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宽容

(美)房龙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0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作者:

(美)房龙  

页数:

275  

译者:

马晓晗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房龙畅销全球的人文主义经典之作,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最经典最通俗的读本。房龙用魔力之笔书写自由思想,启迪你的智慧,放飞你的心灵。

作者简介

房龙(1882-1946),美国著名作家。毕生写了多部通俗历史著作,教育了一整代青年人,其中包括许多老一辈的中国读者。郁达夫曾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地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会娓娓忘倦。

书籍目录

序言 01 无知的暴虐 02 希腊人 03 桎梏的开始 04 上帝的晨光 05 囚禁 06 生活的纯洁 07 宗教法庭 08 求知的人 09 向书开战 10 关于一般历史书籍,尤其是这本书 11 文艺复兴 12 基督教改革运动 13 伊拉斯谟 14 拉伯雷 15 旧时代的新招牌 16 再洗礼教徒 17 索兹尼一家 18 蒙田 19 阿米尼斯 20 布鲁诺 21 斯宾诺莎22 新的天国 23 太阳国王 24 弗雷德里克大帝 25 伏尔泰 26 百科全书 27 革命的不宽容 28 莱辛 29 汤姆·佩恩 30 最后一百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宽容 PDF格式下载



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是怎样产生的我相信这就是我看过的诺贝尔.


说是彩页,其实都是那种新闻纸,很糙的,图片模糊不清。。。。。。。。


   记得和西方国家的朋友摆龙门阵,他们不理解不以为然的是,为什么中国是一党执政这么不民主。当时正值我阅读此书,觉得他们有些不“宽容”。我思考者,在一个绝大多数多党专政的世界里,为什么就不允许不宽容一个不同的一党专政的国家呢?如果房龙说的,自信与宽容是相伴的,是对的,那么世界中的发达国家大多是不自信的。
   对日本的态度上,宽容这个词恰到好处:我们并没有忘却,我们只是原谅罢了


   记得和西方国家的朋友摆龙门阵,他们不理解不以为然的是,为什么中国如此不民主。当时正值我阅读此书,觉得他们有些不“宽容”。我思考者,在一个绝大多数“民主”的世界里,为什么就不允许不宽容一个不同的国家呢?如果房龙说的,自信与宽容是相伴的,是对的,那么世界中的发达国家大多是不自信的。
   对日本的态度上,宽容这个词恰到好处:我们并没有忘却,我们只是原谅罢了


  《宽容》这本书是人类社会历史故事(主要是欧洲历史),一听就知道很宏大。作者房龙的切入角度选择了宗教,由于这和很多的中国人都关系不大,阅读起来不会有太多主观臆断,很适合那些想要从一个侧面了解世界历史的人阅读。
  书籍的内容很充实,虽然是介绍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但选择的主线很特别,所以人物情节都很丰满,并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书中大多是以介绍历史人物和宗教人物在需要宽容的时的表现来展开的,其中不乏各种有趣的人和事。
  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比较多,如那句经典的“我们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 ” 。 插图注释文字“只有弱者才呼唤平等和博爱,而主则对此不屑一顾”
  作者所理解的宽容都是从思想、文化、艺术等角度来考虑的。其实我觉得宽容的角度还能够放大。比如放大到政体、宗族、生物、乃至宇宙。当然这应该是哲学大家来书写的,不过我们在阅读时加入这种思考会非常深刻,也算是举一反三了。
  我所看的这本配图版插图还是比较到位的(我看的是超值白金版宽容大全集,封面和此书不大相同,但都是陕师大出版)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理解。字体和排版都不错,这本书的版本特别多,我之前看了一种译本十分糟糕,推荐看“ 迮卫、靳翠微 ”的译本。
  我阅读这本书主要都是在火车上,2月5日到2月7日从乌鲁木齐到成都的K454列车上完成的。说起来,在我看这本书的同时,我还遇到了对我非常重要的那个她,我希望她和我能组成我们。


