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永恒的灵性

[挪] 乔斯坦·贾德 昆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1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作者:

[挪] 乔斯坦·贾德  

页数:

443  

译者:

江丽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永恒的灵性》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是带有悬疑色彩的爱情小说,还是深寓哲思趣味的散文随笔?或者,是探讨生命起源以至人类演化的科学著作,还是关心永恒并且触及来世与轮回的宗教假说?正确的答案是:以上皆是。这简直是个万花筒啊!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德魔术般的手法。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法兰克从此时开始的所见所闻与沉思冥想。他将这一切写成一封长信,寄给因为女儿过世与自己分居的太太复合,而安娜与荷西的故事也在经过高潮迭起的剧情之后,得到圆满的结局。

作者简介

乔斯坦·贾德是一位挪威小说、儿童故事作家。他1952年8月8日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在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其后10年在芬兰教授哲学。1991年,贾德成为一位全职作家。
他最畅销的作品《苏菲的世界》是一部以哲学史为内容的悬疑小说,此书在全球成为销量极大的畅销书。

书籍目录

译本导读序曲1 给薇拉的信2 最后一眼最珍贵3 没人要猜的谜语4 进步的两栖类5 喂蚊人与壁虎6 悲威的灵长类7 热带高峰会8 橙鸽9 二分之一的悲伤10 雏菊11 侏儒与神奇肖像12 逻辑怎能包容矛盾后记箴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永恒的灵性 PDF格式下载



  每个人都带着一个网来到这个世界,有的人拿着是天罗地网,有的只是巴掌大小。我的大概比巴掌大不了多少,因为大多数都如此,死撑也捞不着丰盛的人生。我们存在的意义如果真的是在未来,那我们就和远古的那只肉鳍鱼没两样。其实没有意义,我们也是一样的。一样通往神灵,或者一样在堕入空虚。


  我买了三本乔斯坦.贾德的书,分别是苏菲的世界,玛雅,纸牌的秘密。先是看了苏菲的世界,看了2/3,没有坚持看下去,这本玛雅是一个月前开始看的。从通俗的生物进化论着手,所以看的比较快,当然也是因为它比较薄。
  看完后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贾德写的书都很神奇,会有很多悬念让你欲罢不能。当然其中有很多深奥的话,看了以后似懂非懂,再一细看,发现还是没懂。全部看完后,我又仔细看了箴言部分,最后又看了最初的 解开人类生存之谜,发现对全书的理解又深入了一些。
  以后有机会一定还会再看这本书的,对其中的一些语句还会有更深入的理解的。


   继《苏菲的世界》读的第二本贾德的书,我应该先读《纸牌的秘密》,因为我看到小丑登场就会想起之前翻看的《纸牌》的部分片段。以为这是后继之作,而两本应该连着阅读。后来看了第二遍,发觉这是个独立的故事,稍稍用了一点小丑的概念象征理性意识的觉醒。
  
   这本翻译的还成,至少不会使理解产生偏差。就是在一些措辞上跟日常用语有差异。还好一支铅笔修修改改通顺了不少。我不懂,江译的箴言明明很好,可为何还要用傅译的?就因为他写了前言?前言还行,就是箴言译的让人不知表达何意。因为是借的书,很想把箴言抄下来,不过两版翻译的都不太如意。对照着两版整理份让自己满意的箴言。每十三张牌表达了一个意义,对起源、演化、意识做了论述。
  
   如果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启蒙学习哲学的书,《玛雅》则表达了人生不是无序的过程,生命是有意义的,虽然现在还看不到目的,也许将来我们的后代能够明白它的含义。
  
