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03-01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

季羡林  

页数:

14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张中行一位令当今学人高山仰止的国学大师,一位平易近人的敦厚长者,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有多少轶闻趣事?对于写作他又有着怎样的真知灼见?人们说,季老有弟子三千。身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季老对后生晚辈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现在,就让季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写作的真谛吧!国学大师季羡林系列之《季羡林谈写作》,为您讲述季羡林的创作生活,伴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  学术大家季羡林,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撰写的学术著作,逻辑严谨,论证精当,又通俗易懂。他写的散文、小品文、游记,自然、洒脱,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写了一辈子文章的季羡林先生,在写作方面积累了好多经验。本书收入了季先生谈写作的文章,相信会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他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其间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他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先生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书籍目录

作文写文章文章的题目文以载道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漫谈散文我对散文的认识散文的两大类怎样写散文没有身边琐事就没有真正好的散文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散文创作必须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之处语言与文字成语和典故做诗与参禅漫话历史题材日记贵在无雕饰谈谈“炼话”好书的标准记者要讲真话好的文艺无国界我写我我在小说和中学的写作经历我的处女作《牛棚杂忆》自序我和东坡词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获奖有感 附:《赋得永久的悔》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 附:《两个小孩子》后记

章节摘录

  文以载道 中国古代学者能文者多,换句话说,学者同时又兼散文家者多,而今则 颇少。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事实,由不得你不承认。可是,如果想追问其原 因,则恐怕是言人人殊了。 过去中国有“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说法。抛开众多注释家的注释 不谈,一般人对这两个说法的理解是,所谓“志”是自己内心的活动,多半 与感隋有关,“言志”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情,抒发形式则既可以用诗歌,也 可以用散文,主要是叙事抒情的散文。所谓“唐宋八大家”者,皆可以归人 此类。而“载道”则颇与此有别。“道”者,多为别人之“道”。古人所谓 “代圣人立言”者,立的是圣人之道。自己即使有“道”,如与圣道有违, 也是不能立、不敢立的。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人总是有感情的,而感情又往往是要抒发的。即使 是以传承道统自命的人,他们写文章首先当然是载道,但也不免要抒发感情 。我只举几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唐代韩愈以继承孔子道统自命;但 是,不但他写的诗是抒发感情的,连散文亦然。他那一篇有名的《原道》, 顾名思义,就能知道,他“原”的是“道”。但是,谁能说其中感情成分不 洋溢充沛呢?又如宋代的朱熹,公认是专以载道为己任的大儒。但是,他写 的许多诗歌,淳朴简明,蕴涵深厚,公认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千载传诵。连 孔门都注重辞令修饰,讲甚么言之无文,行之不达。可见文与道有时候是极 难区分的。 清代桐城派的文人,把学问分为三类:义理、辞章、考据。他们的用意 是一人而三任焉,这是他们的最高标准或理想。然而事实怎样呢?对桐城派 的文章,也就是所谓“辞章”,学者毁誉参半。我在这里姑不细论。专谈他 们的义理和考据,真能卓然成家者直如凤毛麟角。较之唐宋时代的韩愈、朱 熹等等,虽不能说有天渊之别,其距离盖亦悬殊矣。 到了今天,学科门类愈益繁多,新知识濒于爆炸,文人学士不像从前的 人那样有余裕来钻研中国古代典籍。他们很多人也忙于载道。载的当然不会 像古代那样是孔孟之道,而只能是近代外国圣人和当今中国圣人之道,如l 临深履薄,唯恐跨越雷池一步,致遭重谴。可以想象,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有 文采的,也不敢有文采的。其他不以载道为专业的学者,写文章也往往不注 意修辞,没有多少文采。有个别自命为作家的人,不甚读书,又偏爱在辞藻 上下“苦”功夫,结果是,写出来的文章流光溢彩,但不知所云,如八宝楼 台,拆散开来,不成片段。有的词句,由于生制硬造,佶屈聱牙,介于通与 不通之间。 中国当前文坛和学坛的情况,大体上就是这样。我的看法,不敢说毫无 偏颇之处,唯愿读者谅之。 郭伟川先生,出自名家大师门下,学有素养,又是一个有心人。他在最 近给我的信中说:“今年计划中,想出版《著名学者散文精选》一书。所以 专取学者文,盖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真正能文者如凤毛麟角,所谓罕而见珍 也。而文得学养,则盖见深度,可臻文质并茂之境。此则一般文章家未必能 至者,亦足成学者文之特色也。”这一段话虽不长,但对写文章与学术研究 之关系,说得极为透彻而又深刻,十分敬佩。伟川先生镶拙文滥竽其中,既 感且愧。他索序于我,敢不应命,因略述鄙见如上。 1998年2月24日 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 近几年来,由于眼睛昏花,极少能读成本的书。可是,前些日子,范敬 宜先生来舍下,送来他的《敬宜笔记》。我翻看了一篇,就被它吸引住,在 诸事丛杂中,没用了很长的时间,就把全书读完了。我明白了很多人情事理 ,得到了极大的美感享受。我必须对范先生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敬意。同样 的谢意和敬意也必须给予小钢。是她给敬宜在《夜光杯》上开辟了专栏。 书中的文章都是非常短的。内容则比较多样。有的讲世界大事,有的讲 国家大事,更多的则是市井小事,个人感受。没有半句假话、大话、空话、 废话和套话。讲问题则是单刀直入,直抒胸臆。我想用四个“真”字来表示 :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可以称之为“四真”之境。 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文风。每一篇都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不加雕饰 ,秀色天成。读的时候,你的思想,你的感情也都为文章所吸引,或卷或舒 ,得大自由,得大自在。 但是,这里却有了问题。 我仿佛听到有人责问我:“你不是主张写散文必须惨淡经营吗?你现是 不是改变了主意?”答日:我并没有改变主意。我仍然主张惨淡经营。中国 是世界上的散文大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惨淡经营是我从中归 纳出来、抽绎出来的一点经验,一条规律,并不是我的发明创作,不敢居功 自傲。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不够全面。古代的散文大家们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他们写庄重典雅的大文章时一定是惨淡经营的,讲结构,讲节奏,字斟句 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丝不苟。但是,如果即景生情,则也信笔挥洒 ,仿佛是信手拈来,自成妙文。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二者之间是什么关 系呢?我认为是有联系的。信手拈来的妙文是在长期惨淡经营的基础上的神 来之笔。拿书法和绘画来打个比方。书法必须先写正楷,横平竖直,点画分 明。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任意发挥。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浮躁浅薄,急于 求成,这样的书法只能成为鬼画符。绘画必须先写生素描。没有下一番苦功 而乱涂乱抹,也只能成为鬼画符。 孔子晚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他毕生修养的结果。 范敬宜的《笔记》是他自己的谦称,实际上都是美妙的散文或小品文。 他几十年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有丰富的惨淡经营的经验。现在的《笔记》就 是在这个基础上信手拈来的。敬宜不但在写作上有坚实的基础,他实际上是 一位中国古代称之为“三绝”的人物,诗、书、画无不精妙。他还有胜于古 代的“三绝”之处,他精通西方文化必是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我杜撰一个 名词,称之为“四绝”。 我忽然浮想联翩,想到了范敬宜先生的祖先宋代文武双全的大人物范仲 淹。他的名著《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今天许多先进人物的座右铭。孟子说:“君子之泽,五 世而斩。”现在看来,范仲淹之泽,数十世而不斩。今天又出了像范敬宜这 样的人物。 最后,我还想奉劝《夜光杯》的读者们:见了范敬宜的《笔记》千万不 要放过。 2002年4月 P10-13