  仅从序言出发。
  
  如果说宽容与自由一样都是祈祷不来的,那么作为一种人性中高贵的品质就应该是全人类共享的罢。
  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坐稳了奴隶的看客们是中国人民的缩影,那么杀死漫游者的众人便应该是世界历史潮流中的最大群体的缩影。由于各种纷乱丛杂的情绪无序的堆积着,很多时候人们似乎是生活在创世纪时般的幻觉与混沌中的。就像厚实的心脏生长出许多枝杈,依附世俗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的部位,再牵出一章章的序言。有自私、怯懦、偏执和不宽容的兄弟,也有理想、希望、信仰和真善美的存在。可是那时人们没有清晰的洞察力,没有准确到位的认知力,更没有神话传说中的操控世界的超能力,这可怎么办才好。于是有几个人拿着金色的本子,读着古老的文字引导人们走向另一端,如同不明亮的前途,亦似吞噬力强大的黑洞。
  活在这时的人们精神失去了自我的频率,他们先集体杀死心中萌发的的各种新奇念头,然后心甘情愿地被那几个抱着书的人如提线木偶般操纵着。小到衣食住行的各项指标,大到部落、地区、国家的法律制度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等规定,无一不在少数人的手中运行着。
  这时的整体有种苟同,苟同于自己继承的比古老更古老的规则、苟同于继承的信仰、偏见、偏爱、恐惧、希望和理想,习以为常地匍匐在地上三两成群,成为群居种族后才能发现忘记恐惧从而彻底臣服于古老的事物。那神圣的字句是上帝的宽容,却不许人们对自己有任何宽容——我们是上帝的子民,只有他能用古老而神圣的宗法宽容我们。于是人们陶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甘心又认真地当着维护世间秩序的护卫队士兵,放下所有思想跳进了无底之洞。那么于大环境而言,宽容似乎从来都不属于他们,而且他们连自己也无法宽容自己。这一切只有上帝,或者那些上帝派下的使者们才能做到。说人民从来都是历史的主力军,这是马克思所言。但很多时候人民群众的帮忙与帮倒忙更似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因为最广大最底层的他们看不到历史如泥潭群鳄乱咬的全图,他们只有在毁灭之前去狂赌下注押上全部身家偏向有益于自己的一方——既得利益者和多数利益的掌控者。最庞大的集体也是最悲哀的集体,是他们,充当牺牲品和行凶的武器。
  那么擎灯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呢?
  举起火把的人也是最容易被烧伤的人。先知先觉让他们比众人醒来的更早,也最先接触到了未知的一切。他们小心谨慎,惊喜又诧异地探索着崭新的世界。他们思考着,在黑暗中亦步亦趋,用思维和心灵的灵性与语言记录的规则的理性相抗衡;他们孤独着,在艰难探索中慷慨陈词,希望把全新的一切引进大众的视线;他们奔跑起来,在荒野上为微茫的希望与信念呐喊,“聊以慰藉寂寞里同一前行的猛士。”他们想将自己的想法见地告诉每一个人,想撬开所有人那已经生锈沾尘的心灵与思想。
  一如昂山素季女士在软禁时所说的话:“我相信我们的努力,我知道精神可以超越一切自然属性的瑕疵。”那为民主革命奉献生命的人们,那些勇敢的真理捍卫者,他们根本不屑于所谓的旧势力的宽容——如同屈服一般的耻辱,或似上帝一样以轻蔑笑容致以的嘲讽。正如鲁迅先生逝世前写过一句话:
  “就让他们说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相对于守旧的顽固势力爱美的欲拒还迎的态度,先驱者才是真正地裁决者,才是坚定的为未来生活开拓的主力军。宽容是个性与自由的象征载体,而发现个性并去延长扩宽才是种进步,如果可以维持它更是莫大的慰藉。但对于宽容,这既不奢侈,也不会引起前进的人们去眼巴巴的奢求。反而会更果断的拒绝任何的诱降行为。
  那么现在坐在这里反思历史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才是合情合理宽容呢。
  与此我认为这不再是一个狭隘的词汇,而应该上升为一种反思时的态度,一种面对多元文化史的包容心,一种在鞭笞中寻找本源的动力。而非以高度的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态度来打着宽容的幌子进行非宽容的事情。在人权、主权、民族冲突、意识形态差异、文化矛盾日益被放大的当下世界中,我们不仅需要大胆果敢的潜行者,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的是敢于承认自己权利、拥有健全民主思维的独立个体组成的大众人群,这才是主力军。
  


  人因为无知而恐惧,因为恐惧而不宽容,房龙如是说。
  人类在原始阶段没有宽容可言,因为他们为了生存,他们面临随时丧命的恐惧,不得不严格遵守使整个种族得以延续的规矩,并防止规矩变化,鉴于此,他们要惩罚那些拒绝把公共安全条例看作是神灵意志表现得人,或者简明扼要的说,就是要靠僵化刻板的不宽容制度。我们会问,为什么今天我们有无数的警察和监狱,却不能轻易地推行几条法律,而在原始社会却能够使人们服从呢?原因很简单,原始人无知,他们不懂因果联系,他们误以为早晨被马蜂蛰伤势因为自己昨晚得罪了神灵,这种禁忌针对无知的年代和人才有效。
  在西方,经历了希腊、罗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信仰的宽容之后(大概类似于中国的先秦文化吧),西方的文化开始被基督教禁锢。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发展起来,自有其优势,那就是对各国下层人民的爱悯,远胜过只有上层名流才能接触的哲学和艺术。当罗马日益衰落、教会与世俗权力进行了交易,从此,教会大权在握。自以为是的教会产生于无知的阶层,他们认为自己的无知是对信仰的纯净,他们开始进行一波又一波的“纯净”,杀掉异己、破坏寺庙、焚毁书籍,整个西方蔓延在无知和恐惧之中,人们因此而极不宽容。教会惧怕科学、惧怕不同观点,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圣经中的许多内容被证明是错误的,于是教会又开始新一轮的文化压制,直至印刷术传入西方,大量书籍被印制,继而文艺复兴,间接引发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会说“我无意推翻基督教会的权力,我只是追究真正的美和艺术”,但当文艺复兴拓展了平民的视野,知识的碎片(不是整体)被一些人利用、宣传,进行宗教改革,但令人遗憾的是,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仍难逃窠臼,新兴的教派对其他的异己仍然是极不宽容,当然,在不同禁地之间形成了精神上的无人区,在那儿,求知者可以自由闲逛,正直的人们可以随意遐想而不受干涉。
  在追求宽容的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为宽容而战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怀疑伴随在他们的信仰左右,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但他们绝对不会抱有确信不疑的信念。伊拉斯莫-启迪人比改变制度更重要;拉伯雷-通过对人物漫画式的描写为宽容事业打出重拳;索兹尼-不主张排斥、剥夺和压抑任何人的宗教信仰;蒙田-倡导相对自由,等等。但是,到宽容成书的1925年,甚至直到今天,不宽容仍然是世界的绝对主流,因为世界仍然毫无安全感可言,人们仍旧生存在对各种事物的恐惧中。
  狭隘的民族主义、宗教、贫富差距、不同的价值观,决定当今的世界是复杂的,人类的需求是不同的,要想宽容,必先理解,要想理解,必先了解,所以,宽容的人类历史将会是一部很长的历史,也许一万年,也许十万年,我试着了解他们,我试着理解他们,我试着宽容他们。
  


