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人置业那些事

黄强 黄强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黄强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

黄强  

页数:

191  

Tag标签:

无  

前言

购房置业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词汇,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居住的所在,还有什么资格谈安居,谈乐业?安居才能乐业,古人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何以安居?何以乐业?在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中,必须有房、有家。上古的文字将“家”剖析得非常透彻。所谓“家”,外面是个房子,里面养了一头猪,猪表示的是财富。可见家与房屋有关,与财富有关。 衣食住行,“住”在第三位,其重要性无须赘言。安居的核心就是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就是买房置业行为的要求。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稳定与否,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是否富裕,也就是说以拥有私有财产的人群是否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为标杆。根据统计资料分析,美国的富裕是因为中产阶级在社会阶层中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人富裕了,才会有社会的富裕和多数人生活的稳定。学者研究表明,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流阶级和支撑阶级。一个社会只有大部分人富裕起来,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富裕与稳定。那么,稳定生活、社会财富的标志是什么?无非是有良好的居住空间,有属于自己的私有房产。房产作为不动产,始终是衡量财富的一个重要标尺,古今中久概莫能外。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重土地、重房产的封建社会,即使在今日的中国农村,仍然保留着房屋代表财富、代表富裕的遗风。几十年前,或由此上溯一百年、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如果某户人家有几间大瓦房,无疑为该户人家娶媳妇,乃至在村庄中的地位带来积极的影响。所谓“大户人家”,必然是家有良田、有若干房屋、宅院深深的富裕人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家庭肯定是贫寒人家。无地无房乃是贫困的表现,如果单纯从财富论方面着眼,乃是经济不成功的体现,对家庭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对家庭人员的成长、成才都形成制约。不过,财富的积累固然有智慧、勤劳、机遇的因素,在中国古代社会,与官本位、腐败也不无关系,官宦阶层掌握着社会权力和财富的分配,这类人一旦失去道德的制约,中饱私囊,或者权钱交易,则使社会的财富流向个人的腰包,清代权臣和砷富可敌国,便是一例。从这个方面讲,古代置业成功者,并不都是以勤劳、智慧致富的,他们的置业或许就是腐败藤上结出的瓜果。 由于重农轻商的历史原因,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土地买卖、房屋购买等经济活动文献记录较少,这就给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置业状态带来了困难。例如,大家知道李渔在南京修建过芥子园,其资金由西秦之行筹集而来,但是资金是多少,李渔的著作、书信中都没有说明。研究李渔的诸多学者也没有考证出金额几何。或许正是因为轻视金钱以及清高思想作祟而有意回避。袁枚在南京筑随园,也曾经惹来是非,非议的核心是说袁枚为官时贪污了一笔巨款,为了避免事情败露,逃避惩罚,他辞官筑园。按现代时髦的话讲,一是避嫌,不做官了,贪污就失去了职务之便的嫌疑;二是洗钱,将贪污的赃款通过投资变成正当的收益。正因如此,袁枚生前身后颇受非议。其实,古今中外置业经济史中,以贪污的钱财大肆购买土地、房产的例子很多,几乎是每一个贪官必然的选择,置业也因此成为贪官贪赃枉法的罪证。 