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雪国

川端康成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08-01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

川端康成  

译者:

艾莲,高慧勤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目录:
序言
雪国
伊豆舞女
《雪国》写舞蹈研究家岛村,三次去多雪的北国山村,与名叫驹子的艺妓由邂逅而情爱,同时又对少女叶子流露出倾慕之情。思想虚无的岛村,对驹子的命运无能为力,决心分手;驹子爱而不得,叶子则昏死于大火之中。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青年学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画家和文学家。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翌年转入国文系,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受到菊地池宽的常识和文坛的注目。1924年大学毕业,同横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发起新感觉派运动,出版小小说选集《感情的装饰》。1926年发表成我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先后曾任日本笔会会长、日本艺术院会员和国际笔会副会长,还曾获得过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声名远振。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创作集《情感的装饰》、短篇小说《水晶幻想》、《禽兽》、中篇小说《山之音》、《睡美人》等。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古都》,摘取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译者高慧勤(笔名艾莲)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川端文集的主编。译本真实完整,不断修订,语言优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雪国 PDF格式下载



   初次知道《雪国》,是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因为它是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
   后来借来看过一遍,印象不很深刻,因为全书情节单一,且篇幅相对较短。
   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触颇深了些。一直很喜欢村上的文字,看《雪国》,仿佛也看到了村上的影子,文字一样的淡淡的忧伤,饱含日本国的浪漫气氛。译文很流畅,一下就将人带入飘雪的国度,飘雪的季节,我的心不禁随之颤动,外边阳光明媚,时值初冬,我们都在等待,等待一场雪的到来。
   做个比较吧,那我熟悉的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来比,《雪国》里的爱情也是笼罩着一层神秘而模糊不清的薄纱,男女主人公的爱恋并不是相互对等的,这也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当其中一方并没有投入其中时,痛苦便伴着思恋渗入人骨髓,实在令投入的一方难受。
   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莫如叶子,她有一种奇异的美,能够瞬间摄人,魄,她的歌声如此曼妙,闻之使人动容。尤其是对她的初次描写,在车窗玻璃的雾气弥漫下,她似窗外星星点点的夜空,迷蒙而静好。
   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包括《源氏物语》,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日本,它的奇特而深刻的文化,有待细细品味……


  虽然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情节,平淡的故事情节中,用雪国中一些美丽的景色 反衬出悲伤。驹子很可怜,悲惨的身世身为艺妓的悲哀。虽然遇到了自己爱的人,但是我觉得她爱的很辛苦,甚至觉得最后岛村已经不爱他了。"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像他的心砍上倾斜了下来。“


  终于把川端康成的《雪国》看完了,这是第一次看日本作品,其实没有看懂,纠结于岛村和驹子之间的那种感情。不知道为什么这部作品为何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女人,对于艺妓和慰安妇,我一直很排斥,总是觉得这是对女性的侮辱,是社会的不公平。
  看着驹子,她是矛盾的,一方面现实逼迫的她不得不从事这个职业,而另一方面她却对舞蹈三弦感兴趣,她一直磨不掉她在东京生活的痕迹,她的梳妆盒…总是同情驹子,自幼父母双亡,而她的人生也是留在这个雪村,在不同的宴会中奔波,卖艺,卖身…
  她因为岛村的博学,喜欢上这样一个男人,但是她很清楚的知道此次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可是内心还是渴望着,期盼着,哪怕是一年一次,带着夫人来都行。很低的要求,很卑微的乞求,很寒心。女人总是这样,总是轻易的就将心交到别人手中,而到最后恐怕是连碎片都捡不回来。
  在大众眼中,她们是不被认可的。在东方国家,贞节一直是最被看重的吧!我理解不了古时的贞洁牌坊有什么用,一个女人再怎么坚强,也总是有需要一个肩膀的时候。而这些却轻易的让她们与下半辈子的幸福形成了平行线。
  哪个女子不自爱,哪个女子不期盼幸福。然而现实总是这样,太多的薄情汉,太多的情不由己。每个人的家庭都不一样,都会有自己的苦处。而人在不同的时间总是会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一些故事。
  我欣赏秦淮河畔的那些名妓,或许也是因为那些文人骚客的陪衬,或许是因为在危机时刻对国家的忠诚吧!只是欣赏她们的才情,感叹她们的身世,也仅仅是如此。而她们的苦难也只是他们自己心里明白的。
  不晓得为何,最近一直期盼打仗吧,大家都死了也好,世界重新洗牌,不过也是妄念而已。
  现在依然存在这样的女子,不管是败金,还是生活所迫,只是觉得爱自己多一点就好,女子,真的要爱自己,除了自己,再难有人会疼爱自己的。
  疯言痴语罢了!


