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乱云飞渡仍从容

张树德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

张树德  

页数:

22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毛泽东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险峻。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赫鲁晓夫“落井下石”,面对美国入侵朝鲜、越南在中国的大门口燃起战火,面对杜勒斯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以“不怕鬼、不信邪”的大无畏精神,高瞻远瞩、纵横捭阖的雄才大略,做出了一系列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睿智决策。

作者简介

张树德,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从事国际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等领域研究。多年参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参与编辑《毛泽东军事文集》(六卷本)、《邓小平军事文集》(三卷本)。主要著作有:《毛泽东大战略》、《毛泽东与彭德怀》、《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红墙大事》、《中国重返联合国前后》等。

书籍目录

1 斯大林电请毛泽东,要八路军出兵长城一线,以牵制日本在东线的兵力,避免两线作战。毛泽东有自己的主张,回复斯大林:八路军只能作战略配合,不能作战役配合。2 美国用原子弹到处进行恫吓。毛泽东不听那一套,在杨家岭的石桌旁对斯特朗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下的一种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3 斯大林对新中国的领袖不敢有丝毫怠慢。毛泽东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决不让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顺利签订,斯大林破例出席招待会。4 斯大林看中国什么都好,开口之中皆是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毛泽东的回电有理有节,既捍卫了自己国家不可侵犯的主权,又避免了生硬地与还是朋友的苏联老大哥的正面冲突。毛泽东从来就不甘任人摆布。5 肯尼迪自不量力,麦克阿瑟口吐狂言,朝鲜危在旦夕。毛泽东说话了:对朝鲜问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没有苏联的帮助,我们也要出兵。”6 艾森豪威尔总统上任之际即对朝鲜战争实施“新政策”。毛泽东警告美国人: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蛮横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止,一进打到中国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止。7 赫鲁晓夫提出要与中国建立“联合舰队”,毛泽东越听越恼火:“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了?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8 小战略中孕育着大战略:炮击金门打打停停。毛泽东说:“我们向金门打炮也好,停止也好,主要都是为了支援台湾人民和台湾当局守住台湾,而不被美国侵略和吞并。”……

章节摘录

  对于这两封电报,毛泽东和中共没有给以肯定的回答,只说部队调动有困难。  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正面临着巨大困难,根本无力出援苏联。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国民党已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特别是1941年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损失6000余人,并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同时,日本侵略军改变对蒋的政策,而将主要兵力用于对付八路军、新四军。  苏德战争爆发后,国内反动势力更加暴露出反共的真实面目。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八路军的薪饷、弹药和被服等物资,而且调集50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我军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人边区”,断绝对边区的一切外来援助。不仅如此,不少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和部队投降日本,充当伪军,与日军一齐夹击八路军、新四军。有些中间势力也为一时的形势所左右而向右倒。日伪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以“实行剿共,巩固治安”为重点,对解放区反复“扫荡”、“清剿”、“蚕食”、“铁壁合围”。例如:1942年4月,日寇集中3万兵力对靠近长城东段的冀东根据地进行“扫荡”。冀东主力部队转移到长城以北,热河的南部山区。敌人在长城内外制造东西700里,南北80里的无人区,使我部队活动十分困难。加上华北各地连续几年发生水、旱、虫等严重自然灾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从1941年起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这种局面一至延续到1943年秋,造成我军减员。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减为近40万人。根据地面积缩小,总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以下。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抗日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茶,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八路军、新四军抽调部队离开根据地与敌人硬拼,结果除了惨败、灭亡,很难想像还会有什么好的结局。这无论对苏,还是对中共、八路军、新四军都是不利的。  希特勒在莫斯科失败后,放弃了全面进攻的计划,集中全力于1942年7月发动了围攻斯大林格勒的夏季攻势,即斯大林格勒战役,企图切断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以窒息莫斯科。此时,日本虽忙于太平洋战争,但仍有不少传闻,说日本将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当时苏联无法确切地判断这些传闻的真实性。为防万一,苏联一方面积极组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另一方面寻求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为此,斯大林曾三次致电毛泽东。在第一封电报中,斯大林要求我们抽调八路军一两个师的兵力到内蒙和外蒙边境地区,接受苏方提供的可装备一两个师的新式武器。毛泽东研究后回电说:武器,我们自然是需要的。但调一两个师的兵力通过蒙古草原到达边境去接受武器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敌人有空军,而我们没有。这样,我们的部队在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会被敌机消灭掉。这个方案恐怕难以实现。  不过,到1942年9~1O月问,毛泽东已大致明白了斯大林的想法:苏方正在部署斯大林格勒战役,准备与敌决战,但又有后顾之忧,深恐在西线与敌决战的当口,日本乘机出兵苏联远东,配合德军的进攻。但是斯大林始终没有直接向我们讲明他的战略意图。  于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国际主义的精神,认真地分析了斯大林的电报后,开始把罗瑞卿、杨成武,以及吕正操等部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准备伺机向东北腹地渗透。形势的发展证明毛泽东的这个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很有远见的。它既未暴露自己的目标,没有打草惊蛇,又占据了重要的战略位置。进可以帮助苏联牵制日军,退可以依托敌后抗日根据地,避免我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它还为抗战胜利后我军迅速进入东北,收复失地做好了准备。  过了一段时间,斯大林第二次来电说,可否分批派出较小型的游击部队到满蒙交界地区轮番接受较小批量的武器,以加强抗敌力量。这个方案,也被毛泽东否定了。  1943年初,斯大林第三次来电,建议中共中央考虑调若干师团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虽不是为了进行大战役,但也能牵制日军力量,或增加它的后顾之忧。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结束。此后,苏德战争前线形势日益好转,红军逐渐转入全面反攻。至1944年十月革命节前夜,苏德战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红军步步进逼,使敌人不断后退,喘不过气来。  此时,苏军东线之患再也不成其为忧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乱云飞渡仍从容 PDF格式下载



毛泽东中国外交第一人中国外交总设计师


毛泽东——中国千年一遇!


了解前三十年国际环境的好书


相当有内容


这是买给老爸的生日礼物,老爸说还不错。


该书印刷质量一般,不过价格便宜,说得过去。最大遗憾,该书最后一章写的是毛泽东与尼克松如何打开中美大门,竟然有大段大段的文字与陈敦德所著《毛泽东与尼克松在1972》完全一致,而作者又没有注明引用了该书。该书作者是张树德,军事研究专家,应该不会这样明目张胆的抄袭别人的作品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求教于诸位。因为本人非常喜欢陈敦德的《毛泽东与尼克松在1972》,从1989年就读此书,先后买过三个版本,所以发现了这个问题。


本书写得比较没特色,写毛泽东的书没有新意是很难吸引读者的


书不错,打折时候买的,物超所值


有点像从小到大一直在读的政治思想课本,不怎么好看,我想看到客观真实一点的毛泽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