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乡村生活

Arthur Henderson Smith 时事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1-1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作者:

Arthur Henderson Smith  

Tag标签:

无  

作者简介

明恩溥(1845-1932),英文名为阿瑟・史密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在天津、山东庞庄传教,兼任《字林西报》通信员。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著有《中国人的特性》等多种关于中国的书籍。他来华生活了近50年,对中国较有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总统退庚子赔款的人。本书出版于1899年,他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潘光旦等学人称道。

书籍目录

前言
中国乡村
乡村结构
乡村名称
乡村道路
乡村渡口
乡村水井
乡村商店
乡村戏剧
乡村学堂和游方书生
中国科举制度及教育改革
乡村庙宇和宗教团体
宗教仪式的协作
市场及集会的协作
协作的代款团体
乡村和城市的求雨
乡村狩猎
乡村婚礼和葬礼
乡村新年
乡村地痞
乡村头面人物
乡村女孩和成年男子
乡村生活的单调贫乏
中国家庭不牢靠平衡
家庭的不稳定性
基督教能为中国做什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乡村生活 PDF格式下载



  曾听说过这么一种说法,假如一百年前的一位中国人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候,发现自己置身于现代中国,那么,一切事物对于他来说都是新奇的,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未见多大改变,那便是我们的食物,我们依然使用着筷子,食物的味道一如往昔。
  读完《中国的乡村生活》之后,我便想起了上述说法。稍作揣摩,似乎有一丝对劲,假如那位百年前的中国人移步换景,来到现代中国的某些乡村呢,他或许会发现,有很多生活方式都是似曾相识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之大,也就造就了不同风俗习惯。现如今,交通便捷,信息传播迅速。即使是这样,我们没有踏上远方的土地,没有在其生活一段时间,细细感受当地的生活氛围,对其了解也只能浮于表面,浮于对自己生活状态之上的揣摩与想象。那么,就更不要说百年之前的中国乡村了。我们只能够通过阅读,通过当时的文献影像资料,来慢慢回味。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敢说自己了解中国,我们身处其中,似乎没有办法将自己置身于局外来看待中国的一切,就像“清官难断家务事”一样。一百多年以前,有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本书的作者明恩溥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个在不同环境成长起来被不同文化熏陶的异乡人,站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他会体会到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有时候我在想,只有让自己站在高处,换个角度,俯身去观看的时候,便会收获的更多,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视线之中,只是作为旁观者,才能更加客观的记录。
  当然,那时候的明恩溥的确是在俯身观看,相比之那贫穷衰落的中国,来自美国的明恩溥有太多的自豪感。阅读此书的时候,也明显可以感受到他的那种优越之感。中国的乡村有太多的谜团,他在观看,并且苦苦思索这些谜团要如何解开。书名虽是《中国的乡村生活》,其中涉及到的其实大多是关于齐鲁大地的乡村生活,地域的局限性在所难免,这并不妨碍我们去阅读它。
  
  不得不佩服往昔的传教士的执着精神,留给我们宝贵的文献资料。直到阅读完最后一章,我们还会恍然大悟,哦,原来之前所做的那么多调查、记录与分析,是为了在中国宣扬基督教呀,只能会心一笑。
  


  
  此書翻譯成漢語後,不知是何故,只覺語言無味似嚼蠟,故而未能通讀而拋書棄卷,此時寫一點片斷,也是戰戰兢兢,恐貽笑大方之家。
  
  一直愧疚的便是,鄙人雖是中文專業的學生,興趣卻溢於文學之外,對於史哲興趣更濃厚些。讀歷史時,且加之幼時常看金庸劇,對乞丐及農民起義一類事興趣頗濃。但官方學說始終不能解我疑惑。讀徐揚杰先生「中國家族制度史」一書及馮爾康教授的一些論及傳統宗族的書,算是對傳統社會也有有模糊朦朧的印象。讀錢公穆先生「國史大綱」書時,其列有洪楊之亂一節,敘述農民起義之事。而後讀余英時文「打天下的光棍」,感受仿佛又深切一層。而對此,似乎未能吃透。
  
