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教戒律学(上下)

任宗权 宗教文化出版时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时  

作者:

任宗权  

页数:

全两册  

字数:

48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道教文化光是用博大精深来作形容,稍嫌抽象、空泛。实际上,道教文化每时每刻都真切地体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产生着具体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等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道教及其文化未遍为人们正确地理解,部分民众不但对道教、道教徒以及道教文化缺少认识,甚而有误解和偏见。本书是因应时代的需要而成立,目的是基于道教的立场,有组织及有层次地阐述及介绍传统的道教文化,加深人们对道教的了解。

作者简介

  任宗权,湖北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武汉市道教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武汉市道教大道观住持、武汉市第十一届青联委员。1968年11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92年于中国道教学院“高功班”进修,先后曾于河南、湖北、湖南、云南、江苏、陕西及辽宁道教

书籍目录

上册 缘起(卢维干) 序一(任法融) 序二(李宏之) 序三(卢国龙) 序四(黄信阳) 序五(张振国) 闵智亭 道长的来信 绪论 早期道教戒律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戒律的孕育与发生   一、原始氏族社会中的氏族习惯是早期的氏族戒律   二、原始宗教的形成产生了原始宗教戒律   三、习惯法的产生使原始宗教戒律彻底从氏族习惯中脱化出来   四、中国的律统与礼统   五、早期法制思想对原始宗教戒律文化的影响   六、早期原始宗教戒律与传统礼乐思想  第二节 道家与戒律。   一、早期隐者的群体——洁身自好的道家   二、自然的理想化   三、老子的戒律观   四、庄子的戒律观   五、杨朱的戒律观——贵己   六、关于关尹「贵清」与列子「贵虚」的戒律观  第三节 道教律学之兴起   一、黄老学说之兴起   二、汉代黄老学说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三、道教的形成与早期戒律思想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的充实与变迁  第一节 「三张」后北天师道戒律的革新   一、关于《大道家戒令》   二、关于《阳平治》   三、关于《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经》  第二节 寇谦之改革道教及其戒律学思想   一、关于寇谦之家世   二、关于寇谦之的革新道教   三、关于《老君音诵诫经》   四、关于《女青鬼律》  第三节 陆修静之新道教及其戒律思想   一、关于陆修静其人   二、从《陆先生道门科略》看陆修静改革道教及其戒律体系  第四节 道观(馆)的兴起与南北朝戒律体系的整合   一、道观(馆)的出现与兴起   二、戒律的编撰及其整合思想 第二章 隋唐道教戒经的编撰与法篆传授  第一节 隋代道教戒经的编撰及其戒学体系   一、隋代戒经的编撰及戒律传授情况   二、从隋代戒经看隋代戒律思想  第二节 唐代道教戒经及戒律体系   一、关于唐代戒经的编撰情况   二、唐代的戒律体系及戒学思想 第三章 宋元道教戒学体系  第一节 宋元道教戒经的编撰   一、宋代戒经的编撰   二、宋代的戒律体系及思想   三、金元的戒学体系及思想 第四章 明清道教戒律的革新  第一节 明代道教戒律学之融和   一、张宇初的《道门十规》及其戒律思想   二、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及其戒学思想   三、关于陆道和的《全真清规》  第二节 王常月与全真律宗   一、王常月与「全真道中兴」   二、王常月的戒学思想  第三节 全真龙门律宗法统延续   一、早期神秘的律统起源   二、王常月与全真龙门律宗法统传续  第四节 全真龙门派律、宗二系传续公案下册 第五章 道教戒律与历代法制  第一节 历代法令对道教之管理   一、政府管理道教之机构   二、道人在法律上的地位   三、历代政府管理道教之法令  第二节 中国法制制度对道教戒律的影响   一、古代法制「五刑」、「十恶」思想对道教戒律文化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法律对道教戒律形式的影响   三、道教戒律对传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四、度牒制度的兴起与终止 第六章 全真戒学体系  第一节 全真传戒威仪   一、戒坛规制   二、戒坛诸文式   三、戒坛行持   四、戒坛仪仗   五、戒具规格   六、传戒诸科仪  第二节 全真三坛大戒析解   一、关于初真戒   二、关于中极戒   三、关于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  第三节 全真传戒程序   一、戒期演礼   二、登真 第七章 当代道教戒学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当代道教戒律亟待革新   一、道教戒律历代即有革新之举   二、继承道教戒律的优良传统   三、适应时代之新戒学体系待出台  第二节 中国道教界开始重视道教新戒学体系建设   一、道教上层人士关心道教新戒学体系的建设   二、中国道教协会推出新道教戒学革新措施 附录  一、建国后全真道教各方丈及传戒律师  二、建国后全真派的几次传戒大师履历  三、马来西亚第一次传戒活动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的充实与变迁  唐孟安排在《道教义枢》中说:  戒律者,戒止也,法善也,止者,止恶心口,为誓不作恶也。戒之为义。又有详略。  道教有诫,以阐教理,普度众生,又立戒条,以戒诸行,以为奉守,此乃宗教之始也。道教自东汉产生以后,主要活动于下层,并往往与农民起义相结合。张角的黄巾起义以后,统治者们对于道教的反抗意识及民众意识有所警惕,但这时的原始道教也充分表现出一些自身问题,诸如:缺乏统一领导,组织相当涣散、信仰也有诸多分歧等等。这样原始道教就在教内进行了“道诫”性的整治,他们以张道陵的《老子想尔九诫》为核心,进行了第一次实际性的教制革新。  汉代是道教孕育和初创时期,既有了早期的组织、规戒,也有了专业的神学理论、教理教义。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产生,其组织形式均与当时社会状况紧密相连,在阶级矛盾激化,广大百姓以求生存的条件下,神道设教便被农民群众用作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张陵的五斗米道已经具备了道书、教义、组织和戒律,初具宗教规模。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嗣教,张衡在道书中记载很少,张衡的儿子张鲁,在五斗米道史上作用很大,他不仅使五斗米道取得较大发展,还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对原来的道法、戒律等作了一些增饰。  张鲁,字公祺,他割居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自封为“师君”,规定初入道者称“鬼卒”,经过考验信仰坚定者为“祭酒”,“祭酒”既管教务,也管理行政。张鲁以五斗米道统治巴、汉一带前后将近三十年,扩大了道教的势力,史称“民、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直至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统兵十万进攻汉中,张鲁降曹,被拜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邑万户。他的五个儿子,皆为列侯。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道教戒律学(上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