  高中时读的这个译本,爱不释手,后被同窗借去22年未归还,不能释怀。阅读时,似漫步在雪国星空下,银河直落到心里去了。那种感觉数十年萦绕于怀,无法抹去,译者的文字力量溢于言表。恨只恨有人借书不还!!!!!!


  男人在感情上总是纠结在性与爱之间,男人的爱和性可以分开,女人就不行~~红楼梦里面“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上帝造物的时候都做出来那么多有缺陷的东西吗,男人是恶的,是丑的,是臭的,而男人作为人好的那一面就是人善的那一面


  岛村用雪国和女人来消费自己的虚无;
  驹子用不理智、不可得的狂热来填充虚无;
  叶子用劲儿劲儿的执拗来抓紧这段虚无;
  终究都是“徒劳”。
  
  无论旖旎,还是静美,
  谁也不爱谁。
  那些牵绊、那些念想,
  里寄托的到底都是自己,
  所以为了不爱的男人卖也是为了成就那样的自己,
  为另一男人送站还是为了自己。
  女人有的时候为了营造一种情绪,
  宁愿往心里插一把刀,
  然后去表现一段痛苦的存在。
  
  《雪国》无限美,
  可这三位真真让人厌烦。


   “徒劳而已!”男主人公岛村总感觉女主人公駨子每天坚持记日记、对每本读过的书作读书笔记只是一种无用功,在冰天雪地而且又似乎于大都市隔绝的雪国,她的“坚持”没有办法使她物质上生活有所改善,她的才华与内涵也没有办法被之人所了解。岛村会这样想,因为他是个内心极度空虚的人啊,看见沦落风尘的艺伎駨子依然保持着她的纯真与干净,她有着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其说岛村可怜、同情她,倒不如说对她有几分妒意?她心灵毕竟是有所寄托啊,因此他明知道駨子并非徒劳,但还是忍不住要多说几次“徒劳而已”。
  
   “可不是!”面对心爱之人说她的努力只是徒劳,她毫不在意,爽朗地答道。这个洁净的姑娘,“恐怕连脚丫子都那么干净”,她有着她说不尽的美,“白里透红的皮肤,宛如白瓷上了浅红”。一个风尘女子,靠什么保持着她的洁净?事什么力量让她的内心能如皑皑冰雪一样晶莹通透、纤尘不染?想必这就是苦行的力量!駨子每天坚持练琴艺,即便在雪国这个比较落后的地方,没有良好的练琴条件,欣赏她的人也寥寥无几,她只是坚持,坚持,坚持,从不停歇。
  
   一个娇柔的女子,究竟是如何弹出如此铮铮有力的琴音?駨子弹奏《劝进帐》时,我与岛村一起,整个儿地被击垮了。被这种虔诚的感情打动着,整颗心被涤荡着,冲来荡去……
  
   是的,在岛村这一类世俗、内心空虚的人眼里,駨子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种虚无的徒劳,也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憧憬,但对駨子而言,那正是生存价值的体现。这个顽强的姑娘,凛凛然正襟危坐地继续拨动着她的琴弦。
  
   如果说,駨子是小说的骨与肉,那么叶子便是小说的灵魂了。小说开头,描写她的声音激扬清越,冷淡不可靠近,美得几近悲凉,就已经预示了故事的悲剧。“姑娘的星眸如同灯火重叠印的那一刹那,她的眼珠儿更像美丽撩人的萤火虫,飞舞在向晚的波浪间”,岛村在列车上看见空灵又带有迷幻色彩的叶子,就一见倾心了。然而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叶子心系的是病危的男子——行男。行男是駨子的未婚夫,两人虽无爱情,駨子却背负起自己作为未婚妻的责任,为了让她能治病,不惜出卖自己肉体,沦落风尘;叶子深爱行男,总是待在他身边,尽心尽力的服侍他,当他贴身看护;然而駨子深爱的是岛村,岛村倾慕的又是叶子。这复杂的关系,绕了一大圈子,似乎又印证了岛村的话——徒劳而已。
  
   叶子与駨子一样,是个顽强而且倔强的女孩。行男死了,她日日上坟,神情老那么认真,又距别人与千里之外。这个穿雪裤的漂亮姑娘,干起粗重的男人活、愿意当女佣人,就是不愿下酒席。顽强求生如她,最后还是从火灾现场顶部摔下,死了。她那悲怆的命运,也是故事的结尾。
  
   “穿过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雪国是个与大都市相隔开的国度,雪花飘飞,放眼望去,整篇都是白的。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各种喧嚣,这里是一尘不染的洁净之地,这里是我们内心的一片净土,这里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慰藉。