   去奋斗吧,去生儿育女吧,努力活下来,将自己的基因传到后世 ,让他们做我们的眼睛努力看清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有些人写作就是让人思考的。乔斯坦•贾德即是。但是引人思考的书一般很难吸引人。贾德的三本书,也就《纸牌的秘密》故事性强一些。《玛雅》比《苏菲的世界》故事性要强一点,但也强不到哪里去。所以,这本书并不是很迷人。
  《玛雅》与其说是探讨生命存在于地球的意义,不如说是小说家对如何打破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的试探。这本书其实有三个叙述者,讲了两个故事。第一叙述者是作者乔斯坦•贾德,第二叙述者是书中的小说家约翰•史普克,第三个叙述者是生物学家法兰克。
  整个故事都是乔斯坦•贾德叙述的,无甚可说。
  第二叙述者是作者约翰•史普克所讲的真实故事:
  英国小说家约翰在塔弗尼岛遇到了生物学家挪威人法兰克,由于妻子薇拉的疏忽,他们在一场车祸意外中失去了唯一的女儿。虽然还深爱着对方,但夫妻两人却不得不分手。法兰克有失眠的毛病,因此喜欢在睡觉前喝点琴酒。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对生命有种义无反顾的渴望”,热衷于探究生命如何来到世间以及生命的意义。他有着生物学意义上的众生平等的概念,时常提醒自己只是个脆弱的脊椎动物。
  除法兰克外,还有一对相貌出众的西班牙情侣荷西和安娜也吸引了约翰的注意。这对情侣经常用西班牙语说些莫名其妙的带点箴言色彩的话(这些话是他们两人的秘密,其实是他们为每个西班牙省份编写的小故事)。安娜有种惊人的美,每一个见到她的人总觉得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她。后来有人发现安娜是西班牙有名的佛朗明哥舞女王,可是当众人盛情邀请她跳舞时,荷西却意外地神色大变,坚决不允许。这让众人既索然又好奇。(真相是安娜体质十分敏感,经常因过敏而休克,其时正有孕在身,荷西当然不会让爱人冒险跳舞。)
  约翰在网上发现了安娜的秘密:安娜和西班牙大师戈雅著名的画像《裸体的玛雅》(汉语通用译名是《裸体的马哈》)长得很像。他发现法兰克也对安娜和荷西感兴趣,于是不动声色地引导着法兰克。法兰克曾经看到过戈雅的作品,但一时并没有往那方面联想。安娜对于不明真相的法兰克是个神秘的存在。他有意无意地跟在他们身后,偷听他们的谈话。
  约翰躲在幕后,导演着这个故事,并加以虚构写成了小说。
  在约翰的小说中,法兰克作为叙述者(即本书第三叙述者),讲叙了一个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故事。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是约翰作为小说家,把现实中引起人们好奇的细节有意地省略掉,从而使其更加突显了出来。幽美的小岛,失意的法兰克,每个人都觉得似曾相识的美貌女人,以神秘的箴言交谈的情侣。所有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读者和叙述者法兰克一起困惑不解,盼望着法兰克早日揭开谜题。小说家约翰吊足读者的胃口,最后还引入了《纸牌的秘密》中的小丑!荷西和安娜所说的箴言来自于一套神秘的扑克牌,这副扑克牌就是《纸牌的秘密》中那副,每张牌上都记录着那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小丑留下的话语。安娜之所以与戈雅的《裸体的玛雅》相像,是因为小丑拿着安娜的照片给戈雅看过,戈雅就是照着样子画上去的。玛雅在西班牙语中是“漂亮姑娘”的意思,戈雅所画的“玛雅”到底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无有定论,正好给了小说家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玛雅》所讲的整个故事的大致情节。乔斯坦•贾德的高明之处在于,上述两个故事并不是简单的故事套故事,真实与虚构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骨肉相连混杂在一起的。像我这样抱着这块骨头剔来剔去的人,其实是一个无趣的读者,所以,请无视这篇评论吧。
  


  封面上有一只壁虎,还有一副熟悉的画,裸体的...我忘了那幅画的主人翁叫什么。但心想那壁虎应当是作者扯到史前文明的东西吧。就算看到那生物学家看到西班牙姑娘安娜有一种熟悉感,我也没联想到什么。知道他们自己发现了,原来这位姑娘跟那幅画中的女人一模一样,甚至同名,那幅画在这本书里面叫做《裸体的玛雅》。可是,当我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一片茫然,这个名词非常陌生。如果是叫这么名字,我能记住。从脑海中搜索片刻,竟然想起那幅画的平常名字——《裸体的马哈》。
  
  不过可能西班牙文里面那个名字的形态应该一样,maya,或者maja。可惜,翻译过来就有点怪怪的了。这位译者对艺术类的人名好像有点台湾腔,特别是音乐,巴哈:巴赫,荀伯克:勋伯格,他是从台湾留学回来的吗?
  
  很久以前,我有一本《苏菲的世界》,没事儿翻看一点点,觉得这书儿真牛逼,作者太牛了,神。看完了虽然似懂非懂,这岂非正好切合“经典”的特征。不过多年以后回头看看,觉得这种手法有点幼稚。作者是一位传道者,将艰深的道理用有趣的方式,吸引你关注它。如今这本《玛雅》,确实有失望一点了,他想在里面放入那么太多东西了。想告诉我们什么什么人的起源,什么什么爱情,什么什么人生危机。
  
  想必作者写作的时候心里有点赶吧


   我先看了《纸牌的秘密》再看的这本。。
   不知道是因为《纸牌》的内容确实是很精彩(我给了★★★★★),还是因为我不太能理解《玛雅》中很多的“高登式对话”,只能拉锯式花上一周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 =!
   泥盆纪、两栖动物、脊椎动物、肉鳍鱼……另外,给薇拉的长信中,一再强调说要从头说起,不然后面的就不懂。。可是,这个前面的铺垫实在是看得让人容易失去耐心。。。
   要说亮点,应该是在接近末尾的地方,看到了小丑的身影——让这个故事与《纸牌》的故事联系起来了。愿意多想想的人可以思考到许多关于哲学的东西的。。。


   一直看一直看,每次从第一页开始看到五六十页,过一段时间再从第一页复习看到一百多页,最终还是没能好好看完。
   不过从大量的生物学术语里面看出贾德的知识阅历之丰富,从蛤蟆、壁虎身上引申人类寓言,但最终像是没有答案的问题。而人的思维是何其的伟大,原来每个人的出现都可以理解为宇宙花费150亿年的时间,汇集大量物质而创造的。这样想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仿佛每个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每个人也会永远的存在,它的形体不在,但是被空气肢解开来化成的物质会永远存在,某个时刻会再组成另一个生命体。
   尽管文艺一些,但是另一种人类情感的真实,除物质真实外被忽略的真实。一个人出现花了宇宙150亿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人珍惜生活充足的理由;又因为一个人魂飞魄散保持死亡的状态会是永久,所以请尽力幸福快乐。


  我承认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看这本书,不是因为它不好。  曾经有同事说很欣赏我现在还可以静下心来去看这类型的书,事实上,我一直来都没有把它看完。唔,至少我最近无法静下心来耐心地看完它。