在抨击贪官坏了置业的名声之时,不可否认,置业也与勤劳、经营有方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常年在外经营,有了余钱,往往在家乡置业。如今保留完好的晋中大院、皖南民居,都记载了晋商、徽商发家致富的光荣历史。不可否认,不能回避,商人对置业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置业不仅仅是对建筑艺术形式的选择,还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每一个居住者,都有自己对建筑环境地理、建筑风格和形式的偏好。唐代诗人王维置业辋川,追求诗中画、画中诗的意境,将辋川建设成山居田园和诗意的王国;大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构建草屋,以亲近自然,亲近佛寺梵音,实现他对佛陀的礼拜和佛教的敬仰。 置业也不单纯是一次购房的经济活动,有生活中的无奈,有对故土的眷念,有对新故乡的向往。清代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离开桑梓安徽,迁往南京,固然有对南京的热爱,也是为了离开伤心之地,开始自己的新生。大诗人杜甫于成都建草堂,是他安居生活的开始,离开草堂乃是由于经济靠山、政治庇护的崩塌。他眷念成都草堂,却又不得不离开。 文人购房置业对人文背景也有特殊的要求。袁枚修筑小仓山,不就是看中了小仓山的文化底蕴吗?一脉承天地,人文出大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为的是“而无车马喧”,因此才能“悠然见南山”。坐看钟山,寄情山水,王安石选择了半山园,实践他建筑人文景观、感悟自然的理想。 文人置业还与政治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置业既是居住者对艺术、人生:环境的一次综合考察,也是对置业者经济能力的检验(是否具备了独立置业的能力)。甚至,通过置业的投资额,可以看出置业者的经济收入能力,检验经济来源的合法性,分析置业主人为官是贪还是清。这样的框架放在今日社会,仍然具有鉴别性,因为几乎每个贪官都有豪宅,几乎每个赃官都会搜刮民脂民膏,用以建设他的豪宅。放在银行里的赃款,以及股票债券、金银细软,普通人无法知道,置业房屋则可以直观地呈现在社会监督之下。换言之,置业是一种掩盖不了的罪恶。而且,如果深人思考,在当今社会诉讼难、执行难的背景下,“老赖”们拖欠的钱款,以金银细软形式保存很难执行;而假使以房产形式保存,就比较容易执行,更好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在心仪的环境,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天地,文人可以抛开尘世的烦恼,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沉下心来,创作文艺作品。这是笔者研究文人置业,文人营造家园,对其艺术创作影响究竟有多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陶渊明有田园所居,创立田园诗派;王维有辋川别业,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4年,创作诗作240余首,不乏《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以及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渔建筑芥子园之后,主要作品写成于芥子园内,刻印的《芥子园画谱》也在芥子园里完成,芥子园成就了李渔;龚贤居住半山园期间是他绘画创作的盛年,鸿篇巨制和精细入微的册页,大都完成于这一时期;没有秦淮水亭的置业,就没有《儒林外史》,就不会有吴敬梓的犀利笔法,没有中国讽喻小说的巨大成就…… 自己的房屋,自己的天地,文人的家园是他们心灵的归宿,也是温馨的港湾,是艺术创作的画室,也是孕育激情的场地。文人没有自己的居所、自己的家园,就没有了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平台。正因为如此,对文人置业经济的分析、研究,不仅探究置业经济的相关数据,还有着欣赏、鉴别建筑的审美意味,更有以史为镜的现实意义。 让今天的人们了解古人的置业,欣赏他们用毕生精力构筑的美园美宅,这也是一次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对今天的房地产文化开发,构建最佳人居环境,也会有所帮助。 黄强 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初稿,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 二○○八年五月四日定稿,南京劳谦室

