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学现场的爱与怒

凌性杰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凌性杰  

页数:

19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对每一位老师来说,教书、育人是生活日常,也是相伴而生的职业使命--在分享知识和智慧的同时,变化着年轻学子的生命和人格成长。身兼语文老师和诗人、作家身份的凌性杰,在2008年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点滴。在他眼里,“学语文最重要的不是皮付考试,而是真切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获得感动”。他引领学生读有文字的书,也读没有文字的书,试图召唤出他们对生命和语文学科的热情。  2008年,凌性杰也担任导师,陪伴一群大男生经历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他看到在升学体制下,孩子被分数主义压抑而不快乐,家长过度想象子女的功成名就而一再错失陪伴、沟通与教养的机会,教师职业和语文教育也不断被社会工具化。在教学与管理班级以外,他反思着身处的教育体制。

作者简介

  凌性杰,生于高雄市。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中正大学中文硕士,东华大学中文所博士班肄业。曾获教学卓越奖、台湾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奖、林荣三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现任教于台北市立建国中学,是台湾国文学科资源小组成员,曾受邀参加两届“两岸四地同课异教”活动。著有教学专著(找一个解释)、(更好的生活)、(有故事的人),现代文学创作(有信仰的人)、(爱抵达)、(灿烂时光)等。

书籍目录

提炼生活中的美(自序)寻找解释的人(陈为廷)让灵魂发光写自己的历史弯着腰看见永恒“那一刻真美”对世界的感觉伤仲永一年以后让灵魂发光读中文系的人晋唐法书特展无法忍受被工具化幸福的可能为了知道什么是不重要的事当时间过去整理记忆未寄无聊无益之事你无法打败一只蚊子铁石心肠是怎么炼成的?尊重冲突一定要能抗拒诱惑老师还记得我吗?为了知道什么是不重要的事拜访有河考最后一名又怎样呢?甜甜圈失衡的爱不要造假级分的眼泪怪物家长寂寞秋叶原失衡的爱不要对他说认真做自己理想继续燃烧关于文凭展现自我的空间理想继续燃烧教育改革不让世界更疯狂快乐这一课当一天的老师误用考试九八课纲带来的灾难如果敌人来了做自己的主人对知识谦卑为何如此艰难?美丽的自由年轻的心时间的故事仪式记录时代生命教育随笔在群体中美感与想象美丽的自由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听江蕙唱歌务虚而作花莲诗与歌囧男孩窗外有蓝天充气娃娃之恋不想死在你的轻蔑里发现最初的感动至少到最后都没有用走的礼貌的力量高雄的温度时间的淬炼

