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群众与权力

(德)埃利亚斯·卡内提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1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德)埃利亚斯·卡内提  

页数:

335  

字数:

410000  

译者:

冯文光,刘敏,张毅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群众;集团;集团与宗教;群众与历史;权力的内在结构;幸存者;权力的要素;转变;权力面面观;统治者与偏执狂……

作者简介

埃利亚斯·卡内提,1905年生于保加利亚,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先后在苏黎世、维也纳、法兰克福等地求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卡内提使用德语写作,一生潜心研究文学、历史、迄今为止,出版了20多部著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便是这部《群众与权力》(1960年)。这是一部赞

书籍目录

论“距离”(代序)第一章 群众第二章 集团第三章 集团与宗教第四章 群众与历史第五章 权力的内在结构第六章 幸存者第七章 权力的要素第八章 转变第九章 权力面面观第十章 统治者与偏执狂第十一章 总语

媒体关注与评论

  法国思想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阐释了大众的非理性倾向。而后弗洛伊德在《乌合之众》的理论基础上,指出情绪的传染性,进一步明确说明,大众对权力有一种执著的渴望。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灵魂的鲁迅先生是憎恶“看客”的,他创造了一个悲剧性的概念:“无物之阵”:你的生命受到威胁,你的精神感到窒息,但周围的人都对你微笑,你无法知道谁是真正的敌人。卡夫卡《审判》的主人公为了寻找自己被拘捕的原因,为了对抗莫须有的“法官”,穷极一生,结果惨死。  从勒庞、弗洛伊德、卡夫卡到鲁迅,历史上对大众心理的研究从来就不缺乏,但卡内提的《群众与权力》依然震撼人心。因为对普通读者来说,勒庞和弗洛伊德太理论化,卡夫卡和鲁迅太寓言化,卡内提则以一位文学家的身份探讨理论问题,用自己卓越的叙事技巧阐述重大的思想问题。其行文的精彩,让我们不能不想了解他的经历。  卡内提,1905年生于保加利亚,祖父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作为犹太人,卡内提一生行踪不定,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和欧洲多次左左右右的极端政治浪潮。1925年,维也纳的示威群众愤怒地烧毁了不公正的司法大厦。卡内提目睹并亲身经历了这一群众运动,群众的强大威力深深震撼了他,他想深入探讨群众和权力的本质。卡内提从其成名作《迷惘》开始探讨群众的问题,并最终孕育了《群众与权力》这部“权威性的著作”。因为其“作品富有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他获得了198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不少读者认为,《迷惘》其实预言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群众与权力》则是个总结,着力探究法西斯主义的根源。  《群众与权力》从人的生物性开始思考,从人对接触和陌生的恐惧开始分析。人畏惧接触不熟悉的事物,在夜晚出乎意料的接触而受到的惊吓一般都会上升为一种恐惧的情绪。但同时,“人需要密集的群众”,“只有在群众中,人才能免于对这种接触的畏惧心理”。  卡内提指出,群众有4大特性:一、群众要永远增长;二、在群众内部,平等占统治地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的或是一个共同的利益,其他的差别都被漠视。三、群众喜欢密集地聚在一起,“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四、群众需要导向,“羊群走路靠头羊”。  在掌握和利用群众的特性方面,宗教做得比较成功,宗教知道迎合群众喜欢聚集在一起、向往平等的心理,知道如何让群众对信仰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知道什么样的倡议会引起群众的共鸣。但《群众与权力》发人深省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卡内提对群众、集团和宗教的分析,还在于它由此切入了对权力本质的探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卡内提看到了权力的渗透。从历史上看,凡是权力的代表者都能很好地利用群众的特性。他认为,群众越多,权力的诱惑越大。不幸的是,权力往往靠奴役甚至屠杀来不断成就和维持。盲众的愚昧正合独裁者的胃口,独裁者想方设法加强独裁,强化群众的非理性倾向。  从原始民族的资料里,卡内提揭示了权力的荒谬品质———杀死别人而自己则尽可能地活下去;甚至不惜杀害自己人,以维持所谓的威望。他对权力结构的本质所下的定义是:“权力意味着让别人为自己去死。”仔细想想我们的历史与现实,难道他说得不精辟吗?  时至今日,卡内提的思考方式和理论角度在我们史学界和社会学界都还是崭新的,他像雨夜里的一道闪电,我们因此瞥见了自己的力量,瞥见了大地的坎坷和沧桑。