内容概要

  没有自已的居所,没有文人的家园,就没有文人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平台。对置业经济的分析、研究,不仅有探究置业者经济收入的数据分析,还有着欣赏、鉴别建筑的审美意味,更有以史为镜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黄强 字不息,南京人。1963年7月生。草根学者,长期从事新闻、出版、研究工作,创办或参与创办南京地区多个平面媒体、电视新闻栏目。现为《广厦置业》执行主编、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
曾独辟蹊径,将服饰学知识应用到《金瓶梅》研究之中,开创了《金瓶梅》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第一个在《金瓶梅》研究领域提出了时代背景为正德朝的学术观点,成一家之说;出版中国第一本内衣史专著。其学术研究与著作观点新颖,视角独特。
刊发论文百余篇,被《新华文摘》、《读者》、《文摘周报》、台湾《国文天地》等多家报刊转载。
参编大学教材《现代家政》,已出版《玄奘与南京玄奘寺》、《另一只眼看金瓶梅》、《中国服饰画史》、《中国内衣史》、《衣仪百年》、《走进佛门》等专著。

书籍目录

序(陈美林)
自序
导言
 中华古建筑经历四次破坏
 置业标志经济地位
 树立新的置业观、价值观
一 陶渊明田园生态置业
 陶渊明辞官原因何在
 陶渊明的居所有三处
 陶渊明的经济能力
 陶渊明的置业行为
 陶渊明的房屋结构与居住环境
 私家财产保证后事无忧
 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 王维辋川别业置业
仕途显赫却眷恋隐居生活
蓝田置业辋川别业
辋川别业的经济交易
辋川别业的规模与景点设置
 歌咏辋川别业的诗作佳篇
 辋川别业的历史地位
三 杜甫成都草堂置业
 蜀中八年成都置业
 杜甫在成都置业的状况
 草堂待客与草堂环境
 草堂茅草为秋风吹落
 再度回草堂居住
 暮年居无定所,以船为家
四 自居易私家园林置业
 久居长安有何难
 授官后在长安租房而居
 举家迁回故里,居住于老宅
 再居长安,仍然租房而居
 修建庐山草堂
 庐山草堂人工置景开先河
 洛阳购置私家园林
 唐代流行私家园林建设
五 王安石半山园置业
 随全家迁居南京时期房屋简陋
 家境贫寒无力置业
 在京住宅由简舍到府邸
 在南京购房安度晚年
 寄情山水,坐看钟山
 捐土地房产给寺院
 王安石故居锁在深闺无人识
六 朱之蕃、米万钟、严嵩、张居正置业
 明代文人府邸置业的社会背景
 若干官僚、地主原本就是文人
 朱之蕃建房安居乐业
 米万钟构筑私家园林
 严嵩家乡广置房产
 张居正的豪华府邸
 明代置业的经济测算
七 李渔芥子园置业
 移居金陵置业芥子园
 芥子园与李渔学术文化成就
 一代名园沦落为菜地
 金陵芥子园复建待何时
 浙江先于南京兴建芥子园
八 龚贤半亩园置业
 龚贤与南京的渊源
 龚贤在半亩园置业
 龚贤的经济状况
 半亩园中的友谊
 半亩园对龚贤的影响
 ……
九 袁枚随园置业
十 吴敬梓秦淮水亭置业
十一 曹雪芹家族两京置业
十二 魏源龙蟠里置业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房屋的规模、规格同样体现出等级制度。明代在宅第等级制度方面就有严格的规定: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棋、彩色。因此,从房屋的构建,我们可以看出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明中叶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出现,商人地位的提高,商贾在获取经济利益后,大量购置土地,兴建房屋,从宅第等级方面显示他们上升的社会地位。服饰体现出等级,住宅同样是等级的显示、身份的标示、财富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一个朝代的民众不是以置地购房来衡量财富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对土地有太多的依赖,对房产有太深的眷念,无地不富、无房不富的思想牢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中。娶媳妇最看重的就是要有三间大瓦房。何谓地主?有地的主,有地岂能无房?有房有地,才能给人们以安全感、踏实感以及自信。 无论是位居高官的封疆大吏,还是贫寒的老百姓,或是才华横溢的文人,都离不开房屋,离不开居住的空间。没有居住的空间,就无法拥有安稳的生活,将落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贫困户行列,又谈何发展?文人的创作,诗人的骚情,一篇篇精神文明的诗文,一件件文化文明的画作,难道没有安居的环境,文人骚客就能有激情吟诵出来,就可能蘸着豪情挥毫而就?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有激情,才会文思喷涌,才会激情澎湃,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为社会增添文化资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为的是“而无车马喧”,每天推窗“悠然见南山”;王安石选择半山园,天天坐看钟山,要的是每天有个好心情;袁枚修筑随园,注重的是小仓山以及随园的文化底蕴;吴敬梓头枕秦淮清波,遥望钟山景色,在秦淮水亭里奋笔疾书《儒林外史》……这些说明中国古代文人早就有了置业注重人文底蕴,考虑人文与环境匹配的要求。赋予了人文内容的房屋(如今叫文化地产),就脱离了砖、瓦、地、木的单纯物质价值,具有了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代文人、历史名人、知名人士的房屋会成为文物,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成为后人瞻仰、膜拜的纪念地。 围绕着土地、房屋,一方面有勤劳致富努力挣得一份产业的创业者;另一方面也有不能守业,田产逐渐萎缩,最后不得不卖房卖地,成为败家子的王孙公子哥们。有求得一方天地,以物质保障生活,以智慧点亮人生的作家、诗人、学者等,还有因房产惹出的官司、争斗、情感、故事,使置业经济充满着神秘色彩、金钱诱惑、利益冲突,折射出生活的多变化、经济的可逆转以及人生的不平静。 进入20世纪后期,暴发户们依然沿袭着古代商贾的遗风,广置地产,建造豪宅,以显示他们的富足。于是房地产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行业、暴利行业。大概因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是人们心头永远之痛的缘故,人们对房价的飞涨又爱又恨。置业购房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是人生最大的投资,最大的痛。房子成为情感、婚姻、事业的砝码,甚至是成功的标杆。现实社会流行着有豪宅就是成功的偏见,有房也因此成为年轻人择偶的标准。当《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电视征婚节目大行其道,拜金女宁愿躲在宝马车中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房屋、房产萦绕在中国人心头时,拥有豪宅,已成为很多人一生的梦想,一家人的奢望。甚至美国媒体都发出感慨,中国年轻的没有房子的男子,面临着打光棍的危机。P5-7

