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2004-1
中国发展出版社
史仲文
483
无
《中国人走出死胡同》首次出版距今已经十二年了。十二年前本书出版时,虽然印数不少,可盗版也不少。我没有想到它的生命力如此强大,不是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吗?十二年过去了,读者没有忘记它,我要衷心感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对于我这一类作者而言,读者是真正的上帝。十二年过去了,出版社的同仁们没有忘记它,中国发展出版社的决策者决定再版此书,我对他们同样表达诚挚的感谢。 这是一本专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现在文化讨论有点滥了,以至于有人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但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有体系的,本书的体系就是五论,即方法论、特征论、结构论、范畴论和未来论。 此外,有些想法我觉得有必要再重申一下。 1.文化无优劣。这里说的文化无优劣是指民族或宗教文化相比无优劣,例如不能说西方文化就优,东方文化就劣。文化既无优劣,那么对文化的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都是不明智的,也是不足取的。 2.文化虽无优劣,但有其历史发展的波峰与波谷期。就中华文化而言,先秦时期就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文化的波峰期,盛唐文化又是一个伟大的波峰期,但自15世纪始,迅速进入波谷时期。明、清时期,虽也有几度辉煌,可总的趋势落后了,不是你不进步而是人家进步的快。本来你的马车不会输给任何一辆马车的,但忽一日,人家改用汽车了,你的马车再好,也不过是马车罢了。 3.进行文化比较,重在取长补短。从历史的经验看,总是那些肯于批判自己、肯于向别人虚心求教的民族和国家发展迅速,而不要像阿Q老爹那样,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大三辈。看别人都是土豆渣,最喜欢听"没有四大发明就没有西方近代文明","在太空唯一可以看到的人工建筑就是中国的长城"一类的话。这其实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还没真正地走向世界。现在杨利伟已首次完成中国人的太空之旅,他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是长城吗? 4.文化需要交流。在一定意义上,文明都是"杂交"的。例如基督教就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几近无与伦比。发达的文化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先秦时期,就是中国东、西、南、北文化的一次大交融期;魏晋时期,又是多种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一次大交融期。因为有了先秦时期的文化大融合,才有了后来的秦汉文明;因为有了魏晋时期的文化大融合,才有了后来的隋唐文明。我们中国人讲历史,好讲汉、唐时期,殊不知那样辉煌的时期正是文化融合的结果。 5.文化要兴旺发达,开放乃必由之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实行"拿来主义"。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担心外来文化多了会侵害本民族文化,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人吃羊肉不会变成羊,羊吃青草不会变成草。如果因为从前是不吃羊肉的,一旦吃些羊肉就出了意外,那也一定不是这羊的错。 6.文化的健康发展,切忌冷战思维。什么叫冷战思维呢?就是不问是非,先论阵营。只要不是本阵营的,鲜花也是毒草;但凡属于本阵营的,牛粪也是鲜花。冷战思维已经过时,当今的文化逻辑是:惟有双赢才是真赢。 7.文化的发展,需要必要的张力,即需要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作支持。有点"国粹主义"也好,有点"民族主义"也好,有点"国际主义"也好,有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好。比如北京的城市建设,想当初如果采纳梁思成的意见,那宝贵的古城墙就不会消失了。如果没点开放意识,即使再美好的"鸟巢"设计也不会入选奥运方案。 8.文化最重要的是创造。没有创造的文化是最平庸的文化,总不创造难免灭亡。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但我们不能总躺在古人的怀抱中沾沾自喜。正像西方文明中,不但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且有笛卡儿和洛克;不但有毕达哥拉斯,而且有牛顿和爱因斯坦;不但有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而且有莎士比亚,还有萨特和贝克特。 ……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把头发看得比脑袋还重要?为什么古代中国女人不穿高跟鞋而缠小脚?为什么中国人把吃看得高于一切?为什么中国有神佛而没有上帝?为什么一部《易经》使中国人迷糊了三千年?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没有发生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中国释迦牟尼与太上老君可以和平相处?为什么西方宗教重视“死后怎样”而中国道教却重视“怎样不死”?……中国人曾经走进死胡同!但中国人正在走出死胡同!