章节摘录

  作品中的生命情境  2008年1月2日  晚上跟文学龙创作班的学生谈简姨的散文《渔父》、《水经》。一个学生跟我说,因为上了我的课,改变了他的人生。我闻言大惊,赶忙探问究竟。原来是上回讲《树犹如此》跟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那些情感与记忆的生发,让他重新思考个人的生命故事。其后两周,好像应验预言一般,他的生活一再出现我所提到的生命情境。身为一个老师,能够这样影响学生,自己倒是觉得挺可怕的。  写自己的历史  2008年2月15日  跟学生讲到《台湾通史序》中“老成凋谢,莫可咨询”这一句时,心头浮现前所未有的感伤。连雅堂先生为台湾岛写史,一定费尽心力。文献搜集、征考贤哲,在那个异族统治的时代是多么不容易。许多事情经过时间的洗磨,便逐渐淡去了痕迹。曾经存在的人、曾经发生的事,大抵仿佛风中飘扬的讯息,再也捕捉不住。岛上大多数人,都是移民者的后代。我的祖先渡海来台,三百有余年矣。我所能掌握的家族史料,却只有薄薄的一张,大约八百字。我不知道自己家族的命运,究竟是怎么推演的。  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血气畅旺、青春飞扬,却与血缘至亲的关系最是疏离。那时我与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保持无知。最好谁也不要涉入谁的生活,无挂无碍。我躲进自己的世界,跟心爱的女孩每天电话热线,气得母亲几度想要剪断线路。每天念很多书,参加许多团体活动,只为离家做准备。跟祖父母不再拥抱,跟母亲不再牵手。他们变成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也变成他们最陌生的熟人。就像史铁生说的,自我是什么?自我就是差别。渐渐发展自我的时候,我也在跟亲人的心灵相互隔离。一直要等到离家念大学,才真正明白自己是个拥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这层关系,不管天涯海角,我总是有家可回。这个家,或许会搬迁,或许会老旧。但只要血缘的依附仍在,心灵的家屋就会存在。只是离开久了,结果是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的家人亲近。  再一次拥抱母亲,是在祖父母的丧礼上。那时母亲几乎没有力气站着,哭到没有声音,整个人瘫软在我怀中。母亲的长辈,她一一送行,告了永别,许多事情,她再也无从追问。祖父的丧礼上,仓促之间竟忘了写事略与祭文。等到要帮祖母概述生平,才发现部分家史已经随着亲人的亡故,无以咨询。关于祖父那一辈的生活,想要问,也没人可问了啊。  不想诉说不想过问,不愿意理解不愿意沟通,是当今岛上每个家族或家庭最大的悲哀。我不知道,那堵隔绝彼此的墙是怎么一层一层叠高的。更不知道,彼此拥抱怎会变得这么困难。如今我的直系血亲,只剩母亲一个了。我喜欢靠在她身边,一起翻着旅行途中拍下的相片,听她说从前。  学生听我讲这些,一下变得好安静。  感官  2008年5月1日  趁着办建中红楼文学奖之便,跟三位自己非常喜欢的诗人碰面。梓评是百忙中抽空来的,神情依然带有倦意。育虹姐一见面还是先用力地握手,温柔中有极为明确的真诚。顺聪潇洒去来,顺便给我带了最新一期的《联合文学》。  将评审结果登录以后,我送这几位诗人朋友到校门口。后来剩下我跟顺聪、岱颖站着说话,阴云移逝,阳光一下子灿亮起来。顺聪很感慨地说起看稿的过程,这群青年学生的某些感官似乎非常不敏锐。这届作品中,音乐、听觉都写得很不错,然而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经验实在是有欠锻炼。台湾青少年的各种感官,已经被媒体弄得异常迟钝,甚至有些人已经到了无感的地步。日日在声光刺激之中穿梭,能够不麻木诚属难得。所以有学生愿意用写作来表达自己以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就很可喜了。建中学生会偏好写听觉、写音乐艺术的感受,或许跟自己的家庭教养有关。教书过程中,我很受不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不知道”或“没感觉”。对世界的感受能力薄弱,自然无法理解他人,也无法理解自己。  特别让我难过的,是关于品味的问题。即使消费能力惊人,也有越来越多人愿意花大钱追求美食享受,但现在台湾人的味蕾却甚为糟糕。自小到大,吃了太多味精,重油重咸,味蕾变得迟钝麻痹,过早成为味觉残障状态。所以胃囊越来越大,只管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仅求塞满肚子。这样的饮食方式,一径吃到饱、吃到吐,反而忘了个中有多少滋味。  分享美好的事物  2008年5月21日  文学龙最后一次上课了,特别介绍了几首陈黎的诗作。艺术与美带来的感动,恒常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我很喜欢这种私塾形式,可以跟同好一起理解,一起沟通。我总觉得自己很不像一个老师,没有太多强烈的“人之患”,有的只是想把美好事物带给他人的一股冲动。这种心情或许就像苏东坡诗里说到的:“晚风落日原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陈黎的《春夜听冬之旅》,曾让17岁的我深深感动过。我在他的诗里,看见一个美好的生命。费雪迪斯考老了,歌声老了,然而却能让人流下年轻的泪水。另外谈了《花莲饮食八景》:“美仑园景午餐/午茶、花间茶堂坐谈人间、蓝蓝冰凉肥美沙西米、松园黄昏餐风饮茶、和南寺素食水色星光、豆子铺凉甜紫米粥、民国路蹲尝一口馅饼、边走边吃红豆麻糬。”这些字句,唤起了我在花莲的生活记忆。  ……


编辑推荐

  懂得生活的滋味、做人的道理,是比升学考试更重要的事。这世界上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事,也有比拥有金钱财寓、身份地位更重要的事,很多人曾经相信过,但是后来都忘记了。  这本个人日记,折射出所有为人师表者都有过的谜惘、困顿、热情、坚持。在陪伴青年学生成长的路上.教育其实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教学现场的爱与怒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