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傅佩荣解读老子

傅佩荣 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线装书局  

作者:

傅佩荣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手边这一本《老子》,又名《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写到它的作者时,是列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以上简单的两句话,就可能引起不少误解。 首先,《老子》又名《道德经》,但是内容与世人所谓的“仁义道德”完全无关,亦即所论并非伦理学的题材。以王弼(公元226—249年)所注的版本为例,《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先论“道,可道,非常道”,后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是遂有《道经》(一至三十七章)与《德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二篇,合称《道德经》。 其次,《史记》卷六十三以“老子、韩非”并列为传,其实所述还包括庄子与申不害。韩非是法家代表,著作中有《解老》与《喻老》二篇,发挥老子的部分思想。司马迁认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最后又总结说:“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老子的思想当然比韩非深远,但是韩非“自认为”并且“使别人认为”他在推广老子的学说,以致老子的真面目反而模糊难辨。这不能不说是老子的不幸啊! 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亦即“老子”此人,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管理文书档案的官,学问与见解应该具有一定水平。根据孔子(公元前55l一前479年)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一事来看,老子应该是春秋时代的人,年龄比孔子稍长。孔子听了老子的一番训勉之后,对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所谓“龙”描写他是“乘风云而上天”,并非年轻时孔子所能理解。老子眼见周朝衰颓,决定西出函谷关,准备隐居,守关的官员请他留下作品。“于是老子遒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事实上,老子是以《老子》一书而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并且此书与老子的生平际遇并无密切关系。换言之,“老子为了什么”要比“老子是谁”更为重要。那么,老子为了什么呢?今日通行的是王弼注的版本,而王弼上距老子的年代也有七八百年,谁能担保这期间的传抄与刻印都没有问题呢?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其中就有《老子》的帛书甲本与乙本。这两个版本大同小异,都是《道经》在后,并且没有分章。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又出土了许多竹简,其中有三种《老子》的摘抄本,分为甲、乙、丙三组。摘抄本的字数只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并且丙组中的文句较为接近帛书本与通行本。专家认为,甲组较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写年代距离老子逝世“可能”只有一百多年。换言之,目前所能找到的断简残篇,离作者老子本人也有一百多年了。既然如此,我们在依据最新出土的资料修订《老子》通行本的同时,还是要把焦点置于老子学说的阐释上。 在探讨老子学说时,会发现材料最多的是历代的注解与引申。从最早的庄子、韩非等人,经过河上公、王弼,甚至唐玄宗这位帝王以及宋朝的王安石、苏辙、朱熹等人,无不发表心得,增益老学。但是,《老子》似乎是一面镜子,人们总能借它照见自己的长相,而未必说得清楚它原来的用意是什么。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他所谓的“道”,是指“真实”(更好说是“究竟真实”)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路,并且是更为宽广的路。奈何天下人却难以体认他的美意。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我们不妨欣然接受此一邀请与挑战,一起认真研读《老子》。

内容概要

《傅佩荣解读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远 可与儒家比肩。傅佩荣教授特别指出,老子所谓的“道”是指“真实”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傅教授根据自己研习中西哲学三十余年的心得,解读《老子》,特别注重书中传达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以凸显哲学“爱好智慧’的本义。在每一章原文之后,用白话取代一般读本的注释,文字上力求通顺畅达。而在解读部分,则参考了历代注家制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可作为了解老子及圭家思想简明易懂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教授的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曾获教学特优奖、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等奖项,并被《民主报》评选为校园热门教授。另外,在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皆卓有成就。 傅佩荣教授著作甚丰。其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著有:《哲学与人生》、《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慧的高峰》、《转进人生的顶峰》、《活出自己的智慧》、《哲学入门》、《四书小品》、《柏拉图》、《中西十大哲学家》等八十余种,以及有声书系列《创意人生》与《重建心灵》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一 老子其人其书前言二 以智慧取胜的老子 上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 下篇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第八十一章

章节摘录

书摘【白话】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解读】 人间的价值判断是相对的。一方面,没有美就没有丑;另一方面,美之上还有更美,丑之下还有更丑,永远比不完。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无所作为,缄默不语,让一切自行发展。 “圣人”是指领悟了“道”的统治者,可以体现“道”的作为。“万物”则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以才有居功不居功的问题。如果不居功,则功绩“无从”离开他,并且不必担心“有功就有过”这种相对价值观的干扰。 “有无相生”可以理解为:一、在概念上,说“有”时,知道它不是“无”;说“无”时,知道它不是“有”;两者若是分立,则两者都将不知所云。二、万物常在变化之中,所以现在“有”的,以前是“无”;现在“无”的,曾经是“有”;由将来看现在,亦复如此。换言之,有与无,在此并非西方哲学所谓的“存有”(Being)与“虚无”(N0thingneSs)。 《庄子·应帝王》:“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其意为:“明王治理时,功劳广被天下,却好像与自己无关;教化普施万物,而百姓不觉得有所依赖;拥有一切但不能描述,使万物可以自得而喜,立足于神妙不测的地位,邀游于虚空无有之境。”这段话生动描绘了“圣人”之治。 P5-6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鸟,吾知其能飞也;鱼,吾知其能游也;兽,吾知其能走也。至于龙,吾不知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 ——【春秋】孔子(前55l一前479) 老氏书赅古今,通上下。 ——【清】魏源(1794一1857)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把人类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喜欢做便做,不必瞻前顾后。 ——梁启超(1873一1929) 后之学者如果能够懂得老子所说的道理,在人生短短的数十年问,就不至于感觉前路茫茫,进退失据,寿夭莫测,我命由天。这就是“道家”处世的哲学精神和“道教”超世的修炼方术结合一起,互相为用的优越性。 ——陈撄宁(1880一1969) 按照西方哲学的分类,哲学包括形而上学、宇宙论、伦理学和政治学。在老子那里,哲学是一个统摄一切的基本思想的整体。《老子》一章中的寥寥数句就将这四个方面包容无遗。 ——【德】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一1969) 《老子》说: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德】海德格尔(Martin}teidegger,1889一1976)


编辑推荐

《傅佩荣解读老子》傅佩荣教授从“道”这个关键概念入手解读《老子》,引领读者进入老庄哲学幽深辽阔的思境,比照现代社会人们对所谓成功、快乐的心灵焦虑,对读者不无裨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傅佩荣解读老子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真是一本老子理论的精彩解读,教授的指点深入浅出,画龙点睛。是启蒙智慧的不可不看的精品。向对心理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强烈推荐!!!


傅佩荣没有理解老子的境界


所谓解读不深也不浅,还是论语说得好


写得非常好!白话文晦涩难懂?不知楼上是何水平?我很喜欢!


傅老师的注解好懂。老子的安生立命之道依然适用。


我前面的评语贴的不是地方,想评的是《傅佩荣解读庄子》那本书,sorry:-)


不久前买了一本,书是比较厚,但白话内容讲解很晦涩,非常不通顺。个人感觉比林语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中对部分庄子的翻译讲解差很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