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基辛格

沃尔特·艾萨克森 国际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社  

作者:

沃尔特·艾萨克森  

页数:

574  

译者:

刘汉生  

Tag标签:

无  

前言

父母将仅剩的几件允许带出德国的行李打好包,15岁的眼镜少年独自伫立在墙角,回想着这里曾经上演的点点滴滴。他是个书虫式的和多思的男孩,带着一种长大懂事后却惨遭迫害时产生的一种自尊自负和不安全感的奇怪结合。”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他冲着翻检他们行李箱的海关检查员说道。多年后,他忆起当年那海关小官是如何看着他,脸上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鄙夷,”一言未发。亨利·基辛格没有食言:多年后他确实又多次踏上了巴伐利亚的土地。最初是作为美军反情报部队官员,后来是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最后则作为享誉时代的政治巨头。不过他重返故里时,是作为一个美国人而非德国人。基辛格刚一来到纽约便发现,在这里他不必为了闪躲对面冲过来的非犹太裔的孩子们的殴打而绕到街对面去走路,从那时起,基辛格便渴望能被看作并被接受为美国人。他的愿望实现了。当1973年基辛格坐上国务卿宝座时,据盖洛普民调显示,他成了美国最受欢迎的公共人物。当基辛格在鸡尾酒会上以贵宾身份跳动外交舞步的时候,他总是成为那些最能抓住国际社会眼球的名流人物之一。基辛格访问玻利维亚,礼宾官不让玻利维亚总统加入机场的欢迎人群,但固执的总统竟然隐姓埋名地跑到了机场里头,就为了能亲眼见到基辛格抵达。但是,基辛格也遭到许多美国公众的鄙视,从自由派知识精英到保守主义活动家,都认为基辛格是个危险的、核战争狂式的权力操纵者,没有任何道德原则。在美国主流外交机构的官僚群体内部,讽刺基辛格也成了一种时尚,即使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亨利。美国资深外交家乔治·保尔曾给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寄去一份书稿,结果编辑告诉他:”里头有个大麻烦。在每一章里,您总是说着说着就停下来奚落一番基辛格。”保尔回复说:“编辑先生,请告诉我有没有哪些章节我漏下了,我好再加上些(关于基辛格的)流言蜚语。”正因为人们对基辛格抱有十分不同的意见,而且往往立场特别坚定,要想写一本关于基辛格的传记,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对基辛格究竟是褒还是贬?这问题很奇怪,写关于亨利·史汀生、乔治·马歇尔甚至迪恩·艾奇逊的传记就不会有这种问题。离开官位多年后,基辛格这个人物仍能引发激烈争议,而且人们在评价基辛格时往往持有鲜明的个人喜好——憎恨或崇拜、厌恶或者敬畏,所有的争论都旗帜鲜明,很少夹杂中立立场。基辛格风格诡秘,像个变色龙,这些特质使得外界要抓住他在某个问题上的真实色彩变得非常困难,要想得出客观的评价就更复杂了。那些在不同时候和基辛格一同卷入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人们——入侵柬埔寨、在海防港布雷、圣诞节轰炸河内、1973年恢复对以色列武器供应等等,往往对基辛格如何看待事物有着相互冲突的认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讲述基辛格外交政策的著作都持有观点鲜明的或褒或贬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一本完整的基辛格传记的原因。笔者的目标是写一本能够描绘基辛格所有复杂特性的、不偏不倚的传记,当然,我写的成功与否留给读者去判断。在我看来,基辛格叱咤风云的年代毕竟遥远,逝去的时间已够长,曾经的主角们已走进职业生涯的晚期,他们仍旧保留着历史记忆和私人文件,并且不再受制于保密规定和个人升迁野心,这就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基辛格的客观评说。写这本传记并没有得到授权,书出版之前,基辛格并没有去批准甚至了解其中的内容,他也无权去规定我写什么或不写什么。当然,对书里披露的一些东西和作出的判断,基辛格肯定会怀疑,尤其是出于他的自负和敏感,他很可能觉得连自己的回忆录都不足以公正地评价他取得的丰功伟绩。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也不是一本未经授权的传记。到最初决定下笔时为止,我和基辛格之间唯一一次联系,是为创作一本有关其他当代美国政治家的著作而进行的采访(该书名为《明智之士》)。我决定写他的传记后,出于礼貌,给他写了封信。基辛格的复信里流露出一丝兴奋。他说,他没法阻止我干这件事情,但是也不想看到我极力推动此事。但当我逐个采访他以前的下属、收集文献资料的时候,我开始察觉到,基辛格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书的主题深深地吸引了基辛格。毕竟。他自己从未写过有关尼克松政府之前的回忆录和关于他个人自身的东西,也没有写过其在福特政府任职期间及其后的经历。作为基辛格个性的一部分,他对努力说服别人理解他的言行有一种近乎强迫症般的关注,就好像飞蛾扑火一样,批评者总是对基辛格非常有吸引力,他常常显得急于去转化他们,或至少向他们解释些什么。所以。当我再次和基辛格交谈的时候。他改弦更张,转而同我充分合作。我们进行了超过两打以上的访谈,我得以接触了大量的公共和私人文件。此外,基辛格还请其家人、前助手、生意伙伴和几位前总统配合我的工作。他甚至帮我找到了他从前的一些敌手。在创作过程中,我努力不夹杂任何个人偏见,但还是想突出一些主题,希望读者能够体会得到并且感到信服。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我相信,就是基辛格对于构造大国博弈和创造新的全球势力均衡有着本能般的天才,但比较而言,在运用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国际关系中创造力量方面,基辛格的才能并不那么强,而制度和价值二者才是美国全球影响力的真正来源。基辛格有着魅力十足但有时颇具欺骗性的个性——才华横溢,善弄权谋、行事诡秘、对人际关系和细微差别的敏感多虑、嗜于对抗和争权夺利。我所探究的一个问题是,这种个性和作为基辛格政策基础的权力政治、秘密外交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政策根植于个性,正如基辛格从梅特涅那里学到的那样。基辛格登上权力舞台之时,正值历史发展的各种力量风云激荡的大时代,苏联获得了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战略地位。美国在越南狼狈挣扎,而中国正面临结束长达一代人自我封闭的历史渴求。而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而传奇的英雄人物在世界大舞台上纵横天下、一逞风流的时代,这其中有尼克松、毛泽东和萨达特,也包括基辛格本人。还是年轻学者的时候,基辛格曾这样描述俾斯麦和他所处的时代:“这位天才试图通过驾驭国内外相互竞争的各种力量间的敌对和仇视对它们加以遏制,而新秩序则被量身打造成适合他施展拳脚的样式。”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基辛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而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正好是一个敏感、多才的少年学习所谓“相互竞争的力量和驾驭对抗”的好地方。