  上次在定王台書店裡,無意翻及此書,也沒甚注意,只是翻到了其中列有鄉村地痞一節,略微翻閱,感受又是那樣親切。
  
  讀此節時,讀者男女不妨可以結合毛太祖「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那樣對於共和國的由來,應該會有些許切實的體會,而不只是止步於教材一類的概念的束縛,所謂要橫放杰出,自是教條概念束縛不住者。


   昨天花了大半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其实看的时候还是对里面的描写感到很有意思,比如中国人的葬礼,中国人的筵席,中国人爱吃,看得我坐在书桌边一个人暗暗发笑。就像当初看《吾国吾民》的时候一样真切地觉得,从小到大,我所观察到的中国,我反观自己所看到的中国人中国事,就是书中所写的那样。一块混乱的,苦难的嘈杂的土地,还有一群善良的,自私的,苦中作乐的人们。
   我实在是找不到很好的词来形容中国人,就像我们的母亲河一样。看到她的时候,她轻轻地河水流淌在青藏高原的草原上,我根本不会想到她会是那样的咆哮,吞没她的孩子。那些谦逊平和,谨小慎微的人们我也不会想到他们会如此的暴戾,可以堪比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暴徒。所以上面的对中国人贴上的标签真是不能让能够概括中国人的全部,一定要一个词的话,也许只能是“多变”。
   可是在笑过之后,又不免感到惆怅。固然当初明恩溥带着西方人的优越感来看待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西方那种对中国的神秘与艳羡,对儒家制度下那个井井有条的中国的崇拜在大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后轰然崩塌。在他们眼中中国人是愚昧的,可怜的,是上帝抛弃的孩子,以至于明恩溥在最后的一章站在一个盛气凌人的高度像是一位上帝派来的先知一样,认为只有基督教可以拯救中国。
   很明显,西方人的自大很可笑。但是我也不认同书中前言所说的那种:一个强大的中国现在可以对那些对中国的鄙夷一笑置之。100多年过去之后,我发现自己所看到的中国人跟100年前的状态并没有根本上的改观。当然,物质的进步我们也不能否认,但是为什么如此勤劳的民族在100年间的变化如此之小,人们的精神状态基本上保持着100年前的样子还是让人唏嘘。当我在夏官营农村墙上看到“严禁溺死女婴”标语的时候,当我在一路向北的火车上看到两边破败的农村,还有在乡间看到聚在一起光着膀子赌博的男人们,还有我的亲人,我的同学,我所看到的那些人,假如100年的中国穿越时空,也会跟他们打成一片没有丝毫代沟吧。
   有时候我也会想,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文化的鄙夷是因为没有自信,比如中国餐馆总是那么热热闹闹的,不像西方人那样的安静。中国人吃面要发出大声音才是对主人的礼貌,而西方人吃面不能发出声音。很多时候这本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喜欢热闹的中国人才是中国人,假如有一天中国餐馆都安安静静了,中国人的葬礼也不热闹了,中国人也就不是那么可爱的中国人了。
   说着说着,我忽然不知道说什么了。今天是国庆,虽说每天都在讨厌现在的中国,讨厌中国的种种,但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和”山川壮丽,物产丰隆“心中还是会莫名的感动。因为对中国的感情很纠结,有时候觉得她是那么美好,有时候又对她感到如此失望。就像费孝通说的那样,当初学人类学是想学习一些方法,寻求改变中国。让她的人民可以不用被人抓着辫子玩弄,不用再过那种饥寒交迫的日子,可以不用再对皇恩浩荡高呼万岁,有些已经实现了,有些还很遥远。
   不知道100年后的中国是怎么样,100年后人们看到今天中国的影像会如何感慨,是庆幸中国的变化还是跟我一样为时间的又一次停留感到哀伤。
  


