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题材与表现
2012-3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崔昊
105
190000
经典为基础,以本地域的题材和表现为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本书对于传统山水画题材及表现不再专门安排章节而完全以东北地域题材及其表现为研究核心,集中解决其相关问题。突出了本书服务于地方文艺事业发展的初衷。同时,对于传统山水画的基础技法及基本理论也给予应有的关注。将其内容安排在低年级的“中国画”课程内进行讲授。这样既加强了高低年级之问、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又能给“山水画”课程内的传统经典作品临摹及后续的创作环节留出更多的学时和空间。
此种安排规划完全是出于对教学实践的考虑。在“山水画”课程的实际教学当中,面对百代标程的传统经典,可以说再多的学时都不够。加之,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在有限的学时里还要向创作环节多倾斜。因此,教学内容和课程学时的矛盾十分尖锐。教学过程中,常在传统基础技法训练、传统经典作品临摹、地方题材探索三方面的学时分配上左右为难。传统基础技法的功夫若不夯实,则传统经典作品的临习就无从谈起。但若花在基础技法以及传统经典作品临摹上的学时过长,则后续的创作环节的学时势必会减少。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时,发挥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以达到既深入继承传统经典又精彩表现地方特色的教学科研一体化目的,我们课程团队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本书的章节及其内容也正是这个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的产物。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
将传统山水画的基础技法和基本理论进行整合,全部安排在低年级的“中国画”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内讲授,并鼓励学生尽量选修“国画山水”“国画花鸟”等任意选修课以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既优化了“中国画”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为高年级的“山水画”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减轻了许多压力。于是,“山水画”课程就可以节约出宝贵的学时用于传统经典作品临摹和地域题材创作探索上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地方题材,为东北地域山水画的创新和发展做些贡献。这也正是本书的出发点和主旨所在。
本书共分六章,以东北地域题材为核心,对中国山水画的题材与表现进行研究和阐述。前四章分别以“树木”“山地”“建筑”“云水”四类题材为重点,介绍了该题材及其在临摹、写生、创作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第五、六章分别以“创作”和“艺术审美”为内容对题材创作的程序以及题材表现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进行阐述。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在本书中不单独安排章节而是与具体的题材表现相结合分散于各章节之中。因为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会选取不同的临摹对象。没必要也不可能在教材中统一规划以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口味,正所谓“众口难调”。目前市场上针对于单独一幅传统经典作品临摹的指导专著很多(其开本很大、印刷清晰且有许多高清的局部放大),学生可各取所需。至于传统经典临摹与地域题材表现的对接问题,其具体内容请详见拙作《东北地域山水画笔墨语言研究》一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我在该书中总结了200余幅历代经典佳作及其各自对于东北地域山水画题材和表现的具体应用价值所在,还针对每类题材详细列举了在东北地域内主要的采风考察和对景写生的实践地点共计135处。敬请参看并多提宝贵意见,其具体内容在本书中就不再累述了。
第一章 树木题材与表现
第一节 榆树题材
第二节 杨树题材
第三节 柳树题材
第四节 松树题材
第五节 灌木题材
第二章 山地题材与表现
第一节 山石题材
第二节 高山山地题材
第三节 山地平原题材
第四节 低山台地题材
第三章 建筑题材与表现
第一节 民用建筑题材
第二节 历史建筑题材
第四章 云水题材与表现
第一节 云的题材
第二节 水的题材
第五章 题材的创作
第一节 题材创作的原则
第二节 题材创作的程序
第六章 山水画题材表现与艺术审美
第一节 题材表现与拿来主义的艺术审美特征
第二节 题材表现与折中主义的艺术审美特征
第三节 题材表现与现实主义的艺术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跋
《中国山水画的题材与表现》对于传统山水画题材及表现不再专门安排章节而完全以东北地域题材及其表现为研究核心,集中解决其相关问题。突出了本书服务于地方文艺事业发展的初衷。同时,对于传统山水画的基础技法及基本理论也给予应有的关注。将其内容安排在低年级的“中国画”课程内进行讲授。这样既加强了高低年级之间、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又能给“山水画”课程内的传统经典作品临摹及后续的创作环节留出更多的学时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