后记

(一) 2005年年底,南京广厦物业公司老总找我,说及他们准备办一本企业杂志,筹划了两年,一直未能出来,希望新年后能够出来,请我推荐编辑人员。原想推荐几位年富力强的编辑,结果却推荐了从未在专业媒体工作过、年近67岁的严某。推荐他的本意是考虑他一生几起几落,还被开除了党籍,再次善意地帮他一把,此前我多次帮助他。 白手起家,困难重重。考虑到杂志初办,文化内涵不够,我建议设置“置业史话”栏目,一是贴合杂志编辑方向,二是提高文化内涵。栏目确定了,稿件哪里来?大概全国都没有专写置业史的专家,只有我披挂上阵。尽管我以前没有写过专门的置业经济史文章,但是好在我研究中国文化史多年,对四大名著尤其是《金瓶梅》颇有研究心得,对书中购房置业的情节非常熟悉,所以开篇就以《金瓶梅中的置业》破题。 首篇解决了栏目缺稿燃眉之急,但杂志要办下去,“置业史话”栏目依然存在,文章还要继续写。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开始连续撰写“置业史话”稿件。杂志创办一年后,趋于稳定,严某“旧病”复发,把发稿作为一种交易,对“置业史话”稿件也颇有微词。虽然又陆续刊发了几篇,但是删改欠妥,校对不精,舛误不少,我也感到不爽。好在其他媒体对这个专题颇为赏识,文章陆续在《徐州教育学院学报》、《财智风尚》、《金陵嘹望·美城》、《南京日报》等报刊上刊出,影响力远远大于《广厦置业》。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火暴后,各地电视台跟风节目一哄而上,我原先供职的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也开办了“万家灯火”栏目。制片人有意请我讲授《金瓶梅》,考虑到《金瓶梅》一书的社会影响,送审难以过关,我推荐了“置业史话”的选题。2007年8月完成了13课的讲稿,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讲稿交稿后,制片人有所顾虑,电视讲授最终流产。但是为了讲课,书稿当时已经创作了13个章节,因此,客观上电视讲授的计划促进了书稿的写作。 2010年3月,江苏文艺电台主持人江文先生邀请我以《文人的家园》为题,在“文艺非常道”节目开设系列讲座,用另一种眼光、另一种角度审视古今文人骚客的置业,探究房屋的营建对他们创作的影响,也结合目前的楼市走向,进行点评,节目播出后颇受听众的欢迎。 (二) 关于古代建筑、建筑文化、建筑史,以及名人故居的文章、图书都很多,但是它们多关注建筑的形态与营建的过程,而忽视了营建的经济问题。历史文献中,关于古人置业的经济记录也是简而又简,少之又少,这就给研究这个专题带来很大的困难。比如说在南京营建别墅、故居的历史名人很多,但是要按照本书的体例,梳理他们的置业过程、交易金额,问题就显露出来,无法逾越。曾就李渔芥子园置业的经济支出,向与我同名同姓的李渔研究专家、扬州大学文学院黄强教授请教。他告诉我,西秦之行,李渔解决了购买芥子园的资金问题,想来金额不会小,可是李渔的文集中没有提及具体的数目。李渔置业的资金究竟有几何?至今没有找到可靠的文献,大概无法考证出准确的数目。缺少了经济数据,就无法用直接的史料,验证当时的房价走向。其他如成都草堂,杜甫究竟花费多少?南京半山园,王安石的费用支出几何?都没有明确的数目。 置地购房的交易数目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准,人们的生活水平,乃至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其他地区、国家的差别等。数据虽然是简单不过的记录,似乎很枯燥,其实最有说服力。何以买到紧俏或好地段的地皮?盖房的钱从何而来?是靠薪水积攒?还是靠权力腐败,敛财搜刮?看看房主的职位与收入,看看他置地购房的规模,就一清二楚了。里面有多少猫腻,有多少腐败,不言而喻。明代大奸臣严嵩被扳倒后,其侵吞、受贿的财产中,就有大量的房产。如果把这个观点拿到现实社会,同样具有说服力,因为每一个贪官背后,都有权力的交易,房地产行业是腐败案件的高发行业。 置业经济与政治史也有关,杜甫成都草堂置业得益于好友严武的支持,但是严武死后,杜甫就离开了成都草堂。为什么要离开草堂?有人认为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了严武的经济支持和政治庇护。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成都草堂的归属究竟是杜甫还是严武?在杜甫的诗作中,草堂的建立得力于朋友的帮助,自然包括严武的支持。草堂是在杜甫亲躬之下的产物,应该归属杜甫。但是一手营建的家业,仅仅因为严武的死,就弃之不用,又四处漂泊,而且当时杜甫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好,显然这里面有更多的政治因素。 置业经济与建筑史、艺术史也有关,其房屋结构、造型属于建筑史范畴,也与艺术史搭界;具体如何购买,花费多少,又属于经济史的内容。对于建筑史,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先生说过,古代房屋,建筑形式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很难找到建筑实物。目前,中国境内,保持最早的建筑是唐代的,唐代以前的已经消失殆尽。