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托洛茨基回忆录

托洛茨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托洛茨基  

译者:

王景生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托洛茨基回忆录 PDF格式下载



  以下全部摘抄自书籍正文,不代表本人观点
  
  在十月革命前的几个月里,很难看出斯大林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一些有影响和才干的人则十分活跃,他们在各方面都使斯大林相形见拙。他既没有理论上的想象力,又缺乏历史的远见卓识。在复杂的局势中,他只会默默的观望。如果斯大林对一种新的思想表示相信,那么这种思想在此之前一定建立了自己的官僚体系。
  
  每次革命都有其自身的法则和节奏,它往往毫不客气地对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的斯大林加以否定。1905年是这样,1917年也是这样。后来,一旦有新的革命发生----不论是德国、中国还是西班牙,斯大林必定惊慌失措,并对革命群众暗中不满,这些群众是他无法通过国家机器来任意摆布的。
  
  肤浅的心理学家往往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性情稳定的人,一种意义上古风犹存的的淳朴的人。实际上,斯大林身上的一切充满了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强烈的功名心和资质不足的抵触。列宁的特点是什么呢,------是精神力量间的协调: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洞察能力、意志力、自制力,这一切在他那里汇集成一个积极的整体。他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们立即调动起来。斯大林的意志力也许不比列宁的逊色。可是,如果用百分比表示的话,他的智力却只及列宁的百分之十到二十。而且,在智力方面,斯大林也同样是不均衡的:由于综合能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偏弱的缘故,他的实践洞察力和耍手腕的本领特别发达。对于斯大林来说,促使他成为革命者的主要动力从来不是对被压迫者的同情,而是对那个强大世界的仇恨;而对列宁来说,恰恰是对被压迫者的同情才使他的人格闪耀出动人的光彩和高尚的力量。
  
  十月革命时期,斯大林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不走运。不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人当众纠正他的讲话,总会有人胜他一筹,使他不能望其项背。他的虚荣心像体内的脓瘤一样搅得他坐卧不宁,在从列宁起的那些杰出人物的关系中,他变得多疑,并常怀嫉妒。在政治局里,他几乎总是沉默寡言,神情阴郁。只有在那些粗野、果敢而又不拘俗礼的人们中间,他才显得比较平和和友善。在监狱的时候,他和刑事犯比和政治犯要更容易处得来。
  
  粗鲁是斯大林的一大生理特点。可是,渐渐地他却把这一生理特点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工具。对于那些头脑简单的人来说,这种粗鲁往往会变成某种真诚的印象。“这个人不耍滑头,-----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斯大林需要的正是这一效果。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事涉及到他,他准会异常敏感,抱怨叫屈喜怒无常。一旦身受排挤之感,斯大林便背向众人,躲到某个角落里吸烟斗,阴沉着脸不吭一声,默默地幻想着复仇之事。
  
  斯大林在斗争中从来不驳斥对手的批评,而是立即把它还增对方,并使它带上极其粗鲁、极其残酷的性质。他的指责往往不择手段,愈荒谬愈好。批评他的人说,斯大林的政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斯大林回答说,我的对手是法西斯收买的走狗。人们十分惊讶,如此耸人听闻的谎话怎么能够说得出口呢。这种方法应当作为一种“斯大林反射现象”被大胆地写进心理学教科书,以便使它百世流芳。
  
  斯大林敬仰的绝非张伯伦,而是希特勒。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不仅在这位法西斯元首身上发现了他所有的东西,而且也发现了他所没有的东西。希特勒好歹是一场大运动的发起人。他的思想无论多么卑鄙,还是成功地联合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于是,产生了一个政党,它以世界所从未有过的威力武装了自己的领袖。眼下,希特勒集中主动精神、阴险狡诈和丧心病狂于一身,正准备恰如其分地按照自己的样子改造我们这个星球。
  
  斯大林的形象和他走过的道路则是另外一个样子。不是斯大林创造了权利机构。而是权利机构塑造了斯大林。机构是一家死机器,就像自动钢琴一样,它无法从事创作活动。官僚集团上上下下全是庸才。斯大林是官僚集团中最杰出的的一个庸才。他的长处则在于,他比所有其他人更坚决、更果断、更无情的表现出统治集团的滋味本能。其实,这恰恰是他的软弱之处。他目光短浅,是个历史上的近视眼。他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但却不是战略家。关于这点,他在1905年和1917年的战争中的表现足资证明。斯大林本身肯定意识到自己的庸碌无能。有此便产生了他需求别人奉承的心理吗,产生了他对希特勒的羡慕和暗中的崇拜。
  