  “玛雅”对于现世的人们一直是个神秘而充满吸引力的事物,尤其在种种末日预言大兴其道的今天,贾德书中的此“玛雅”却非彼“玛雅”——它承载的是作者关于宇宙的生灭,人类的衍进,万物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如果仅仅当成小说看,它未免晦涩,这也再一次印证了我并非“具有成熟思考能力的人”——读这书我用了很久。    时间、空间、生存、死亡是哲学思考中必定涉及的领域,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贾德此次则是用了生物学的方式去阐释,对于生物学一无所知的我,阅读相关内容时很吃力。相比之下,在书中寻找那些令人惊艳的“箴言”倒成了我的一大乐趣。也许是因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而书中的角色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意味,所以我经常会有种不知所已然的感觉。  我一度猜测,贾德先生是先完成了箴言,然后才填充了故事的整体架构。    “创造一个人得花上几十亿年,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    “我们正是没人猜测的谜。我们是困陷于自身形象中的童话。我们是那一直在前进而未曾抵达理解的东西。”    “大爆炸发生150亿年之后,给它的掌声才终于响了起来”      我们所看到的浩渺宇宙,万物枯荣,究竟有何意义?      经由书中荷西与安娜的对话,贾德不断表达着自己对于上述终极问题的意见,箴言传达了一种无法言喻的苍茫。    《纸牌的秘密》中,那个产生于虚无的小丑再度出现,在故事中穿梭于过去和现在,为我们写下箴言;安娜和荷西把箴言当成彼此的密语颂读;壁虎高登讲着人类的语言和人类探讨亿万年前的进化史;女生物学家罗拉秉持“世界精神”独来独往……作为读者的我,时而为神来之笔惊叹,时而为无法读下去而苦恼——还真是一种少见的极端阅读感受。      白话至此,突然想到书中这群人起初聚集的那个小岛:斐济。  因为180度经线贯穿其中,所以,它是世界上最东也是最西的国家,也是地球上最早看到日出的国家,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在这里,一半是昨天,一半是今天。它永远并存着开始与结束两种状态,那么如果脚跨180度经线,你的“现在”是否就同时跨越了过去和未来?    在这么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小岛上,居民们最常说的话是:“It's Fiji time!”最常做的事是:“浪费”时间。  所以,当书中各个角色正在进行着关于永恒以及生死的哲学思考时,斐济的原住民们,正在悠闲地晒太阳,摘椰子,慢慢悠悠,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现在”。  ——这也许是我想到的最有趣的一件事了。


  转瞬之间的魂飞魄散
   ----荐《永恒的灵性 Maya》
  
  “我们正是没人猜测的迷。我们是困陷于自身形象中的童话。我们是那一直在前进而未曾抵达理解的东西。
   ---- Jostein Gaarder”
  
    买到这本书纯属偶然,特别是对于一个视力每况愈下的人来说。在一个很少有人会驻足更不用说迈步而入的私人书店里,各种图书杂乱无章的摆放在一起,若不是因为我确实闲来无事也指不定就带着不屑扭头走人。可是经常淘书的人也许会跟我有种同感,当你扫视着那么些书的时候会突然有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在告诉你——“有戏!” 是的,就是这样,所以接下来的几十秒后,我便看到了这个乔斯坦贾德这个名字。想起当年《苏菲的世界》是如何让我神游其中而不自觉,便在“贾德出品,必属精品”的想法下收下此书。
    “玛雅”是本书台湾版译名,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永恒的灵性”。在我看来,后者更加能贴近这部小说的主题。如果说《苏菲的世界》中贾德便是那高高在上的“灵”,他用一种循循善诱的姿态将那些思想精华摄入我们或多或少贫瘠的大脑,将我们带入他所构建掌控的哲学世界。而《永恒的灵性》则是贾德跟我们玩的一个更为高深更为刺激的游戏——他在各种悬疑的情节和生物学框架中渗透了他的哲学思考,而若想赢得游戏,虽然这并不太可能,便是解开他所铺下的谜团。就像傅佩荣老师在前言中所说,“这本《玛雅》适合所有具备成熟思考能力的人阅读”。贾德似乎总喜欢用书信的方式进行创作。《苏》中他用一封封信诱导着我们,而《永》中,贾德干脆直接抛给我们一封给离开了他的妻子的长信。而贾德的功力便体现在即使是书信,也能让你不会觉得枯燥,或者说,你一边读着一边嘟囔着,止不住地想翻到后面去寻找那个谜底,可是却又怕遗漏夹杂其中那些哲思的文字。看吧,这种游戏永远是贾德胜出,但给你的抚慰便是贯穿其中的那些值得反复推敲的箴言。
    读这本书是在往返合肥与杭州的火车上,起初我还牢骚着怎么带了这么本没有趣味的书来消磨时间。若要放在平时,可能就会放下而另求其他。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买书如山倒,读书入抽丝”成为了无数人的毛病。想起王蒙老先生在《尴尬风流》中曾经说过这么个故事,大意是老王在文革时候没有书读,每天把仅有的《人民日报》读的几乎可以背诵下来,出差的时候便读旅客须知。而现在他的书几间屋都放不下,可他翻来发去,读甲书时想还是乙书好,手里捧着丙书,又想着丁书。读了一天也不记得到底读了些什么。哈哈,看上去是扯远了,不过这也让我得以认真的开始读这本书。
    书中最常被贾德提到的一句便是——创造一个人得花上几十亿年,而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我不知道这句话被多少人转述,但它所带来的震撼我无法抵抗。书中最多的便是对于人生的思辨,而当这些架构于广博的生物学知识上时,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来自于未知和已知的冲击,一切来自于自然而又去向何处?“我们不断前进,却未有觉悟......”看起来很武断,不是吗?可是当那么多的人,将人类世代犯下的对于自然的种种罪行而遭到的惩罚归结于2012——这个根本不存在的玛雅预言的时候,你是不是该重新思考下这句话呢?
   你是不是快要觉得这是一本箴言集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个时候贾德就会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所有的这些理论的知识并非是常识的灌输,贾德用他的笔写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想法,让你觉得你在跟他对话,进行着有趣而又充满挑战的辩论。可是他又是那么的智慧,将你那些固执的思想抛去,牵引着你进入他的思维,带你进入地球之外,银河系之外,甚至是实境之外,然后你便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会。而贾德,便在设下那一连串的谜团后用他高超的能力为你一一解开,惊叹之余,你所能做的只有拍手赞叹。
    每个人都该时不时地读读这样的文字,豁然开朗总是令人愉快的体验,即使你的魂飞魄散只在转瞬之间。
    
