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骑马民族国家

江上波夫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8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江上波夫  

译者:

张承志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骑马民族国家 PDF格式下载



   中国并不曾有真的亲日派,因为中国人还没有人理解日本国民真的光荣。日本的朋友,我要向你道一句歉,我们同你做了几千年的邻居,却举不出一个人来可以算是你真的知己。
   ——周作人
   读完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国家》,略觉感慨。所谓的“骑马民族说”当然是影响很大的一个理论了,其观点是日本的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室,其实是在公元四世纪经由朝鲜半岛登陆九州地区并向东扩张至畿内大和地区的骑马民族。江上波夫的论证颇为有力,先从欧亚大陆的骑马民族斯基泰、匈奴、鲜卑、乌桓等民族中抽出规律性现象,然后指出古坟时代后期的皇族的风格与之类似,并一举解决了古坟时代前后期脱节的问题。
   只是,我对于这个理论仍然颇有疑虑。首先,公元四世纪征服日本的骑马民族从时间和地理位置上来推算,最可能是乌桓或是鲜卑的一支了(匈奴也有可能),但是这几只骑马民族经由朝鲜半岛进入九州,那是否能在朝鲜半岛找到相关的遗迹呢,如果朝鲜方面的史料丰富而又缺乏有关骑马民族的存在,那此理论则必然会大为动摇。其次,《三国志》中已有邪马台国的记载,邪马台国地望或在畿内或在九州,如果在畿内,那么是畿内原生政权还是来自九州的征服政权,如果在九州,那么是否九州的邪马台国被骑马民族攻灭,还是邪马台国被骑马民族赶至大和地区。记纪神话中记载的神武东征到底影射的是哪一段历史,抑或是多次由西向东征伐的综合,在此过程中,大陆农耕民族的移民集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第三,本人对于考古学一窍不通,有关古坟时代前后期断续的问题实在是一无所知,而对于日本皇室早期的风俗和骑马民族的风俗也不甚了了,所以也难以就此接受江上波夫的理论。而且直观地感觉,江上波夫如此大而化之地把斯基泰、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置于一个范式似乎太过大胆。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历史的发展受到大陆文化影响极深,甚至在日本立国过程中,来自大陆的移民也在此发挥了重大作用。徐福东渡(学术界有一观点认为徐福即神武天皇)的故事虽不一定真实,但古代中国战乱时避乱东渡的人肯定是大量存在并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1994年担任日本首相的羽田孜就坦言说自己的祖先本姓“秦”,当为来自大陆的渡来人。但是这种故事的大量存在反而使得中国人无法客观地看待日本,认为日本文化纯粹就模仿,是中国文化的子文化。中国本身文化强盛,是不需要向日本学习的,而且日本是东瀛岛夷,是该仰中国鼻息的,向他学习岂非笑谈。
   传统的中国文化存在着一种矛盾性,一方面形成过程中摄取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却在思想上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主宰。而中国文化摄取外来文化的来源却不在东方而在西方(相对而言的西方,并不单指欧洲,实际主要是指欧亚大陆中部地方),两千年的对外交流,中国与西方互为文化输出方,也互为文化输入方。而对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诸岛来说,中国仅仅是一个文化输出方的存在,传统中国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东方各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两千年的无视,中国人对日本的无知达到了什么境地,可以想象。
   近代日本的崛起对中国人的认知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对日本刮目相看,甚至一度在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后,日本被看做是亚洲解放的希望,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也同样引起了一些国人的兴趣。第二就是日本崛起的消极作用了,这个作用是远远大于积极作用的,因为日本在近代的崛起是建立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侵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国人谈及日本往往会触碰到近代的伤口,常视日本为仇寇。这种情形使得国人往往不愿去了解日本,而去了解日本的人也往往带着仇日的情绪去了解,不仇日的则被冠以“汉奸”的名头。由此,中国输入的日本书籍也往往是在政治上偏左的,高桥哲哉、子安宣邦即是代表,江上波夫此书得以出版或许就是考虑到这个理论对于日本神道和天皇“万世一系"是个沉重打击的缘故罢。
   早在民国,戴季陶就曾经讲过,“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而现在的状况似乎较之民国也没多大改善。津田左右吉的著作只有一本《日本的神道》在2011年翻译出来,白鸟库吉的著作迄今也还没有一本翻译过来,而在中国,要通过考古的手段研究日本古代史就更难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材料。做了几千年邻居,日本对中国的研究透透的,中国的日本研究方筚路蓝缕,实在是太令人汗颜。
  
  
   校勘:
   1. P39. 这时李广利大怒,咀咒说:”我死必灭匈奴“!”咀咒“当为”诅咒“。
   2. P101. 注释1原文是《书纪》的记载,注释却指出所用为《古事记》的翻译。
   3. P140. 就像粟特人教给突厥人粟持文。”粟持文“当为”粟特文“。
   4. P173. 长门以东联制之。”联“当为”朕“。
   5. P175. 也在畿内东部和关东竽地的东国。”竽“当为”等“。
   6. P183. ”呜镝“当为”鸣镝“。
   7. P200. “安藤广太朗”当为”安藤广太郎“。
   8. P222. 江上先生的第子。”第子“当为”弟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