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马畏安 当代中国
出版时间:

2006-6  

出版社:

当代中国  

作者:

马畏安  

页数:

287  

字数:

2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多次改动为引子,揭示了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内发生的首起重大政治事件的始末。 全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严格依据史实,生动地记述了高岗和饶漱石其人,“高饶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高岗和饶漱石的人生结局……以及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的思考和鉴戒。

作者简介

马畏安,1933年4月出生于湖北浠水。1956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文艺理论讲师,中宣部文艺局副局级调研员,《中国文化报》社长兼总编辑。主要著作:专著《文学作品是怎样写成的》,论文集《新时期文学的思考》,诗集《中国月亮》,长篇小说《纸上的蚂蚁》、《合作》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两个人物——高岗、饶漱石其人 第二章 一封秘信——科瓦廖夫向斯大林打秘密报告第三章 两次会议——1953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及其前前后后第四章 一夜心潮——毛泽东心头掠过的风云第五章 两项决议——从《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到《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第六章 两个高岗——尾声 主要资料来源后记

章节摘录

  这里有一幅画,一幅油画。  这幅画题为《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作于1953年秋。  据说,这幅画完成的时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很想看看。商量的结果是,请江丰、董希文将《开国大典》连同精选的徐悲鸿、齐白石的作品,布置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厅里。  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抽出时间,兴致勃勃地观赏了这些作品。一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来到怀仁堂后面的大厅,大家的兴趣集中在这幅《开国大典》上。 “画得很像。”大家都说。 “画得很好。”毛泽东紧握着董希文的手说。毛泽东意犹未尽,继续评论着董希文的这幅油画: “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油画拿到国际问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为了对艺术家的劳动表示感谢,毛泽东招呼摄影记者侯波,为大家合影留念。  后面还有一幅画,也是油画。标题也是《开国大典》,作者也是董希文,只是没有标明创作时间。  再仔细看看,这幅画同前面那一幅有没有什么不同?看看站在毛泽东后面的一群领导人,第一排从左到右数一数: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回过头去再看看前面那一幅,张澜的左面却多了一个人,一个留背头、戴眼镜、穿深色衣服、个子高高的人。  这个人是谁呢?  高岗。  这就是说,董希文第一次创作《开国大典》,画面上有高岗。后来,高岗却从这幅名画上消失了。  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就在毛泽东100周年诞辰的前两天,1993年12月24日,首都一家报纸,在头版通栏的位置,发表了没有标明创作时间的《开国大典》,也就是没有高岗的《开国大典》;第二天,12月2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四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也就是有高岗的《开国大典》。  这件事可能没有什么人注意到,几乎微不足道。  这件微不足道的、极平常的事情,却有着极不寻常的意味。  三十多年前的1962年,有一个“利用小说反党”的重大案件,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不知道了。  这个案件,就是作家李建彤写了一部题为《刘志丹》的小说。小说中有个人物叫罗炎。罗炎给照金苏区送信,而高岗,在陕北闹革命时,就曾给照金苏区送过信。就为这,当时康生一伙人就认定“小说中的罗炎就是高岗”,写了高岗就是替高岗翻案,替高岗翻案就是反党。康生于是编出一条“毛主席语录”:“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由这部所谓的“反党小说”,牵牵连连,拉扯出一个“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反党集团”,贾拓夫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整死,又拉出一个马文瑞同志,凑成“习、马、刘反党集团”,最后升级为“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反党集团”,甚至干脆统称之日“西北反党集团”。就因为《刘志丹》小说一案,打击了几千名干部,再加上牵扯进去的文艺界、出版界的干部,以及陕甘宁老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有上万人被打成“反党集团”的黑爪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PDF格式下载



关于一个历史事件,特别是政治事件,最好的一本书总会出现在事件发生100年后,有时看情况还得再推后。但在这之前,本着阶段性的综合条件,尽心尽力地叙述,为那最好的一次做准备,作奉献是不可或缺的。看得出来,作者是个厚实、明达的人,尽量把自己隐藏在历史记载之后,万般无奈之际出来圆场,很不容易。总得有人决定花自己的时间写这本书,做了决定并做了的人就值得感谢。


看完以后就觉得,没看出来他们要造反,就是有点不听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老毛为首的领导集体好像整人有点过,拿下就得了,干嘛非得逼死啊。


开禁了,大家去看看!


此书作者的主观意识太强,无法让人有一种客观对待历史的感觉,在作者的笔下,高岗饶漱石本来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而非真正的革命者,本人感觉这应该和历史的实际情况不像符合,任何人包括高岗,饶漱石,我认为,他们所犯下的错误或者罪行,也是与他们的具体经历以及社会发展有关,是逐步渐进的,就像解放初期的刘青山和张子善一样,原本是一个很好的革命者,但是没有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在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最终走到了人民大众的对立面,我认为党给他们的评价是客观的,正确的。高岗、饶漱石如果当初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中国革命的大潮中,为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绝不可能坐到那样高的地位上,他们的蜕化变质是与当时的历史进程分不开的,因此,我觉得在编写历史性的文章是,更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描写,而不要带任何实现预定好的倾向性观点。


史实总的还算清楚,但是文学描写成分太多,让人产生戏说的感觉。资料没有注明出处,读者无从考证真伪。


确实给搞政治的特别是视"houheixue"为经典教材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害人者终被害啊。请这些人引以为戒吧。免得你的后人若干年后来凭吊你呀!切切


觉得似乎并没有写出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本来也没有什么本来面目,但是写得让人感觉没有深度


这本书吧,作者明显是在赶时间和粗制滥造,你写史书就老实写嘛,搞得跟文学小说似的,很多模拟高岗的心内活动,我就纳闷,人家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心态,跟你说过?跟秘书说过?你凭啥就说人家有失落,简直胡说八道在那。这样的书,几个月就凑出来一本。虽然《两代军人的对话——张爱萍人生记录》水平也算不上提高,但毕竟是花了心思写的,算是高水平的错误。这本书完全是低水平的拼凑。连正确错误都还谈不上。


很一般,引用的部分太多,还不如再接读文革资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