  苏联在欧洲间谍活动的前领导人克里维兹基回忆说,希特勒在1934年6月在其党内进行的清洗活动给斯大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这才叫领袖呢!”行动迟慢的莫斯科独裁者自言自语的说道。从那时起,他显然效法起希特勒来了。苏联的血腥清洗,“世界上最民主的宪法”的伪善而无耻的把戏,以及眼下对波兰的入侵,----所有这一切都是斯大林从留着卓别林式的小胡子的德国天才那里学到的。
  
  
  1924年列宁逝世之际,官僚阶层其实已很强大,虽然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斯大林作为官僚阶层的“总书记”当时已然是位独裁者了,不过他本人并未充分明白这一点。国家对此就更不明白了。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斯大林竟在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的情况下一手独揽了独裁者的大权!斯大林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官僚阶层的化身。
  
  斯大林在与反映了群众不满情绪的反对派的斗争中,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新官僚集团的权利和特权的卫道士的使命。他马上赶到信心十足和坚定起来。就其主管倾向来说,斯大林是目前欧洲最为保守的政治家。他想让历史在确保莫斯科寡头政治的统治情况下,不要放慢和停止自己前进的速度。
  
  在著名的大清洗中,斯大林极其残暴地显示了他对官僚阶层,其实也就是对他自己的坚不可摧的忠诚。它的意义未被及时理解。老一代的布尔什维克竭力想维护党的传统。苏联的外交官试图按自己的方式思考国际社会舆论。红军统帅们则捍卫军队的利益。所有这三种人都站在了与克里姆林宫集团的权益相对立的那一面,于是他们全被消灭掉了。这时,苏联的官僚阶层和共产国际的权利机关全部沦于极端可耻的恭顺境地。
  
  然而,国际关系相对稳定的时期结束了。严酷的动荡不安已经来临。斯大林这位近视的经验论者、国家机器的操纵者、不懂一门外语、也不读任何报刊-----每日印有他的照片的报刊除外-------的十足的外省人,一时惊慌失措。他无力应付重大的事件。对他那驽顽迟钝的头脑来说,当时的前进速度过于迅疾了。即便是从西方民主国家的那些不知所措的领袖那里也同样无法借到。在这种条件下,斯大林可以向之借用思想的唯一政治家便是希特勒。请看此人之举!希特勒拥有斯大林所有的一切东西;对人民的蔑视,漫无原则,沽名钓誉,极权机关。不过,希特勒也拥有斯大林所没有的东西;想象力,使群众狂热的能力,大胆敢为的霸气。在希特勒的掩饰下,斯大林试图把希特勒的方法用于他的对外政策。起初,一切似乎都还顺利,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不过,从芬兰起他碰了钉子,而这是绝非偶然的。芬兰的失败敲响了斯大林衰败的钟声。
  
  在红军入侵波兰的那些日子,苏联报刊突然发现了斯大林好想在国内战争时期便已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战略才能,并立即宣布他为超拿破仑。在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代表团谈判期间,那些报刊把斯大林描绘成了一个最伟大的外交家。
  
  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对于效法自己的鼓舞着希特勒到前线去之事,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这位克里姆林宫的好耍手腕的人十分谨慎,不敢拿他的战略家的假名声去冒险。况且,当他面对群众的时候,总是无话可说的。很难想象当这位表情呆板,眼白泛黄、说话喉音很重、声小而又缺乏表现力的无能之辈,站在战壕里或行军途中的士兵们面前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样子。这位超拿破仑小心谨慎地留在充斥电话机和秘书的克里姆林宫里。
  
  
  


   本书由单篇文章及书信组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传。书中对斯大林、希特勒的评析较为精彩,托洛茨基的文笔的确富于感染力,至少比他的政敌们要优秀得多。斯大林之流在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水平上均居于下风,无法望托派之项背,斗笔杆子只会一败涂地。但秀才往往斗不过土匪流氓,笔杆子耍不过枪杆子,儒不胜法,这也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一种规律,亦是沉痛的事实。周作人因此感叹好的思想写在书本上,但从未实现过,而坏的事情在世间做遍,书上却只记着一小部分。又曾言古希腊哲人及中国的孔子之思想,实际上不曾在社会上造成现实的影响。
   上帝须是强者,方能驾驭芸芸众生。
   从斯大林身上可以看到日后的毛泽东的影子,这两个阴谋家与独裁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托洛茨基对斯大林有着鞭辟入里的描写:
  
   斯大林名约瑟夫或索索,是鞋匠朱加什维里的第四个孩子,1879年12月21日生于一个名叫哥里的小城市。斯大林上中学时:“同学们就发现约瑟夫专好搜寻他人的缺陷,而且总爱以不相信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无私举动。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弱点,给对手狠狠一击。如果有谁想要反对他,或者哪怕是想对他解释一下他所不懂的东西,那么这个人也定会给自己招来‘刻骨的仇视’。科巴有着一种支配他人的愿望。”
  