    
   
  苏格拉无底
  2010.06.08


  
  
  创造一个人得花几十亿年,魂飞魄散却在转瞬间
  
  
  ——《玛雅》乔斯坦·贾德
  
  
  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由作家出版社二次出版的小开本乔斯坦·贾德名作系列--《纸牌的秘密》、《玛雅》和《苏菲的世界》。两色带暗纹的封面,外观小巧可爱,格调简约典雅,拿到手里竟不忍翻阅,于是不由自主买了一套。
  
  想起《我的青春谁做主》里方宇对钱小样说,什么叫营销?就是甭管好坏经过一番包装后全能当好的卖了。商家销售着实有一手,一样的字一样的东西,在外观上稍作些时尚设计,不仅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还能变本加厉地成套售出。他们抓住了消费者一种求全的心理,其实我手头已经有了不同版本的乔斯坦著作,可当三套本如此精美地陈列在眼前,还是会忍不住买齐。这跟票迷收藏邮票一个道理,我想。
  
  
  乔斯坦·贾德是挪威著名作家,哲学教师。《苏菲的世界》已被大众所熟知,讲述的内容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但作家巧妙地以一个十五岁小女孩——苏菲为叙事主角,采用可爱的书信体形式,让孩子的心灵通过信笺,能直接和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圣哲沟通,读来令人倍感亲切且充满新奇,因此受到读者(尤其孩子)喜爱,在欧美销量奇高。
  
  大多书店把贾德小说归类在“儿童文学”或“启蒙文学”货架,理所当然以为这样的内容更适合学生和儿童阅读。其实不然,这里存在着误解。如果细读过贾德的小说,就会发现其作品尽管往往通过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但其所蕴含的哲学分量相当重,即便让受过高等教育、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阅读,怕仍有许多地方不明就里。看那些领着孩子大大咧咧购书的家长,不禁暗笑。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固然好,但谁曾细想过:作为这个星球上唯一拥有高等智慧的人类,为什么对一些根源性的问题,对于生命存在本身茫然无知,漠不关心?
  
  而且现如今还能抽时间领孩子购书的家长也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地把孩子的幼小身心加以重荷,逼迫孩子学一些只是为相互攀比用的无聊学科,或怂恿他们过早接触成人世界里的尔虞我诈、工于心计,让纯洁的心灵泅死在利益和算计的漩涡里。其实孩子们成长和求知的同时,更加渴望了解自身和自然世界的奥秘,他们渴望在夏季夜晚眺望明亮的星空,寻找属于自己的明星。不是有哲人说过么:谁不曾仰望过浩瀚的星空,谁就不会真正理解生命的奥义。
  
  
  《玛雅》——乔斯坦·贾德的第二部大作,真正把我带入对生命、对宇宙过往的迷思。它所容纳的某些奇思妙想能令人眩晕!箴言、妙言、哲思警句俯拾皆是,充满令人神往的魔幻色彩。如果说《苏菲的世界》是以孩子的视角,运用哲学来讲述生命的存在和意义,那么《玛雅》则以生物进化科学为切入点,揭示同样的主题。在这本小本子的背封上,印着扣人心弦的一句箴言:生命怎样演化?人生意义何在?为何创造一个人得花上几十亿年,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
  
  《玛雅》里的“小女孩”已经死去。她叫桑尼亚,是古生物学家法兰克的爱女。女儿的离去使他和妻子薇拉产生隔阂。小说以一封写给薇拉的长信开始,叙述了法兰克在南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所在地——斐济群岛——一次迎接千禧年的科考中,邂逅一对神秘西班牙情侣的故事。围绕“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妥协于短暂的生命”的话题,作者展开魔术师手法,为我们细细述说了一部关于宇宙及生命进化的宏阔史诗。
  
  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一天,一颗偏离运行轨道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这次“亲密的负距离接触”造成以恐龙为主的大型爬行生物大灭绝,从而终止了中生代的最后一纪——白垩纪。新生代开启。人类的远祖出现在地球上,并踏上了进化的迢迢征途。原来我们所有世人的母亲是15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一名叫“露西”的妇女,而她的谱系仍可沿着进化的长链一直上溯,从第一个简单的单细胞开始,一路磅礴走来。
  
  从黑暗混沌的寒武纪到潮湿阴冷的泥盆纪;从海洋生物大灭绝的二叠纪到爬行动物盛行的三叠纪和侏罗纪;经由新世纪曙光乍现的第三纪,穿越过寒冷的第四纪冰期,最终迎来了生命的春天!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DNA螺旋都珍藏着这部历经数十亿年风雨、旅程艰险的浩浩生命演化史诗!当你了解了自身血肉真正的起源后,如何不由衷地感慨生命如此壮大非凡!
  
