的教导——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正是出于对陈垣老师的怀念,启功在把卖字画的钱攒足了设立奖学助学基金时,坚决不用自己的,而是用恩师名义——陈垣的书斋名而定为“励耘”。师生情谊,永远是启功忆深处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早年的启功,无论经历怎样剧烈的暴风骤雨袭击,始终都能安然度过,并多次由人生低谷再次攀上高峰,这其中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功不可没,那就是启功的此生挚爱——妻子宝琛。他们之间真挚、纯洁、深沉、持久的爱。在40年相依为命互相搀扶共同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像一杯陈年老酒,历久弥醇,幽香如缕。而在启功心中,那更是一首孤婉哀绝的爱情绝唱,饱含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坚贞与悲凉。 早年,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宝琛独自一人承担起照顾启功母亲和姑姑的重任;面对着家徒四壁,作为妻子的她如何能给丈夫做点好吃的,还把变卖自己的首饰给启功买书;在“文化大革命”那段黑暗的岁月里,宝琛瞒着所有人,冒险将丈夫心血凝聚而成的书稿字画悄悄收藏起来……没有妻子的默默支持,也就没有启功先生一代大师的地位,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用一个字来诠释:爱。所有的苦难,在爱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正当70年代云开见日之时,这位操劳一生、奉献一生的女子,却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家庭和亲人,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是的,启功同样深爱着与自己风雨患难的妻子。在外人面前,启老始终称宝琛为“贤妻”并将她引为“知己”;妻子生病之时,启功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学校,一边工作一边细心照顾妻子直到病逝;宝琛离世后,启老坚志不再续娶,面对说客盈门,他却丝毫不为所动,多年孑然一身地度过漫漫岁月,忍受着孤寂的晚年;每到农历新年,启功都会去看望妻子,并“带”她回家;甚至在弥留之际,先生还一再叮嘱:“要和宝琛合葬,我们来世还做夫妻。”一份终身不渝的情感,一颗坚贞不贰的磐石之心,一位苦苦守候的孤寂长者,又岂是现代朝三暮四的红男绿女所可以理解?! 四、坎坷历程 启老辉煌而灿烂的一生中同样经历过悲愁哀痛,人生的际遇沉浮阴晴,他的命运也坎坷多蹇!那一段段酸楚而痛苦的经历,总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揪心的疼痛中,而每一次回忆,都只会加深心灵的创痕,正因为此,晚年的启老一度坚持不写自传。 往事不堪回首。 启功出身皇族,贵为帝胄,又是一线单传,本应享尽荣华富贵、万千宠爱。但家族的没落注定了所有的一切只能成为假设。往日的高贵荣耀,只是过眼云烟,早已灰飞踪灭,而动荡中的家也日渐破败。更为不幸的是,启功不到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因肺病离世,这仿如大厦在瞬间轰然坍塌,只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年幼的启功,注定一生伴随着不幸。10岁时曾祖、祖父相继去世,母亲和终身未嫁的姑姑成为他阴霾童年唯一的依靠。他中学未毕业便被迫辍学,靠教家馆度日。有幸遇到恩师提携,却因学历不够屡遭辞退,历尽挫折委屈。正值盛年之时却不幸被划成“右派”,看尽人间冷暖。一切的一切,在启老心底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影响着他的一生。 阴霾过后,本以为从此拨云见日,不再担惊受怕、终日惶惶,但,举目四顾,亲人俱已离世,双鬓亦已斑白,物是人非的凄凉,静夜孤灯的煎熬,成为启功心底最深的痛楚。晚年丧偶,膝下无子,启老内心的悲凉该向谁诉说?“吟成七字谁相和,付与寒空雁一群。”知音不再,弦断无人听,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啊! 晚年启功最大的心愿就是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然而,享有盛名的他面对络绎不绝的访客,却欲拒不能。终日俗务缠身,为他人做嫁衣裳,被人当作赚钱谋利的工具,有谁能理解老人心中的期愿?喧闹之处,谁会在意一个老人的心声?也许只有躺在孤寂墓地里的亲人吧! 不由想起了启老生前所作《痛心篇二十首》中的诗: 枯骨八宝山。 孤魂小乘巷。 你且待两年。 咱们一起葬。 五、逝者无言 摆脱人间牵扰,远离世俗纷乱,忘却虚浮名利,启老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他终于可以安息了。 躺在鲜花丛中的启功先生接受着众人的吊唁和缅怀,他听不见悲哭悠长,也看不见愁容惨淡,或许,在世界的另一端,他那孤苦的灵魂终于能和久别的亲人重逢。近半个世纪的离别,该是多么漫长而孤苦的煎熬! 有人说:死是另一种生的开始……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 所以,所有的哀悼都是无力的,所有的悲恸都是苍白的,我们只有祝福。生如秋菊,逝如流水;来时无言,去时沉寂——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谨以赵朴初先生临终前的偈语奉祭: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唯愿灵魂安息!