写建筑史尚且存在如此的困难,那么,写房屋的置业史就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曾说古代置业史很好写,从古代文献中找点资料,编编写写就成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要梳理古代文献,翻阅资料,就会感到并不简单,房屋的资金从何而来?房价几何?并没有很多详细的记录。因此,写这样的书其实是给自己找麻烦,也是一种挑战,此前我的研究侧重于服饰史、明清小说、佛教文化,本书的撰写对我学术研究实则是一个拓展。 (三) 1988年初夏,我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拜见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权威林庚先生(字静希),静希师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年轻时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做些扎实的准备,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一个人的学术研究高峰就在30岁左右,30岁左右的悟性、眼光、见解决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成就,并不一定要有多少论文、多少著作,有无职称,只要有了独特、独到的学术眼光、境界,今后的学术成就定会直线上升,否则只是平行发展,不会有较大的成就。 20多年来,我一直铭记静希师对我的教诲,在研习学术时,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问题,我称之为另类视角。1993年发表了从服饰角度研究《金瓶梅》的另类《金瓶梅》研究论文,拓展了《金瓶梅》的研究思路。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许建平教授褒奖我的金学研究“自成一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涂善东教授也说“你的学术见解很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大体上我写的每篇论文都有一些新的东西,或新角度,或新材料,或新观点。中国汉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超研究员勉励我,认为我对“明代奇书《金瓶梅》的时代考证就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思路”,并说“将妇女的内衣作为专题来深入研究,是黄强先生的一个创造”。 我在1997年第3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到,《金瓶梅》研究要用新的思维。不仅在《金瓶梅》研究中这么做,在中国服饰史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我也遵循着这种观点,实践着这样的方法。2008年6月在徐州的江苏明清小说年会及同年8月在临清的第六届《金瓶梅》国际研讨会等多种场合,我都倡导学术研究的新思路、新观点,包括对高校古典文学、传统文化课程的现代化改造。传统文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落伍、落后,甚至被淘汰。看看我们高校开设的若干古典文学、文化的课程,还有多少学生爱听?再看看我们一些教师出版的这类内容的书籍,究竟有多少读者会买?如果不是为了拿学分、拿学位、混文凭,学生们会去听课吗?会去报考研究生吗?倘若不是得到了课题资金的资助,又有哪家出版社愿意出版?我们现在批评出版社唯利是图,不肯出版学术书,假如这是一部耐人品读、有市场、受到读者欢迎的书,出版社不会因为它是学术书而拒之门外。有没有读者,有没有市场,才是出版社最关心的问题。好书稿,不愁没出版社要。 读过本书的读者,想来会认同我的说法,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在新思维、新观点、新角度指导下诞生的产物。对中国经济史、置业经济、楼市房价这些方面,我本是门外汉。.偶然的介入让我发现了古人置业经济中的一些有趣、有用的信息。个人认为这些信息对我们今天的居住环境、置业生活有些帮助。于是从古代史籍、文献中搜罗扒剔,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糅合现代置业观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将不为大家熟悉的文人置业状况呈现给读者。 本书的大多数章节以人物为主线,将名人、名事、名景、名诗糅合在一起,还旁及人物的交友、文学创作、景点介绍等事件。也在于说明文人的置业不单纯是买间房屋,有一个居住的场所,与文人的经历、创作也密切关联。置业的价值取向,房价的波动,房屋的构架,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购房资金的来源也可窥视出购房者的身份背景和品行,是廉洁还是腐败?