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易象数通论

常秉义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常秉义  

页数:

335  

字数:

21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周易热”,使人们对一向被称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的《周易》进行了重新认识,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争论和以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参与此次讨论的学者有不少是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着重于探讨现代自然科学和《周易》关系,并紧密结合当前各种实际问题(这一方向被称为科学易)。李树菁先生是在国内外最早倡导科学易的学者之一,发表了许多有关文章,对促进科学易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 《周易》的主要内容归纳为“象数义理”四大部分。自大约1800年前王弼扫象(出象数而重义理)以来,对“象数”的研究因涉及“卜筮”而经常被忽视,甚至被多次“封杀”。在西学东渐;尤其进人二十世纪以后,学者多视“象数学”为异端邪说,很少学者去进行深人研讨。 李老对当代自然科学,尤其一些科学前沿,有较为全面了解,并有多年从事与科学研究有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他有厚实的古文修养,阅读了很多有关《周易》的古籍,这为他开展科学易打VT#L实基础。通过对《周易》三十多年的不懈研究,使他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新思想、新见解,总结归纳在这本《周易象数通论》著作中。 在以往科学易的著作中在涉及象数时主要是以西方正统科学(数学等)为准则,再对中国古代“象数”论述进行比较和解析。《周易象数通论》的创新特色在于:在历史地审视象、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尽量恢复古人创建和发展的象数学的本来面貌、尽量以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概念(易学)为准则,来论述象数的实质内容和在当代的应用。从而在全书中处处可见创新见解。

作者简介

李树菁(1926.2.12-2003.1.27)地震出版社编审,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张衡学社成员、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会员、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主席,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学术领导小组成员。汉族,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人。
  1948年重庆清华高中毕业;
  1948-1952年天津中国矿

书籍目录

李树菁获2004莱布尼茨理学奖《易学思维精华》修订版前言李树菁先生简介序整理者的话第一部分 开篇第一章 绪论 一、科学易及其产生 二、科学易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使命 三、科学易包括隐显两种物质状态 四、自然与文字记录的自然(自然科学) 五、科学易是文化发展正反合规则的产物 六、本书的结构和论述特点第二部分 易象篇 第二章 古代的易象及其发展 一、秦代以前之易象 二、汉代的易象 三、魏晋南北朝的易象 四、唐及五代的易象 五、宋代之易象 六、明清之易象论 第三章 易象发展史中几个问题之讨论 一、连山、归藏、周易——兼论乾道易及坤道易 二、从卜筮之书到具体有丰富哲学内容的《易传》是怎样演化 三、王弼扫象问题 四、五行相杂之象 五、濂、洛、关、闽四派学说与陈抟之关系 六、《皇极经世》的象数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 七、宋代以后易象发展更接近现代科学 八、王夫之的易象新论 九、杭辛斋对易象基本性质的论述 第四章 易象之分类 一、杭辛斋的易象分类 二、《说卦》广象与逸象统一分类诠释 三、现代自然科学中的易象  第五章 易象与科学、逻辑 一、周易中蕴含的科学内容(一) 二、周易中蕴含的科学内容(二) 三、易象数与逻辑 第六章 小结——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则第三部 分易数篇 第七章 易数总论   一、易数的产生与发展   二、从易道看数学   三、古今中外数学领域与形(即象与数)结构的发展过程   四、易数无完备的公理系统   五、易数空间 第八章 易数的性质  一、易数对物的依赖性  二、易数的自然性  三、易数的直觉性  四、易数与易象的互根性  五、易数的拓朴性  六、易数的内外性  七、易数的离散性  八、易数的逆向性  九、易数的隐显性  十、易数的节限性  ……第四部分 论文选篇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我国卷帙浩繁、古典文献中最为闪光的一部分。这部经典历经数千年,对儒、释、道乃至各种派产生过非常巨大的影响,历代治易专著多达三千余种,形成人类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学术奇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易象数通论 PDF格式下载



值得一看的书,对了解象数很有帮助~!


这本书不值得买,基本上是把古人说的话拿出来堆在一起。只能说作者看了很多书,但看不出来他学到了什么,更不用说给读者什么启发和知识。全书看完后归纳出来就这一句话,“外国人研究的数学知识,周易里面也有”。但究竟易数的成因,有些什么奥秘,给我们什么启示,怎样运用易数,见不到一点影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