内容概要

  《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内容基于对基辛格本人大量的采访和其他150多个信息来源,包括美国前总统和基辛格的生意伙伴。这是第一部关于基辛格的传记全本。它引用了基辛格本人许多私人文书和机密文件,讲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美国人的传奇经历。这《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以亲切生动的叙事风格,令人惊奇的内容揭密,将读者带入了这个色彩斑斓、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一生——他曾经在纳粹德国被迫害的童年,他主导一个超级大国的外交大略、他和总统尼克松痛苦的关系,以及其晚年作为经济顾问在全球各地奔走的经历。  他一度被吹捧为“外交战略家”、“独脚智囊团”和“超级国务卿”,又一度被媒体指责为美国历来掌权者中“最危险的人物”  他构筑了一个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又被总统尼克松视为“功高震主”的权力之争对象  他作为总统的特使秘密访华,打破了中美建交的坚冰,又被美国媒体称为“踩着钢丝表演”的“唐?吉诃德”  他的声望因“水门事件”一路狂跌,又因伊拉克战争而被公众称为“现实的外交成就尚无人能出其右者”  他既是善于“用筷子吃鱼子酱”的“纵横捭阖的能手”,又是善于靠不断制造与好莱坞女星绯闻来筑固公众形象的政治明星  当基辛格在1973年被任命为美国国务卿的时候,盖洛普调查显示,他已经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人物。但他也被许多美国大众——从开放的学者到保守人士——所斥责。基辛格风格诡秘,像个变色龙,这些特质使得外界要抓住他在某个问题上的真实色彩变得非常困难,要想得出客观的评价就更复杂了。那些在不同时候和基辛格一同卷入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人们——八侵柬埔寨、在海防港布雷、圣诞节轰炸河内、1973年恢复对以色列武器供应等等,往往对基辛格如何看待事物有着相互冲突的认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讲述基辛格外交政策的著作都持有观点鲜明的或褒或贬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一本完整的基辛格传记的原因。