全书内容丰富,论析精辟,充满卓见,妙语迭出,读后令人深思,是难得的一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作。
史仲文,中国男性公民,1951年4月2日出生,现供职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自称:生平别无所好,只是读书;别无所成,只是写书;别无所得,只是买书;别无所乐,只是谈书论书。且读书如痴,写书如醉,买书如狂,谈书论书如命,自己都收束不住。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书外之事,竟不知几分明白,几分糊涂,只得由它去矣。
作者也曾联句云:
寻书如痴,读书如醉,论书如狂,著书如命,料是高贤应笑我;
观花以意,赏花以情,评花以志,爱花以心,岂期俗子尽知君。
又云:难舍浮名,因为有欲;打破禅机,所以无心。
其主要著作有:《泡沫经济:透视中国的第三只眼》、《家庭文化:虎 虎 虎》、《欲望启示录》、《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和《中西文明的历史对话》
主编有:百卷本的《中国全史》、百卷本的《世界全史》和《中国文化大辞海》。
引言第一章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一、文化眼镜与眼镜文化? 规律说 创造说 主客体说 结构说 共鸣说 二、一个规律,几种模式,多样选择 三、老鼠既可与老鼠比,也可以同大象比 四、水在动,河没动?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典籍与世俗 阶段与整体 主观意见与客观实际的差距? 特异与常规 绝对值与相对值 五、首要的还是人和多数人第二章 封闭下的开放,开放中的封闭 一、地域特征?大陆文化 对外封闭 对内统一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体 重乡土情谊 民族姿态上,以自我为中心 二、经济特征?小农文化 从要求统一到要求一统 从以商补农到重农抑商 从勤俭持家到安贫乐命 从实用道德到抱残守缺 从各扫门前雪到合伙吃大户 三、信念特征?道德文化 四、人格特征?等级文化 人分十等,贵贱不同 缺乏争论 对上负责 最喜搞清君侧,最愿为尊者讳, 最忌讳拍马屁 权力崇拜,身份崇拜,? 财富崇拜和名誉崇 性格缺限 寄厚望于清官,常人亡而政息 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五、法律特征?人治文化 六、认识特征?道、运文化 七、组织特征?亲缘文化 男人高于女人?夫为妻纲 父亲高于儿子?父为子纲 父子重于夫妻,意在传宗接代 上下等级森严,家长统治一切 八、价值特征?生存文化 九、习俗特征?消费文化 十、市井特征?游民文化 十一、心理特征?老年文化 惯向后看,崇拜祖宗 死爱面子,最怕批评 希求安定,不善变革 思维定势,缺少创造??第三章 独特的组合,致命的缺陷 一、官、土、家、德?以官为本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结构的? 四个重要因素 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官本位作用:混凝土统治马铃薯 抗拒割据与边患的法宝:? 五种模式的重合效应 郑和下西洋基本上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官本位的双重膨胀? 结果:混凝土压碎了马铃薯? 斗与斗也有不同 “魔圈”是由工业国家的大炮打破的 二、士、农、工、商?以农为本 三、儒、道、佛?以儒为本 四、礼、刑、利?以礼为本 五、汉夷一体?以土为本 以土地为依据 以天子为中心 以和亲为主旨 以保家卫国为己任? 六、士俗分合?以经为本 两个文化圈 士、俗文化圈的社会效应 中国士、俗文化的结构类型 士文化的社会与历史影响 中国士、俗文化结构的三个致命缺陷 七、家、族、男、女?以家为本 八、德、智、体、美?以德为本 重德轻智,德本智末 修身养性,脱离实际 畏天顺天,远离功利 德强体弱,灵肉分裂 德大美小,小的可怜 性分三品,人有贵贱 九、中国文化结构的八大缺陷?第四章 太阳与它的影子 一、幽默鬼神、敬畏权贵?中国的神祗与迷信 二、道德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奇异? 结合与异化?中国性文化 三、最讲攻心,最厌侵略?中国古代 兵学与军事 最少空谈 最多智慧 四、早慧而晚成的畸形儿?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科技历史发展的类型特点 中国科技发展中途衰落的基本原因 五、宜真宜善宜美,且真且善且美的? 组合式?中国文学艺术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形象思维,人物第一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千般妙法,意在传情 温柔敦厚,唯在一雅 主、客、受体,三重意识 计黑当白,至法无法 虽有忧患意识,缺少独立人格 多有经验总结,少有实验科学 闲适懒散,超身物外 艺术环境不良,艺术家社会地位低下? 六、追求天然,相信天命,强调伦理的? 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 相信天命,循膺天命 尊卑有序,各自封闭 崇尚自然,师化自然 七、理论独特,功能全面的国粹:? 中医学、武术学 (一)中医学 阴阳五行说 整体辩证说 顺乎自然说 实践经验说 (二)武术学 讲究实用,推崇武德 顺乎自然,超乎自然 神、形、气、意,全面发展 多姿多采,韵律优美 八、曾称第一还要第一的饮食 艺术?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 (一)食文化 中国饮食堪称艺术 中国饮食的几个特点 传统礼仪在中国饮食? 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贵族化与平民化 因物寻性,因性求术;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继续前进,需要变革 (二)酒文化 (三)茶文化第五章 凤凰涅槃? 一、历史回顾 二、未来目标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民族与人类的统一 真、善、美的统一 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统一? 三、中西关系 四、古今关系 继承 引进 发掘 反思 创造
