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
2004-1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丰子恺
157
无
《缘缘堂随笔》中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漫画,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再辅以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乡情的摄影图片,让酷爱水乡文学的朋友读之心弦拨动,倍感亲切。
丰子恺先生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病,于一九七五年不治而逝,终年七十八岁。 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忆儿时肉腿杨柳我的母亲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佛无灵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胜利还乡记酒令癞六伯塘栖王囡囡清明四轩柱元帅菩萨编后记
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谁知你的年龄还不满六岁,忽被暴敌所摧残,使我流离失所,从此不得与你再见!
无
太棒了。图文并茂。
活动囤货
缘缘堂随笔
从游学见闻到饮食起居,甚至任何生活中的琐屑之事,一入缘缘堂先生的眼,都成了艺术的、恬淡的、禅意的、风韵的,哪怕在逃难的途中,也能够苦中作乐,很好的调剂内心的悲苦心酸与所见所体验的美好物事,真可谓难能可贵,境界高远,修为已入佳境!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一书我购于2004年,当时读完后印象不是很深刻。因为年龄小难以体会这看似轻松的每篇散文背后的深度与力度。
时隔八年再次翻阅,发现纸张已泛黄,颇有历尽沧桑之感。
我对这本书还是很有感情的。书虽薄,内容却不少。譬如说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的话,不仅其文学的价值可以说是永恒的,而且对研究民国百姓生活,也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回一口气读完,发现本书篇目的编排很有意思,给我感觉像是在读小说一般过瘾。因其在感情内容上具备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素。比如说,《翦网》一篇就摆出了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艺术观,为全书基本内容奠定基调。接着《渐》、《自然》、《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东京某晚的事》、《忆儿时》等,每篇的感情都非常流畅清新,正如其题目一样,似乎故事在渐渐发展。到了《阿难》一篇,作者悼念死去的孩子,感情饱满深切,语言激动热烈,与之前的文章形成了强烈反差,可是又有前两篇《忆儿时》与《华瞻的日记》在内容上做铺垫,致使读来不觉突兀。此刻,“小说”进入了高潮。之后的《晨梦》、《艺术三昧》、《缘》、《大账簿》、《秋》都是“高潮”过后作者对人生对宇宙的冷静思考,属于结尾和尾声阶段了,让人读罢感慨颇多。(附录《告缘缘堂在天之灵》同样算名篇,不过我暂时不把它放在整篇“小说”结构中。)
另外,从这本书中我体会最深的,还包括作者对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尊重(文中很多思想都很有佛理),以及对自己孩子的热爱(更确切的说是对天真童心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