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皖北崛起与淮河文化

徐东平,董庆 编 徐东平、 董庆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09出版)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徐东平、 董庆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

徐东平,董庆 编  

页数:

432  

前言

安徽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社科界也有相当多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体从事安徽地域文化的研究。2003年,省社科联提出打造“厚重安徽”品牌,联合省内有关高校、地方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安徽的“三大文化圈”,即皖江地区历史文化、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和徽州文化的研究,以提高安徽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为安徽的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服务。目前,安徽历史文化的研究正在步步深入,安徽历史文化的现代价值也逐步显现,“厚重安徽”已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安徽历史文化研究平台。十多年来,经过四届淮河文化的成功举办和专家们的努力,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得以拓展,研究成果日趋丰厚,研究队伍逐渐扩大,形成了持续深入推进的良好态势。2009年11月7日至8日,由安徽省社科联和淮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淮南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淮南师范学院承办的“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淮南召开。来自安徽、山东、江苏、河南、上海等省市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60余篇,展示了学术界近两年对淮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文化是加快区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促进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定为“继续深入研究淮河文化,进一步推动皖北加速崛起”,旨在积极呼应省委加快皖北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挖掘淮河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为推动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得到学术界的热烈响应,参加人员更加广泛,研究深度更加深入,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很多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共识。《皖北崛起与淮河文化》作为安徽省社科联《安徽历史文化研究文库》的第六辑,由安徽省社科联和淮南市人民政府联合编辑出版,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东平,中共淮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庆主编。

内容概要

  十多年来,经过四届淮河文化的成功举办和专家们的努力,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得以拓展,研究成果日趋丰厚,研究队伍逐渐扩大,形成了持续深入推进的良好态势。2009年11月7日至8日,由安徽省社科联和淮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淮南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淮南师范学院承办的“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淮南召开。来自安徽、山东、江苏、河南、上海等省市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60余篇,展示了学术界近两年对淮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皖北崛起与淮河文化》作为安徽省社科联《安徽历史文化研究文库》的第六辑,正是对本次研讨会成果的汇总。

书籍目录

淮河文化综合研究古代淮河多种称谓问题研究蚌埠涂山庙会“泥娃娃”的艺术特征及其民俗现象研究道家自然观在蚌埠发展中的现实意义浅探淮河流域传统节庆民俗的演变与传承花鼓灯艺术研究与保护刍议近二十年来大禹神话研究现状分析略谈目前淮河流域经济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凤阳锣鼓与锣鼓曲谱初探——兼谈锣鼓乐起源古泗水的变迁及其对流域社会的影响刘安对屈原评价的两重特点及其在汉代的影响明初凤阳移民文学述论颍上杨湖方言名词词汇特点举要关于花鼓灯艺术的文化内涵——兼与潘丽同志商榷茅仙洞宗教文化渊源及其对沿淮民俗文化的影响魏晋嵇氏家族文化特征论淮河文化研究成果的统计带给我们的收获和思考援琴鸣弦各擅胜场——三曹乐府诗比较灾荒对明清皖北文化的影响在华夷与南北之间:千里长淮的文化意蕴庄子自然观探析皖北回族女性宗教信仰现状调查淮河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合淮同城化的缘起、趋势及其文化意义明清时期淮河南下入江与周边环境演变元代淮河流域商业的发展皖北地区政治文化的生态学考察——以安徽省蚌埠市问卷调查为例清代漕河运道述略小议制约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农业发展的两大因素后周南唐寿州之战述评民国时期皖西茶业的改良政府决策与淮河问题的产生(摘要)民国初年皖北地区的赈灾工作——以倪嗣冲主皖时期为核心考察历史文献记录的淮河流域气候变迁淮河流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策研究历史时鉴:明清安徽江淮地区社会经济开发述论淮河文化与历史人物研究孙家鼐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及其启示影响李鸿章命运的几个人物“淮南王现象”对明代政治的影响倪嗣冲与民初安徽经济倪嗣冲与民初安徽匪患治理引江济巢开通巢淮构建江淮巢新体系淮河文化与历史遗存研究《淮南子·齐俗训》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蚌埠双墩l号墓葬土偶文化现象初探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器的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以双墩和尉迟寺遗址为例从考古发掘资料蠡测大禹在安徽蚌埠这片古老土地上的踪迹《永乐大典》中五部“凤阳”方志的编修时间《淮南子》艺术管窥论《淮南子》道胜思想与启示双墩遗址地面房屋建筑刻画符号解析《淮南子》中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浅释“四艺”纹刻画彩釉陶盆与“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历史渊源附录在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在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辞进一步提升淮河文化研究的水平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

章节摘录

插图:《乾隆阜阳县志》卷一“风俗”引宋崔公度《知颍州敕》说:“土沃民夥,有鱼稻之饶。”但是同卷引明代旧志则说:“土殊质实,农多惰偷,工拙商稀,田畴听岁,勇于争斗,轻于死生,此则俗之大较也。”毫州的商业比阜阳发达,《乾隆毫州志》卷十二《艺文志》所记明王廷相《毫都行》诗云:“唯有药草年年生,城中连绵三万户。中有豪家多官府,宾客懒作游冶盘,翠幕层楼对花树。桃花飞入窥洞房,洞房七十紫鸳鸯。”虽然商业比较发达,但是富豪仍然多数是官宦之家,其消费主要是本地游乐。《康熙凤阳府志》卷六《风俗》引蒙城县旧志说:“其习乐于家居,而惮于远出。其好尚贵俭朴,而薄奢华。士风惮奔竞,而甘淡薄。缙绅尚齿让,而无富贵侵凌之习。土地薄卤,无灌溉之源。家乏再世之富。”显然,农业不发达、灾害频繁是造成蒙城县士绅阶层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嘉庆萧县志》卷二《风俗》引旧志说:“萧滨黄河,地多沙瘠,农不专勤苦,至蝗蟓、水涝相寻,富者无积贮,贫者不能谋朝夕,加以赋役繁重,竭蹶支持,中产尤为苦累,遭流寇后逃徙四方,俯仰无资,间有托足公门,委身行伍,以冀苟免沟壑者。”《雍正怀远县志》卷一《风俗》说:“所用仪节大约与中州相类,嗣因淮、涡交通,商贾辐辏,五方逐末者居其地。其地服食器用,多尚奢华,故人务末忘本,相习于靡,群趋于堕。兼之水旱频仍,中人荡产且乏。兼岁之储,一遇灾荒,辄鬻子女,弃故土而适他乡者,比比皆是……然士大夫家不靡于习,忘分下交,与乡人叙齿,让通缓急,勇于劝善。而后进之士,多折节于前辈,其遗直犹有存焉。”蒙城县、怀远县、萧县的情况反映出皖北社会缺少一个以读书应试为业、有田产维持财富的士绅阶层,即便是一般的中产者,也在不断恶化的环境中不得已为地方官府当差或投身军队,以求自保。怀远县志虽然说到士大夫家,但是他们和平民没有江南那样巨大的级差。


编辑推荐

《皖北崛起与淮河文化:"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安徽历史文化研究文库·第6辑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皖北崛起与淮河文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