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族与民族主义

厄内斯特・盖尔纳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厄内斯特・盖尔纳  

页数:

190  

字数:

130000  

译者:

韩红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图赞巴赫:你说,在未来的年代里,地球上的生活将是不可思议的,美妙的。的确如此,然而,即便那种生活尚很遥远,要想成为它的一部分,就必须做好准备,必须工作……是的,必须工作,也许你会想——这个德国人过于激动了,但是,我发誓,我是俄国人。我连德语都不会讲,我的父亲是东正教徒……
我们的民族犹如我们与女人的关系:它与我们的道德本质是连在一起的,无法体面地改变,它纯属偶然,不值得改变。

作者简介

厄内斯特·盖尔纳: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20世纪晚期现代性研究的著名理论家。他在哲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书籍目录

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主义:现实与悖论 ——《民族主义研究学术译丛》代序言编者前言谢辞第一章 定义 国家与族 民族第二章 农业社会的文化 农业识字政体中的权力和文化 文化 农业社会中的国家 不同类型的农业统治者第三章 工业社会 永恒增长的社会 社会遗传学 普遍高层次文化的时代第四章 向着民族主义时代过流 论民族主义的弱点 野性文化与花园文化第五章 什么是民族? 真正的民族主义的发展道路历来是不平坦的第六章 工业社会的社会熵与平等 对熵的障碍 分岐与障碍 焦点的多样化第七章 民族主义的类型 各种不同的民族主义经验 散居国外者的民族主义第八章 民族主义的的未来 工业文化——一种或多种?第九章 民族主与意识形态 谁是纽伦堡的支持者?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第十章 结论 尚未谈及的 概论参考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族与民族主义 PDF格式下载



不错,送货很快!


印刷一般,还没看,不知道译得如何!


   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體》新版序言中說,Earnest Gellner的Nation and Nationalism代表了功能主義視角研究民族問題,而他自己的作品則是從文化(人的想象)的角度研究。
    
    Nation and Nationalism本版本開頭是Breuilly的介紹,其中梳理了民族主義問題研究的簡史,之後說“Gellner thought of modernity as a distinctive 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culture. He considered nationalism to be a function of modernity.”(Xx.)
    
    話說modernity,Gellner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理解它的,即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的產物。他不同意 Marxist notion that nationalism was a class ideology formed within capitalism,也不同意Anderson所謂的是imagined community,而說 the idea of nationalism was product not producer,即工業社會中的結構性的產物。
    
    具體而言,他有力地區分了民族主義作為principle, sentiment and movement。Xxvii nationalism is primarily a political principle, which holds that the political and the national unit should be congruent. Nationalism as a sentiment, or as a movement, can best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is principle. Nationalism is the feeling of anger aroused by the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r the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aroused by its fulfilment. A nationalist movement is one actuated by a sentiment of this kind.
    
    那麼這種根本的principle是什麼呢?就是state 和nation之間的張力。作者認為,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人的身份是結構性地決定的(structure),人必須在自己的社會環境中生存。而在工業社會,人的流動性和識字率增加(occupational change and mobility---context-free communication),人的身份是文化決定的(culture)。
    
    在這種大背景下,文化要求同質的統一的狀態: Gellner insisted that industrialization required or entailed cultural homogenization based on literacy in a standardized vernacular language conveyed by means of state-supported mass education.( Xxxiv)但是工業發展本身又是不均衡的( industrialization spreads unevenly)。如此,基於工業化的文化差異最終導致民族主義(not homogeneity but differentiation leads to nationalism)。簡單地說似乎就是state(社會和經濟機制)與nation(文化)的不重合吧。
    
    Gellner的具體論述中有很多重要且有趣的地方,如對nationalism and ideology關係的論述,high culture/low culture問題,social entropy, 以及民族主義的未來等等。尚需仔細看。
    Gellner承認自己是功能主義的方法,但是認為有positive functionalism。Weber從宗教倫理(文化)出發解釋資本主義的出現,Gellner從經濟模式出發解釋民族主義的出現。雖然二人看起來採用相反的立場,實際上二人都在explain,但是同時又都非常有意識地避免determine,causal relation這樣的論述,而是具體地剖析社會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可能聯繫,也許這就是好的研究所能做的吧。
    
