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珍藏生命

夏晓虹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夏晓虹  

页数:

312  

Tag标签:

无  

前言

“珍藏生命”原是笔者为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的自叙《把苦难收入行囊》(又名《走出白色恐怖》)所写的读后感篇名,用来作为本书的题目,多少有些感慨。 近些年来,随着父母以及一些师友的不断离去,为此而写作的纪念、回忆文章也渐渐多起来。特别是与我同辈的亲人与朋友的早逝,尤其令人痛惜。其中最年轻的一位美国朋友,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29年。而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陨落,以及对这些师长、亲友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个人生命史的一部分,无法忘怀,也时常感念。剔除那些已经收入其他集子的文字,剩下的七篇,构成了本书的“怀人小辑”。 或许真是由于年龄的缘故吧,现在落笔为文,往事很容易占据纸面。小学、大学(我的中学基本空白)的读书生活,巳戍为我反复吮吸的源泉。那篇追忆小学时代所经历的教改实验的短文在《文汇报》刊出时,原来的标题《“常为新的”学校》被编辑改易为《这是我一生的福分》,虽然私心并不喜欢这样感情外露的表达,但我也应该坦白承认,从景山学校到北京大学,确实是我极为珍视的教育背景。’而这些关于往事的点滴记述,即编为本书的“忆往小辑”。 旅游是我的一大爱好。每年借着开会或讲学的机会,都会有几次长途出行。旧历年底,家庭的一桩大事便是整理一年行踪,由夫君主持,我贡献意见,制作成两张贺年卡,发送给众多亲朋好友。因已成为每年的固定节目,所以,现在临近春节,总会有朋友提前写信来预约我们的电子贺卡。当然,照片摄下的是场景,更多的人情世态、学术因缘,只能依靠文字记录。以前曾经出版过一本《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现在将更多面向的旅行随笔集合在一起,便结成了本书的“记游小辑”。 “谈书小辑”则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全为书序。我唯一为长辈写过的三篇序,都属于我的导师季镇淮教授的著作。最早的一篇《序》乃是受季先生之约,敬谨应命而作,先生的虚怀若谷让我感佩。收在集中的是另外二文。编入“大家小书”的《司马迁》为旧书重印,《季镇淮文选》是为纪念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百周年系庆特别编选的“北大中文文库”中的一种,为了撰写序言,重温先生的著述,也不断唤起许多珍藏的记忆。身为老师后,又不免应学生之托,为其即将付梓的新著作序;自己写完或编成一本书,交代缘起或余话的前言后记更是必不可少。而无论指导学·生,还是个人撰述,都是自我生命史上重要的关目,值得铭记。至于“谈书小辑”的第二部分,所收基本为书评。不过,其中很多著作者还是我的师友,记下读后感的同时,我也不时会由书及人,或由人及书,为书籍背后的主人留下若干剪影。 将这些生命中的片段忆述汇集成书,首先要感谢王得后先生的提议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邀约。作为我所有文章的第一读者,陈平原提供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现在的书名,也是他最后敲定。 夏晓虹 2011年6月23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内容概要

  《郁金香书系:珍藏生命》主要内容包括:寻梦者的漂泊之歌——父亲周年祭、父亲与《新民报》、父亲的“书碑”、失去的是最珍贵的——怀念妈妈、诗人的梦想——纪念表哥邢序凤、在学术中得到快乐与永生——叶晓青、《西学输入与近代城市》编辑感言等。

书籍目录

自序怀人小辑 寻梦者的漂泊之歌——父亲周年祭 父亲与《新民报》 父亲的“书碑” 失去的是最珍贵的——怀念妈妈 诗人的梦想——纪念表哥邢序凤 在学术中得到快乐与永生——叶晓青《西学输入与近代城市》编辑感言 我的美国朋友柯佩娜忆往小辑 少年景山 历久弥新的小学课本 “常为新的”学校——“文革”前北京景山学校教改实验琐忆 东中街42号 我的走读生活 从北大起步——《燕园学文录》自序 结缘梁启超 我的第一本书——《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新版序 一次壮观的购书行动 大清历史完结处 “伤脑筋”的家珑记游小辑 透过晚清人的眼睛看世界——《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后记寻找梁启超澳洲文踪 缘起墨尔本悉尼北京布里斯班 在美国“发现”历史 奠基石与自由钟李鸿章的历史遗存海外遗编的得失 纽约的音乐消费 刘索拉的蓝调国殇日的音乐中央公园的《卡门》百老 汇的“国王” 初看歌舞伎 教学相长 我的“加尔东尼市场” 台湾茶话谈书小辑一 从西南联大走出的学者——《季镇淮文选》前言 为了非专业的读者——《司马迁》新版序 北大缘——《北大精神及其他》序 史学与文学的联姻——《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序 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思考——《彷徨英雄路》序 北京研究的新视角——《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序 追寻现代散文的来踪去脉——《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序 晚清无处不在——《晚清的魅力》后记 新旧之间——《旧年人物》(重编本)后记 上海之于我——《晚清上海片影》自序 温厚情谊薪火相传——《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缘起 酒中味知者言——《酒人酒事》小引谈书小辑二 与舒芜先生结邻 珍藏生命 方寸洞天 出版者的眼光 文学史的缺席与在场 读晚清小说第N种法 精益求精的清末民初小说目录

