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历代君臣得失之道

唐忠民 中国言实
出版时间:

2006-6  

出版社:

中国言实  

作者:

唐忠民  

页数:

278  

字数:

207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都说时事造英雄,但人是历史的主角,创造者。英雄也同样成全了历史的延续与谱写。他们各自在舞台上进退、藏躲、伸缩,有的意气奋发,一路向前;有的思前顾后,盘算左右:有的此一时彼一时,换防自己的人生战术;有的望上瞧下,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法。成与败,大成与大败,小成与小败,往往纠缠在一起,又往往界限分明。不管怎样,总有人成就大事,总有人一事无成,或者今日之成,明日即败,或者今日遭遇挫折,明日陡然为强者。这就是历史,历史不是算盘,但是总为大智者所掌控。看天下兴亡成败,必须要学会思考自己如何做人办事,没有这一点,那是枉读历史。历史的经验就在于一个“鉴”字,鉴人之得失,鉴人之正误,鉴人之险夷。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人,但有很多人常常靠感觉、兴趣做人谋事,不能借鉴历史人物之得失,即不能借助历史经验来搭建自己成功的平台。自不是智者。观中国历代君臣得失,他们不光被后人记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领导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他们失败中总结做人处世的经验,从而使我们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以史为鉴,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从而成就大业。历代的君臣都喜欢以史为鉴,这样他们就能轻松地管理好他们的下属,大鉴可以得大用,小鉴可以补不足。静观历史百般变化,皆在互鉴中更替前行。更确切说,史之兴亡,朝之嬗变,人之得失,皆重在如何去鉴。本书不仅是把正鉴、反鉴、侧鉴、明鉴、暗鉴等合而为一,而且使其成为一部可供人生大用的实用典籍。本书集各种经典案例并解其中深道,力图举一反三,化为已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读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一个“用”字。权掌握于人,人如何用权为政,自是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之败臣,都有一个通理,即以权谋私,以权图利,结果把自己逼上一条绝路。这叫败于权。此等教训已经司空见惯,为何不能根除?领导学始终都刻有“正大光明”四字,做不到这一点,就会走入阴暗狭路。比较那些一生为国的真正忠臣、能臣,他们肝胆相照,以天下为大局,做事严谨,去除私欲,终使得人生价值大增,这是一条天规,不可破除。用权是把智慧化为实际,既要集政,又要控制,既有斗策,又安端正,以诚信得人心,以人格赢得比权力更为宝贵的尊重。对待那些“暗箱”中的人,要能用布阵法、稳步法、换牌法,让他们露出原形。用谋略不是表面叫阵,而是以大智制小智,以长思制短见。人与人之间,会形成无形的人际关系阵,它制约彼此,又考验彼此,更何况另有意图者总想踩着砖头通天,布下各种明暗险道,让你身心受阻,甚至套住你的手脚。因此,要善于为大目标、大事业智用领导谋略,在张弛、碰躲、进退、攻守等战术中极大地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做到眼中能辨正说,心中能识群小。识知人之道,目的在于成大事,而成大事必须从做人开始。天下纷纷,只有把握好,掌控住自己,才可能走稳步子,这是硬道理。有些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总是是磕磕绊绊,以至于人生不能畅通,这是万万不行的。历史反复说明:做人谋事比棋局还复杂,攻必须是一个九段棋手、超一流棋手,才能控制住对面的棋手。本书开列数章,点透各种领导谋略表面与背面、正面与反面、大智与小策、大得与小失的复杂关系,案例经典,眼光犀利,适用于各种领导管理之道,既可有所鉴,又可有所用,实为一部能够走进历史腹地的书。

内容概要

本书不仅把正鉴、反鉴、侧鉴、明鉴、暗鉴等合而为一,而且使其成为一部可供人生大用的实用典籍。本书集各种经典案例并解其中深道,力图举一反三,化为已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读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一个“用”字。  权掌握于人,人如何用权为政,自是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之败臣,都有一个通理,即以权谋私,以权图利,结果把自己逼上一条绝路。这叫败于权。此等教训已经司空见惯,为何不能根除?领导学始终都刻有“正大光明”四字,做不到这一点,就会走入阴暗狭路。比较那些一生为国的真正忠臣、能臣,他们肝胆相照。以天下为大局,做事严谨,去除私欲,终使得人生价值大增。这是一条天规,不可破除。  本书开列数章,点透各种领导谋略表面与背面、正面与反面、大智与小策、大得与小失的复杂关系,案例经典,眼光犀利,适用于各种领导管理之道,即可有所鉴,又可有所用,实为一部能够走进历史腹地的书。

作者简介

唐忠民,1954年出生,西南政法大学宪法教研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在《人民日报》、《改革》、《政法论坛》、《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学杂志》等核心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数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曾获重庆市社科三等奖、四川省社科三等奖,中国法学会三等奖和西南政法大学一等奖等。

书籍目录

前言做人之道:打成一片,才能赢得人心 把功劳分给下属 过错自己承担 靠近大家的心 自己吃苦,大家享福 及时伸出温暖的手 当个好医生,对症下药做事之道:把“人”的问题永远摆在第一位 败在不善决断 魄力能让人成气候 天下人通病--当断不断 不会随机应变,自己吃苦头 万不能感情用事 不谋长远者,不足以某一时 事前预测,先见之明取人之道:用对一个人等于走对一步成功棋 把贤人当成好伙伴 睁大眼睛看准人 不拘一格聚人才 不捧无德之徒 举贤不能有私心 礼贤下士求人才 有一双慧眼就等于成功赢家之道:对不同人打出不同牌 取长补短是良方 用人不能有疑心 发挥最佳组合的威力 顺时用人 重大节,宽小过 一手用,一手养强势之道:战胜比自己更厉害的对手 给自己定好调 敢于站在“势”头上 把握赏罚之道 不造势,一定是弱者 摸出一条自己的路谋略之道:找对思路就有出路掌控之道:在任何时候,都是兵法大师