   去年的冬天,在公车上意外地认识了一个美国人,在此之后,一直都有短信来往。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在公车上短短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她就跟我讲了很多关于《圣经》的事情。
   今年初春回到学校后,再一次跟她相见。两人在麦当劳各自点了一杯咖啡,却聊了整整两个多小时的《圣经》。闲聊中,我告诉她,自己并不信仰基督教,只是对《圣经》很感兴趣。这位美国人似乎并没有太介意,依然和我谈论她对《圣经》的理解和热爱。不敢想象,这要是在几百年前的欧洲,我跟一个基督教徒说我从来不信上帝,她还会跟我聊得如此开心吗?毕竟从中世纪为了宗教信仰而战,到现在用宽容的心看待不同的信仰,西方人在宗教史上迈出了艰难的步伐。
  西方的宗教战争实在错综复杂,以至于我每次在图书馆拿起厚厚的一本关于宗教史的书籍,总是缓缓地放下,内心总是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我只是知道异教徒之间彼此水火不容,并且为了所谓的信仰产生仇恨,发动充满血腥和恐怖的宗教混战。然而,房龙的一本《宽容》,篇幅不长,只有那数十万字,将文学、史学、哲学融为一体,不仅让人那段残酷而且阴暗的漫长历史,更加让人看到在那恐惧的阴霾笼罩着世界时,那些敢于冲破思想枷锁的人是如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带来一丝丝的阳光,以洗涤这空气污浊的大地。
   什么是宽容?房龙在这本书的开头就告诉了我们,“宽容”二字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是的,这句话其实很好地诠释了房龙对于宽容的理解,其实就是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维护个人思想上的自由。
   人们都知道,在一个偌大的舞台上表演大合唱,必须要有高低不一、音色各异的声音,才能唱出气势磅礴的歌曲。但是试问如果在这样的表演中,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声音或者是一个音调,那该是多么枯燥单调啊!那样又还能称之为大合唱吗?然而,人类的思想其实就像是这合唱中的声音,如果就只剩下一种信仰孤零零地站在精神世界这个舞台上,人的精神世界还会是丰富多彩的吗?人类还会放射出七彩的光芒吗?而现实的世界还会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吗?
   房龙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又有多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不宽容充满着西方的世界:人们出于懒惰而不宽容;人们出于无知而不宽容;又出于人们因为自私自利而不宽容。 在叙说宗教历史的过程中,房龙一直都在控诉着这些不宽容,“个人的不宽容是个讨厌的东西,它导致社会团体内部极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饶舌妇加在一起的弊处还要大。”“官方的不宽容一旦胡乱发起脾气,便可以置无辜的人于死地,也从不做任何反悔补救之事,它不要听任何解释,还求助于‘神灵’来支持自己的决定。”
   事实上,有史以来,所有的不宽容都是以某种神圣的名义垄断真理,从而扼杀个人权利和个性自由。宗教教会中的那些所谓的神职人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恐惧人们追求自由,恐惧人们不在服从神圣的信条,为了能够束缚住人们的思想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动辄将人们指责为“异教徒”、“上帝的敌人”。他们采取了极端偏执和不宽容的态度,镇压那些想要追求思想自由或者改教的人,于是西方世界出现了宗教法庭,更是出现了暗探和伪造者。人们可以匿名告发别人的思想不端,在这种制度的阴霾下,恐怕是人人自危吧。正如房龙所说的那样,“最后,连最亲密无间的朋友都不敢相信,一家人也要互怀戒心,留神言辞”。
   这样的情形竟是让人感觉如此似曾相识。因为信仰与个人崇拜的问题,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人内心充满了恐惧,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他们可能就会被那些“热爱”革命的人揪住“资本主义的尾巴”,遭到批斗,接下来是全家跟着遭殃。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父子之间可能反目成仇,夫妻之间可能被迫分隔两地,往昔的文人学者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甚至最后被逼得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见,这样的悲剧并不是西方独有的悲剧,只要是人们因为信仰而狂热,就会做出失去理性的事情,就会出现暴力和血腥。
  为了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唯一的声音,西方的政治世界一直都难以摆脱政教分离,世俗权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把暴政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的上。这块精神巨石压在了即将要出土的思想种子上,使得新的思想总是难以破土而出,见到阳光。
   可惜的是,那些统治者似乎没有明白即将破土的思想生命是他们没有办法扼杀的,就算新的思想一直都处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它还是会顽强的生长。所以,这才有了古希腊的泰勒斯等先哲勇于打破忌讳,主张思想上的宽容与融合;这才有了苏格拉底即使面对死,也要“把通向理智的真正道路指给人们”;这才有了伊拉莫斯拿着手中的笔,写下入木三分的文字,化作智慧的炮弹抨击教会的教条主义;这才有了蒙田、布鲁诺、斯宾沙诺等这些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勇士们……
  正是因为这些勇士的努力,世界在不断地改变着。在经历了长达近千年的时间,西方世界开始走向了政教分离,美国出现了信仰自由,人们尽管还是不会同意彼此,但是却不会再受到宗教迫害,而宗教法庭成为了历史,巴士底狱也成为了人们观光的景点了。似乎一切看起来都是在往光明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宽容是否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呢?不,因为房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幸福。在房龙的眼中,世界仍然有人在追求一种声音。不同的是,原先宗教上的不宽容已经转变成了种族的不宽容,转变成了社会的不宽容。于是房龙生活的那个年代爆发了世界大战,而当代出现了强权主义,发生了9•11这样的悲剧……
   那么,究竟该怎样人们才会幸福?房龙说,“我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人类从来就是‘群居动物’,只有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属于由同路人继承的某种排他性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都苟和于自己继承的信仰、偏见、偏爱、恐惧、希望和理想时,这个人才真正感到幸福。”
  我不否定他的观点,但是认为人类只是苟和于自己继承的信仰、偏见、偏爱、恐惧和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想法只是看到了人们自己,却忘却了他人。在我的心中,人类的幸福,最重要的理解,只有理解他人的信仰,才能对他人宽容,感受自由平等和仁爱;只有理解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才会感受到缤纷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读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的《宽容》,一开始看的是英文版,惊叹于他的文笔,但是也对其中大量不熟悉的英文人名和其他专有名词很头疼。于是又转而看中文版,找了广受好评的三联书店1980年代的中译版,由迮卫、靳翠微翻译,当年定价2.05元。
  
