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
2004-4
中国发展出版社
马洪
268
187000
无
2003年投资和出口增长强劲,消费保持活跃,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共同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全年GDP总量达到1023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比2002年的增长率提高了0.7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向上的良好势头。1998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通货紧缩趋势的压力,中国经济增长率一度回落,对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较大依赖。通过坚持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消费和投资需求逐步回升,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开始增强,对扩张性政策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这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起点,是1998年以来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大阶段性成果。
马洪,1920年5月18日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待阳村。原名牛仁权,1938年春在延安时改名马洪。曾用名牛黄、牛中黄。2007年10月28日逝世。马洪出身贫寒,13岁时被当地小学聘为教员,开始自食其力。他自学中学课程,并协助当地著名爱国人士、族人牛诚修先生修订《定襄县志》。从那时起,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开始接触进步思想。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他参加了学生的抗日示威游行和集会,爱国思想日益浓厚。1936年初,经人介绍马洪到太原同蒲铁路管理处(局)工作,先当录事(即文书),后考入同蒲铁路车务人员训练班(半工半读)。在此期间,他当过售票员、行李员、运转员等。他努力自修学业,阅读进步书刊,不断开阔眼界。马洪曾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为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许多高级专业技术骨干,有的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有的已走上部门领导岗位。马洪思维敏捷,善于发现抓住新生事物,凭着勤奋、严谨、执着、求实的精神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尊重。
200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04年经济发展展望 一、2003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二、2004年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阶段 三、2004年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四、政策思路2003年农村经济形势与2004年展望 一、2003年农村经济基本状态 二、2003年农村经济运行环境 三、2004年展望 四、几点建议2003年工业经济形势与2004年展望 一、2003年工业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 二、若干重点行业的发展态势 三、2004年工业经济形势展望2003年商品市场形势与2004年展望 一、2003年消费品市场发展先抑后扬,总体保持快速稳步发展 二、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旺盛,市场规模创历史新高 三、2004年商品市场发展展望 四、促进商品市场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2003年价格形势与2004年展望 一、2003年价格运行的基本特征 二、2003年影响价格回升的因素分析 三、2003年价格改革的价格管理 四、2004年价格运行的影响因素及走势预测 五、政策建议2003年财政形势与2004年展望 一、2003年财政形势与改革的回顾 二、2004年财政形势展望2003年金融形势与2004年展望 一、对2003年金融运行态势的回顾与反思 二、2003年证券市场运行状况及2004年展望 三、2004年金融形势展望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与2004年展望 一、2003年投资的基本状况 二、2003年投资的基本问题 三、2004年投资环境分析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形势与2004年展望2004年人口、就业形势与2004年展望2003年对外经济贸易形势与2004年展望2002年信息产业形势与2003年展望附录
书摘 2.生产装备的大型化趋势明显。尽管水泥生产装备大型化的规模效益非常明显,但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到2002年末全国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生产线只有19条,占全部222条新型干法工艺生产线数量的8.6%。而2003年在建和2004年拟建的项目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生产线数量分别为17条和59条,所占比重分别为19.1%和38.6%。水泥装备的大型化趋势加快了中国水泥工业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3.行业生产集中度迅速提高。全国水泥生产企业已由1999年的近8000户减少到目前的4600多户。1998年前10强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不到5%,2002年达到8.3%,预计2004年末可以提高25%左右。海螺集团2002年水泥产销量超过2100万吨。2003年接近4000万吨,其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水泥可达5000万吨,将跻身世界水泥10强,亚洲排名第一,世界第六。2004年,预计渤海集团、山水集团和华新集团的熟料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1500万吨、1460万吨和1200万吨,水泥产量可达2300万吨、2230万吨和2000万吨;三狮、中联、天山、亚泰、祁连山、秦岭和天瑞等集团熟料和水泥的生产能力都可望突破1000万吨。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对提高中国水泥工业的整体竞争力起到了促进和导向作用。 总体而言,近年来水泥工业的发展形势是健康的,投资热点集中在新型干法生产线,且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速度快,水泥市场需求大和具有能源、资源优势的地区。新型干法是目前成熟先进的水泥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已经彻底解决了粉尘排放污染问题,并且能大量消化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减少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使水泥工业转化为实施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的新型产业。