  托氏写道:
  
   对斯大林来说,促使他成为革命者的主要动力从来不是对被压迫者的同情,而是对那个强大的世界的仇恨;而对列宁来说,恰恰是对被压迫者的同情才使他的人格闪耀出动人的光彩和高尚的力量。其实,列宁不光善于爱,他也善于恨。
   十月革命时期,斯大林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走运。不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人当众纠正他的讲话,总会有人胜他一筹,使他不能望其项背。他的虚荣心像体内的浓瘤一样搅得他坐卧不宁,在与从列宁起的那些杰出人物的关系中,他变得多疑,并常怀嫉妒。在政治局里,他几乎总是沉默寡言,神情阴郁。只有在那些粗野、果敢而又不拘俗礼的人们中间,他才显得比较平和和友善。他监狱的时候,他和刑事犯比和政治犯更容易处得来。
   粗鲁是斯大林的一大生理特点。对那些头脑简单的人来说,这种粗鲁往往会造成某种真诚的印象。“这个人不耍滑头,——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斯大林需要的正是这一效果。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事情涉及到他,他准会异常敏感,抱怨叫屈,喜怒无常。一旦有身受排挤之感,斯大林便转身背向众人,躲到某个角落里吸烟斗,阴沉着脸不吭一声,默默地幻想着复仇之事。
   科巴(按即斯大林)很年轻的时候便在监狱里秘密唆使个别性子急躁的哥萨克反对他的对手,其结果往往导致斗殴的发生,有一次甚至还打死了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技艺日臻完善。……在臭名昭著的莫斯科审判前十余年的一个夏天的傍晚,斯大林在别墅阳台上向他当时的盟友加米涅夫和捷尔任斯基酒后吐真言,说他一生最大的快事就是准确地找定自己的敌人,周密地做好一切准备,狠狠地加以报复,然后就去睡大觉。……
  
   托洛茨基将斯大林与希特勒喻为双星。毛泽东同志实际上亦是希特勒的拥趸,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为三驾马车。三驾马车虽然历史命运不同,身后的历史评价不同,甚至迥异,但将他们排名不分先后地并列在一起,其实并不为过,不会让三人中的任何一位感觉脸上无光。
   打着革命旗号的造反者夺权后便抛弃革命理论,摇身变成他们号称要反对的那一类人,仿效其昔日的敌人,不惜制造恐怖与流血,通过阴谋与镇压来捍卫其独裁统治。这一历史戏剧不仅曾在中国农民起义中反复上演,在俄国也不例外。托洛茨基对此写道:
  
   ……斯大林知道,革命和官僚制度是誓不两立的,它会无情地对待保守的特权集团。克里姆林宫在1925—1927年的中国革命和1931—1939年的西班牙革命中的官僚主义庇护遭到了多么可悲的失败啊!在新的革命浪潮中,必将出现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它将把共产国际抛掷到一边,并给苏联官僚们在苏联国内的政策的威信以毁灭性的打击。
  
   斯大林赖以维持政权的法宝中,“外患”亦是其一。毛泽东也曾说过,国外的压力,包括台湾问题的悬而不决,都可以保证党内的团结及民族的向心力。“外患”亦是转移国内矛盾、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助长剂。托洛茨基在这篇写于1939年的文章里便预言了法西斯政权的垮台:
  
   人民群众对纳粹暴政的胜利将是世界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之一,它将立刻改变欧洲的面目。激动、希望和兴奋的浪潮定会在密闭的苏联境内涌起。苏联人民仇视贪婪而残忍的统治阶层。他们的仇恨情绪一直受到这么一种思想的抑制: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我们。西方的革命将使克里姆林宫的寡头政治失去其唯一的政治生存权力。斯大林即使能比他的盟友希特勒活得长久,那也是暂时的。这对双星必将从天幕上消逝。
  