  看完,觉得历史真的是一再重复自己。基督教为了追求其自由平等,一直被罗马压迫。但是,等到基督教拥有了比国王还要广大的权力的时候,基督教就成了压迫的源头。新教重复了基督教的历史。尽管基督教也好,新教也罢,其创建的历史都和那么多闪耀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新教之后呢?历史仍然在世界各地一再重复上演……
  
  三联书店版的封底,有一段话,摘录如下:“房龙在这本书里,用他惯用的生动文笔,叙述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他主张先进思想的自由,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表达了进步的见解。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不能容忍革命时代产生的恐怖,反映了他的局限。但不论如何,作为一本有世界影响的名著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不宽容大抵是担忧自己平静的生活节奏被异见者打破,所做的应激反应。
   即使改革得以实现,领导者缺乏理性的思考,下层民众又缺少相应的智慧,结果被别有用心之徒利用。改革很快便偏离轨道,重蹈失败者犯过的错误。
   平民百姓比领袖落后的多,领袖们稍微偏离方向,百姓们就跟不上步伐了。唯有通过教育,开启民智,才能逐渐消除社会上遗留的种种弊端。但是,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不宽容的根源是对不可知未来的恐惧,唯有借鉴历史,多思多看,才能从容的走向未来。
   我希望自己能宽容一些。


  高中语文有《宽容序言》,当时觉得不错,上了大学终于下定决心慢慢地把全书看完了。房龙很狡猾地把中世纪欧洲历史讲成了一部血腥的不宽容史,然后教导我们要宽容。当然,经过二战的洗礼之后,他也在最后补充道:对不宽容的势力绝对不能宽容。这本书大抵就是如此了。
  人类的不和谐无非就是利益的冲突,而利益的冲突大抵是因为不宽容。书中房龙引用一句法国谚语“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并且把它做了修改:“了解一切即理解一切”。修改后的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很多事情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即使无法原谅,也可以理解。大多数时候,我们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得太少,为别人想得太少,这才生出了种种矛盾。
  可惜,希望每个人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这种事,包括整本书,果然还是太过乌托邦了。人性自私,有人可以宽容,但不可能每个人都宽容。而只要有一个人不宽容,就会有更多的人也不宽容。更多的时候你不得不站队,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那么你就是叛徒。宽容的人值得敬佩,而不宽容的人才是常态,只要不违法,好像他们也没什么问题。
  而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所谓“对不宽容的势力绝对不能宽容”了吧。举个例子,美国说萨达姆独裁,对伊拉克人民不宽容,于是就有了堂堂正正攻打伊拉克的理由了吗?而其实萨达姆也可以拿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要互不干涉内政,美国这是对别国政体的不宽容,然后就可以堂堂正正地继续独裁了吗?
  所以,房龙在最后会说“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会把让所有人都宽容的任务交给了时间。也许有一天,人类共产共荣了,就真的会都宽容起来吧,呵呵。
  但是,虽然乌托邦,虽然有些不切实际,我依然愿意给这本书五星。至少,我自己可以自律,可以宽容。宽容的人多一些,对社会总不是什么坏事吧!