内容概要

  他的学术成就似乎难以纳入现有的世界公认的学术价值体系,但他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国学大师”。他在经史子集、诗书画艺、文物鉴定、语言文字学、哲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文献学、版本目录学、红学等领域,都有独到之处。北京师范大学评他为“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
  他就是启功。“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是启功珍爱的一方藏砚的铭文,“坚净”二字也就成为他的书斋名。先生修炼一生,笔耕一生,遭大苦难而“悲天悯人”,心藏“苦情”而博爱众生,“笔随意到平生乐,语自天成任所遭”。《佛心妙手(启功)》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佛心妙手(启功)》讲述一个皇族后裔,学为人师,谦逊豁达,集诗、书、画,鉴于一身,被称为“国宝”的老顽童——他,“坚净翁”启功。本书由晓莉著。

书籍目录

序论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一、高山仰止
 二、人淡如菊
 三、情重如山
 四、坎坷历程
 五、逝者无言
第一章 显赫家世的败落
 一、遥远的爱新觉罗氏
 二、母亲背后的历史
 三、家族的败落
 四、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章 童年的保护伞
 一、生于乱世
 二、记名小喇嘛
 三、慈爱的祖父
 四、孤弱的母亲
 五、终身未嫁的姑姑
 六、呼啦啦大厦倾
第三章 短暂的求学时光
 一、最初的启蒙
 二、快乐的私塾生活
 三、自由的现代教育
 四、难忘恩师情义
 五、草草中断的中学生涯
第四章 人间自有真情
 一、10岁的转折
 二、捐款助遗孤
 三、感怀恩人情意
 四、暗中相助的恩人
第五章 事业路上的坎坷
 一、前途难卜事业路
 二、初进辅仁
 三、生命中的伯乐
 四、进入辅仁的曲折历程
 五、改姓的屈辱
第六章 幸有恩师同慈父
 一、认认真真做事
 二、坦坦荡荡做人
 三、先生的“一指禅”
 四、凄凉的诀别
第七章 中年多磨难
 一、院系的束缚
 二、飞来的横祸
 三、“失语”的困顿
 四、无所适从的惶惑
 五、暂时的宁静和永久的震撼
 六、飞扬与惆怅
 七、无法忘却的记忆
 八、拒绝温习烦恼
第八章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一、一生的姻缘
 二、叫一声“姐姐”
 三、不止是“信任”
 四、生活伴侣
 五、文章知己
 六、故人已乘黄鹤去
 七、曾经沧海难为水
第九章 学者启功
 一、“二十四师”和《二十四史》
 二、一语惊醒梦中人
 三、出书的艰难
 四、天道酬勤
 五、兴趣的转移
 六、学术的窘境
第十章 教师启功
 一、中学毕业的博导
 二、行为世范
 三、不忘社会责任
 四、“励耘奖学金”见证师生深情
第十一章 诗人启功
 一、惊人的记忆力
 二、诗词创作
 三、《鹧鸪天?乘公共汽车》八首
 四、《痛心篇》二十首
 五、生死乃如身外事
 六、“诗言志”
第十二章 书画家启功
 一、画家梦的破灭
 二、勤练书法以雪耻
 三、启功谈书法
 四、独特的“大字报体”
 五、“礼品制造厂”
 六、老好人也会愤怒
 七、书画兼擅的名家
第十三章 鉴定家启功
 一、名师出高徒
 二、曾受窝囊气
 三、坚守鉴定原则
 四、书画鉴定七人小组
 五、一片赤诚护国宝
 六、真情留辽博
第十四章 启功逸闻
 一、宗人府的“诰封”
 二、爱编顺口溜
 三、博导还是“驳倒”?
 四、可爱的“大熊猫”
 五、“帽子拿在谁手中?”
 六、闲章“草屋”的由来
 七、自撰墓志铭
 八、不看电影偏爱看戏
 九、一手佛珠,一手卡通
 十、“三怕”与“二不怕”
 十一、不愿享受
第十五章 由人顶礼由人骂
 一、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最后一个生日庆祝会
 三、繁华背后的黯淡
 四、永远的诀别
 五、纪念不会结束
 六、摘录部分挽联
附录
 一、启功著作年表
 二、其他相关著作
 三、《一九三一级级史》
 四、祷启功先生文章
 五、启功语录