从勤俭持家到安贫乐命 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勤俭持家,可谓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勤俭持家一在勤,二在俭。勤即劳作,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唐朝有诗人知农人辛苦,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在我国几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农业自然经济的劳累与辛苦,非亲历而永不能真知。笔者幼时寒暑假间回故乡劳动,每每见年轻的农妇, 自日出而起,和男人一起下地,一起劳动,男人担水便担水,男人推独轮车便推独轮车。中午回家,男人便可吸上一袋旱烟,在树阴下清闲片刻,女人还要淘米做饭,外加喂鸡喂鸭喂兔喂猪。作者每次归京,和母亲道及辛苦,母亲便说,这还是好的哩!你二外祖父旧社会给地主做长工,白天劳作不算,晚饭以后,每天晚上要一个人独自磨一斗绿豆的淀粉,过箩(一道工序)之后才能休息。早晨五更即起,又该担水拉磨,开始一天的活了。我二外祖父今年八十有四,除耳聋以外,身体还健。我们这些后来人,很难想象出他们那一代以及他们的祖祖辈辈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勤劳而外又讲节俭,所谓从牙缝上刮下来的积攒。中国农民就以这种精神报偿了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中国人最喜欢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悬梁刺股、夸父追日一类的寓言,以为唯有这种坚忍不拔雷打不动的顽强劳作精神才是人生在世获得衣食的根本。 这种精神表现在劳动上,就有山东大汉王国富把一把大镐头磨成小铁块的黄牛精神;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就产生了陈景润那样的不靠计算机,硬以一张一张的小纸片,算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新的结果;这种精神表现在艺术上,就有赵燕侠女士为着提高嗓子的亮度和力度,每天早晨对着一个小水罐喊声的毅力;这种精神表现在政治斗争方面,就有伍子胥含垢忍辱十几年,乞讨于吴国街头,吹箫过市以觅知音的坚忍不拔的忍耐力;这种精神和中国革命理想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华子良在渣滓洞监狱假装疯癫的英雄壮举;这种精神表现在手艺创作上,就有了师传口授,而终于把很多几乎不可思议的绝技扬名于全世界的奇迹。然而这种精神的文化基础毕竟有些过时了。所以它也有种种不足和某些重大缺陷,反过来又吞噬着这精神的创造和继承者们。 中国小农文化的先天性缺陷很多,加上其他文化的影响,就表现出一种对于文明享受的知足常乐态度,对于艰苦生活和艰苦环境的隐忍精神,以及一切听命于天、听命于人的懦夫意识。 一切听命于天、听命于人的懦夫意识。 中国小农文化的知足常乐,源远流长。汉有粱鸿与孟光一段对话,史书上说,“梁鸿,字伯鸾。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不娶。同县孟氏有女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父母问其故,女日‘欲得贤如粱伯鸾者’。伯鸾闻而聘之。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跽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日:‘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今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日:‘以观夫子之志耳。’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日:‘此真梁鸿妻也。’字之日德辉,名盂光。居有顷,妻日:‘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首?鸿曰‘诺。’乃人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弹琴以自娱。”孟光敬夫,举案齐眉。梁鸿并作《五噫歌》,知其有不平之气也。然而,其志向并不在远。粗茶淡饭,举案齐眉足矣。中国的士大夫大多有这种脾气。鼎鼎大名的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家种秫酿酒去也。绳床瓦灶,门植五柳,读书不求甚解,生活不求享乐,不乐而乐,乐在其中矣。此中国士大夫气,亦中国小农文化气也。1984年7月19日《隙望》杂志第29期曾登一专访,上有河南商城县河口村老农王驾运的中堂诗作一首,其诗云: “依山傍水,瓦屋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菅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凉的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闲.行也心闲; 晚间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安民政策喜心问,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据说这首诗传至日本,日本姬路市书写美术协会会长福田一郎先生大受感动,与王老汉成为朋友。