  这书带着你从人类萌初到古代文明的两大巅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再穿过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宗教专权,马上要碰到宽容这个核心命题了,突然笔调一转成人物传记了。而且人物传记写成了以宽容为主题的高考命题作文。
  
  房龙在这本书里跟每个读者做爱,前戏做的很足,各种挑逗之后,欲望升腾,然后缓慢的插入,浅浅的抽插几次,马上就要碰到G点了,突然拔出来说我打飞机给你看吧。你只顾着自己在那high了,完全不管读者能不能达到高潮。这不能说明你不用功不努力,而是直接涉及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你短。房龙,你那话儿就是短呀!!!
  
  你也没有深入浅出九浅一深,撩拨的读者个个欲火焚身,从你这得不到的高潮只好找别人来出轨了!之前一直看到书店里把房龙的书放到少儿区,还替他愤愤不平,看完了宽容才发现,我多虑了。谁叫你没把宽容说透,让我对你宽容点呢!
  


  老罗常说的一句话:“恐惧导致攻击。”
  
  房龙也在书里一再的提到,恐惧是不宽容的根本原因。我们的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禁忌,各种各样的镇压,我们目睹了多种形态的不宽容。而导致这所有不宽容的最终原因就是——恐惧。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 (百度百科)
  
  应该说,这是高级动物才具备的一种现象,它是情绪的一种,又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情感。
  
  有的时候,我们恐惧的对象和理由是具体的,比方说,某人怕狗,因为小的时候被狗咬过。但有些恐惧的对象非常泛泛,也谈不出准确的原因。这些恐惧通常不是与实际环境相关的,而是和心灵的缺陷与不足相关。我们通常会不太在意,拒绝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能好好的看一下自己的恐惧,可能就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
  
  恐惧是一种力量。美剧《英雄》里面有一个人,他的超能力就是,一旦他周围的人感到害怕,他就能获得超级能量。恐惧越多,力量越的。恐惧的确也能激发人做出许多事情。比方说,秦始皇畏惧死亡,他就要给自己修建超级奢华的陵墓,要不惜一切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德国人因为害怕犹太人的聪明,就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集中营企图杀光犹太人,书写了一段骇人听闻的历史。
  
  与恐惧相对的,是安全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人会觉得放松、愉悦,接人待物会更加大度。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人的包容度很差,极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的大环境缺乏安全感。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党同伐异是最佳选择。
  
  
  


   宽容,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种美德。但在古时候看来,也许是一种不能原谅的犯罪。封建而愚昧的思想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们,法律,永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这种“不宽容”伤害了无数人,包括许多伟人。文章没有直接提出“宽容”的作用与意义,也没有直接说出“不宽容”的不良影响,而是通过一个个真是的史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宗教的发展变化,是文章的最大亮点,是啊,尽管方式蛮有趣的,但是基督教最后还是取得了胜利。作者以精简、轻松的文笔,阐述了对宽容、自由的向往,真理并不一定只掌握在某个人或组织的手中,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信仰,每一个人都应当宽容地对待和自己不相同的观点。


  首先关于作者--房龙 如果按照维基百科的简介来讲:他是"优秀的通俗历史作家” 。大概三四年前,我看过他写的《圣经的故事》,如果单从那本书看,房龙应该配的上这个称号。 但是读完《宽容》后,我觉得房龙更像一个孤独的思考者,像一个不屈的布道者向这个社会宣传着最基本的思想,要人们忘记恐惧----接受宽容。尤其在最后一章和后记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房龙的呼吁,书是在1925年写完的,后记是1940年写的,可惜从后记来看,这十五年社会上的宽容事业没有变化。
  本书基本上算一部微型历史书,写的是西方从古至今(1925)年的思想解放历史,以前只是听过中世纪,没有什么了解,这本书简单的描述了一下那个时代,黑暗恐怖吧,人们无法思考,被宗教统治着。 我读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情形哪里似曾相识,中国的儒家思想不也禁锢了中国人千年的思想,其实中外统治者的手段极其相似,通过控制人们的思想来达到统治的目的。统治思想加上军队基本可以达到独裁的目的了。其实在今天,我们国家的一片土地上,仍视宗教如一切,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我从不否认人要有信仰,但是人更应该有自己思想。 从书中我还看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在不断的变革中,新式的宗教部分取代了旧式的宗教,但新式的宗教充满了旧式的惯例,多么类似古代的朝代变换,可以做出了更残酷的事,进行更加高度的集权。
  世上有三种不宽容:出于懒惰的不宽容 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的不宽容。最后又总结出不宽容的起因都源于恐惧。我很想联系下我们的现实情况,我是一个深信普世价值的人,非常希望中国有一天能做到真正的民主,我想造成今天中国没有完全民主的原因应该是党不相信自己吧。呵呵,就不多说了。
  其实我也没简介书讲了什么,只是把我看书后的一些感想说出来,不算书评,只能是读后感,以后如果不是感触很深的书,我应该就会写出书评了。
  房龙相信有一天社会能做到真正的宽容,我也相信,相信中国在慢慢的发展,有一天能做到真正的民主。


