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石破天惊孙中山

高阳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作者:

高阳  

页数:

267  

字数:

30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谈及高阳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有人曾这样形容:有水井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高阳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旧式文人”,他学富才高,著书百种,嗜酒如命。常自嘲:酒子书妻,即以酒为子,以书为妻。清末有“三屠”,张之洞用财如水,人称“屠财”;袁世凯好行杀戮,时称“屠民”;岑春煊性好劾人,称为“屠官”。对于清史独钟的高阳,以善“屠纸”予以自谓。高阳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印数已经超过2000万册,“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名不虚传。

内容概要

孙中山乃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堪称中国开天辟地第一人。 革命初期,孙中山发动革命,因清政府追捕而流亡日本,辗转伦敦、误八大使馆后被困,险遭不幸,后为革命党人所救…… 革命期间,孙中山辗转多国,宣扬革命,几经磨难,虎口脱险,完成了三民主义体系的构建、中华民国的建立,并就任临时大总统…… 一生的坎坷经历,革命生涯的曲折离奇,孙中山革命生涯精彩再现,为世人留下千古赞叹……

作者简介

华人文化圈这样评价:“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利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
  高阳(1926-1992)。台湾著名作家本名许晏骈,字雁冰。笔名郡望,吏鱼。曾在台湾空军服役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一度出任台湾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大陆读者所熟悉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兰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著述丰富,一生著作90余部,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人们以“有村镇处有高阳”来描述高阳作品在华人社会的受欢迎程度,1992年,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别挽联“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高度概括了高阳非凡的成就。

书籍目录

代序:半壶酒一春秋/高阳其人其事其作01 夕阳下的帝国02 孙逸仙问世03 大清朝的气候04 伦敦风云诡变05 与保皇党的论战06 顶天立地奇男子07 向全世界宣战08 日本刀与大和魂09 康、梁孤注一掷10 章太炎笔力千钧11 孙逸仙奔走天涯12 革命党铤而走险13 一代奇人徐锡麟14 巨炮飞过镇南矣15 再造英雄于越地16 碧血黄花17 能争沪上为先着18 从上海到江南19 孙逸仙及时归来20 此复神州第一功附录一:高阳大事丰表附录二:高阳作品表