作者简介

作者:(美)艾萨克森 译者:刘汉生 等沃尔特·艾萨克森,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生于美国新奥尔良,曾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毕业后,成为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由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曾出任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总编辑和世界传媒巨头CNN公司的总裁。曾撰写《本杰明·佛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一生》、《聪敏人: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和伊万·托马斯共同撰写)、《爱因斯坦:生命的全部》等传记畅销书。目前沃尔特·艾萨克森和妻子和女儿在华盛顿居住。

书籍目录

前言1: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和当今的理想主义前言2第1章 童年时代:纳粹时期的菲尔特(1923~1938)巴伐利亚的基辛格家族年轻的海茵茨被毁灭的世界失落的童年意味着什么第2章 在华盛顿高地的日子:一位雄心勃勃的会计师的“美国化”历程新世界出路第3章 军旅生涯:“亨利先生”重返故里(1943~1947)“大熔炉”弗里茨·克雷默重返菲尔特“再见吧,我的青春时代”占领者“我可能建立起了一种自我防备的心理”第4章 求学哈佛:志向远大的学生(1947~1955)“小冒烟儿”和大学究伊利亚特教授历史的意义基辛格太太崭露头角——国际研讨会《融合》(Confluence)季刊卡索里和梅特涅生活与竞赛第5章 纽约试水:供职权力部门(1954~1957)对外关系委员会《核武器和外交政策》核战略名人新伯乐——纳尔逊·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第6章 重返哈佛:教授(1957~1968)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终身教授婚变军备控制问题《选择的必要》“铁血宰相”俾斯麦第7章 行走在权力边缘:肯尼迪,约翰逊和洛克菲勒(1961~1968)鼻子贴在窗上往里看的人等待时机跨入烂摊子的第一步“宾夕法尼亚谈判”洛克菲勒1968年竞选第8章 天造地设的搭档:基辛格和尼克松(1968)两手准备任职邀请“古怪二人行”谄媚者的直觉暗中发力第9章 越战风云:秘密抉择,秘密轰炸全新的一天越南选项“国安研究备忘1号”“连环套”原则起舞欧洲1969年3月,秘密轰炸柬埔寨“黑鹰坠落”第10章 基辛格的白宫帝国:“大老板”的权威及其行事风格二把手之争基辛格的管理风格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国防部长梅尔文·拉尔德官运进行时秘密渠道“亨利调解委员会”第11章 耳边的秘密:“办公室窃听器,死键,其他装置”1969年5月,国安窃听各色阴谋“死键”第12章 死路一条:深陷越南泥沼1969年6月,“越南化”政策1969年7月,“尼克松主义”1969年8月,秘密谈判1969年11月鸭钩计划(DUCK HOOK)1969年,盘点1970年2月~4月基辛格VS黎德寿第13章 入侵柬埔寨:扩大战争,辞职,狂暴1970年4月,打还是不打?1970年5月,“进入”柬埔寨团队危机讨好布赖恩和其他抗议者第14章 危机杂耍术:9月份的两周随记1970年的黑色9月9月14日,星期一9月15日,星期二9月16日,星期三9月17日,星期四9月18日,星期五9月19日,星期六9月20日,星期天9月21日,星期一9月22日,星期二9月23日,星期三9月24日,星期四9月25日,星期五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星期天结果危机之年第15章 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幕后渠道的武器控制个案:“MIRVn问题1970年4月,第一个限制战略武器方案1971年5月,“重大突破”1971年6月,《五角大楼文件》单方面撤军计划第16章 接近巨龙:“三角鼎立”通向北京之路小球转动世界1971年7月,两天零一小时的梦幻中国行举国沸腾第17章 权力和欲望:世界头号非性感名人的私生活:秘密放浪子乔治城名利场猎艳好莱坞绝佳春药第18章 黑云压城:失手印巴之战。基辛格跌落低谷失手印巴内鬼之祸身后的鬼影基辛格和大内总管们悬崖边缘峰回路转又一年第19章 三角平衡术:莫斯科-北京春季峰会拥抱巨龙春日秘访莫斯科海防港布雷1972年5月,言欢莫斯科第20章 和平在望:巴黎谈判达成难以捉摸的协议薄暮微明和平在望混乱中的角力第21章 圣诞节轰炸:炮轰河内西贡就范圣诞节幽灵!权力更迭的先兆1973年1月,和平降临越南:破坏评估第22章 国务卿基辛格:众人失落,唯我得意1973年5月,黑格取代霍德曼1973年5月,与勃列日涅夫猎猪二人行1973年5月,窃听曝光1973年9月荣升美国第54任国务卿演出终结第23章 赎罪日战争:中东问题上演,再补给之争,核警示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1973年12月,通向日内瓦之路第24章 穿梭外交:逐个拿下以色列,埃及.叙利亚第一次以色列一埃及穿梭外交基辛格的外交风格徘徊的犹太人石油危机1974年5月,叙以穿梭外交第25章 闪光灯下的名人基辛格:垂帘生辉第26章 变迁:仕途末期和全新开始告别光棍生活尼克松的衰落和下台基辛格与福特第27章 “缓和”之死:奇怪的联盟走强硬路线奇怪的同床者《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1974年11月,海参崴峰会第28章 奇迹消失与全线挫败:败走西奈和东南亚西奈之痛柬埔寨和越南的“沦陷”第29章 外交政策中的道德:基辛格的实力政策及其遭遇的挑战现实主义的根源基辛格的现实主义1975年7月,索尔仁尼琴,赫尔辛基,人权丹尼尔·莫伊尼汉与美国理想主义1975年,内阁大换血第30章 非洲:秘密介入+穿梭外交1975年,透过东-西棱镜看安哥拉1976年,罗得西亚:人权回归第31章 呜咽中谢幕: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凄凄切切1976年,大选,黯然离职第32章 平民基辛格:无公文包部长的空中飞人生活重返纽约城没有公文包的部长第33章 从老牌外交到富商巨贾:世界顶级顾问是怎样一夜暴富的外交“雇佣军”斗争与利益中国之争老当益壮第34章 基辛格的政治遗产:政策与个性