  
   一、宽容是自己允许他人思想自由
  
   房龙的《宽容》不像是一本历史书,正如他所言“这是一本致力于宽容课题的书”。拨开历史的迷雾,房龙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却意义重大的视角,向我们阐释了一段人类的故事。饱经人世百态,看透生命的人兴许也比不上他的深沉,谁叫他把人类的历史熔铸个人的生命体悟写下了这本书呢?当博大的胸襟容纳下千百年的岁月,当他把人类当做思考的主体,那么这本书就不单是一个历史家的书了,而是一本站在超越人类的高度上怀着悲天悯人情怀的探求之书。
  
   但,到底什么是宽容呢?我们为什么要谈宽容呢?房龙在其序言里讲了一个故事,而这就告诉我们整本书讲述的状况。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在几位保守长老的掌权下,禁止族人走出当地并对违反者处以严苛刑罚。他们认为,上帝将这片最好的土地赐予他们,任何背叛这片土地和人民的人都是叛逆者。所以,当一位年轻人出外寻找到更好的地方回来后,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可而且遭遇杀害、永久的鄙弃。后来一场饥荒逼迫部落人们全体逃离当地,遵循探寻者的路线他们找到沃土。事实证明,年轻人是对的。
  
   官方的不宽容阻挠思想的自由,异见人士遭受迫害,社会动荡,而且无论结果证实是谁对谁错,但都无法改变一股思想的流失与毁灭。法学有句名言,其实很适合:“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宽容,允许他人的观点存在而不施加迫害。在这个故事里,老人们遵循神的意志是没错,年轻人出外探寻也没错,错就错在族人们不允许人除了信奉神而做出其他的选择。
   《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的解释:“宽容,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他自己或被普遍接受的方针或观点持有耐心而不带偏见的容忍。”由此可见,宽容是对他人自由的允许,思想的自由是核心。做到宽容,就要针对他人的思想,保持一种耐心的态度,并且尽可能做到公正,不基于个人先验经验而否定他人。
   如今才知道,宽容和自由密不可分。说自由,是人们从自身追求而言;说宽容,是从人们看待他人追求而言。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去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去深入思考探求真知。个人不赞同的不代表他人就是错误的。当我们年复一年向往着自由的时候,是否应该注重培养宽容的态度呢?
  
  二、我们恐惧未来,我们不宽容
  
   “生命就这样走过了一代又一代,而它本来应该是一场辉煌的历险,却变成了一次可怕的经历,而这一切之所以发生,则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的生存已完全被恐惧所支配。
  
   我重复一遍,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根源。”
  
   不宽容的根源在房龙眼里是恐惧。其真是想说的是,官方的不宽容是因为他们有所恐惧的。但从以下论证,我想说明,恐惧并非是根本原因。人们不宽容,原因纷繁复杂。
  
   “现代的不宽容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由懒惰造成的不宽容、由无知造成的不宽容和由私利造成的不宽容。”
  
   懒惰造成的不宽容,是因为对现有事物的熟悉,而不愿意改变,所以也不愿意接受新来的事物,对这些有种不喜爱的不宽容。(尤其在事物尝试改变他们自身时)人们拒绝新事物,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面对未知事物,恐惧会油然而生。而只有进一步对事物理解,那种担忧的心绪才会渐渐消失。
  
   无知造成的不宽容,是起于他对真相一无所知。无知的人容易目中无人,在狭窄的圈子里自认为无所不知,骄傲而专横。时下那么多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值一提,实际上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马克思哲学呢?这样的无知形成的自信遭受到挑战时,或是谦卑的接受自己的无知,但更多的会形成一个借口或是反抗,掩盖内心因无知而透露出的恐惧。一旦如此,掩盖恐惧就让他们带上了面具,欺骗就很难不持续到底。而这时出来反抗、揭露他们的无知,遭受到的报复就成了合情合理的事了。
  
   私利造成的不宽容,实际上就是一种嫉妒。嫉妒他人获得的成功,自己的地位、名誉不抵他人时,就会有打压他人,成就自己的想法。而这也是最为常见的不宽容,人都有为自己谋利的想法,在竞争中没有或是恐惧无力超越别人,甚至是贪图简便方式、不愿辛苦奋斗。那么暗箱操作、以权势关系打压就成了捷径。
  
   纵观这几种不宽容,恐惧只是可能的部分原因,而不会是全部。
  
   但是,因恐惧而产生的不宽容,最为危险的是对未来潜在可能性的惧怕而产生抹杀的意图。当拉栖代梦惧怕着雅典帝国的强大,因而产生了将危险抹杀于萌芽之中的想法;当苏格拉底宣扬的贵族统治而雅典自信的民主而不再自信时,担忧贵族制和对先前僭主制复辟的恐惧,他们最后宣判了这个伟大思想家的死刑;当中世纪教皇主教们恐惧他们的权力在人们苏醒的理性面前可能沦陷时,他们不惜廉耻泯灭良知的创立了惨绝人寰的宗教裁判所;当苏联盛奉斯大林列宁的社会主义而害怕资本主义的侵蚀腐化国民时,他们选择了与西方相对立划清界限。
  