  
  乔斯坦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几率只有亿万万分之一的幸运大奖,如此的偶然。时至今日,茫茫太空仍有数以万计的彗星和小行星在太阳系内不安分地游荡,它们被太阳和木星强大的潮汐力撕扯着,彼此碰撞,情形就像大城市里混乱不堪的交通。试想一下,造成恐龙灭绝的那个不安分的“肇事者”,如果它现在光顾地球,如果这起意外交通事故发生在今天……结果会怎样?
  
  贾德给出答案——那些曾和木星遭遇过千万次的小行星,它们之中只要有一个,哪怕只有一个,是飞向地球……我们创造的文明及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又或者,我们那些在远古泥盆纪的水沼中翻滚的两栖类祖先,如果它们之中有一个,哪怕只有一个,放弃了生命和繁衍,放弃了活着的尊严,而不是勇敢地从泥沼中爬出来,自豪地呼吸远古凛冽的空气,那么我们人类亦将不存在!我们应该感到荣幸。从亿万万次偶然和意外中站立起来,踏出跫跫足音。我们理应感恩!
  
  
  ——创造一个人得花上几十亿年,魂飞魄散却在转瞬之间。
  
  
  烟花之美,在于转瞬即逝。珍惜和把握住这幻化无常的生命,不要辜负神圣祖先的伟大赐予。纵然在时间长河里,它也只是短短一瞬,恰如烟花在夜空绽放。因为短暂,所以美丽。
  
  
  
  
  
  
  
  


  为什么要活着,左思右想,想出了千般意义,到头来仍敌不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这么一句。挣多少钱,看多少书,知道多少事,认识多少人,当多大的官,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成一片灰,装进小盒子里。有人因此寄希望在名垂千古,或者遗臭万年,即使自己死了,精神也留在世上,只是自己已经死了,别人说你好你坏,又能听见什么?因此说服自己死后有灵魂,或者来生,能够依稀的记得曾经的点点滴滴,或者站在天堂,俯视还记得自己的人,不肯去想什么“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要不然,就干脆及时行乐,既然不能为未来留下什么,还不如今天享用掉。人生的意义,就只在当下而已。
  想起《先知》里提到的,关于宇宙演化的两个学说,一个说一切皆有目的,从大爆炸到现在,都始终朝一个方向努力,这才有了今天,有了人类,在问着生命是为了什么。另一个说一切都是随机,可能有人类,只是其他许多可能性之中的一个,概率也并不高些。我更相信后者,仿佛相信前者就得接下来想想这个目的是谁的主意,于是一个上帝就避免不了。从小被教育世界上并没有神,这时候需要一个上帝,那形象就成了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外星人之类,接着便会想起曾经看过的科幻故事,地球成了外星人小孩儿的一件玩物。这多糟糕。于是生命只是个随机事件,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终究不是零,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这发生成了既成事实,概率便也一跃成为一了。
  只是我们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然后我们的后代出生长大结婚生子,这无穷无尽的过程真的找不出什么意义。穿上衣服,定下规矩,怎么样是文明怎么样是兽性,这些东西越来越重要以至于我们忘了它们只是生命之外的附加,包装而已。装饰的再好看,还是要吃饭生孩子,和小兽并没什么不同。再本质的,和灰尘聚集成土,成石,又风化成土成灰,无非都是同样的无意义循环往复。只是更复杂些,这才添了多少麻烦,竟麻烦到要问一句,这循环往复是为了什么?


  这本书千本部分太难度进去了。
  是因为看了《纸牌的秘密》才买了这本书,但我更喜欢《纸牌的秘密》,更轻快有趣。而且maya的故事安排挺像纸牌的秘密。不过乔斯坦·贾德的书还是很有深度的,文字却并不晦涩。


  人生不止一个侧面,世界有多条路可以并行交错,我情愿这本书以纪实文学多一点的写,但现在依旧是它魅力所在,翻译的人觉得还不行,倒是喜欢纸牌的游戏。


   我不得不承认对于玛雅和纸牌的投资有点失误了~纸牌纯属被书托骗了,玛雅是被翻译伤了心。。不是作者不好,不过纸牌真不是我这个年纪读的,太简单了点了。。完全不像介绍里写的那么复杂,搞得我带着及其期盼的心情看了一个比我想象的简单的多的故事~呃。。。至于玛雅,这个本来就有时候游离于主体之外的故事,这么一翻译。。更没个看了,您就不能把那些个景色和风土描写翻译的更生动些么~?我觉得这译者有点不懂中文,写的好呆板的。


  这本充满奇幻的书结束了
  这句话确实记住了
  “我们是没人要猜的谜语”
  每个人都是一个谜语,谁对谁或者有这样的耐心,把这个谜语读的乐趣无穷呢


  有种“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领悟。
  还有那句创造一个人得花上几十亿年,而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


  《玛雅》的一些读后感
  
  1、 机率问题。
  我最喜欢《玛雅》中,“梅花4”这句箴言:
  “存在之物由虚空中产生,这样的机会有多大?”
  “宇宙物质历经世世代代的睡眠,某日清晨突然揉揉眼睛,醒来觉察到自己竟然有了意识,这样的机率可能算得出吗?”
  
