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

张延庆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延庆  

页数:

300  

内容概要

本书的主体内容主要是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艺术教学创新研究相关联,所选择的内容和项目也多是在民族地区开展得较为普及、或世代相传的原生态歌舞以及少数民族武术等展演形式为基础来提取元素,将这些表现形式与民族体育紧密结合,从而为创编出适用于在民族院校推广和开展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打下基础。但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考察地域较为单一,多为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项目与少数民族体育结合的路径较为局限(因考察项目需要与“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之子方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教学创新研究”紧密结合,故考察项目选择多为少数民族歌舞内容):考察项目多为当地文化部门艺术加工后的展演,缺乏原生态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相应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和在现有资金的支持下,尽量拓展考察的区域,兼顾到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涵盖多个民族成分的艺术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创新研究提供丰富的原生素材;拓展原有选择考察项目的思路,将一些蕴涵浓厚文化底蕴和富有艺术旨趣的内容纳入进来,例如壮族的花扁担,以及少数民族武术的表现形式,如广西的山歌拳和傣族的孔雀拳等;在考察的过程中,应尽量观摩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和传统习俗,同时选择当地的老艺人或主持宗教祭祀仪式的神职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以便了解和认识歌舞艺术背后的真实表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张延庆,1970年9月生于河北邢台市,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1993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人类学。曾主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合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先后主持国家民委课题“西南少数民族武术独特遗存形态及传承途径的人类学范式研究”、国家武术研究中心课题“少数民族武术研究现状与持续发展对策”、中央民族大学课题“少数民族武术现状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教改项目“中央民族大学课外体育教育模式研究”和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教学创新研究”子课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和理论创新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倾向的探讨
  第二节 借鉴交叉学科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注意事项
  一、学科立场的归属
  二、研究范式的选择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四、原始资料是构建创新研究的基础
  第三节 基本实施途径与方法论的把握
  第四节 实践创新与方法论的互动
  第五节 启迪与反思
 第二章 实践理念的确立
  第一节 理论的实践
   一、理论的指导
   二、理论的应用
   三、理论的认知
  ……
第二部分 实践篇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世界的空间是无量的,时间是无尽的;任何考古学者,不能知道星球未成以前的历史;任何哲学家,不能知道人类灭绝的时期;任何天文学家,不能超过现代的机械力量而测算浩瀚无垠的宇宙。而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对宗教信仰或迷信的敬畏之心,则是因为自身弱势心理的存在。当一个弱势群体无法表达自己的世俗心愿时,宗教信仰的功能自然成为他们唯一的心理依赖。当我们了解了这些现象背后隐含的知识后,就可能去解释它的以及古人们的古怪行为。其实行为本身迷惑了后人的认知,这种在当时作为一种“常识”性的问题,在经历了上百年甚或千年的历程后,却造成了后人对前人古怪行为的不理解,甚至从自己的主观臆想来猜测古人的行为意义。所谓的巫术的各种形式,实际上就是古人企图用一套臆想的技术手段来战胜和直接控制超自然的能力,所以巫术应该是古人一种对抗自然的精神武器。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的:“巫术的功能在使人的乐观仪式化,提高希望胜过恐惧的信仰。巫术表现给人的更大价值,是自信力胜过犹豫的价值,有恒胜过动摇的价值,乐观胜过悲观的价值。”①巫术的这种特征使它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具有重要的文化表征功能。由巫术引申发展而来的舞蹈,只是仪式中具备一个娱神的功能而已,不单是舞蹈形式,由此促进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看待巫师的这种神奇古怪的行为时,又能够多少了解一些其背后的“技术”手段,例如关于“萨满”的巫术行为。


编辑推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