   人在面对现实的危险存在的危险下,他们可以用理性去思考判断,然后可以针对现实条件解决问题。但是未来的不确定,使理性失去了价值,感性的冲动、不理智就乘机而上。这是人的通病。
  
  三、宽容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我要努力牢记的是,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国度里,每个正直的公民都应该有权表白、思考和陈述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只要他不妨碍他人的幸福,不破坏文明社会的礼仪和不违背当地警察局的规章制度就行。”读到这句话时,其实我是很感动的。一位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就此体现,他不是书斋式学者,心怀天下,情寄苍生,应该说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吧。
  
   宽容之路伴随着自由之路,哪天自由变得触手可及了,宽容的路也许就走的差不多了。此时此刻,我想到了美国,也想到了中国,想到了美国自由岛上那尊手持火把的自由女神像,也想到了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中心广场上那尊笑容可亲的且正挥手的毛爷爷雕塑。
  
   也许我们无法避免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无法避免因恐惧而产生的不宽容,但我们能尽我们所能把宽容的心态传播开来。同时,学习、传播知识是避免不宽容的一条良好途径。现代文明下人类的不宽容褪色了很多,至少逃离了很多类似宗教裁判所的压迫,这是文明的胜利。
  如果形容宽容的心态该是怎样的,或许有切身体会的房龙会这么告诉你:“但凡那些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他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他们共有的:怀疑伴随在他们的信仰左右;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但他们绝对不会抱有确信不疑的信念。”这是为宽容而战的人的心态,但是那些心怀宽容的人也必然是如此。确信不疑的信念不是错误的理念,但是它容易导致人的不宽容。我们心怀宽容,也许对自由的追求或许会更为顺畅。
  
  


  我想在两百年前的欧洲这本书会被禁,在五十年前的中国这本书怕也会被禁,这本书写于1925年。
  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本反基督教的读物,不是针对的反驳,只是客观实际的对历史进行描述,读过之后,自然就再难燃起相信之火,基督是如此诞生行善遇害的,起源没什么神奇,彼得及后世教会的宣传才使之化为神奇。 (看《都铎王朝》,死了很多多人,争执改革反抗死,再改再死,教会与国家,国与国,人与人,究竟谁是对的,看得人心里无数个问号,闭眼一想,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对方的一方其实就是正义的一方,如此把握便不会左右纠结了。)
   革命带有不宽容性,也许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欧洲历史上的某个阶段,觉醒并压抑,你知我知不能说,你打酱油我俯卧撑,的确跟欧洲历史上的某个阶段一模一样,虽然无厘头,却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不是很容易读的书,有些段落需读两遍,有些人物事件需自己做检索。看的是两刘翻译版本,议得很烂,带歧义的长句很多,配图插入位置也不准确,完全起不到辅助作用。后半部有带人物历史描写的部分看起来更精彩流畅些。总之写得很客观很值得一读。


  2008.07.23
  
  P116
  懒惰导致的不宽容,无知导致的不宽容和自私自利导致的不宽容。
  
  P145
  我们做事情很少会是只出于一种动机。
  
  P160
  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
  


   房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通俗作家。代表作包括《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以及这本《宽容》。
   在《宽容》中,作者述说了苏格拉底、伊拉斯谟、布鲁诺等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与学说,梳理了古典文明、基督教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时期与事件。以人物和事件为骨架,以“宽容与否”为标准,为我们展现了西方几千年的历史。
   作者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宽容: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他自己或被普遍接受的方针或观点持有耐心而不带偏见的容忍。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看到的《宽容》,主要是一部不宽容的历史。
   作者认为,“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根源”。不宽容源于信仰与道德集团对自身不能生存的恐惧,“当偏见和优越感遇上了恐惧和怀疑,即使最谦卑最温顺的人也会变成万物之中最残忍的畜生和宽容理想的不共戴天的敌人”。越是极端,越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团结,集团越是具有生存的可能性。于是他们向不同风俗者宣战,向不同信仰者宣战,向个性宣战。
   最终,他们必须向印行文字宣战,以控制思想。
   “由无知造成的不宽容”和“由私利造成的不宽容”进行着这些战争时,人们对宽容的理解又有了变化。“一类人认为宽容是所有人最大的美德,另一类人则谴责它是道德衰弱的表现。”当然,后一种人并不使用“宽容”这样的褒义词,而是改称为“妥协”“信仰不坚定”等。出现这样不同的认识,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分歧”的理解。
  任何人都更容易相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如果把我们一切“分歧”都看做正义与邪恶之战,我们就是正义,不同意见者就是魔鬼。斗争态度自然应当越坚决越好,作为绝对正义一方的自己,妥协自然是道德感衰弱的变现。但在这种观念之下,无论斗争结果如何,获胜者只有一个:不宽容。昨天天主教的真理迫害新教,明天新教的真理也迫害天主教。世界上原本只有一个暴君一座监牢,而这种观念从事我们斗争后,却带来了两个乃至多个暴君和监牢。宗教改革、法国革命,在作者看来大致都是如此。
   而之所以会把所有“分歧”理解为“正邪”,原因在于,对真理我们确信“我们知道”:如果绝对真理存在,掌握它的必然是我,这便是偏见与优越感的来源。掌握标榜“爱”的绝对真理,带来的却是对不同意见的“恨”。房龙却在书中问道:“我们真的知道吗?”看起来他更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在人文社科方面,“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所以我以为,这个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罪恶,都是由自认为是善良正义的人们做出来的。
  