  《时间简史》里的一个解释看上去很有趣又无可辩驳——“人择原理”: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乃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我们不必为观察到我们的宇宙刚刚好可以满足我们生存所需的所有条件而感到惊讶,因为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存在,并能够拥有为此而惊叹的智慧。
  这原理有一点点类似于荷西和约翰对世界演化“事后孔明”的解释,并且似乎无法辩驳。
  
  但这种解释很难让人满意。它更像个逻辑游戏,而不是科学。所以有人进一步提出了假设:一个无限小概率的偶然。假设存在许多不同的宇宙或者一个单独的宇宙的许多不同区域,而让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的存在是一个随机事件。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宇宙,并且它刚刚好适宜人类生存,就太不可思议了。(忍不住想列举我看到的两个骇人数据:比如,生命的存在要求宇宙的膨胀率不能与现今的膨胀率相差10的55次方分之一;比如如果宇宙中电子与质子数目相等的精确度的误差超过10的37次方分之一,宇宙的电磁力就将克服各种引力,使星体不能形成。)
  当然同时也有物理学家假设,只存在一个宇宙。他们试图寻找出一个模型,或者某个常数来说明宇宙只可能发展成现今这个样子。
  
  所以我觉得以上物理学家们的假设更接近于哲学。面对“宇宙为什么刚刚好是这样的”如此宏大的终极问题,我想见在今后极其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都无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玛雅》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自然科学就是立意要解释每一件事。这就有了一个明显的危险,即你将无法看到解释不通的一切。”
  这一点很有趣。
  
  2、 悬念的谜底。
  这一段会尤其离题。
  贾德先生用小丑“超越时间的存在”这个设定去设置《玛雅》里最大的悬念。
  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对物理学有些兴趣的单纯的理科生时,守在电视机前霍金教授浙大讲座的直播。帮霍金做翻译的吴忠超先生(中文版《时间简史》的译者啊)在讲座开始之前回答观众提问,其中一个问题是问到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儿。
  他的回答大意是,时间和空间本身是随着大爆炸产生的,所以没有“大爆炸之前”一说,“大爆炸之前”时间并不存在。
  霍金教授的讲座内容一点都没听懂,反倒是这句话记得很牢。(我怀疑这问题他老早被问过好多次了,这个让人无可辩驳又无可奈何的答案居然是他脱口而出的。)
  贾德先生在《苏菲的世界》里提到,人类只能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存在并感受存在。这是人类的无数局限性中很根本和很要命的一个。
  而我一点也没办法想象时间不存在会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没有时间的存在还算不算存在。我连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是什么样的都没办法想象。
  再写下去就要像科幻小说的开头了。总觉得“超越时间的存在”这个悬念的谜底设置得有些潦草。《玛雅》这个故事的结局也有些潦草。好在把《玛雅》当作一个对话集来读,就没有那么介意了。
  


  我真的不忍心给这么低的分数,但实在是让我太失望了--可能是期望太高的缘故。故事实在是太冗长了,为了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一定要绕来绕去故弄玄虚,添加了许多没有必要的环节,而且文笔又不咋地。
  
  作者明显还在延续《纸牌的秘密》的风格,以及素材。使用文绉绉的,模棱两可的所谓箴言来讲故事,而不是层层推进的情节。在纸牌里,还有很强的故事性,所以读来还蛮有兴趣。而本书,故事就太勉强了,人物,情节,对话完全是堆砌出来的,特别是两个西班牙人的箴言,完全没有来由,完全是为了说而说。所以,作为小说,完全不具备可读性。
  
  没有耐心把书好好的读完,浏览了一遍。我想作者大概是想要表达,进化是有目的的。就像一本书在完成后才写序言一样,只有进化到今天,我们才能理解泥盆纪的意义。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只有上帝知道。
  
  《苏》和《纸》,以及本书,一个大概的思路就是--在这个冥冥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世界。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是别人创造出来的,我们是受到控制的,而却浑然不知--这种体验,是我在阅读《苏》时的最大震撼。不过,看到第三本的时候,就没有多少感觉了。


  唉,那天去书店,看到这本《玛雅》,那天正好丢了钱包手机,还把公司的600块钱一起丢了,很是郁闷。忽然看到这本贾德的书,还以为是新书,连想都没想就买了。回来一看,嗯,怎么似曾相识,再仔细一翻,这不就是那本《永恒的灵性》么。唉,郁闷哪,又多买了一本。
  
