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劳模研究
2012-12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大慰
《上海女劳模研究》以上海妇女劳动模范黄宝妹、裔式娟等人及影片《黄宝妹》《三八河边》《上海英雄交响曲》《李双双》为研究对象,呈现女劳模的日常生活及其银幕形象、创作过程和观众反应,阐释影像、性别与革命意识形态建构之间的张力。研究发现,国家按照革命意识形态的需要创作女劳模电影和塑造女劳模形象,并用女劳模形象的规范作用和精神感召力向普通群众宣教革命意识形态,使劳模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加强建构和再生产。
徐大慰,女,安徽寿县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教师,挪威卑尔根大学社会人类学M.Phil,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师从国际著名人类学家Gunnar Haaland教授和Fredrik Barth教授。主持和参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女劳模形象塑造与早期国民教育”(2012M51107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韦伯式问题’的经验研究”(11CSH049)等10多项;合译著作2部,发表译文、论文近20篇。
《上海政法学院学术文库》总序 绪论 一、研究旨趣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资料 第一章 上海女劳模的产生 第一节新中国第一代劳模的评选 第二节上海女劳模的塑造 第三节在技术革新中“敢想、敢说、敢做” 第四节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比、学、赶、帮” 第二章银幕上的女劳模形象 第一节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节大闹技术革新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三节人民公社是“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 第四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带路人 第三章女劳模电影的创作 第一节反映时代面貌的“纪录性艺术片”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 和电影创作人员的“三结合” 第三节塑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象 第四节演员对女劳模形象的表演 第四章女劳模电影的放映 第一节歌颂“大闹技术革新”精神 第二节赞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 第三节宣教“永远听党的话” 第五章模范妇女形象“李双双” 第一节大公无私的“农村新人” 第二节电影《李双双》的创作 第三节赞颂集体主义精神 结语:影像、性别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 附录 参考文献
版权页: 第一,人民公社使妇女的劳动范围扩大。由于人民公社具有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特点,加快了工农商学兵和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发展,这就使妇女的劳动范围得到扩大,能充分地发挥她们的力量和智慧。同时,人民公社的建立意在加速农业的半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的实现,它将逐渐减轻或废弃笨重的体力劳动,为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开辟宽广的道路。1959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一文,该文认为这种情况在当时已经出现,文章以河南七里营人民公社为例加以证实:全社已有16台拖拉机,以及播种机、康拜因收割机等;公社还有一座发电站,能供灌溉和工厂用电及社员照明用;全社还办有机械厂、轧花厂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工厂83个。他们开始过着“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妇女不推磨,水往高处流”的生活。这里的妇女劳动范围极其宽广,安排也更易合理。她们不仅在农业生产上,特别是在棉花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内工业的发展,妇女在掌握农业机械和社办工业和各种服务行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全社有女工450人,占公社工人总数21.2%;在食堂工作的炊事人员中,妇女占40%;不仅许多妇女担任了公社的女队长,还有不少妇女成为工厂的厂长和车间主任、饲养场长等领导干部。文章还认为,这不仅体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和远大前途,同时也看到了人民公社对解放妇女的伟大作用和农村妇女的光明前景。 第二,家务劳动社会化使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获得解放。人民公社不仅是集体生产的组织者,也是集体生活的组织者。1958年以来,为了适应公社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妇女的迫切要求,农村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妇产院、缝衣组、敬老院、磨面房等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和服务事业,有了大量、迅速、普遍的发展。这样,人民公社成为一个大的集体生活的单位,实现了家务劳动社会化,打破了个体小家庭生活给妇女的限制,使她们能够和男子一样无牵无挂地参加社会劳动。《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一文认为,这不仅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转变社会风气,而且对促进妇女实现彻底解放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人民公社制度正沿着这个方向前进,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已经成为人民公社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58年大办集体福利事业,使5500万的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获得了解放,这样的一支巨大的劳动队伍投人生产,必然会为社会创造大量的财富。
《上海女劳模研究》使用了大量口述史资料,材料翔实,行文流畅,体系完整。综合运用了新史学、电影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策略和叙事方式上不同于政治制度史,彰显出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