  作者是一个传教士,带着用基督精神拯救中国人民的使命来的,因而,他的所见所闻,大概是带着这样一个潜台词:中国人受精神文化压迫太严重了,赶快信基督吧。
  虽然他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反映晚清中国的现状,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现实找到他书中描述的那些事件的各种线索。但是,可以说 ,他从未真正走进过中国人的内心,大部分时候他用的是西方的价值来看待山东农村里发生的事故,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局外人。他似乎要告诉西方人除了事实以外,还在说:看,中国人还是这样的。
   推荐喜欢传统中国社会的同学结合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本书,对比一下,可能会有更深的感触。


   出版于1899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作品《中国乡村生活》,虽然100多年过去了,但在书中叙述的中国人的方方面足以与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的报告《2020年,中国将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所揭示的中国诸多劣根品行足以媲美,足见作者眼光之敏锐。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特色早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书名就足以概述了。在这本作品里,作者怀着对中国人深厚的情感叙述了他眼中中国乡村的结构、名称、道路、渡口、水井、商店、戏剧、学堂、书生、教育、庙宇、宗教团体、市场、集会、民间借贷、祈雨、狩猎、婚礼、葬礼、地痞、地方绅士、男人、女人、家庭结构等,然后以殷切诚恳的心情娓娓道来。
   关于中国乡村数量之庞大这是不可言说的,因为不仅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还在于人口数百年居世界第一位,并有所谓“十里不同俗”之说。就和作者对中国乡村结构所说的,中国的乡村虽也有规划,但结构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布置,在西方乡村的布置带有人为的规划设计之理念,在中国乡村结构基本是因自然地理环境来建设的,建筑材料也基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相比于书中对中国乡村取名,道路,渡口等方面来,这本书给自己启发最大还是关于中国人德性方面的敏锐观察和结论。
   此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之一是“喜庆的最高形式在中国表现为吃”,比如常称为中国喜事的中国婚庆,在作者看来就不可思议,为了体现所谓的婚庆喜事的形式,举全家之力外,甚至还继续去举债,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好喝好,而一次喜事,足以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之中。在作者看来,最不可思议的是葬礼,在整个服丧过程中,也贯穿着享乐的内容。关于这一点,前几年中央台的《焦点访谈》亦报道过,举行葬礼时,也还是表现为吃喝,近几年还流行起了邀请戏班唱戏恭贺,甚至还有邀请来赤裸裸跳艳舞的。许多人趁此机会,白吃白喝,甚至打劫。以至于作者感慨道:在中国的语言里,根本就没与solemn这个词语意义相同的词语,因此在中华帝国没有什么庄严的事情。
   赌博可以说是中国独具的一种普遍存在于民众中的恶习,俗话说,赌的拆房卖老婆也并不是谣言,而是真实的现实。因为独特的人情文化,中国人热衷于投机却缺乏冒险精神,投机的思想似乎在中国人当中无处不在,对于劳动的大众的幸福来说,这也许是比其他任何生活习惯都要严重的一个障碍,他败坏了诚实、勤劳等诸多优秀的品行。流行在全民中的赌博事实不过一个投机心理的方面而已。
   作者特意指出,地痞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如不了解乡村地痞的地位,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每种地痞都非常可怕,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许多乡村却被地痞把持着,这样的研究论文也不少了,但在作者看来,没有那种比文人地痞更令人生畏的,原因在于知识分子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地位,担当着政治上的责任外,还有道德教化的模范作用。当然作者也特意指出了女地痞,她们大多能言善辩、天资聪慧、但和男地痞一样对这个社会极具破坏力的。这些地痞和衙门中的差吏都非常熟悉,实际上是衙门最好的主顾之一,所谓的官匪勾结。
   中国官员就和作者说的一样,很少受到良知的约束,或者说,在利益跟前,他们就根本没有良知,常常被一方的送的礼物扭曲了是非的判断,其在行事中表现出来的冷漠让人不可思议。
   作者批评了中国的教育,在作者看来,中国的教育是扼杀童真的,这完全和西方关注童真不同。自小被教育要学会服从和尊重权威,却完全不懂也根本无力理解理智的独立性对自身的重要性,乡村中的士人不是启发他人的中心和泉源,读书不为追去真理,他的生活是一种以利己为精髓的“主体性”典范,时至今日这种理智上缺乏独立性在当代中国的教育中依然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习惯于老师布置作业,即使博士也如此,一些知识人那种利己的主体性更是比比皆是,也就是把思想与尊严一再的贩卖,挂羊头卖狗肉。
   诡诈是中国的另一大本性,虽断言每个中国人都是天然的说谎者太武断,但此本性纵横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事实。
   迷信的力量高过于法律。中国是一个无神的国家,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中国人不信神,但中国人却相信有鬼,因此宗教时至今日,依然带着浓厚的巫术成份。风水迷信几乎深入到中国最显赫文人的灵魂之中,风水在唯物主义者着政府官员中今日好像更流行了。
   关于中国男人与女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一句“男尊女卑”就可以概括了,但作者说的极为详细,以及因为经济在清朝后期大量溺死女婴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还有中国人的婚姻家庭,缺乏温馨!还有作者不可理解中国竟然还有冥婚,以及贩卖已婚妇女等社会现象。
   最后作者希望更过的中国人能皈依基督教,让主进入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改善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方式,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改善中国两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完美的家庭。