  其实这本书远没有《苏菲的世界》和《纸牌的秘密》写得好。估计是贾德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写在纸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乔斯坦·贾德的近作,新版。看过以后却不是很对我味口。
   前半部分比较冗长,各家之说纷纭登场,而依我现在的学历(下半年才要上高二),连一元论、二元论都不清楚,基本上是扫过一遍,不敢细辨,唯恐混了是非。
   为了讲哲学而叙述小说,我可以理解,但贾德这次却做得不很成功。当我看到荷西找到法兰克讲述安娜、哥雅时,我恍觉手中握的是《达·芬奇密码》或者蔡骏的悬疑小说。后来又讲到侏儒,找到了熟悉感,情节此时才开始紧凑——原来不过是《纸牌的秘密》之续。
   《纸牌的秘密》我很喜欢,但这一本《玛雅》我实在不敢恭维。也许是译者的问题。这是读外国小说最头痛的事。本书的译者有两个人,翻译书后箴言的是傅佩荣,但语言浅白、粗糙到让我无法忍受。相比而言,要看箴言还是到全文中去看,江丽美的箴言还算过得去,语言比较诗化。比如傅译的是“创造一个人得花数十亿年,而一个人要死亡只须几秒钟”,江则译为“创造一个人得花数十亿年,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语言功底不言而喻。
   丑角(我不是很喜欢他们译作“小丑”)在扑克牌上写下五十二条箴言,这本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设想,但贾德显然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几条箴言读上去像单纯的叙事。
   撇开失望之情不谈,贾德的思想深度还是存在的。他思索的是物种的演化以及人类何以统治地球。我喜欢那位蜥蜴高登,甚是可爱。
   结尾,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有太多的哲思,《Maya》没有《纸牌的秘密》来得清晰利落,也许贾德想告诉我们的是这么一句话:
   “直到人类产生意识,泥盆纪的生命才有了意义。”


  小時候在貝塔斯曼買的東西還都蠻靈的嘛
  我記得這本書我還包了個透明封皮
  現在大概扔在杭州家里不知道哪個角落
  但是這句話一直記得
  在那個神奇的死亡復活之間
  
  「創造一個人需要上百萬年的時間
  
  而灰飛煙滅卻只在轉瞬之間。」
  
  現在讓我寫書評太勉強了- -基本不記得場景
  不過記得那個詭異的飛奔的侏儒 布拉格廣場 記得那個吉普賽舞女 那些詭異的箴言 記得戈雅的瑪雅
  
  啊我明明就是因為這本書才知道有戈雅這么個人的嘛


  感觉有必要说明一下我对此书的评价。
  一般贾德先生的书,我总能在其中看到许多自己;因而总爱不释手,更不可能给出四星以下的评价。这本自不例外——就分号之前的半句而言。然,恕我直言,这本书的翻译实在让人受不了。
  不是措辞的问题——事实上许多修辞我认为译得非常不错。
  也不是专有名词的问题——虽然许多人名地名没有使用常用译名,不甚了解的读者可能会一头雾水。
  关键问题出在那些箴言,而这,在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我个人理解,整本书似乎就是为了最后结尾那一句箴言而作。)
  个别箴言译得还不错,但大多数不是语义模糊不清、就是语句别扭、甚至有语病。不知是为了保留原文语序、还是刻意造作的结果?
  最要命的是315页开始的箴言集锦。亦即,把书中提到的52句安娜所写的箴言按纸牌顺序列出。用心良苦。然,此箴言与小说正文是两个不同的译者翻译的,因而原文同样的句子在译文中成了不同的句子,不仅风格不同,有些语义都有差异。而且,不是我说,这箴言集锦里的翻译比正文中的箴言还糟糕,有些简直不知所云……对于这样一本涉及哲理与思考的书来说,岂非天大的灾难?
  所以,倘若哪位读者觉得书中有什么莫名奇妙之处,先别急着归咎于贾德先生——找原文或是别的译本来比对一下,很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至于内容本身,典型的贾德风格。许多读者想必已有评论,此处不多言了。
  深刻怀疑此版本的两位译者是否读过原文。


   晚上打完球回宿舍,看到楼下阿姨一个人在大厅,我突然很怕,怕一辈子就这样了。
  
   最近看Jostein Gaarder的《玛雅》,对生命的产生更好奇了。
  
   “宇宙的存在是由一百五十亿年前的大爆炸所造成的,但是一直要到四十亿年前才有生命出现,接着是六亿五千万年前像地鼠的生物,演变到三亿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两栖类,最后,人类成功的出现,不过是最近几百万年前的事。想到人生不过数十寒暑,而整个酝酿与准备的过程竟然如此漫长及繁复,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我们为什么存在?
  
   人生究竟为了什么?
  
   死了是什么样的?
  
   人有灵魂吗?
  
   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正是没人猜测的谜。我们是困陷于自身形象中的神话。我们是那一直在前进而未曾抵达理解的东西。”
  
   我们是现实之外的产物,却不得不活在现实的世界里。
  
   生命是渺小的,每当看到满天星空;却也是伟大的,每当我沉醉于文字里。
  
   生命怎样演化?
  
   人生意义何在?
  
   创造一个人得花上几十亿年,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
  


  我们正是没人猜测的谜。我们是困陷于自身形象中的童话。我们是那一直在前进而未曾抵达理解的东西。
  回家前在家乐福的贝塔斯曼随手买下了这本书,只因为Jostein Gaarder这个名字。还是那样一如孩童般的签名。
  记得中学的时候从苏菲的世界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时不时来点故弄玄虚的挪威人。封底上的作者介绍说他“执著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其实从他之后的作品如纸牌的秘密、圣诞的故事等等都可以发现,更为简单的说法是他始终执著于开展一次又一次的哲学神秘之旅。像悬疑小说,又像侦探小说,唯一的区别在于不断深入的原因并不是死亡,而是更为庞大而虚无的命题。
  回家的旅途伴随着对玛雅的阅读而展开。由于大雪封路,这段旅程持续了将近22个小时。阅读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对速度进行控制,书中对真相的寻觅却刚好随着终点的到达戛然而止。这一巧合隐约让我想起了安妮宝贝的莲花,随着墨脱的到达,男子对往事的回溯也被掏空。这种反复回环的结构使读者得以从历史的尘埃中了解过去,接着却对未来产生更多的不确定与惶惑感。
  匪夷所思的哲学层面上的神秘事件。玛雅。对人类为何存在这一永恒的命题的假设、拷问、挣扎、探索与反思。即使知道也许永远也得不到答案,却仍然追寻生存的意义。因为生存其本身就是值得珍惜的。用Gaarder的话说,创造一个人得花上几十亿年,而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