   尽管对不宽容的分析丝丝入扣,但对前景,房龙不甚乐观:“我可以痛斥和嘲弄不宽容,直到读者异口同声地大声疾呼:‘打倒这个可恶的东西,让我们都宽容起来!’但是有一件事我做不到。我无法说明如何才能达到我所追求的‘宽容’这个美好的目标。”作者所做的,只能是为我们描述宽容者的共同特点:“怀疑伴随在他们的信仰左右;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但他们绝对不会抱有确信不疑的信念”,他们的信仰永远有一种“怀疑”的杂质。在最后一章房龙承认:在当代,不宽容从宗教一种变成了十几种,而宽容成为惯例的日子,“可能要花上一万年”,但是“它会来到的”。
  
   书中记载的这段历史,正如序言所说:“这种事情发生在最早的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而在将来的某天(我们希望如此)就不要再发生了。”
   我们也希望如此。
  


   人是非理性的,所以才会这样的标题;作为个体的非理性,或许并不严重,因缺乏完全的自信,一般不会有大危害,群体性的非理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孔夫子要明智的多,只要求恕道,似乎容易些,其实也是很难做到了,不过倒是和人类的本性更相得。


  个人觉得分析很不错 特别是不宽容的三种分类 。之前听见一句 一个人越有思想 就越能宽容。自己还是很多时候表现得不够宽容。喜欢冷嘲热讽。 就近的说 一室友的行为比较古怪 始终无法宽容 习惯用挖苦来解决。我想这大概是无知和懒惰的不宽容吧。可能只是想法不同 再说 就算是做了傻事 于你又有什么害处呢 又有什么值得攻击的呢 你又凭什么一副高高在上 斜眼的嘲讽呢。试着宽容 只是不同而已 没有什么错误。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自己的才是正确的 想想吧 别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或许你说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说的 但大多数人的就是对的么?个人以为 人类的不宽容 是源于对自己价值观的保护。以上便是我在本书的收获。
  觉得书还是有些瑕疵 本书是通过宗教历史行文 大篇幅的描述看得很累 而且显得比较无聊 可读性不高。
  其实还想从书中得到更多 很重要的一点 房龙没有涉及宽容的尺度问题 。宽容是一种美德 但我们应宽容一切么?宽容战争 宽容屠杀 。事后还可说宽容 但当它正在发生呢?该一味宽容 躲在角落 或任人屠杀?是否也应用武力抗拒 以保护自己呢?或许作者的宽容只是一种心态 而不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主要由于我对于欧洲历史的不了解,导致我掩面花了很长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还是有点混乱,无法领悟精髓。
  
  但是看到"斯宾诺莎“一章的时候,彻底清醒了。
  
  对于韩寒和方舟子之战我表示不明真相并围观。但是看方舟子的理由却让人很无语。所以这段话很适合@他啊~~
  ========================================================
   ”历史中有些事情我总是闹不明白,其中一件就是过去岁月的艺术家和文人的作品数量。
   我们现代作家协会的成员有打字机、口述录音机、秘书、自来水笔,一天能写出四五千个词,而莎士比亚呢,有半打工作分他的心,加上一个骂骂咧咧的妻子和一支不好使的鹅毛笔,怎么就能写出三十七部剧本?
   无敌舰队的老兵洛佩 德 维加一生都忙忙碌碌,他从哪儿找到必不可少的墨水和纸写出一千八百部喜剧和五百篇论文的?
   这位宫廷乐队指挥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在一所二十个孩子吵吵嚷嚷的小房子里,他竟然能找出时间写五部清唱剧、一百九十篇教堂大合唱、三篇婚礼大合唱、十二支圣歌、六支庄严弥撒曲、三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双人小提琴协奏曲(仅这一部就能让他名垂青史)、七部钢琴管弦乐队协奏曲、三部双人钢琴协奏曲、两部三人钢琴协奏曲、三十篇管弦乐谱,还为长笛、大键琴、风琴、提琴、法国号管写了曲子,够一个普通音乐学生练一辈子的。
   还有,像伦勃朗、鲁本斯这样的画家几乎以每月四幅油画或蚀刻画的速度坚持了三十多年,这需要怎样的勤劳和专注呀?安东尼奥 斯特拉迪瓦里,一个普通老百姓,一生中竟制造了五百四十把小提琴,五十把大提琴,十二把中提琴,这是怎样做到的?“
  
  ================我是无力且无语的分割线===================
  
  希望过个十年我再看宽容,能看懂精神的同时,也知道他讲的到底是谁,做过什么~~
  


头重脚轻,结尾太糙了


很深刻!!很赞!


超棒的书评!


楼主相由心生


很赞
时间会知道,牛人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不被预料到


牛人之所以牛是对自己热衷的事物持之以恒的追求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