编辑推荐

  《季羡林谈写作》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在这一点上,诗文皆然,细心的读者不难自己去体会。——季羡林  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季羡林  文章之作,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季羡林  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季羡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季羡林谈写作 PDF格式下载



季羡林爷爷写自己的生活,很好看的哦


正如季老说的,写作不是靠方法技巧可以写好的,多读书,下笔才有神。


一类类的文章 季老先生都有感触


季老先生是大师。书非常好。


一气买了几本季节的书,获益匪浅。我想,我会试着按季老的方式写写文章(给自己看)


很敬佩季老的为人。买了不少他的书。很好。蒋勋说红楼梦,如同他一贯的风格,语言很直白,很直白。其观点和刘心武老师有不同。


散文贵在真情,有哲理,有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些许思考。纯情感的散文不叫散文,叫呻吟。


不愧为大师,写的文章深入浅出,看后意犹未尽。


季老的作品,短小、真情。读了很有收获!


学到不少写作经验,受益匪浅。


大师的文章 挺有启发


我一下买了19本,怎么就季老的要书评?


先拜读了,今后若能对孩子的写作有所指导就更好了。


爱好写作的人可以看


先生的文字总是明白如话


因为女儿喜欢写作,因此买了此书!大概翻阅了一下,值得好好品读!


还没看完,写作关键要真实


写作不是模仿,而是对人生感悟的真心流露和记载。


大师的心德,获益非浅


买给小孩看的,大师作品,非常实用。


大师的作品,是经过历史的精练的.读后收益颇多,尤其是(赋得永久的诲),感人置身.


