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环境地理学

阎伍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5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

阎伍玖  

页数:

280  

前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和尖锐化。现在,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要比发达国家晚20多年。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相当严重。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还不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不注意解决环境问题的话,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将会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到那时,不但经济的发展会受到阻碍,而且公害泛滥还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环境保护是一项为人民谋福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不仅要为当代人着想,而且要为子孙后代考虑。我们不仅要留给后代一个富裕发达、文明现代的社会,而且要给他们留下一个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生存空间。因此,环境保护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长期地坚持下去。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要认真执行加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为此,教育部1980年就决定,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本科专业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此后,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点也纷纷开设环境地理学方面的学位课程。1990年代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独立设置环境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从此,环境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开展。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环境地理学学科理论与课程建设一直严重滞后。记得4年前,我接受自然地理学硕士点导师组同事们的委托,开设并承担研究生学位课程环境地理学教学任务的时候,真是一筹莫展。一方面,我的教学对象大部分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也是我本人主讲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学概论,对环境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已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在准备环境地理学课程讲授提纲的时候我又非常困惑:在浩如烟海的环境科学基础教材与普通专著中,居然鲜见《环境地理学》。在多年的环境地理学课程教学工作中,我深深感到,虽然环境学基础与原理方面的教材版本很多,但几乎都是按传统的环境要素划分章节的同一体例,寻找一本合适的环境地理学方面的教材或参考书十分困难。因此,在多年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并冠以《环境地理学》书名,以期为环境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做一份努力。

内容概要

  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环境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是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发行与利用的科学,具有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双重性,区域性是环境地理学有别于环境科学其他分支的一个突出特征。  本书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以环境问题为主线,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框架.本书的内容和体例,与目前出版的众多的环境学原理与概论方面的书籍不同,不是按环境要素划分章节,而是按照研究方法组织内容,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工作实践,介绍相关区域研究实例与研究方法。全书分为八章,分别介绍了环境与环境地理学、地球环境及其演变、农村环境分析、城市环境分析、中国环境问题分析、全球环境问题分析、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等内容。  本书适合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地环境、生态等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地理学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第二节 环境科学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三节 环境地理学第二章 地球环境及其演变第一节 地球与宇宙第二节 地球环境系统第三节 宇宙环境变化与地球环境系统异常第四节 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第五节 地球环境系统人类圈的形成及其环境影响第三章 农村环境分析第一节 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第二节 农业活动与农业污染第三节 农村区域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第四节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第五节 农村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第四章 城市环境分析第一节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系统第二节 城市容量与城市环境分析第三节 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第四节 城市郊区环境问题第五节 城市生态建设与调控第六节 生态工业与工业生态学第五章 中国环境问题分析第一节 中国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 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第三节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及其进展第四节 中 环境与发展对策第五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六章 安全环境问题分析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臭氧层破坏第二节 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减少与森林植被破坏第四节 土地荒漠化第五节 酸雨第七章 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二节 人类——环境关系分析与环境伦理观的形成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第四节 环境与发展第八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第二节 环境教育的历程第三节 环境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与方法第四节 关于基础环境教育第五节 关于高等环境教育第六节 环境教育教学评价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4.人类的参与  岩石圈外部界面,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人类自出现之日起,就积极地参与了对岩石圈外部界面的改造过程。人类活动大大地加速并改变了某些自然地质作用的进程,使岩石圈外部界面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动力,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地质作用,有人称之为“人为地质作用”。这是岩石圈外部界面的一个新的重要界面特性。  (三)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球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大气、水和生物,作为环境动力,通过对岩石圈发生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质作用与地质过程、生物作用与生物过程。  在地球表层系统中,水是联系各圈层的一个中心环节。水和空气作为流体物质,在地表是无孔不入的。由于岩石和土壤普遍存在有大量空隙,因此,到处都有空气和水的渗透。地下水在土壤和岩石空隙间不断运移,可溶解和富集各种离子、胶体及气体物质,这些物质构成了地下水的化学组成成分,并赋予其特殊性质。大气和水对岩石圈的这种渗透,就造成了其界面形态的复杂性或不规则性,并使其界面层表现为某种渐变的特征,也有利于大气、水和岩石圈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和交换。  同时,大气圈和水圈这两个流体系统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海洋表面与其上的大气层之间,有着不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全球性的巨大的大气环流系统,如果看成是由太阳能直接驱动下产生的最初的能量和物质转运系统,那么海洋水体环流则是次生的能量和物质的转运系统,它是从大气环流中得到动量而形成的,但它又可将动量输回到大气圈环流系统中。  大陆岩石圈表面的土壤层,正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交接的地带,土壤是大气、水分,特别是动植物和微生物对于岩石圈表层长期作用的产物。土壤层虽然很薄,但到处都渗透着空气和水,土壤层中有大量矿物质,还有丰富的有机质,这就成为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成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所。由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历史自然体的土壤,便逐渐向耕作化土壤方向演进,土壤发育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物圈渗透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生物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各要素间有着积极的相互作用,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一切生物都含有大量的水,这些水来自于水圈;一切生物体内都含有矿物质,它们大多来自于土壤,也就是来自于岩石圈。植物不断地从岩石圈中吸收矿物质,从水圈中吸收水分,从大气中吸收碳素,并利用太阳能把这些物质不断加以改造,合成有机体,从而使植物成长发育,进而维持了动物的生命,构成了复杂的地球生物界。生物活动又产生了多种生物地质作用,这就对岩石圈形成改造作用。在生物界,数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微生物,又对岩石和土壤中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分解与合成,它更有着特殊的功能。  生物活动除直接产生生物地质作用外,还对其他一些地质作用产生影响。  随着地质演化进程,地球表层系统内各圈层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并且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改造了自身。当然,地球各大圈层在地球表层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不是均等的,其中地球表层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岩石圈,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和过程都是围绕着岩石圈的演化这个中心而讲行的。


编辑推荐

  《环境地理学》适合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地环境、生态等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阅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环境地理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