章节摘录

书摘花朝将近,春寒犹重,但开封的官绅士民,只要想到去年——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四日那天的光景,即令是剪刀样的东风,亦觉得温煦可爱。 那天,下南厅祥符上泛决口,自东往西,被泥沙俱下的滚滚黄河,突然横决,两大股咆哮的浊流,如二龙戏珠般,一从西南,一从东南,环城而过;西北首当其冲,城墙堵坍陷了十几处,亏得河南巡抚牛鉴有定见,发动全城百姓,抛砖石成坝,弄了几只大船塞住缺口,昼夜守护,才得保住开封城。 开封城像一只下了锚的船,水与船平,只要稍有反侧缺漏,这只“船”立刻就可以沉入河底。于是驻扎在山东济宁州的东河总督文冲,主张“弃船”——迁移河南省城,牛鉴反对,他这样奏报皇帝:“一月以来,困守危城,幸保无虞者,实由人心维系,若一闻迁徙,各自逃生,谁与防守?恐迁徙未及,水已灌城,变生俄顷,奸民乘机抢掠,法令不行,情状不堪设想。节交白露,水将渐消,惟有殚竭血诚,坚忍守御,但得料物应手,自可化险为夷。” 此疏一上,皇帝命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驰驿到河南勘查,他的意见与牛鉴相同,认为“省城可守不可迁,决口可堵不可漫”。因此,文冲被革了职,戴了一面枷被拘禁在堤岸上示众,同时,命王鼎署理他的遗缺,主持堵塞决口——这是出于皇帝最宠信的、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建议,因为由禁烟而引起的对英战争,皇帝的意向始终摇摆不定,穆彰阿一意主和,碍着主战的王鼎作梗,正好借此调虎离山,并且他还存着陷害王鼎的心,如果治河不成,王鼎必受严谴,甚至以王鼎的性情,堵口不能合龙,他不必等皇帝降旨治罪,就会像过去好些负责任的河官那样,纵身一跃,殉身在滔滔洪流之中,岂非天假其便地去了一根眼中钉? 王鼎知道穆彰阿的用心,但他不愿推诿;兴工以后,亲自在工地监督,倦了就睡在轿子里。经过这样六十多天的艰苦生活,终于收功,黄河复归故道,不但保全了开封,且消除了黄河横决,灌注归德、陈州及安徽毫州、颖城一带,合洪泽湖水,冲断高堰,使淮安、扬州两府,成为汪洋巨浸的威胁。 王鼎对治河并不内行,他能收此大功,得力于一名犯官的协助。 这名犯官叫林则徐。 林则徐字少穆,福州人。道光十八年除夕,奉旨以湖广总督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同时受命节制广东水师,说得明白些,他是去主持执行禁烟政策。 卖鸦片烟的是英国人。他们以合法或走私的鸦片烟,自雍正年间的每年二百箱,增到道光十八年的三万四千箱,每年从中国刮走几千万两白银,为此,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了一个“漏卮宜防,请置重典”,主张禁烟的奏折,皇帝将原奏发交各省督抚议奏,林则徐是响应最热烈的一个,他的复奏中提出“章程六条”,主张严格收缴烟具;勒令戒烟;加重开设烟馆、贩卖烟土、制造烟具者的罪名;责成文武官员劝令亲属及属员戒烟,责成保甲稽查,改进烟犯审问办法。同时附上好几种戒烟的药方。 对于林则徐的陈奏,皇帝颇为嘉许。于是他再次上奏,请加重烟禁,说是大小官员如果视禁烟的命令为具文,“足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两句警语,使得皇帝悚然动容,特召林则徐到京陛见。 那时的两广总督邓廷桢,厉行禁烟,捉住一个烟贩,决定在瑞典商馆门前处绞;各国洋人拆毁了执行绞刑的木棚,以致与本地人发生冲突,闹成所谓“海口事件”;而在林则徐受命查办时,此一“事件”,实已不了自了。所以他到广州的任务,是在捉拿烟商,在这方面,他有极周到的准备,到广州的第八天,谕令各国洋商,呈缴烟土,并具中英文的“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远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英国领事义律,以为林则徐跟他所见过的许多清朝官吏,没有什么两样,起先雷厉风行,然后暗中妥协,到头来依然如故,所以只是敷衍面子,缴了一千箱鸦片烟;哪知林则徐的做法十分强硬,封锁各国商馆,捉了一个英国贩烟商人,这一下义律着慌了,缴出所有的烟土,计两万余箱,共重二百三十七万斤。每缴鸦片一箱,赏给免税出口的茶叶五斤,由广东的官商捐办,不费公帑。 此举博得了皇帝的高度赞扬,同时降旨,将这批鸦片烟就地销毁。于是林则徐在虎门海滩,掘了许多大坑,引海水人坑成为盐卤,投入烟土,上加石灰,自然沸扬糜烂。这样经过二十三天,才销毁净尽。 但是,对于“人即正法,货尽入官”的甘结,义律始终不肯照办。而且率领英商退到澳门,下令禁止任何英国商船开进虎门,发出宣言,表示不信任林则徐能够公正温和地处理对英贸易。 情势有恶化的模样,而林则徐是有准备的,他跟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巡视沿海炮台,以虎山为第一门户,横档山、武山为第二门户,大小虎山为第三门户,又在海船必经之路的武山前方海道,设下木排、铁链双重防御工事,防务相当稳固。 端午以后的两天,香港对岸九龙尖沙咀,又发生了“林维喜事件”,一群英国水手因为买酒买不到,与本地人发生冲突,林维喜重伤致死,林则徐要义律交出凶手,义律拒绝,于是林则徐下令在澳门的中国地方官,断绝英商的供应。义律率领英商,退出澳门,住在船上;由于这种漂泊的生活,引起了英商对义律的不满,也有人觉得林则徐的要求不算过分,愿意出具甘结,恢复正常贸易。义律自然不能容忍这种破坏整个计划的个别行动,所以调动兵船,阻止部分英商进入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为了职责所在,也率领兵船来阻止义律对愿意服从中国政府的英商的干涉,因此发生炮战,成为鸦片战争的开始。 关天培一连击退了英军六次;而且九龙炮台还击沉了一艘英国的炮艇。专疏入奏,皇帝的朱批是:“朕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蒽。先威后德,控制之良法也!” 于是林则徐积极备战,而英国亦调派舰队东来。广州封港,中英贸易全面断绝;在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五,朝命调邓廷桢为两江总督,林则徐继任两广总督,并以江苏藩司、蒙古镶黄旗人裕谦升任江苏巡抚。这半年之中,筹办防务,厉行禁烟,气象颇为振作;到了六月初;英国东印度舰队开到,封锁广州,经厦门北进,攻陷了浙江定海。 这一下,皇帝对林则徐的态度立刻改变了——他个人是个不坏的皇帝,尤其以节俭出名,皇帝的内衣照例只穿一次,他要洗过好几次才换新的,逢年过节才唱一次戏,内廷升平署的行头从不添制,戏台上像出现了一群叫化子,俭德被称誉为“三代以下第一人”,连汉文帝和宋仁宗都不及他。他对于吏治的要求,十分严格,但不幸地,他的气质跟煤山殉国的明思宗很相近,爱憎之间,转变极快,而且缺乏知人之明,为一班腐化的爱新觉罗贵族所包围;这班人最擅长的本事是粉饰升平;此时看到皇帝的内心畏怯,于是以穆彰阿为首的主和派,大肆活动;皇帝听信谗言,对林则徐下了一道措辞极严刻的朱谕: 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则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P1-3


编辑推荐

本书为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作品集中的一本,讲述是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而传奇的一生。本书以兴中会成立后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为背景,描写了孙中山先生历经危难,奋斗不屈,不断探索革命出路,团结海内外各界民众的力量,推翻满清皇朝,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呕心沥血的艰辛历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石破天惊孙中山 PDF格式下载



高阳先生的作品以写人而见长,正所谓寥寥数语、境界全出,这本书主要述及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前革命活动,对于当时出场的许多历史人物并没有进行细腻的描写,对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主要革命领袖的评价溢美之词过多,评价也不够客观,收尾时亦以蒋介石的出场而结束,让人有匆匆结束之感,但任何人都有其局限,无可厚非。


基本就是流水账,叙事平淡,毫无高阳细腻入微、注重细节的风格。且毕竟是国父记传,评价以歌颂为主,客观性不强。还有就是字太小!!!大大降低阅读乐趣。


高阳先生的文笔、知识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作家。及时现在有了当年明月、赫连勃勃大王为代表的一批新的历史散文作家,但是讲到文笔的细腻,对人情描述的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能超越高阳先生的,及时是很接近也很难找到。但是这本孙中山实在是让人很失望,第一、人物描写的非常粗糙;第二、对孙中山等人的描写有吹捧的嫌疑,而且也很不符合很多实际的情况。第三、结构很松散。在高阳先生的作品中,这几乎是最差最差的一本了,究其原因无非仍然是在台湾的环境下大概只能写车这样的书。在政治面前作家是无力的。不建议买这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