    Gellner與馬克思的聯繫似乎很費解,他自己批評馬克思主義的簡化,但是卻似乎完全從經濟模式出發。他說工業化要求同質的文化,這很像Wallerstein所說資本主義需要同質化的市場。
    
    無論如何,他們的研究都是很有啟發性的。


  
  作者:西闪
  
  
    □思想光谱
  
  
    有人说,民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实体。也有人讲,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这两种说法巧妙地避开了为民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人们发现,民族是一个如此难以把握的对象。尽管语言、人种、领土、宗教或者文化等因素被用来定义民族,但都无法将民族完好无缺地盛入概念的器皿。它在定义上惊人的不确定性,使人甚至怀疑它本身空无一物。当然,这一猜测不能推出民族虚无主义的结论,空洞无物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毕竟,归属一个易于确认的群体是人类的自然要求。这样的群体,无非就是家庭、部落、等级、宗教、政党、国家以及民族。
  
  
    不过,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同意,民族(nation)是一个近现代产物,在古代并不存在。在西方,“nation”源于拉丁文,在演变为现代意义的民族前,指的是种类、种族、人群。其意思与现在所谓的民族相去甚远。汉语中原没有“民族”一词,它是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文转译而来。在宋朝,没有人会用“民族英雄”来称呼岳飞和文天祥。他们抗击金军,抵御蒙元,并不基于民族情感,而是为了大宋王朝。他们是忠臣烈士,大宋的“帝国英雄”,却不是民族英雄。事实上,要到十九世纪,人们的民族意识才逐渐强烈起来。1919年,《凡尔赛公约》第一次将民族权利列入其中。直到那时,民族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才得到普遍认可。这时候,人们注意到,民族的产生与人们的受挫感密切相关。正是专制统治和殖民压迫让受到伤害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并且一开始,民族与民族主义就殊难分开。于是,以民族主义定义民族就成为学者们的便捷方式。厄内斯特·盖尔纳(ErnestGellner)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非相反”,而民族主义“基本上是一个政治原则,这一原则确定政治单元与民族单元应该一致”。
  
  
    不少学者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说法。例如,休·特雷弗—罗珀发现,苏格兰短褶裙不但不是苏格兰人的传统装束,甚至在十八世纪之前根本就不存在。1727年,一个英格兰绅士发明它,不过是为了方便他雇佣的苏格兰工人进行伐木和冶炼铁矿石等生产活动。恰恰是英国政府对高地人的压迫使这种褶裙变得越来越不平凡,最终成为民族传统的象征。
  
  
    今年清明,黄帝陵前举行八千多人的公祭活动。此举似乎证明,黄帝作为民族传统象征,地位至高无上。可孙隆基在《历史学家的经线》中却讲述了黄帝的“发明”过程,尤可佐证“民族主义创造民族”之说。
  
  
    孙先生发现,中华文明源于黄帝,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不过是二十世纪的产品。春秋之前,《诗经》中不见黄帝,春秋时期《论语》、《墨子》、《孟子》中也没有黄帝,直到战国时期,才有黄帝的传说。汉代之初统治者喜好道家学说,黄帝与老子并称“黄老”,故而《史记》中将黄帝作为帝系之首,但也仅此而已。到后来,黄帝成为方术的守护神,其地位实在一般。直到1900年,通过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鼓吹,黄帝与黄种人之间才扯上关系,随之而起的是全国各地汉民族主义者掀起的树立黄帝为共祖的运动。1903年,革命党机关报《民报》第一期刊出黄帝画像,图下的说明写的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自此,黄帝作为民族国家的奠基者形象基本确立。
  
  
    为何默默无闻的黄帝短短几年间就大红大紫?不能不说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而人们为什么选择黄帝,而不是其他偶像?有人指出,这多半是因为法国学者拉克伯里的学说传入日本的缘故。这位学者认为,黄帝是两河流域的君主尼克黄特(Nakhunte),此人率领巴克(Bak)民族东迁,途经昆仑山,辗转来到中土定居。而“Bak”的意思就是百姓,即汉民族的前身。这一学说既然指汉民族源自强势的白种血缘,当然为章太炎、梁启超等人乐于接受。故而袁世凯时期的国歌唱道:“华胄从来昆仑巅……”联想到近来有人称耶稣是颛顼的说法,不得不感叹民族主义的创造力。
  