   看本书的感觉是十分令人惊奇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作为最早一代的中国通,用冷静的眼光剖析了晚清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于是写出了这本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纪录片一般的书。书中我们看不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看不到“发达的文明”,更多的是破败不堪的中国平民的生活。
   这位传教士显然是睿智而观察力惊人的,他所言及的中国人的特性极为恰如其分的穿过时空仍然适用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其书也与半个世纪后的鲁迅、柏杨等批判落后民族性的作品一脉相承。
   诚然中国人不缺乏智慧,本性温和,但是反思精神的缺席、精神层面上的茫然可能正是本民族近代不彰的最重要原因,也是霍然地残忍,鹊起地盲从等的内在原因。
   可能有些过敏的人不适宜本书,作者虽然是不带歧视得在书写中国人这一角色,但是多多少少文字中透露出西方优越论的调子,笔者认为,作为百年前,面对一个落后愚昧的中国,尚且有如此克制,冷静而不带歧视,也实属不易,瑕不掩瑜。


说的真好。


谢谢~~~嘿嘿~~~


读不下,倒可能是因心浮气躁,确无太多“文采”的东西,类似人类学的直言叙述,倒底还流畅,真实确也可性!中国农民还占绝大多数,真知这种遗存还盛!今看,倒可见文化割裂之甚深!


基本上我的态度总是“亲西方”的,比如电影啊文学啊爱情啊友谊啊,都觉得中国的是照过了哈哈镜,歪七扭八不求甚解,再表达也是漠漠然地下却充满了算计和中国式态度。这玩意儿到了大学学了外语之后就更加严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崇洋媚外的混蛋,直到久违的一次唱国歌,我发现自己竟然热泪盈眶。
其实细想,从小我都说不出最喜欢的歌是什么,总觉得那些流行歌曲情啊爱啊好不登台面,外国的呢自然无法作为“最喜欢”被陈列在任何同学录里面。唯独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只有6、7岁的我就会一直说好听,老妈也借此发展出了新的方法好叫我回家吃饭,就是在阳台上大吼“***回家吃饭了!”,但是把吃饭改成了《我的中国心》开始了。觉得非常好笑,又非常被自己感动,哈哈,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一些家国山河的情怀。
近来总觉得“爱国主义”是中国人在逝去的百十年里发展出来的最坏最具侵蚀效应的东西,它让人不知反省。但祖国如何能不爱呢,抛去对国家这个词的词义辨析,谁能拍着胸脯说,自己不爱自己的国家?因此很迷惑,觉得当我们批判时我们究竟在批判什么,热爱时热爱的又是什么……


一只在纠结这些,我也不知道我的这些情绪是哪里来的


每当看见大江大河山川壮丽听见歌唱祖国解放军叔叔什么的我总隐隐鼻子一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