章节摘录

巴伐利亚的基辛格家族一座小小的巴伐利亚村庄洛德尔希(Rodelsee),坐落在沃尔斯堡(Wurzburg)附近,这里的犹太居民里,亚伯拉罕•基辛格的虔诚和渊博的宗教学识是出了名的。他生意做得很成功,每逢星期五,总能在日落前早早打烊,好好地过安息日。不过他担心自己的四个儿子要是投资做买卖大概没法处理好这种事情。于是亚伯拉罕定下规矩:他们要像祖父那样做名教师,以保证能够老老实实地守好安息日。就这样,亚伯拉罕的四个儿子约瑟夫、梅尔、西蒙和大卫长大成人后离开了洛德尔希(Rodelsee),在临近的德国人村庄建立了一些非常出色的犹太学校。而他们的孩子们——至少有五个,其中包括大卫的长子路易斯•基辛格,后来也当了老师。多年后,路易斯的大儿子又成为一个遥远国度一所知名大学的教员,这个勤奋内向的年轻人在举家逃往美国前,名字一直叫海茵茨。巴伐利亚的犹太人自公元10世纪定居此地以来,便反复遭受压迫。他们大多是商贾和放债者,对当地经济有所贡献,故此在巴伐利亚许多城镇,犹太人是受到保护的,而一旦王公权贵们脾气变幻无常或民意波动时,他们就会遭到野蛮的放逐。1276年始,犹太人被从巴伐利亚地区驱赶出来,由此掀起的驱犹风潮到1349年黑死病爆发后达到顶峰。及至16世纪,巴伐利亚地区残存的犹太人社区已经寥寥无几。18世纪初,犹太人开始重返巴伐利亚,大多来自奥地利。其中一些是银行家,被弄回巴伐利亚是为了资助德国打西班牙王位战争,其余都是商人或奶牛贩子。尽管时不时反犹浪潮还会发作,但无论如何,犹太人逐渐在巴伐利亚社会中找回了安全的位置,或者至少看上去是这样。1804年到1813年拿破仑统治期间,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允许犹太人上公立学校、参军并享有完全的公民权。此外,犹太人还获得了起族姓的权利。基辛格家族中第一个启用“基辛格”这个族姓的成员是亚伯拉罕的父亲迈耶(Meyer)。迈耶年轻时曾在沃尔斯堡(Wurzburg)北边的旅游胜地巴德—基辛根(Bad-kissingen)镇定居过。当时,那里居民才1000多人,其中犹太人大概就有180个。后来他搬到洛德尔希(Rodelsee),就是在这里,1817年,迈耶正式择定了迈耶•基辛格这个名字。次年,亚伯拉罕出生了。亚伯拉罕是迈耶所生的10个孩子里唯一一个活过童年的幸运儿。不但活过童年,这老头儿一直活到8l岁,成了一个大家族的族长,有四个儿子——都遵其志愿当上了教师、四个女儿和32个孙子孙女。尽管一家人都是根红苗正的正统犹太人,但这也是个纯粹的德国中产阶级家庭,对这个给予其恩惠和善待的国家充满深深的忠诚。亚伯拉罕的小儿子大卫•基辛格生于1860年,后来搬到厄尔梅索森(Ermershausen),在那里建了一所小学校,他自己还在犹太人教堂里担任唱诗班的领唱。后来他在沃尔斯堡的犹太神学院任过教。大卫总是衣着得体,被朋友们开玩笑地称为“安息日基辛格”,用以区别他哥哥西蒙,西蒙穿得比较随便,因此便有“平日基辛格”的外号。大卫和妻子莉娜老练成熟,饱读诗书,是典型的德国人,他们给1887年降生的第一个儿子起了个法国名字——路易斯。路易斯是这对夫妇七个孩子里唯一一个做老师的。1923年5月27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来到了世间。这就是海茵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大名叫海茵茨,因为葆拉喜欢。中间名阿尔弗雷德实际上是“亚伯拉罕”的德文变种,就像基辛格的叔叔阿诺的名字一样。小海茵茨从爸爸那儿继承了“Kissus”这个昵称。15年后,海茵茨一家移民到美国,从那时开始,他才取名亨利。

