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与红旗渠
2004-9
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
郝建生
442
红旗渠是一条救民于既倒的生命之渠,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条能灌溉沃野农田的渠,内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光华,与日月同在。红旗渠精神也决不是因修渠而偶然诞生的,它是林州人民千百年来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百折不挠,勇于和善于冲决一切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
红旗渠的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令人难忘,不仅仅由于其自然个体本身的辉煌与悲壮,更是因为它具备了强烈的象征性意义,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历史精彩缩影卢红旗渠的故事始而悲壮、终于辉煌的历程,给后来者提供了无尽的启迪和希望。
郝建生,1953年11月生,哲学学士,高级编辑,安阳日报社副总编辑,安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暨新闻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旗渠精神研究专家。著有《理·气·情——新闻与哲学情结》、《红旗渠畔求索——一个老记者新世纪十年日记选》等。
第一章 太行山的儿子
孤儿寡母
仇恨入心
组织抗粮抗捐
15岁入党
面对陷害
第二章 战火青春
告别家乡
拨掉日寇据点
17岁当区长
葛箭突围
大王屯挖枪
三里屯负伤
宋窑血战
良相伏击
赢得淇县解放
第三章 在过流时期
岳飞庙前演讲
郭王度蹲点
林县抗旱工作组长
第四章 26岁的县委书记
一份报告引起中央重视
摸大自然的脾气
山区前途大讨论
水利建设从小到大
全国山区建设典型
周总理派来医疗队
第五章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第六章 红旗渠工程动议
第七章 千军万马战太行
第八章 困难面前不弯腰
第九章 五年建成总干渠
第十章 马列主义县委
第十一章 在文革风雨中
第十二章 全部建成红旗渠
第十三章 林县红旗不能砍
第十四章 不负周总理重托
第十五章 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
第十六章 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十七章 杨贵与红旗渠再度辉煌
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部好教材——读《杨贵与红旗渠》有感
附录 红旗与渠
后记
版权页:插图:邓颖超笑着说:“杨贵同志,你这么一说,我和恩来心里就有数了,也好给红线女回信了。就这样,咱们共同为红线女和华山保媒!”后来,华山和红线女分别作为河南省和广东省的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开会,夫妇俩还到周总理家里向邓大姐答谢“保媒之恩”哩!次日,刘建勋参加“十大”主席团会议后在河南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说:“由于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我们河南省的中央委员又增加了3个候选名额。其中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同志和杨贵同志是周总理亲自提名的。”当晚,杨贵与河南代表一起正在讨论酝酿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名单。一会儿,工作人员找到杨贵说,王震副总理请你到他住处谈谈。这是杨贵第一次见王震。王震一见到杨贵就说:“在林县插队的孩子们回来多次给我说到你的情况。小青年们都是冲着你和华山到林县去的,都说你和群众关系好,待知识青年好!”杨贵说:“这都是应该的。我找了个离县城不远,群众基础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子,让华山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孩子们也多次给我讲,王老对林县工作和红旗渠很关心,很支持,我和县委都很感谢你!”王震副总理详细询问了杨贵的出身、年龄、党龄和战争年代的情况,杨贵一一回答后王震说:“你入党时年龄小,也经过战争考验,搞了近20年的县委书记,太长了。不过不长,也建不成红旗渠。听说‘文化革命’你挨斗很厉害。坏人整好人,全国也不少。但群众纷纷给你送鸡蛋,送烙饼,这可不多见,说明你和群众关系好。先念同志给我说过,林彪一伙把你整得很苦,你受了不少委屈,回去批林整风,却先做检讨,好嘛!这样一来,跟着反你的一些人不担心揪辫子,保你的一些人也不至于翘尾巴,稳定了人心,团结了大多数。看来你杨贵还有胸怀,不盲目!”
《杨贵与红旗渠(修订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特别纪念版红旗渠工程耗时10年,经历了共和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两个时期——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动乱时期。总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5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用水,仅在通水后20年里,粮食亩产就提高了5倍。红旗渠精神的真谛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红旗渠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杨贵与红旗渠》一书既是一部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历史著作。它生动记叙了党员干部执政为民,带领山区人民治山治水的光辉。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历史著作!
一条总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57万人口和37万家畜的吃水用水,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铭记,值得历史铭记: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