韩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新型干法水泥已分别占到水泥总量的100%、94%和90%。在中国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建设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使新型干法水泥市场比重逐步提高,表明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主流正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水泥工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局部地区出现盲目投资、恶性竞争的现象。水泥销售区域性较强,具有合理的运输半径。虽然新型干法水泥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盲目投资的现象。例如,北京周边地区瞄准北京水泥市场新建设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有24条,新增熟料生产能力1680万吨。大量水泥涌人北京市场,出现了局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企业经济效益明显降低的情况。二是立窑总量偏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迅速,但其占水泥总量的比重仅为l/4左右,75%的水泥仍由立窑、湿法窑和小型干法中空窑生产。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能耗高、粉尘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三是部分水泥建设项目资源条件不落实。一些新型干法水泥建设项目缺乏宏观规划的指导,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建设项目为了降低投资,甚至不见资本矿山,采用民采、民运,矿山开采部规范,矿产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同时也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四)电力行业:供需紧张局面仍将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力供需形势经历了从严重缺电到供需平衡,再到缺电的发展过程。1986年缺电最为严重,时年缺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高达25%和20%;1997年首次实现电力供需平衡;2002年再次出现缺电现象,当年拉闸限电范围达到12个省市区;2003年电力供需紧张矛盾加重,共有x个省市区拉闸限电,局部地区已形成瓶颈制约。据预测。2004年和2005年电力供需形势将更加严峻,缺电局面要到2006年后才有可能逐步缓解。 2003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全年全国累计发电19080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长15.3%,其中火电15800亿千瓦小时,增长16.8%;水电2830亿千瓦小时,增长3.1%。全年用电量达到18910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长15.4%,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8450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7.8%,增长速度落后于用电量增长速度7.6个百分点。全年净增装机2793万千瓦,其中新增水电610万千瓦,火电2009万千瓦,核电171万千瓦。全国发生缺电的22个省市区的基本情况是:严重缺电的地区包括浙江、江苏、上海、云南、贵州、河北(南部)、山西、内蒙古(西部)等;由于来水偏少造成明显缺电的地区包括福建、湖南、青海等;其他缺电地区则是由于局部电网薄弱、气候、电煤供应等因素造成的短暂或者局部影响。 导致2003年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重化工业化趋势增强提高了电力弹性系数;二是电力基建投资增幅下降造成了新投产的发电装机容量不足;三是持续高温、干旱和来水不足增加了随机性缺电;四是电煤价格及供应的矛盾和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增加也对电力供应紧张产生一定影响。 “十五”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而工业的快速发展又主要来自重工业加速发展的推动。重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既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也是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重要反映。重工业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其中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高耗电行业的不断扩张,直接拉动了全社会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力弹性系数除1993年达到1.13以外,其他年份一直小于1,1998年最低达到0.36。但自2000年以来,电力弹性系数开始出现大于1的势头,并且逐年提高,2002年达到1.31,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l.69。电力弹性系数如此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 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全社会电力供应相对富裕的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在研究编制电力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时,对“十五”期间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估计不足,对电力需求增长的预测明显偏低。根据“十五”规划,“十五”期间用电增长速度约为5%-6%,电力发展相应保持较低的扩张目标.每年仅安排新增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左右的规模。因此,2000年以来电力投资特别是电源项目投资的增幅明显下降。从电力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比例看,“九五”期间为10.4%,2000年为7.2%,2001年为6.9%,2002年为7。2%,呈明显下滑趋势。……
书评《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包括对农业、工业、物价、财政、金融、人口与就业、外贸等问题的回顾和展望;《中国发展研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报告的精选,这些报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国市场发展报告》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对我国各类市场的分析报告,其中包括消费品市场、要素市场、证券和期货等市场的分析与预测。三部书的作者除大部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外,还包括部分中国社科院及各部委的专家。
无
对中国当下的经济形势有清醒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