呵呵,想当年看完了苏菲的世界一直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大学就直接主修了哲学,现在想起来真是如梦似幻


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很好啊


行[哔]~~的乐阿,要以身作则,少制造垃圾,保护地球环境知道不


及时行乐啊,什么是兽性什么是文明它们的区分有时候只是依照一种很媚俗的标准,人类为了繁衍下去已经离开自己本性很远了,人会喜欢读书思考而不是到处寻找泄欲的配偶和食物,人想自己设立正确错误的标准,设立有没有意义的标准,人就是万物的尺度。为什么要循环,是一种本能的求生趋向??其实我不知道


与其思考人生的意义,不如把握每一天的行动,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当下。


不错,说出了我的困惑。


我冒昧猜测LZ的‘及时行乐’的含义:珍惜时光,做真正使自己快乐的事情。
正因为知道了一切没有意义,所以才有可能超脱一切世俗标准,包括崇高的与低俗的,从而真正选择自己最快乐的生活方式。


至于‘循环往复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厚着脸皮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存在所谓的“为了什么”。宇宙倘若真是随机的,那么,便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我们习惯了的因果关系可能只是人为附加上去的东东。
当然,这就涉及到‘智慧’这东东了。‘智慧生命’为什么会去想‘为什么’呢?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智慧生命’的出现,是随机的吗?他们的未来去向是什么?
未来的世界可能远非我们现在所能思考。正如20世纪初处于经典物理学巅峰的人们,绝对没有想象到量子力学这门绝对反叛的新物理学的出现。。。
所以,我们还是以过客的心态去存在吧。不去纠结于循环往复,未来是我们所匪夷所思的


循环是为了上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yOTE0MTI0.html 或者毁灭


对啊,翻译的好生硬,有的句子根本前言不搭后语,看不明白诶..还正在死抠...


又挑三拣四的。


时间的局限性无法想像?也许只是缺一个好故事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187842/


也许是和译本有关,有些表达在翻译后也许就少了些什么,何况又是略为生晦的主题...


同感,《苏菲》和《纸牌》那两本简直是精彩的情节和思想推动着我去看,《玛雅》则是为了看完而看完,语言比较晦涩,也可能和译者有关,箴言也难以完全理解。


这也可以算是我记得最清楚的话了


我只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很累,也许是翻译生硬的结果
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
----------------------
不过,rrdw不看原文是如何翻译的呢


从别的译本翻译过来。。。当然这里只是讽刺一下,可能性比较小。。。倒是贾德先生另一著作《虚伪的生命》的中译本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27867/ 译自英文版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I really want to know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Maya".


正在找原版。


今天刚读完,后面附加的箴言翻译得很怪......


是的~!如果找得到原版并且我看的懂的话,真想自己来翻译。。。


觉得怪的人,只能说,这书不适合你们阅读。仅此而已。


我不是怪人,所以我都觉得怪了,它自然不会适合我阅读,很显而易见挖....


ls的ls能不能先看清楚我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是啊,“这本”中译本实在不适合我阅读...翻译得太怪了!!!!!!!至少要负责一点吧!!!!!简直有辱贾德先生的作品!!!!至少我相信原文的“箴言”是很优美的~


抱歉,本人虽然很喜欢的看了苏菲和纸牌,但是玛雅我的确没勇气看完,翻译的太玄乎,还是本人的确智商有限?


只看了一部分……完全一头雾水
鉴于当年比现在见识更少,所以只是怀疑了下自己的智商,颇觉沮丧,并将此书送给了一个比我聪明的朋友……


我充分地想去学习挪威语和西班牙语了....原文~~~


那个箴言确实让我觉得比较郁闷。。


创造一个人得花上几十亿年,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
黑桃K:创造一个人得花上数十亿年,而一个人要死亡只需要几秒钟。


原版不好找啊~哎···


这本刚开始读就觉得翻译有问题


楼主是看了英译本得出的这个结论吗?


强烈同感!


还是去亚马逊买本英译的把。。。


记得当初是差不多是同一段时间看科教片《自然与人》和《苏菲的世界》...
自己的世界差点崩溃了,就像郭靖一样迷茫:我是谁?
这么多年后,自己的世界又慢慢堆积起来了
虽然很脆弱,但自己还是努力去维持...


我也是会时常想起这个问题``
那时自己就是单纯地想为什么会有人出现``
既然人会有恐惧的感觉,又为什么人又要死。
而且还是生命就此一次。没了,之后永远都不会再来一次。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42
哈哈~ 刚看了某部电影 突然想到。
有时候是会在想这些
但随着年龄大了
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是兔子毛尖上的那群人了
看了玛雅 突然又有很多感慨


晦涩只是一开始,还是很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