读书写字,是每个有灵魂的,有上进心的人的共同点。在这一方面,我愿意向大师学习。


没有说教,却有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可学的知识很多。


看看学术泰斗的书, 明目


书的内容非常好,性价比也很高,美中不足就是印刷时其中有几页没有印上文字,感觉很遗憾,和厂家沟通厂家很爽快的答应给换,满意。


大家的作品 不看会后悔的


书还行,就是薄了一点一会就看完了


大家的东西就是不一样。书不能乱看,要看就要看这种大家的书。


很好的书,值得深读,


刚读了一些,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全部读完,但真的不错


这本书真好,我非常的喜欢


很不错的书,很有感触,很喜欢


儿子正在看,他特别喜欢看,是老师推荐的。


送给老爸看的


书的质量不错,虽然内容和自己想象的有一定的出入,但好书就是好书,开卷有益。


妹妹学校要求买的


其实你永远难得去完全学习别人所讲的东西,但是季羡林老师的写作方式我是很喜欢的!


这本不时一种谈技巧的书,但季老平实的语言不时地打动着我。适合高中以上的童鞋看,操作性不强,理论居多。


不怎么会写东西,所以读一读,对写作还是有用的!


书中所选的文章比较散,但所讲的境界不太容易让人领略。


最朴实的语言,


不错的书,价格很实惠


但包装不怎么样,来的时候还很脏...


没有高深的理论,这是季羡林大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的确,纵观全书,娓娓道来,语言精练生动,受教了。


本书是季老先生给各类书写序或跋的汇总,坦白讲没有我希望的看了了解如果写作,或者说不是我想的教人如何写作的书。对我是不适用的。


有季老很多的经验之谈,但要落到个人,需要多写才能体会


翻这书之前,先看的季老的另一本《病榻杂记》,对季老的文字就没太好的感觉;看这本时感觉季老的文字还稍好些了。但是,实在算不得是“好”。一己之见。


不够通俗。


帮同学买的,对这类书不感兴趣


内容不错 由于没有外包装 封面很脏 不像新书


书是好书 可是为什么会有三页没有印呢 要换又麻烦 相信只是这一本的问题吧 其他的书应该很好


不是想象种的那么好


这本书很好,就是印刷有问题,中间有几页是白页,不知道是不是盗版


这是老公买的,他看过之后,说书一般,没什么可看性。


季羡林本来就无心写这类指导性的文章,所以这本书收录的,只是他发表在各个书刊上的序跋,或者是偶尔的一点心得。当然了,季羡林先生的观点啊、文笔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我发现很多文章都重复一个观点,重复一种主张。对于先生来说,在不同的地方,强调同一个问题,这个无偿不可,但是作为一本书,如果反复重复一个观点,那岂不是折磨读者么?古人说:好话说三遍,人狗不待见。这本书的分量不够,主要还是卖季羡林先生的名气。


季老确为国学大家,行文如流水,令人自然畅快,道理深入浅出,让人由衷宾服,他的书十分值得拜读。


现在很多孩子不回写真正的作文,只会写八股文。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看看季羡林先生的着本书吧,大学者就是大学者!


想学学写作的都可以看看,虽然内容不多,但是很实用很经典


有些还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基本就是他讲座什么的堆砌,而且好多重合,应该整合的更加简短易读。


有三页是白纸,还好空白纸上应有的内容相比前面的内容不是很重要,谈禅与诗的那篇文章不错。


三页都是空白页,漏印了内容


哎!本来选书就困难,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5月1日选了九本书,其中季老的书三本,季老的作品,《季羡林谈写作》结果有96、101、116页空白页,郁闷啊,只好退货了,还好我及时在看,如果收藏退都退不了了!请问如何办手续啊!晦气啊!咋回事啊!


本来五星的书,那是季老的作品,结果有几页空白页,郁闷中,只好退货了,还好我及时在看,如果收藏退都退不了了


老季的文字朴素自然,但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书很好,可是出版商太坑爹了。我和我学长的都缺了三页。96页、101页、116页是空白。


书史好书,可以感悟到大师的胸怀。但书不是正版的,有几页白地,估计是此处略去几百字。无语。


书中96页,101页,116页空白,都换过两次了,还是一样,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最大的感觉就是季老先生好像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只好把以前写过的跋序拿过来稍作修改以应付了事。所以那么多篇文章要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就连词句都能够找到好多相同的。真正对写作感兴趣的推荐看朱自清的《谈文学》


虽然这本书不厚,但是你可以看到一位大师的真实,是真学问,现在能有几位学者会想季羡林先生那样的真学问?


还是不错的 !


大师的心得,很值得一读


写作基础,值得一看


经典著作,人人都应该读


季羡林谈写作


很喜欢。。推荐大家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