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学校课程领导研究

王利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利  

页数:

227  

字数:

230000  

内容概要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下,课程领导者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动机,提升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促成学校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文化,达到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目的。课程领导对于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学校文化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领导对于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等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课程领导研究》梳理了中外课程领导研究文献,回顾了课程领导的缘起与发展、课程领导的模式以及目前主要的课程领导理论。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课程领导的含义与层次、角色与功能、任务与原则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课程领导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学校课程领导调查问卷,以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学校课程领导现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立学校课程领导在学校课程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应有作为,寻求提高学校课程领导效能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加强我国中小学的课程领导,对改进我国中小学的课程领导实践以及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提出若干建议。
学校课程领导调查问卷内容具体涉及校长和教师对学校课程领导的认知现状、校长的课程领导现状和教师参与学校课程领导的现状等内容。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实施新课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和教师。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在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广东、浙江和黑龙江8个省区对77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校长和教师、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与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和教龄段的教师对学校课程领导的认识和实际参与隋况,本研究的取样尽可能顾及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并尽可能兼顾教师的性别、职务、年龄、教龄和教师任教学科的分布情况,同时还兼顾到中学和小学教师的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对学校课程领导的认知较为清楚。校长和老师能普遍认识到学校课程领导就是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事务的引领和管理,其首要任务是在学校中培养一种支持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学校课程领导的主体是包含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参与的领导团体;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对于学校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之下我国中小学的课程领导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校长的课程领导相对不足。校长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仍然以行政事务为主,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关注程度较低;校长对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明显不足,对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的倡导和鼓励程度也不高;校长仍然习惯使用自己的行政影响力,其自身专业权威的运用则相对不足;学校缺乏外部资源和外在力量的支持,学校的民主和开放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民主、合作、开放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仍然以教师“单兵作战”和“单打独斗”式的个人主义文化占据主导;教师也没有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校内的沟通呈现出一般行政组织的科层性、层级性和垂直性的特点。
二是教师的课程领导亟待加强。学校中教师的课程与教学权力较小,教师参与学校课程领导的机会和程度较低;学校没有给教师提供参与学校课程和课程事务的渠道是教师课程领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缺乏必要的课程领导知能和时间,阻滞了教师在学校课程领导中的实际参与;不同类别、不同特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和教龄段的教师对学校课程领导的参与意愿、参与机会和程度是不同的,同时还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和地区差异。
研究还就如何加强我国中小学课程领导提出了建议,具体包括:首先,要加强校长自身的课程领导,转变领导观念,赋权给教师,重建学校为学习型组织,重塑学校文化,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文化。其次,要注重发展学校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增强教师课程领导的知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参与学校课程领导提供机会和条件,重视教师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但是加强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领导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学校课程领导研究》的作者是王利。

作者简介

王利
蒙古族,1976年6月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200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在《中国大学教学》、《教育学报》、《教学与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生成模式及因素分析》、《课程领导述评》、《学校课程改革中的校长课程领导》、《我国中小学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的调查研究》等论文20余篇。参编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论》等教材,并荣获数次教学和科研奖。曾多次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和研究项目。

书籍目录

引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型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新课程实施中学校面临困难与挑战的检视
  (四)学校课程领导研究现状的分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课程领导的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课程领导的缘起
  (一)对传统课程管理范式的批判
  (二)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运动的兴起
  (三)领导学理论在学校中的发展
 二、课程领导的发展
  (一)课程领导的萌芽与确立
  (二)课程领导的发展
  (三)课程领导的模式
  (四)主要的课程领导理论
第二章 学校课程领导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领导的内涵
  (一)领导的概念
  (二)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三)课程领导的内涵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二、课程领导的层次
  (一)格拉索恩的研究
  (二)我国课程领导的层次
  (三)学校课程领导
 三、课程领导的角色与功能
  (一)课程领导的角色
  (二)课程领导的功能
 四、课程领导的任务和原则
  (一)课程领导的任务
  (二)课程领导的原则
第三章 本研究的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取样
  (四)数据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学校课程领导的认知现状
 一、对学校课程领导含义的认知
 二、对学校课程领导首要任务的认知
 三、对学校课程领导主体的认知
 四、小结
  (一)学校课程领导就是“对课程与教学的引领和管理”
  (二)学校课程领导的首要任务是“在学校中培养一种支持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
  (三)学校课程领导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等成员”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校长的课程领导现状
 一、校长在学校中的工作和角色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
  (一)校长对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二)学校对教师教研和培训活动的鼓励与倡导
  (三)学校资源的投入与使用
  (四)学校外部资源和外在力量的争取
  (五)学校的权力运作和民主程度
 三、小结
  (一)校长在学校工作中仍然以行政事务为主
  (二)校长对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程度有待提高
  (三)学校比较重视教师的教研和培训工作
  (四)学校内部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基本满足教师教学需求
  (五)学校在外部资源及外在力量的争取和获得方面还需加强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学校课程领导中的教师参与
 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参与意愿
 二、学校课程与教学事务中的教师实际参与
 三、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满意度以及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
  (一)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二)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
 四、小结
  (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参与意愿、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及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存在差异
  (二)教师在学校课程领导事务中的实际参与较少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的结论
  (一)校长和教师对学校课程领导的认知较清楚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相对不足
  (三)教师缺乏相关知能和时间是其参与学校课程领导最大的困难
  (四)教师的课程领导作用严重不足
  (五)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教研工作实效性不高
  (六)多个问题维度上教师存在年龄、类别、城乡差异
 二、加强和改善学校课程领导的若干建议
  (一)重视学校的课程领导工作,校长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转变领导理念,体现转型领导的理念,成为专家型校长
  (二)建立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组织,充分发挥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的教师领导作用,保证学校沟通渠道的畅通
  (三)为教师赋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决策和管理权力,并组建有效的教师团队,实施学校课程的团队领导
  (四)创建学校共同愿景,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个人的力量
  (五)转变传统的封闭型学校文化,塑造以对话、支持、合作、共享为特点的开放型学校文化
  (六)重视和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和培训活动并增强其实效性
  (七)整合校内资源,积极争取和获得学校外部资源和外在支持力量,建立学校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
  (八)促进学校组织结构的转变,变科层制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学校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学校课程领导研究》在对中外课程领导理论研究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的方法,通过问卷、观察和访谈等,对我国中小学课程领导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中小学如何加强和改善课程领导,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提出了对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学校课程领导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