   后天就要考生疏的光学了,然而我还是忍不住要看完这本书。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经典著作,延续了川一贯的淡、悲的风格。小说里边最悲剧的角色就是驹子了,不禁要问,为什么她要做“徒劳”的事情呢。对行男的坚持,对小说记录的坚持,对岛村的坚持,对三弦的坚持,这个女人,我怎能不肃然起敬?她明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行男注定还是要死,小说记录了总归是要忘记,岛村总归是要走的,三弦总归是登不上世界顶峰的,但是,她还是坚持。
   是什么,什么让她坚持了下来,面对这个惨白空虚的世界?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是那一颗坚强的心吧,是那一份对待生活的美好愿望吧,是出于本能吧。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驹子选择了,并坚持走下去了,尽管或许毫无意义。人生其实不就是这样嘛,本身就毫无意义,终须入土的,只是看人们自己怎么选择的问题了。坚持过,认定过,追求过,无憾了。
   一开始我不能理解为什么驹子在行男最后一口气的时候都还不回去看他,而坚持要送岛村走。现在我知道了,那是因为,岛村在她心目中是最无可取代的,那一份沉重的爱恋啊!这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是爱,让一个女子变得美丽”。
   可是岛村不能给驹子想要的爱,他自己生活都在彷徨矛盾,没有爱恋,一切只是梦境。相比之下,驹子比岛村活得要真实许多,至少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且从来没有犹豫彷徨过,而岛村始终都在追逐着那样的幻影,对洋舞如是,对叶子也如是。
   岛村的心是死的,他不能给驹子想要的,尽管他对她有百般的怜爱。
   叶子,除了那句“声音清澈悠扬,美得几近悲凉”外,似乎没有什么能打动我的地方。在火车上与山峦交映的美丽倩影,比泡沫还不真实。
   其实整本书我是花了很大的耐心才看完的。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本来如是,中间有些地方逻辑很混乱。比如说岛村已经乘火车走了,又是如何突然乘了火车回来的,都交代得很糊涂。但是我很喜欢川端康成的文字,总是有那么一股悲凉的味道,淡淡的,像一片雪花不经意飘落在心头上。
  
   “当他挺身站住脚跟时,抬眼一望,银河仿佛哗地一声,向岛村的心头倾泻下来”。岛村的幻境破灭的那一刹那,世界上又多了两个悲哀的人们。
  


  川端康成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疯子!
  
  即使我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抱着“这一次一定要刷净之前的偏见、用新的不同的心态去理解”的想法重读此文,以至于至今已读过不下五、六遍了,我还是这样认为;即使我把现有的全部想法都冲到马桶里去,再把这部中篇小说看上五、六遍,我也会这样认为。
  
  虽然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这句话在世人口中已成为公理,可是川端樣和其他天才不同。就是把范围缩小到作家、日本作家,甚至是近代的日本作家当中,川端樣文章中也还是透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韵。与一千円先生在幽默面具下的嘲笑和攻击、武者小路实笃他们原野上的白桦树一般的自然、直木铃子痛揭资本主义社会伤疤的毫不留情、田中芳树(或者这位应该算是现代?毕竟这位还未作古)张狂的政治讽刺相比,与这些或多或少汲取了西洋文学的精华再与和式文学揉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章相比,川端樣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永远挥散不去得哀愁和厌弃俗世的缥缈。究竟还有哪个近代的日本作家,能把悲伤和虚渺发挥到如斯境地呢?
  
  文章一开头讲的不是主人公岛村,也不是岛村千里迢迢到这雪国来所为的那个女人驹子,而是他在火车上看见的一个年轻姑娘叶子。如果考虑到结尾部分,我就可以说这是川端樣为了叶子而专门设计的。在开头,岛村一直是通过薄暮时擦去了雾气而像镜子一样的玻璃窗来观察叶子的。叶子就这样变成了浮现在流动的背景上的影像,被远处微弱的灯火衬映的美景。在这晚景的镜面上,叶子精心照料三弦师傅的儿子行男自然安稳的情态,由于同毫不相干的背景重叠,使得岛村如同是在望着 “离奇的梦境”。这我是能理解的,但凡孤孑一人踏上过漫长而单调的火车旅途的,大抵都会被类似的非现实力量吸引住。不过,川端樣写道“因此,岛村并不感到眼看悲哀事情的苦味,而像是在望着离奇的梦境……”,我却不明白叶子看护三弦师傅的儿子如何就算得上是“悲哀事情”、如何就有可能会让岛村感到“苦味”?难到川端樣是说岛村看见叶子这样在镜中或妖艳或冷峻的美丽姑娘妻子似地看护病了的男人心里就感到是悲哀事情、就感到苦味吗?不得明了,也只好任它去了。在结尾,叶子用自己的骤然死亡给叶子自己、艺伎驹子和行男三人之间怪异且尴尬的关系——后来由于岛村的出现而演变成的明显的矛盾、给这个发生在白雪皑皑的远方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按理说,一个人从二层楼上摔落,应该是直直地头冲下坠落下来、速度很快、砸在地上有一声惨烈的重响才对,但叶子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叶子的身子保持着水平线,像一个木偶人一般不带着一丝的痛苦,飘飘然丧生于火场之中。一头一尾让这整个儿,就是一个梦,一个虚无的梦。叶子出现时由远山的野火衬映而美丽,消逝时由熊熊的烈火衬映而震撼,就像一个幻想中的精灵,并不真正存在于这个世界中。而她,也正是一个这样的精灵,因为川端樣对她的观察永远是透过夜间玻璃的反射的、对她的描绘永远是添上了艷丽的火的。
  