剖析个案,通过以小见大来了解置业经济的发展轨迹,以及隐藏在房屋背后的社会问题。房子说小就是一人一家的居住场所,说大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制度的清明与否。小房子,大社会,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四) 书稿完成后,多个章节在报刊上已发表,也有出版社有意向出版,其中有一家出版社旗下的文化公司开出优惠的条件,但是由于双方在书稿认识上存在分歧,而未能合作。有较高的首印数、优厚的版税当然好,但是写书对于我来说,首先不是盈利,而是观点的传递、思想的传播。把书做好,做精美,体现作者的意图,给读者带来帮助,也给出版社带来利润,才是多赢。 本书最早以“史话”形式撰写,内容以人物为主,但是并不局限于人物置业,也写了徽商置业、清代王府建设,后来以置业史面貌出现时,又撰写了上古时期的置业、民国置业的概况。在电台做系列讲座时,则以文人置业为话题。鉴于这样的原因,书名也是多次变化:《中国置业史话》、《中国购房图史》、《文人的家园》、《风流名人屋》、《中国人构房史》、《中国文人置业志》,但是总觉得有所欠缺,未能紧扣书稿主题。 书稿提交暨南大学出版社之后,总编辑史小军教授高屋建瓴,对书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应当去掉多线索的弊端,集中于文人置业。于是我对原有章节进行了调整,原来书稿多线索、内容松散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书稿集中到文人置业这个主线上,书名也能切合主题。后来根据民国置业另外成书的出版需要,又进行了一次调整,本书则专说中国古代文人的置业。史小军教授将书名定为《文人置业那些事》,虽有点跟风,好在内容独创,也确实说的是文人置业的那些事。 小女黄沐天年幼好学,我在南京考察文人遗迹时,也时常带她同行,让她感受遗迹的历史文化氛围,希望她读懂南京的历史文脉,热爱她所居住的城市及其历史文化。小女也帮助拍摄了一些图片,临绘插图,让我欣慰。 感谢南京师范大学陈美林教授的赐序。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深厚、学风严谨,为了作序,通读全稿,纠正舛误,时逢南京炎热高温,先生又因房颤住院半月有余,出院后,惦记着序言之事,令我感动。先生的学生中,博士、硕士,教授、编审无数,我只是一介草根,先生不以为弃,扶病赐序,褒奖有加。 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及总编辑史小军教授的赏识,史教授提出了以浅学术图书满足读者,使读者、作者、出版社多赢的观点。在信息化社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心情浮躁,人们热衷于快餐文化。纯学术著作曲高和寡,受众面窄,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快餐文化图书,只有热量没有营养,还可能会误导读者;浅学术图书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写法上又抓住了读者的兴趣,容易为读者接受。好比一份饭菜,营养、便捷、色香味俱全,人们自然会喜欢。史教授认为本书就是一本浅学术的著作,只要定位准确,编辑用心,包装得当,宣传到位,会是一本有不俗表现的图书。 感谢责任编辑陈涛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努力。书稿在审读过程中,陈涛编辑对书稿的结构、观点论述、表述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笔者根据这些意见对书稿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最后要提前感谢每一位购买或借阅本书的读者,谢谢你们的支持。 黄强(不息) 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初稿,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定稿,南京文津桥畔


编辑推荐

黄强编著的《文人置业那些事》内容介绍:购房置业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词汇,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居住的所在,还有什么资格谈安居,谈乐业?安居才能乐业,古人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何以安居?何以乐业?在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中,必须有房、有家。上古的文字将“家”剖析得非常透彻。所谓“家”,外面是个房子,里面养了一头猪,猪表示的是财富。可见家与房屋有关,与财富有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人置业那些事 PDF格式下载



有资料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