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药学专业知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  

页数:

439  

字数:

780000  

内容概要

2007年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审定予以公布。为了适应新版大纲变化的需要,适应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需要,满足广大应试人员的需求,我们组织了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与新版大纲相配套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本套应试指南包括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所有科目,分药学和中药学两类,共7册,每一类有4册。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中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含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含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 本套书的内容紧扣2007年版考试大纲,力求反映考试大纲所有考试要点,有较强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既是应试人员复习备考和各单位开展考前培训的必备用书,也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师生和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套应试指南的编写,邀请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部分省市局,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广东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和基础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的资深专家、知名学者担纲撰写和审定,并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书籍目录

中药鉴定学部分 总论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第二节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与本草   第二节 现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一、中医学院的建立和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二、中药管理、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国家药品标准的颁布   三、中药鉴定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第三章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产地加工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一、产地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二、道地药材   第二节 中药的采收   一、采收与中药质量、产量的关系   二、中药的适宜采收期   三、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三节 中药的产地加工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依据   一、国家药品标准   二、地方药品标准   第二节 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    一、中药检验的分类    二、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   第三节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与药材鉴定相关内容简介    一、凡例    二、附录   三、《中国药典》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四节 中药鉴定的方法    一、来源鉴定法    二、性状鉴定法    三、显微鉴定法    四、理化鉴定法    五、其它鉴定技术简介 各论 植物药   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一节 根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 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三节 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    狗脊    绵马贯众    细辛    大黄     虎杖    何首乌     牛膝    川牛膝    商陆    银柴胡    太子参     威灵仙    川乌     草乌    附子    白芍     赤芍     黄连  防己  北豆根   延胡索(元胡)      板蓝根     地榆  苦参    山豆根  葛根(附:粉葛)  甘草  黄芪  远志  白蔹  人参  西洋参  三七  白芷  当归  羌活  前胡  川芎  藁本  防风  柴胡  北沙参  龙胆  秦艽  徐长卿  紫草  丹参  黄芩  玄参  地黄  胡黄连  巴戟天  茜草  续断  天花粉  桔梗  党参  南沙参    木香    川木香    白术    苍术    紫菀    三棱    泽泻    香附    天南星     半夏    石菖蒲    百部    川贝母    浙贝母    黄精    玉竹    天冬    麦冬    知母    山药    射干    莪术    姜黄    郁金    天麻    白及    药材名或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    第一节 茎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 木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三节 常用茎木类中药    木通    大血藤    苏木    鸡血藤    降香    沉香盏    通草    钩藤    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第七章 皮类中药    第一节 皮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 常用皮类中药    桑白皮    牡丹皮    厚朴    肉桂    杜仲    黄柏(附:关黄柏)    白鲜皮    秦皮     香加皮    地骨皮    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第八章 叶类中药    第一节 叶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 常用叶类中药    石丰    侧柏叶    蓼大青叶    大青叶    枇杷叶    番泻叶    罗布麻叶    紫苏叶    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第九章 花类中药    第一节 花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 常用花类中药    辛夷    槐花    丁香    洋金花    金银花(附:山银花)    款冬花    菊花    红花    蒲黄    西红花   第十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一节 果实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 种子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三节 常用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五味子(附:南五味子)     葶苈子     木瓜 山楂 苦杏仁 桃仁 乌梅 金樱子 沙苑子 决明子 补骨脂 枳壳 吴莱萸 巴豆 酸枣仁 小茴香 蛇床子 山茱萸 连翘 女贞子 马钱子 菟丝子 牵牛子 枸杞子 栀子 瓜蒌 鹤虱 牛蒡子 薏苡仁     槟榔     砂仁 豆蔻 益智    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第十一章 全草类中药    第一节 全草类中药的鉴定    第二节 常用全草类中药    麻黄    槲寄生    鱼腥草    淫羊藿    广金钱草    紫花地丁    金钱草    广藿香    荆芥    益母草     薄荷    肉苁蓉    穿心莲    车前草    茵陈    青蒿    蒲公英    石斛    药材名称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第十二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    