  阅读完《民族与民族主义》摘录一些书里的文字:
  
  p4、马克思·韦伯对国家的定义:即国家是社会中掌握着合理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力的那个机构。
  p24、无论是马穆路克、禁卫军、官僚还是领取牧师薪酬的人,这些卫士们都变腐败了,有了自己的利益、关系和延续性,受到追求名誉、财富、使自己永垂千古的诱惑。
  p30、迄今为止,工业社会是唯一依赖持续和永恒的增长、依赖连续不断的改进而生存的社会。毫不奇怪,它是第一个发明进步和不断改善的观念和理想的社会。它最喜欢的社会控制模式,就是普遍实行的丹麦金制度(Danegeld),即通过物质的吸引力来收买社会的侵犯行为;它的最大弱点是,一旦社会贿赂基金减少,哪怕是临时性的减少,它便无法生存;财富的流动一旦出现阻滞,工业社会便会丧失合法地位。以往的许多社会也曾有过发明和改进,有时改进的数量和规模还相当大,但是,改进从来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续不断的。一定发生过某种特殊的情况,才会引起人们如此不寻常的期望。
  p34、一个注定要不断抢玩椅子游戏的社会,不可能在它所拥有的各种椅子之间设立起等级和阶层的深刻障碍。
  p39、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我们不再重视非正式的、直接的技能传授,因为用这种方式传授技能的社会结构正在解体。因此,我们重视的知识,只能是经过比较公正的教育中心认证的知识,这些教育中心正当和公正的监督下进行考试之后,授予证书。所以,我们注定会得“文凭病”。
  p43、一个社会,它的整个政治制度,它的宇宙论和道德秩序,归根到底建立在经济增长、普遍渐进的丹麦金制度以及不断提高满意程度的期望之上。它的合法性,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维持和满足这种期望。
  p46、如今,对合法教育的垄断,比对合法暴力的垄断更重要,更具核心意义。
  p48、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的可雇佣性、尊严、安全感和自尊取决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在其中受教育的文化范围,也就是他们在道德和职业方面赖以生存的范围。人类所受的教育是他最宝贵的投资,它实际上给了他名分。
  p53、正因此,按照我们的模式,向工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必然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时期,这是一个狂暴的调整时代,政治疆界或文化疆界,或者两者都在被改变,以便满足第一次使人感到它的存在的民族主义的要求。统治们不会甘心情愿的交出领土(政治疆界的每一次变化,必然使有的人成为输家),改变自己的文化往往是最痛苦的经历,相互对立的文化在争夺着人们的灵魂,就像相互对立的政治权威努力收买人心、占领土地一样。
  p114、现代性的出现,总的来说取决于许多约束力强的小型地方组织的衰败,取决于它们被流动的、无个性特征的、识字的、给人以认同感的文化取代。
  p120、人可以更换,但是结构要保持不变。公司帐房变得比刀剑更强大。一味地使用刀剑不再使人得到多少好处。
  p139、统治者欢迎的是没有自卫能力的、比较容易征税的、在经济上有专长但由于自身无自卫能力而依属于统治者的群体。
  p152、人类从所有的人都享有闲暇的狩猎采集状态,过渡到只有一些人(即统治精英)享有闲暇的农耕状态,又过渡到工作至上、人人都没有闲暇的工业时代。也可以说,我们从直接得到满足,变成延迟得到满足,最后,变成了永远得不到满足。


  一本对各种理论进行比较,并从中建构出自己得理论模式的书,所用文献极少,但阐述了详尽的观点,并做出突破。虽然常常有看不懂和不理解的地方,但的确值得一读。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教育体系,识字文化)来理解民族主义的,论述在前半部书让我有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是随着逐渐递进的论证,我开始明白了他的体系和框架,。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多看两三遍,这样对这本书的理解会比较好。我是在上海虹口图书馆借到此书的,在我之前,已有先人阅读的痕迹,不知是哪位高人。


如果说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创造了民族主义?我想在Gellner 那里就是工业化和反对殖民化的需要,但是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