章节摘录

服人必先服心。而要服众人之心。领导者必须处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规章制度,先以自律;工作计划,先以完成;困难当头,先以承担;功利当前。先以谦让,必使下属感德。众人拜服。口碑好的领导者常常被认为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正人先正己”,你觉得人家头发脏了,自己身上还有虱子呢,人家凭什么听你的话?身教重于言教,你就是说得唾沫遍地,别人也不一定往自个儿的心里去,但是,如果你做出让人竖大拇指的事,员工们的自觉意识自然也就提高了。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人家都在干活呢,你到那儿说没用的话和亲手参加劳动的感觉差异大了。以身作则,就是无声的命令。如果是“天桥的把式”,在那儿只说不练,恐怕就成“行动的矮子”了。所以,批评之前一定要三思。我们一想到好的领导干部们,总是说出焦裕禄、孑L繁森的名字,他们之所以可敬的原因在于:一个在贫瘠的兰考不顾疾病缠身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在盐碱地里种了那么多梧桐,而且,吃穿用跟群众没有什么区别,那一身为民服务的脊梁是铮铮作响的。另一个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区,把自己的津贴都给了牧民们了,整天在大风沙的天气中奔走,把当地的老妈妈当作亲娘一样看待。人心都是肉长的,他焦书记、孔书记说一声,谁能不惟马首是瞻?但是,生活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有些单位的领导“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嚣张气焰。这样的领导还打算得到群众的拥护,简直就是在做梦。如果说如今“正人”已经成为不可省却的领导环节,那么“正己”就是一个前提。这直接决定着一个领导者的威严被多大程度地认可。要想真正得到部属们的拥护,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操劳。历史上好多出色的统御者也做到了这一点。开创“文景之治”的西汉文、景两帝,在他们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并以身垂范,使百姓的生息得到了充分的休养。他们反复强调天下社稷以农为本,号召群臣重农。为了使这些口号不成为表面文章,文帝诏开籍田,亲自耕作;景帝“朕亲耕,后亲桑”,身体力行,为天下先。文帝和景帝皆认为奢侈是致乱导亡的根源。所以他们在劝农兴桑的同时,大力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而且率先做出榜样,注意先从自己做起。一次,文帝想盖一座露台,召工匠预算费用,需花费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lO户的财产,后取消了这个计划。据史记载,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园、车骑、服饰,无所增益”。他身穿“戈绨”作的袍子,“戈绨”是粗糙的丝织品,为当时的普通衣料。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古代贵夫人、小姐以衣服拖地,走起路来不露脚为美),他们的帷帐是一般的一色布帛,连花纹也没有,十分简朴。就连死后造陵,他也反复叮咛,建陵要因地制宜,从简办事,不许劳民伤财。下诏说:“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临终前,文帝还下遗诏,说:“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我甚不取。”主张薄葬,反对浪费。文、景的以身作则,是取得文景之治美誉的关键。司马光《资治通鉴》曾生动描绘如下:“国家太平无事,非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家富裕,人人有充足粮食,库府中货物堆积如山,用之不竭,京师府库中的钱多达数百万万,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国家仓库里的新粮压着陈粮,流出仓库堆积于外,以至于烂掉不可食用。广阔田野马骡成群,人们以乘母马为耻。人人自爱以犯法为耻,以行义为先,以愧辱为绌。”《资治通鉴》在论述身范时说:“人之慕名,好比水向下流,上面怎么做,下面就会怎么行。”行伍出身的赵匡胤,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动荡局面,深知身范的奥妙。所以这位欲有所建树的皇帝,把节俭定为治国方略,自己以身作则,事事为臣吏身范。当宋军灭蜀之后,有人将蜀主孟昶用七彩宝石装饰的尿壶送给赵匡胤时。赵匡胤很生气地将壶摔在地上说:“用七彩宝石镶成一个尿壶,那该用什么东西来盛食物?像孟昶这样奢侈腐化,怎么可能不亡国呢?”赵匡胤十分注重国计民生,特别是在杯酒释兵权后,“当家更知柴米油盐贵”。再加上不断对南方用兵,使得赵匡胤更加注重节俭。平日的开销降到最低,衣服经常是补后再穿,所用的乘舆。都很简朴,寝宫中的帷帘都是只用青布包边,宫中帷幕也与普通百姓家的无两样。赵匡胤为了让从简之风日盛,还经常把布衣等物赐给左右近侍,说:“朕过去带兵打仗时就穿这些。”赵匡胤不仅以身作则,力行节俭,而且还严格要求家人,教导其子女不能贪求奢华。一次赵匡胤的娣娣魏国长公主穿了一件由翠鸟羽毛作装饰的短上衣入宫见皇帝,赵匡胤见到后,很不高兴。他对公主说:“回去后把它束之高阁,别再穿了,从今以后,不要用翠鸟羽毛作装饰了。”公主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一件衣服能用去几根翠鸟羽毛?”赵匡胤正色说道:“此言差矣,你穿这样的衣服,宫中其他妇人必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翠鸟羽毛价格便会上涨了,百姓见有利可图,便会大肆捕杀,那要杀伤多少翠鸟呀。你难道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君臣得失之道:不可不知的历史博弈经典》开列数章,点透各种领导谋略表面与背面、正面与反面、大智与小策、大得与小失的复杂关系,案例经典,眼光犀利,适用于各种领导管理之道,即可有所鉴,又可有所用,实为一部能够走进历史腹地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历代君臣得失之道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