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笔记小说史
1998-7-1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吴礼权
无
《中国笔记小说史》是一部笔记小说的专门史。全书共分7章。首次对‘笔记小说’的概念作了明确地界定,将中国笔记小说的发展史概括为六个时期,并从理论上分析、阐述各个时期的笔记小说创作特点与发展原因;对于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的成就与不足作了较详尽而中允的评价,对于各个时期的其他非重要、非主流的作品亦从中国笔记小说发展史的整体角度予以足够地估价,从而比较全面地勾勒出中国笔记小说发展史的基本轮廓。
吴礼权,字中庸,笔名扬之水,安徽安庆人,1964年生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讲师。著有:《语文论文集》、《爱情新诗鉴赏辞典》、《游说?侍对?讽谏?排调:言辩的智慧》等书及论文20余篇。
自白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笔记小说”概念的界定第二节 中国笔记小说的渊源第三节 中国笔记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章 初出茅庐第一功:汉代的笔记小说创作第一节 特点及其产生根由第二节 徐娘未妆时,风韵已夺人:今所见汉人笔记小说一览第三章 乱世出英雄: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创作第一节 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二节 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志怪类笔记小说第三节 清谈为经济,放达托人生:轶事类笔记小说第四章 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笔记小说的空前繁荣第一节 繁荣发展的原因第二节 万里长城今犹在:志怪派笔记小说第三节 网罗遗逸三百载:国史派笔记小说第四节 忆昔开元全盛日:轶事派笔记小说第五节 躲进小楼成一统:事类派笔记小说第六节 江南草长杂花生:杂俎派笔记小说第七节 时运维艰文章在:五代时期的笔记小说第五章 把酒临风话沧桑:宋代的笔记小说创作第一节 发展的原因第二节 强弩之末叹逝流:志怪派笔记小说第三节 文章学问两风流:杂俎派笔记小说第四节 情深意长述见闻:国史派笔记小说第五节 囊括诸品成一编:宋代之笔记小说总集第六章 时过境迁叹式微:元明的笔记小说创作第一节 走向衰微的原因第二节 四顾茫茫独怆然:元代的笔记小说创作第三节 烟销雾散不见人:明代的笔记小说创作第四节 寻章摘句蔚成风:元明笔记小说的汇编第七章 夕阳无限好:清代的笔记小说创作第一节 特点及其成因第二节 无限风光在险峰:贵在创新的《聊斋志异》第三节 心有余而力不足:《新齐谐》等蒲派作品之创作第四节 迭开风气更登场:《阅微草堂笔记》及其同派作品之创作第五节 长河渐落晓星沉:清代其他派的笔记小说创作与汇编
上面我们说过,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施行是基于稳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起有稳固了国内局势、促进了社会长期安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削弱国家根本、招致外侮的负作用。其实,除此两方面外,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还有另一个直接的后果,这便是有力地促进了宋代史学的发展。何以然之?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代开国统治者(特别是自唐代以后)在夺取政权后,首先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采取适当的政治、经济措施以安定社会,一是开史馆修史以安置文臣、稳定士心。因为士为民之秀、文人乃民众思想的指导者之道理,是每一个封建统治者所十分明白的。宋太祖以黄袍加身,未经战争而得天下,朝不改籍,市不易肆。其天下得之甚易,然其手段颇不正当。故赵匡胤为了防止其他大将仿效自己夺了赵氏江山,便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统治方略,一方面大量重用文人为官,一方面广揽人才包括十国降臣以充史馆,并给予丰厚的俸禄。同时尽收所平各国的图书以藏三馆,诏令天下大开献书之路,使晚唐、五代以来散佚的许多史籍因此而汇聚于国史馆,为馆阁之士撰修史书准备了丰富的资料;太宗当政时,又曾多次亲临三馆视察。又以三馆低湿狭隘,不足以藏天下图书而延四方贤俊之士,便亲自规划,别建三馆,其华丽高大甚至超过了内庭的宫阙。并将三馆合在一院,赐名为崇文院。将旧馆藏书,全都移藏其内,凡8万卷。宋初立国伊始便如此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丰富馆藏、改善史馆文人的工作条件,这样,不但安定了宋初文人之心,而且鼓舞了他们的兴趣,当时很多文人皆有“得其厕者,实一时之美事也”的感受。故有宋一代许多著名学者如王尧臣、宋祁、曾公亮、欧阳修、晏殊、洪迈、陆游等,皆积极参与修史。
《中国笔记小说史》是吴礼权编著的,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无
这本书比我想象得好。自序以及开篇有点罗嗦,但后文渐入佳境。到底是读了很多文言小说的人,文笔不俗,简约典雅。视野也较广阔。对清代文言小说的分析,把《耳食录》《咫闻录》等划分为《阅微》影响下的作品,我略有不同意见。因《耳食录》故事堪称文采一派,而《咫闻录》作者序中明确表示模仿志怪笔法,心目中未必有《阅微》轩轾。
因我重点看的是清代部分,就这部分而言,引文不够精彩,没有引到书中最精华的篇目,也许是限于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