启功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声名显赫的贾府,百年辉煌之后却无法阻止衰颓的步伐,终于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喧闹都在曲终人散之时,化作往日眩惑的彩虹,无影无踪。 这不是故事,而是一段事实。旁人付诸笑谈,或唏嘘,或感叹;而对其中无辜的主角来说,鲜血淋淋的惨痛,由盛至衰的悲凉,如同大厦倾倒般的凄苦,又岂可一言道尽? 启功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孕育出来的,这也注定了他要在衰落的阴影下成长。 一、遥远的爱新觉罗氏 爱新觉罗——一个如雷贯耳的姓氏,在中国,它曾经代表着血统高贵、生衔珠玉。的确,在普通人看来,这是与生俱来的幸运。享受先人的庇护,承袭前辈的世爵,那些皇亲国戚自然是尽享家族荣华,遍尝人间富贵。他们是命运的宠儿,是令所有人瞩目的王公贵族。 启功就出生于这样的家族。严格说来,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子,皇长子和皇次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均夭折,皇三子弘时24岁时自毙。雍正帝临终前,膝下仅有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和圆明园阿哥弘瞻三子,没有女儿。而弘瞻当时还在襁褓之中,所以在雍正帝跟前的皇子实际上只有弘历和弘昼二人,而弘历比弘昼早出生一个时辰。最终,雍正把皇位传给了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清高宗乾隆皇帝,皇五子弘昼则被册封为和亲王。正是这样,决定了两兄弟之间永远的君臣关系。皇帝从此稳坐世袭而来的大好江山,亲王却只能俯首称臣;皇帝的子嗣还有继续坐上皇位、享尽荣华富贵的可能,而亲王则只能靠王家俸禄强撑门面,这该是多么大的差别!相较而言,谁幸运,谁又不幸? 多年以后,皇族一支在时代风云中沉浮颠簸,早已面目全非,被埋葬在历史的故纸堆中一页页发黄;而启功,这一线单传的男丁,则成为世人景仰的大师,名流千古。相较之下,谁更幸运? 历史无言,人亦无言。 这一对生日仅相差一个时辰的兄弟,注定要成为永远的君臣关系——弘历继承皇位做了皇帝,弘昼则只能做亲王。也正因此,弘昼一支日后的家势日颓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启功正是这位和亲王的后代。 乾隆帝恭维太后曾有诗“永绵奕载奉慈帏”,“奕”,即高大美好,全句意指“以永久、绵长的美好岁月来敬孝慈祥的母亲”。于是就有了从弘字辈往下的几辈:永、绵、奕、载,依次排列。再往下是溥、毓、恒、启,启功就是启字辈子嗣。 如果从雍正帝算起,第二代为和亲王弘昼,第三代为弘昼次子永璧,第四代为永璧次子绵循,第五代为绵循三子奕亨,第六代为奕亨五子载崇,第七代为载崇次子溥良,即启功曾祖,第八代为溥良长子毓隆,启功的父亲恒同则是毓隆的独长子,到启功这一代,真正成为一线单传的掌上明珠了。 二、母亲背后的历史 提到启功母亲的身世,她的家族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这要从启功的外高祖赛尚阿说起。出身于蒙古正蓝旗的赛尚阿,文武双全,是个不可多得的全才。论“文”,他中过举人,后曾任内阁学士理藩院尚书;论“武”,他还被授予过头等侍卫,曾任钦差大臣,被派赴天津负责防治海疆,还统帅过当时最新成立的洋枪队,在他统帅下的部队还曾因训练有素而得名。赛尚阿官至步军统领,协办大学士,可以说有过辉煌的从政历史。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在镇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被委派为钦差大臣,但也许是清军本来就已如强弩之末,抑或是身经百战的统领赛尚阿为人宽厚,他在永安和长沙的战役中连连失利,被朝廷以渎职之名发配戍边,最后被授为正红旗蒙古副都统。但历史中的功功过过、是是非非,早已被时间的烟尘所湮没,不见其踪了。 赛尚阿的五个儿子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三子崇绮。这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作为旗人第一位由民卷而考中的状元,他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崎岖之途。


编辑推荐

《佛心妙手:启功(国学大师)》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启功先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启功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辍学后,发愤自学。稍长,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姜福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佛心妙手 PDF格式下载



对了解大师有很大帮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