章节摘录

父亲的“书碑” 父亲刘岚山(1919—2004)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过多次书写,各个阶段的划分颇为复杂。而在我看来,1952年8月调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应该属于其中最重要的分际。此前,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漂泊者,从安徽和县的家乡出发,足迹南至桂林,北及延安,西到重庆,东履上海,不但遍及大半个中国,而且,1951年3月更参加新华书店总店组织的战地文化服务队,前往朝鲜;可一旦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后的日子里,父亲再也没有与之真正脱离关系。即使1958至1961年,他一度在作家出版社(归作协领导)工作,但叶落归根,分离出来的作家社最终仍回归母体,成为人文社的一个副牌。 最初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父亲担任了总编室原稿整理科科长。这显然与他早年在出版社与报馆的工作资历有关。起码自1946年起,父亲就在《新民报(晚刊)》做过校对、记者与编辑,1949年又主编皖南新四军游击队总部机关报《黄山报》,重回上海后,则转到《人民文化报》编文艺副刊。 而原稿整理科这个在现行出版体制中已无存留的机构,对于1951年3月才刚刚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而言,却相当重要。其职责是对各编辑部发排的稿件进行技术加工,如改正错别字、查对引文、加专名线、誊清原稿等,后来也对书稿提出问题与意见,甚至有否定书稿的事发生。大致而言,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与提高发稿质量,同时培训和提升编辑(主要是助编)的业务水平。辅仁大学出身的著名编辑龙世辉,1953年由中央文学研究所毕业,初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先经过了原稿整理科的训练。这段经历也是父亲与龙世辉一生友谊的基础。日后龙叔叔说起整理科,还大为称赞,认为它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编辑人才。 此后,父亲又担任过总编室稿件科科长,具体负责稿费核定与平衡工作。1956年,他才正式调进一编室(即后来的现代部),处理诗歌稿件。由此父亲又回到了他喜爱并熟悉的岗位,延续着《新民报C晚刊)》时期已经开始的编发优秀诗歌作品、扶植年轻诗人的工作。 1960年,作家出版社设立了诗歌散文组,父亲先任副组长;作家社撤销,归并人民文学出版社之后,他又被提为组长。这个位置给了父亲更大的施展空间,多年的积累由此喷发而出,一些富有意义的编辑设想因此增加了付诸实行的可能性。 “文化大革命”中,父亲也由于说不清的历史问题受到冲击,打入“黑帮”行列。1969年9月,更随同数千文化部系统的干部一起,来到位于湖北咸宁的向阳湖“五七”干校,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强制性体力劳动。干校结束后,重返北京的父亲起初是在校对科,1976年才调回诗歌散文组,干他的老本行。“文革”浩劫过去,父亲又恢复了组长职务,继续勤勤恳恳、兴致勃勃地工作。家里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他抄录的老友臧克家的诗句:“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那也是父亲的心声。 1982年12月,由于癌症动了切除右肾大手术的父亲,听从医生的建议,出院后不再到出版社上班,并于1984年办理了退休手续。仿佛具有某种预感,生病前的6月,父亲写过一份《业务自传》,对他一生的编辑与写作进行了总结。这份父亲极为看重的材料(目前至少留下了四份草稿与清抄稿),可以视为他向一生珍爱的出版事业告别的致辞,也是我据以了解他在人文社工作状况的可靠依据。 本来,我对父亲当年的编辑工作并没有多少真切的了解。“文革”后的忙于学业与住校,使我没有更多关注父亲的出版活动。而早年的隔膜,除了自己的年幼无知,总在忙碌的父亲也没有很多余暇和我们闲话。印象中最清晰的是,“文革”前,我基本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睡觉。起初,他有一个独立的小工作间,后来因宿舍调整,退还给出版社,就在新分到的卧室中用木板做了一堵墙,隔出半间充当书房。他就在那半间小屋中看稿、作诗、写评论,熬夜成为生活的常态。直到退休以后,他发表的一系列文学编辑经验谈,还取名为《编辑夜话》,那对父亲而言本是写实。这个记忆也写进了我的小学作文《我的爸爸》中。 没有写进作文的是家中每到周末的宴请。在父亲的小工作室里,星期天常常有客人来访:高谈阔论,然后是留饭。客人多半都是诗人,有过去的老友,也不乏因编辑书稿而新结识的作者。由于父亲的好客和乐于助人(如资助朋友子女、买书送人等),工资收入本不算低的家中常常发生“经济危机”,每到月底都要唱“空城计”,甚至于要向出版社预支薪水。执掌日常开支的姑妈也积累了经验,月初一拿到父亲给的生活费,便立刻把一个月需要的粮食、鸡蛋等买足。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有点存款:反倒是“文革”中父亲被扣发工资以后——朋友多不再来往,也因为钱少而更加精打细算。P17-P20


编辑推荐

夏晓虹编著的《珍藏生命》是由怀人小辑、忆往小辑、记游小辑、谈书小辑一、谈书小辑二组成的。是自序《把苦难收入行囊》所写的读后感篇名,用来作为本书的题目,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定名为本书的书名“珍藏生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珍藏生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