   我们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在中国,蒋介石的倒台有其必然性,而中国当下仍不断对某些国家或群体进行妖魔化,借任何可趁之机(包括体育赛事)挑动民族情绪,宣扬自大的民族精神,以求得百姓(中国似无国民,故按惯例称其为百姓)的认同,亦有其必然性。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最后外患平息了,积压已久的内部矛盾却一触即发,其寡头政治也随之失去了政治生存权力。在谈到国共问题时,世人往往过于偏激,声称国民党天下大治或腐败透顶的都大有人在。实际上,内战前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其统治并不尽如人意,至少贪污腐败问题颇为严重,加上长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其对手又善于发动宣传攻势,在玩弄权术、欺骗舆论上丝毫不逊色,以在野的地位又易于取得同情、好感与支持,再加上苏联提供的“小米”加“步枪”,因此后来居上、胜者为王,也不是什么奇事。
   从托洛茨基对斯大林的评价中,我们隐约可以预见他日后被后者置于死地的原因。对于斯大林、毛泽东这样以天主自居而又与撒旦无异的大人物,如此评价是不会讨到什么好果子吃的。托洛茨基如果生在中国,也断无存活的道理。
  
   他资智平平,异常固执,嫉妒心理和报复心理极强。斯大林目光短浅,无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一点主动精神:他总是在观望等待,不停地耍着手腕。他手中的权力几乎都是时势造成的;他只不过是顺手摘取了成熟的果实而已。对统治地位的欲望,对人民群众的恐惧,对弱小对手的残酷无情,以及甘愿在强敌面前低头屈服——所有这些特点新的官僚们发现在斯大林身上都表现得极其充分,于是他们拥戴他为自己的皇帝。
  
   上述论断倒也十分适合于有“克里空”之美誉的江core。我们常说某些前任领导人无才无德,不知其何以忝居高位,实际上尸位素餐乃至害人不浅的庸人、恶人治国者古往今来层出不穷。他们是一个平庸的制度的代言人,平庸的他们不得不与这一制度相依为命。
   在提及斯大林的迫害异己时,托洛茨基写得有点风趣:
  
   老一代的布尔什维克竭力想维护党的传统。苏联的外交官们试图按自己的方式思考国际社会舆论。红军统帅们则捍卫军队的利益。所有这三种人都站在了与克里姆林宫的极权利益相对立的那一面,于是他们全都被消灭掉了。试想一下,如果敌方的飞机成功地穿越了所有边境线,并一举炸毁了外交部和国防部大楼——当时外交界和军界的精华正巧在开会,那将是怎样的震动啊!斯大林不用外国轰炸机帮忙也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战役:他从世界各地把苏联外交官召集到一起,又从苏联各地把苏联军事长官召集到一起,然后把他们关进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地下室,从脑后给他们一枪。而这一切竟发生在新的大战的前夜!
  
   我们知道,斯大林的学徒毛泽东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给自己的部下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连他的对手蒋委员长和帝国主义侵略者们都只能自愧弗如。而和他的苏联先生比起来,主席也要高明彻底得多:他连文化也消灭了。而斯大林竟然允许俄罗斯的古典文化留存了下来!
   书中使我感到有趣的还有这么一句话。托洛茨基在写到高尔基时,开头便写道:
  
   高尔基已感到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所以他辞世了。
  
   时候不早,我该睡觉了。今晚本有些困倦,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竟瞌睡全无。但时候不早,我也该睡觉了。最后想到的是,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怀着对了解毛泽东、蒋介石及中国近现代史同样的热情去了解斯大林、托洛茨基及苏俄的部分历史,因为这两者之间息息相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血肉相连的。
   可以肯定的是,从道德败坏的邻人的身上,我们亦可以看见自己丑恶的嘴脸。
   如果你较为乐观的话,兴许还可以窥见一点星星之火那样的光芒。
   (2007年12月21日记)


关于斯大林说的很对,对于毛泽东就不好说了!斯大林不学无术,毛泽东还是有雄才大略的,只不过后来太 自大了!


自大的不是毛,是不看书不学习只知打桥牌却还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矮凳。


   托洛茨基是个可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想的坚守者。可是理想而不变通就是脱离实际。这一点上他不如斯大林。
   关于你对毛的吐槽,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在我看来毛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么不堪,那我就不能理解新中国建立后各方面为何会不断进步而不是倒退。如果真的那么不堪,为何他身后这么多年民间还会有那么多支持者。
   在我眼中,毛是一个可敬的革命家,他对得起这个称号,对得起这个国家。


书评的作者就是一位有着托洛斯基式品质的知识分子。如果和他比笔杆子必定被批得体无完肤,所以战胜他的方法只能是被他称为土匪流氓的方法。当然鉴于十几亿人口中文笔能超越作者的寥寥无几,所以这十几亿人都是粗鲁的且不可理喻的。一个可以领导一个国家为一个目标奋斗的人于他而言是无比可怕的,必须用自己最为强大的武器文笔去鞭挞污蔑这个领导者。即使这个这领导者已经离世,只要他的思想还在就必须无情的打击下去。须知这种思想可使粗鲁不可理喻者变得善于思考且快速的发现事物的发展的本质,而无需富于感染力的文笔及较高的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水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