编辑推荐

  《群众与权力》作者对社会原因所造成的因门第不同、地位不同而形成的人的傲气,很为反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阶层和阶级,这些社会原因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了。由人的社会性原因造成的距离容易发生变化。人出生时属于某一个阶层或阶级,属于富人阶层或贫民阶层,但这种状况是会变化的,或者由于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或者由于个人的努力而发生变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群众与权力 PDF格式下载



卡内提的《群众与权力》篇幅浩大,内容庞杂,他从1925年到1959年,断断续续一共花了34年时间来写作《群众与权力》。本书是一部“夹叙夹议”的长篇“杂文”,和别的群众理论著作不一样的是,作者所追求的不是严整体系,而是刻骨的感受。《群众与权力》贯串全书始终的是字里行间的那种紧张感,或者说有个潜在的语境。上来就讲:人最畏惧的是接触不熟悉的事物。人想看清楚,触及他的是什么东西,他想辨认清楚,或者至少弄明白是哪一类东西。人总是避免接触陌生的东西,在夜晚或在黑暗中,由于出乎意料的接触而受到的惊吓一般都会上升成为一种恐惧的情绪。甚至连衣服也不足以保证人的安全,衣服很容易被撕破,被触及的人很容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甚至裸露出一无遮盖的、毫不设防的躯体。人们在自己周围设置的种种距离,是对接触的这种畏惧心理造成的……这种对存在于人际之间的险恶关系的深切体验,可以说是卡内提写作的主要动力。他倍感紧张之处在此,有非比寻常的发现之处也在此。读《群众与权力》时,你会觉得有如被作者领入一条又一条暗无天日的思想甬道,而且无穷无尽似的。对卡内提来说,人在人性的深渊里集合起来,就形成群众。这是他论述和引申这一题目——从群众一直讲到权力的前提所在。群众行为往往会很残忍,很暴力,不可预测。他认为,群众有这些倾向,根本原因并不是群众的某些恶劣、低下本质,而在于权力对群众的伤害。权力是孤家寡人独享,不可与人分有的。权力是“一个孤独的个人,(把意志力)强加给别人,强加给他自己,强加给一个对象。他只是为了享有社会生活的好处才勉强与他人接触”。权力者总是为别人设置他自己不必遵守的、但却可以置别人于死地的正确路线。受权力伤害的个人会觉得孤单,又害怕孤单,他拼命表现对指令的顺从,惟恐一时一刻不处身于群众大流之中。受权力伤害的群众总是会表现出某些行为特征(如轻易对他人施行暴力),这些行为几乎没有例外,以至显得似乎就是群众的本质。然而,实际情况是,“如果蛊惑者(领袖)不给群众指令,那么他就不能永久地败坏群众”。在卡内提那里,理想的群众、真实的群众恰恰时刻代表着与权力相反的存在状态。真正的群众是与权力对立的。在真正的群众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利向别人发指令;或者也可以说,谁都可以向别人发指令。真正的群众时刻是少之又少,而且十分短暂。在这本书中,作者实际上是把群众作为必然现象,而非偶然现象来看待的。他甚至不着力去揭示群众心理和群众运动的种种弊害。他只是描述他所感受到的事实而已,此外所能做的无非是提醒人们留意他所讲述的一切。“总之,我们要想成功地对付权力,首先必须勇敢地面对它,并找到对付它的有效方法。”全书临近结末处,在分析“席瑞柏案”这一偏执狂病例时,作者所加一段按语,似乎特别值得留意:“……在这方面,还没有任何人能比专制者及偏执狂更能认识到群体的重要性,到目前,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他们二者在实际上是一体的。他们所关心的群体,不是打击的对象,就是要纳入统治的范畴,这方面也同样是如出一辙。”也就是说,一方面,群众是权力得以施行的条件;另一方面,它又是施行权力的对象。这大概可以理解为作者考察“群众与权力”的结论所在。


埃利亚斯.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中说,暴君统治下的群众只有两种,一种是狗,一种是牛。狗跟狗合不到一块,碰着就咬,可是对主人俯首帖耳。牛合群,但照样反抗不了主人,主人叫干什么,再不情愿,也还得去干。卡内提还说,权力的快感,它的表征是“牙齿”,权力首先必须能对别人的身体有伤害甚至消灭的威胁。权力就是把别人“吃掉”,消化成对自己有用的营养,然后当粪便那样排除出去。文明遮掩了权力的粗鲁表相,但却在人的牙齿上留下了痕迹。人们进食使用的刀、叉都不过是牙齿的延伸。人的笑容起先不过是见到食物后的露齿行为,后来成为快感的表情。所以,当在上者向你露齿微笑时,你可要小心了,他喜欢的不是你,而是牢牢控制着你的那种感觉。读到卡内提这样的议论,你觉得他是一个哲学家、诗人,还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或者政治学家呢?你一定会觉得他是一个哲学家或诗人,而不是一个人文学科的学者。为什么呢?因为他使用的是一种比喻和警句格言式的表述。这样的表述运用的不是明确的理论概念和分析,传递的也不是显白的知识。它要调动读者自己的想象和释义。卡内提的群众“理论”因此也被称作是一种诗学或者诗性人类学。