第一节 藻、菌、地衣类中药的鉴定     一、藻类    二、菌类    三、地衣类    第二节 常用藻、菌、地衣类中药    海藻    冬虫夏草    灵芝    茯苓    猪苓    松萝   第十三章 树脂类中药    第一节 树脂类中药的鉴定     一、树脂的形成、存在和采收     二、树脂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三、树脂的通性     四、树脂的鉴定    第二节 常用树脂类中药    乳香    没药    血竭   第十四章 其它类中药    第一节 其它类中药    第二节 常用其它类中药    海金沙    青黛    儿茶    冰片(合成龙脑)[附:天然冰片(右旋龙脑)]    五倍子    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动物药   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第一节 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简况    一、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简况    二、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第二节 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一、来源鉴定    二、性状鉴定    三、显微鉴定    四、理化鉴定    五、含量测定    第三节 常用动物类中药    地龙    水蛭    石决明    珍珠    牡蛎    海螵蛸    全蝎    蜈蚣    土鳖虫((庶虫)虫)    桑螵蛸    斑蝥    僵蚕    蜂蜜    海马    蟾酥    龟甲    鳖甲    蛤蚧    金钱白花蛇    蕲蛇     乌梢蛇     鸡内金    麝香    鹿茸    牛黄(附: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    羚羊角  矿物药   第十六章 矿物类中药    第一节 矿物的性质    第二节 矿物类中药的分类    第三节 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三、理化鉴定    第四节 常用矿物类中药    朱砂    雄黄    自然铜    赭石    信石    炉甘石    滑石    石膏    芒硝 中药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中药化学部分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第三节 冲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方法   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   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生物碱  第一节 基本内容  一、生物碱的定义   二、生物碱在动、植物界的分布和存在情况   三、生物碱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一、性状   二、旋光性  三、溶解性  四、碱性  五、沉淀反应  六、显色反应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二、生物碱的分离   三、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   四、生物碱的色谱检识  第四节 含生物碱的中药实例  一、苦参   二、麻黄   三、黄连  四、川乌  五、洋金花  六、马钱子 第三章 糖和苷  第一节 糖的分类  第二节 苷的分类  一、按苷元的化学结构分类   二、按苷类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况分类   三、按苷键原子分类  四、按其他方法分类  第三节 化学性质   一、糖的化学性质  二、苷键的裂解  三、苷类的显色反应  第四节 提取分离方法  第五节 结构测定   一、糖的鉴定   二、糖链的结构测定  第六节 苦杏仁中所含苷类化合物 第四章 醌类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一、苯醌类   二、萘醌类  三、菲醌类  四、蒽醌类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一、性状  二、升华性  三、溶解性  四、酸碱性  五、显色反应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  二、分离  第四节 结构测定   一、红外光谱法   二、质谱法  第五节 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大黄  二、丹参  三、紫草  四、虎杖 第五章 香豆素和木脂素  第一节 香豆素  一、结构与分类   二、理化性质  三、提取与分离  四、香豆素的波谱规律  第二节 木脂素   第三节 香豆素类及木脂素类化合物研究实例   一、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二、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 第六章 黄酮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一、苷元的结构与分类  二、黄酮苷中糖的结构与分类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一、性状   二、溶解性   三、酸碱性  四、显色反应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   二、分离  第四节 鉴别与结构测定   一、色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别中的应用  二、紫外及可见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别中的应用  三、氢核磁共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四、碳核磁共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节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黄芩   二、葛根   三、银杏叶   四、槐米   五、陈皮   六、满山红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 萜类   一、基本内容   二、单萜   三、环烯醚萜   四、倍半萜   五、二萜  第二节 挥发油  一、基本内容  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三、挥发油的气相色谱鉴定   第三节 含萜类和挥发油的中药实例  一、紫杉  二、穿心莲  三、龙胆  四、薄荷  五、莪术 第八章 皂苷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一、甾体皂苷   二、三萜皂苷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一、性状  二、溶解度  三、发泡性  四、溶血性  五、熔点与旋光度  六、皂苷的水解  七、显色反应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一、皂苷的提取   二、皂苷元的提取  三、皂苷的分离与纯化  第四节 结构测定   一、甾体皂苷   二、三萜皂苷  第五节 含皂苷的中药实例  一、人参   二、甘草   三、黄芪  四、柴胡  五、知母 第九章 强心苷  第一节 基本内容  一、强心苷元部分的结构与分类  二、糖部分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苷元的连接方式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一、性状   二、溶解性   三、强心苷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四、水解反应  第三节 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一、强心苷的提取分离  二、强心苷的紫外光谱特征 第十章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一、胆汁酸类及含该类成分的重要中药 二、蟾蜍浆和蟾酥 三、麝香 第十一章 其他成分  第一节 有机酸   一、结构和分类   二、理化性质   三、提取与分离   四、含有机酸的中药实例  第二节 鞣质   一、结构与分类   二、理化性质   三、提取与分离   四、除去鞣质的方法  第三节 蛋白质和酶   一、蛋白质   二、酶  第四节 多糖  第五节 蜕皮激素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药学专业知识 PDF格式下载



我在当当网上买了三本书都是关于执业药师考试的书很好没有破损就是时间太长了正好两周了才到建议延吉也设在一类或二类区内以便这里的网虫在网上买书更方便快捷


复习指导性强比在书店买便宜好多


第一次在网上购物 非常满意 书的质量很好 服务态度也很 而且还没有配送费 支持卓越亚马逊


与2003版确实不一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