媒体关注与评论

精彩不断•••一本关于权力的研究。卓越不凡,又令人不安。 ——《纽约时报》“一丝不苟的研究, 充满智慧,尺度公平……充满睿智和洞察力的好书。” ——古德弗雷•霍奇森,《华盛顿邮报》“该书既确定了基辛格伟大的国际外交家的地位,也把他拉下神坛,……基辛格本人如果读到他喜欢的部分肯定会爱不释手,读到不喜欢的部分定会大发雷霆……一本令人爱不释卷的好书。” ——彼得•詹宁斯,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人“一本好看、好玩、权威的传记。” ——乔纳森•惠特尼,《洛杉矶时报》书评"该书涵盖面之广,研究之精深,压倒了所有有关基辛格的书籍。对基辛格的追捧者来说,该书简直令人爱不释手。对他的外交政策的追随者来说,该书乃必读书目。” ——《纽约时报书评版》“立论扎实,内涵丰富,是一本有关动荡年代传奇人物的可读性极强的好书。”——大卫•特雷克索,《波士顿周日环球》艾萨克森用一种富有同情心的,令人感动的叙事风格点亮了基辛格的复杂的人物性格。他对基辛格生动的描写,令读者以为他和基辛格一起亲历了历史。艾萨克森是一个真正领悟了历史的人。 ——罗伯特•卡洛,《林登•约翰逊的岁月》的作者。 艾萨克森的这本书,充满了洞察力,文风精致优雅又不失公平,以轻松的步伐将读者带入了美国人最贴近的一段历史,以不可估量的深度,描写了一个塑造美国外交政策的学者和政治家。 ——《纽约客》


编辑推荐

迄今为止基辛格传记中的最全面、最公正、最权威者,在世界各国畅销不衰。深刻解读大国博弈背后的政治秘密。《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是研究国际政治、外交的必读书。深刻的洞察力,精深的研究,富有同情心的、令人感动的叙事风格,一本令人爱不释卷的好书。

名人推荐

该书涵盖面之广,研究之精深,压倒了所有有关基辛格的书籍。对基辛格的追捧者来说,该书简直令人爱不释手。对他的外交政策的追随者来说,该书乃必读书目。 ——《纽约时报》 立论扎实,内涵丰富,是一本有关动荡年代传奇人物的可读性极强的好书。 ——《波士顿周日环球》 艾萨克森的这本书,充满了洞察力,文风精致优雅又不失公平,以轻松的步伐将读者带入了美国人最贴近的一段历史,以不可估量的深度,描写了一个塑造美国外交政策的学者和政治家。 ——《纽约客》 该书既确定了基辛格伟大的国际外交家的地位,也把他拉下神坛,……基辛格本人如果读到他喜欢的部分肯定会爱不释手,读到不喜欢的部分定会大发雷霆……一本令人爱不释卷的好书。 ——彼得·詹宁斯,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基辛格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