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的非均衡金融

易秋霖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0-1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

易秋霖  

页数:

324  

前言

  本书是对1979年后中国金融非均衡及其影响的实证与理论研究。书中具体分析了中国信贷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非均衡的状况、原因、非均衡对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影响,以及实现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转变的路径(政策)。  作者得出的结论认为,1979年后中国逐渐建立起非市场化或计划的金融体系,非市场金融体系对金融市场交易价格、交易数量的控制,以及市场交易主体(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非利润最大化经营行为,是中国金融长期处于严重非均衡状态的原因;复合非均衡是中国信贷市场的显著特点,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产生、金融机构效率与企业资本利润率下降、中国金融深化与经济货币化程度虚化的原因之一,也是经济非均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非均衡有害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并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消极影响;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市场化是中国金融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的必由之路。作者将已有的对中国经济非均衡问题的研究延伸到了金融领域,创立了复合非均衡这一新范畴,得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结论,包括:中国储蓄增长中具有虚化成分;当国内商品生产部门的信贷受到数额限制,提高利率既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通货紧缩时降低利率能够提高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产出,而不能够提高国内商品生产部门的产出;外汇储备增长并非一定导致通货膨胀,相反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在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转变之前,利率市场化与放弃信贷规模控制将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不良贷款);等等。作者的研究基于大量事实,运用了数学模型方法与计量分析方法。

内容概要

  《中国的非均衡金融》具体分析了中国信贷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非均衡的状况、原因、非均衡对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影响,以及实现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转变的路径(政策)。

作者简介

  易秋霖,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金融市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企业理论等。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报刊发表经济分析与评论一百余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一、中国非市场金融体系的产生与演变(一) 1978年之前:中国金融作为财政体系的一部分(二) 1979~1997年:中国非市场金融体系的建立(三) 1998年之后:中国金融体系开始市场化转型(四) 中国金融改革滞后——一种新解释二、非市场化:中国金融非均衡之源(一) 均衡(二) 均衡的实现(三) 非均衡(四) 非瓦尔拉斯均衡(五) 非均衡的产生(六) 非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均衡是更经常的现象三、文献述评四、《中国的非均衡金融》的创新、研究方法及结构(一) 研究的问题(二)《中国的非均衡金融》的创新(三) 研究方法(四)《中国的非均衡金融》结构第2章 中国金融市场非均衡状况一、信贷市场非均衡状况(一) 信贷市场非均衡状况:经验事实(二) 信贷市场非均衡状况:计量分析(三) 信贷市场非均衡的特点(四) 不同需求者之间信贷配给差异的原因二、外汇市场非均衡状况三、证券市场非均衡状况(一) 限量发售认购抽签表方式(二) 无限量发售申请表方式(三) 与银行储蓄存单挂钩发行方式(四) 全额预缴款方式(五) 上网竞价方式(六) 上网定价方式(七) 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方式第3章 中国金融非均衡原因分析一、价格控制(一) 利率控制(二) 汇率控制(三) 股价控制二、数量控制(一) 信贷市场数量控制(二) 外汇市场数量控制(三) 证券市场数量控制三、企业与银行非利润最大化经营行为(一) 非利润最大化(非成本最小化)导致非均衡(二) “超贷”与“惜贷”(三) 预算软约束与信贷软约束的原因第4章 金融非均衡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一、信贷市场非均衡的影响(一) 对需求者与供给者的影响(二) 不良贷款(三) 储蓄增长(四)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深化(五) 中国独特的金融深化之路——复合非均衡下的金融深化(六) 金融效率二、外汇市场非均衡的影响(一) 汇率或人民币币值(二) 信贷计划(三) 外汇储备三、证券市场非均衡的影响第5章 金融非均衡对中国经济体系的影响一、金融非均衡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一) 中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二) 中国信贷市场非均衡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三) 中国外汇市场非均衡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四) 中国股票市场非均衡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二、金融非均衡下化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政策之效应(一) 通货膨胀(二) 通货紧缩三、金融非均衡与经济增长第6章 市场化:中国金融从非均衡到均衡之路一、信贷市场二、外汇市场三、证券市场(股票市场)附录1 名词解释附录2 计量数据参考文献后记附表表1.1.1 1997年主要商业性金融机构产权中国有独资比例表1.1.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存款份额表1.1.3 国有银行政策性贷款表1.1.4 1985~1996年金融机构信贷资源流向表1.1.5 中国金融机构各年的准备金率与备付金率(%)表1.1.6 部分发达国家准备金率(%)表1.1.7 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评估表1.1.8 1997年中国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状况表1.1.9 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化进程表2.1.1 部分年份贷款增量: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对比表2.1.2 1987-2002年银行间拆借成交额(亿元)表2.1.3 1995~1999年农户借贷资金来源构成(%)……附图

章节摘录

  成立于1954年9月,隶属于财政部,直至1979年8月独立出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职能是办理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企业、机关等用于基本建设的自筹资金的监督拨付工作。1958年后,国家赋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管理基本建设、地质勘探和施工企业财务预决算的职能。中国银行。1949-1979年3月,中国银行一直是中国人民银行所属辖的一个部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业务局。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金融中介的组成部分。至195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总数达10.3万个,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农村信用社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领导。在建国初期,私营金融业还存在,主要是私营银行、私营钱庄。1952年12月,对私营金融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私营银行和私营钱庄或被并入公私合营银行,或被撤销。1956年7月,公私合营银行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之中。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了中国的银行体系的绝大部分职能,其他专业银行并不独立存在,他们或是人民银行的一部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或是财政部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整个银行体系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周转资金,银行本身并不能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起实质性作用,因为投资计划由国家计划部门做出,然后由财政部安排财政信贷计划,再由银行办理资金拨付。  因此,银行被称为财政部的“出纳”。金融中介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中国人民银行相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是在各级政府所在地设立相对应的分级机构。1949-1958年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职能是“保护国家财产,保障生产安全,促进物资交流,改善人民生活”。1958~1979年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人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后者的一个部门,其国内业务完全停止,企业的意外损失由国家财政补偿,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对个人的意外损失承担责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的非均衡金融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