中国记者顺u捧之,也就称这位中堂诗的作者为“农民外事家”了。 然而我却小能感动。日本人大约是太富裕了,富足之后,不免生些竹窗瓦舍,小桥流水之叹。中国人可没有那么富裕,而且我们现在已经体会到了,中国的改革道路还很长很远哩!仅仅责任田——联产责任制这一成功的政策还不能使中国的农民真正得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复兴和解放。1980~1984年确实是中国农业史上的少有的兴旺时期。然而,随着城市改革的开放,化肥涨价了,农药涨价了,农产品事实上贬值r。粮食,确实多了,但交余粮有困难。粮食、棉花少了,国家又很作难。可谓多也不是.少也不是。自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出现徘徊。而且从现在情况来看,中国的农业真正走出徘徊境遇,还需要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和各项经济政策的配套与完善才行! 小农文化知足常乐。然而,知不足方能进取,有风险才能进步。知足常乐,一遇风吹草动,往往成为不乐。不过按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脾气,对于“危机感”这几个字实在是太陌生了。 小农文化最易满足,所以才知足常乐。小农文化对危机往往考虑不足。所以才最容易陷入短期消费和盲目乐观的境地。然而小农文化又有特别强于隐忍的一面,形成对艰苦生活和艰苦环境的隐忍风格。 中国人能忍,对于艰苦生活可以忍,对于富人的压迫,也可以忍。所以,杨白劳面对黄世仁的逼债,确实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还债;第二躲债;第三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债。还债,常常是还不起的。所以才要躲,躲债又常常躲不过的,所以才要死。中国小农文化中自然也有很强烈的反抗精神。然而,那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就是杨白劳所代表的一面。因为农业自然经济是脆弱的经济,这经济的代表人物也是脆弱的,他们要忍受一切自由人不能忍受的欺辱、压榨、盘剥和迫害。他们苦惯了,相信“多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相信“愤怒是祸,隐忍为安”。他们如石头下面压迫的小草,一方面有顽强不屈的生长精神,一方面终于曲曲弯弯成为畸形的发展。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然而,中国农民的大谋实在也没有什么。顶大的大谋就是发动起义,揭竿而起,高呼造反。然而,逼走了旧皇帝,迎来了新皇帝,新皇帝犹然同旧皇帝,于是还得慢慢隐忍下去。小农经济的基础不灭,小农文化的幽灵不散。 还有听命于天,寄命于人的懦弱意识。中国农民自然也有强悍的一面,这种强悍往往只有表现在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上才最为充分。为了土地,可以上告,可以械斗,可以拼命,可以造反,可以丢弃自己的一切。因为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命都丢了,还有什么舍不得牺牲的呢?除此而外,他们的生命大半是孤独的、自闭的,轻贱的和怯懦的。他们敬畏官府,一听说要打官司,不免心慌气短。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智慧,“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穷人进了衙门,伺候你的就是老爷的堂威和差役手中的木板。他们又敬畏富人,虽然也厌恶富人,却相信“贫不与富斗”的哲理,以为胳膊终归拧不过大腿去。于是在富人面前表现出的常常是忍气吞声。实在说,中国农民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代表,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很少改变自己卑贱的人生和低劣的社会地位。农民要受地主盘剥兼并之苦,要受官府和富人的种种压迫。于是,他们从敬畏富人走向厌恶富人,又从厌恶富人走向反对富人,直到要与富人拼命一斗。于是他们就常常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西方人是寄希望于上帝的,中国人却寄希望于清官。大凡去过农村的人,也许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农民发生纠纷,只要某个有权威的干部,站在他们面前,胡叫乱喊一顿,便会天气晴朗,风消云散。他们敬畏权威,而自己却没有勇气去做这权威。于是中国人常常以讹传讹,糊里糊涂地就自己为自己找来一个权威,全不管这权威以后对自己采取什么恶劣的作法。
无
老公选的书,他说很不错,了解中国文化。
认识中国思想文化的好书
很不错的一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一本有关文化论述的好书,值得每个人细读的好书,深刻、全面,对文化有比较独特的理解!
挺全的文化知识 ,很喜欢
写的不错,在别人那里看了之后特意买的~~
书质量不错 就是字体不适合老年人读 比上一版本小了 其他都很好
一本不错的书,推荐大家学习
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书,总能给人提供新见解
这种好书要细细品味
好的很,我们语文老师介绍的。我喜欢。
非常适合大学生来读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对中国的现状分析得很透.
学生时期在旧书摊买到这本书,当时就觉着好,可后来不知所踪。今又相见。光阴已匆匆流过二十余载。怎能不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