《群众与权利》一书涉及面相当的广,从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这些领域都有涉及。而作者卡内蒂在写该书的时候正处于20世纪,人类历史的交汇点,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这使得他能整体的来看人类权利的的历史。他透过群众的各种特性(1.群众要永远增长;2.群众内部平等占统治地位;3.群众喜欢紧密的聚在一起;4.群总需要导向;5在群众内部,公共目标会淹没私人目标,只要还没达到目标,群众就会继续存在)来考察权利在事件中是如何充分发挥作用的。该书尽管涉及的领域和角度很多,但作者更愿意在人的生物性来解释人的特点。在书里,无论是凯撒,成吉思汗还是希特勒,作者认为所有的独裁者都被“活得更久的激情”套住了。到最后,统治者的目标都变得很单纯,即,活得更久。而政治措施的方式选择变成了统治者快感方式的选择,在权利的顶峰,统治者发现了更具快感的方式,也就是少量的仁慈。作者对人的情绪(1.攻击性群众;2.逃亡型群众;3.禁止性群众;4.反叛性群众;宴乐性群众)来划分和研究,他发现权利的核心就是恰当的调节群众的情绪还有一点就是书中关于距离的阐述。作者也是从生物性和社会性来说明。所有生命的个体同另外的个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安全和生存。譬如食肉动物为了捕食而想缩短与被捕猎对象之间的距离,而被捕猎对象为了生存则尽力扩大与食肉动物的距离,而人也是动物,在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人或者陌生的事物也会有警惕性从而保持距离。但人也是社会性的人,在捕猎动物时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接触群体的力量才能捕到比自己速度快得多,力量大的多的动物,因而人也意识到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紧密型和集体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力量面前保证自身的安全。对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了人为什么会聚集在一起,也初步了解了社会动员的方法已经用什么方式把人长期的凝聚在一起。


我看过的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文字太繁琐,但埃利亚斯的书确实不错,即使繁琐也很有味道,而且知识面也不窄··


三联的书,质量一如既往没的说,很好。可惜当当网,不知道是送货时还是在当当那里搞得,书背被磕出个坑,还有几页被折了,很是让人不爽。希望当当在这方面加以改进,虽然读的是书的内容,但谁都是想花钱买崭新的书,是吧?!


建议和乌合之众,狂热分子一起读。


很有启发性。


很久没看过这么好的书了


交货也迅速


真不希望还有别人读


对群体心理学十分细致的描写,对初学者很适合。


在此有必要说一说书的文学性语言。卡内提的理论著作中泛起的诗意,将人的行为特性赋予直观的形象,使读者脱离于绝对真实严谨的表述,转而投身于另一个文字世界,在那里一切无形纯粹的观念仿佛都披上了一层可见的外衣,概念也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观看,可以触摸,甚至可以品尝,徜徉于如此清晰的形象之中,仿佛一切也都豁然开朗。然而也恰切因为于此,象征的丰富性反而模糊了概念本身。他并非具有概念一般确定的内涵,其形象性注定了自身的可变状态。既然解读可以是多重的,那么到底是作者的臆想还是实际情况,凭借模糊的标准,我无从判断是非。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想继续寻找答案,要不就全盘推翻重来,要不就只能跟着作者的脚步,进入其想象空间,自证其对。这层联想无疑是属于神秘主义的势力范围,原因是不可言说的,因为那是作者大人脑中的秘密。卡内提的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打开了另一个思路,可却又在这条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而路障的设置者却又正是通路者本身,使我在正觉得越发清醒的时候,却也越发的困惑。借用文艺的格式阐明观点,究竟是否有助于理论的书写,这个答案恐怕还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作品,就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已经读过,但没有人想要去读的书籍。如果是自己是一个喜欢啃硬骨头的人,这本书绝对值得一啃。


看完了只记得母亲是整个家庭的绝对中心这一段,剩下就记得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没解释。


好书,比不上乌合之众


可惜很少有人能从头读到尾的


早就买了,还没看呢。原来从报纸了解一些片段,好象还不错


远不是我所想的是一本哲学方面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