  相比之下更有血有肉的驹子,难道就存在于此凡世之间吗?否。驹子,岛村初见她时,还只是一个三弦和舞蹈师傅家的小姑娘,用自己同被大雪覆盖着的寒山一样的清新和纯洁吸引了岛村;在岛村诱骗她和她发生关系之后,在如醉如狂的肉欲场面中,她仍然不显得有哪一点被玷污;就算是岛村离开了雪国、长久地不同她联系,就算是她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艺伎、和服的下摆都垂到木地板上的时候,驹子没有丝毫变化,眼睛里只充满着美好的情感。若是再结合驹子过往的经历、当下的处境,就必得承认川端樣对驹子的描写是衬上了北国山里独有的漠漠白雪当底色的。
  
  雪国里两个不存在的纯洁美好的女子,存在于川端樣一杆悲哀的笔下。他臆想着憧憬着这样的女子吧,用这样疯狂、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方式表达。早年川端樣并非如此,那时候他的心就和对熏子的纯真爱恋悄然觉醒的青年学生的心一样;中年时期的他已经开始让我沉浸在一时的哀伤之后破口大骂;及至其晚年,表现寂寞老人变态的恋爱心理的文章,例如《山之音》,我勉强看完一遍就“永世难忘”;如此下来,恐怕自己了解自己的生命,对他来说是最合适也是唯一的出路了。在写这篇读书笔记之前,我本考虑是否要像往常一样放些什么符合心境的曲子,像是写另一篇笔记时所播放的日本和歌。不过没多久我就放弃了这打算,因为川端樣遗世的那张黑白照片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对着暮年的川端樣,恐怕寂静无声才是最好的伴奏,对着这位一方面完完全全继承并发扬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毫无顾忌地在自己的文章里倾泻生来就有的黯淡情绪的人。
  
  川端康成,无外乎一个因为生为孤儿、恋爱经历不圆满而胡思乱想的老疯子!
  
  可是,却也无法不迷失在这个老疯子哀伤的臆想里……


  1,岛村的“死的根性”
  A、作为“前理解结构”的“死的根性”:生命的倏忽无常,死亡与寂灭作为一种不可回避的威胁背景,始终在意识中清晰地提示。人是无力的。
   对缘起纷纭,人同样是无能为力的。
   透彻地理解这点之后(在历经人世无穷的痛苦与郁闷之后),人才由热(欲望-动作)趋冷(寂灭),连肉欲的火花闪烁,以及爱情的短暂温润,都处于广漠、冰冷、黑暗的阴森寂灭中。
   所以,岛村是疲惫、柔弱、虚无、空漠的,本身趋冷、趋死,也就无法成为男性阳刚活力的化身;
  B、叶子作为一个象征,隐喻着纯洁之美,似乎是污浊尘世与永恒寂灭之形上境中的一个中介,尘世因而尚可系恋,寂灭之境因而尚有一丝亮色;然而,叶子之死,隐喻着这种纯素之美的不可持留性,缘起性空,诸行无常,一切均在流逝中,因而一切又归于寂灭。
   最终的启悟:“银河像是唰地进入到岛村的内心中去”--与人世的彻底弃绝,永恒的寂灭。连悲哀、忧伤、绝望都将是多余。“究竟空。”
  
  2,细节的暗示性--意象的隐喻性
   A、叶子在火中的脸:冷寂中的热烈,永寂中的欲动,死水(岛村枯槁之心)中的微澜,拯救的纤细之线。脸,再怎么惊心动魄,再怎么如闪电击破庸常生活的干枯,还是毁灭于火--宿命式的永恒寂灭。那么,火就成为一个危险的象征。瞬间的贪爱执取,瞬间的大欲之火苗仅仅还只是微炎在将动未动的犹疑迟惑中,就已经焚毁了一切。妄念的荒谬,无明的徒增苦恼。
   B、僵死的小虫尸体。在死面前,一切有为法均显得无力、虚妄--遂顺随寂灭之自然秩序。随缘而行,所执皆空。
   ---“对于那我无能为力。”
  2003年04月01日


现象学,不懂……


可我还是喜欢驹子"徒劳"的生活态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