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穴位埋线与美容

任晓艳,李洪娟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作者:

任晓艳,李洪娟 著  

页数:

285  

字数:

4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基础篇、技能篇、临床篇。基础篇主要阐述现代穴位埋线与美容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现代美容生理学基础上的,主要介绍穴位埋线技术的原理,以及如何调整全身气血,结合局部治疗,达到消除面部病理改变,及其相关原理的一门应用技术学。技术篇重点介绍任氏穴位埋线的选穴原则、操作方法和临床常见问题的处理等。临床篇详细论述美容门诊中常见病,对其病因病机及临床处理方法。任氏穴位埋线美容疗法在美容界的应用使美容业更增添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使经络美容方法达到了一次飞跃,发掘祖国传统医学潜力,使任氏穴位埋线美容疗法发扬光大,使之有益于人民,真正实现身体健康和外在美相结合的人体美。 本书的技术方法原于实践,有很高的实用性,对有志于从事美容,特别是想开展中医美容的人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任晓艳,主任医师,从事穴位埋线临床工作作18年,是将穴位埋线应用于预防、保健、抗衰老及美容的开拓人,她的埋线器具和埋线载体分别获得国家五项专利。

书籍目录

基础篇 第一章 穴位埋线美容学绪论  第一节 穴位埋线疗法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穴位埋线疗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穴位埋线美容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美容术发展历史 第二章 美容学的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美容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第二节 脏象学说与美容  第三节 皮肤与内脏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四节 颜面与经络问的联络  第五节 损容病因病理学研究  第六节 河图洛书学说与美容 第三章 现代美容学简介  第一节 美容与皮肤生理功能的关系  第二节 内环境紊乱与面部皮肤的关系  第三节 营养对美容的作用  第四节 现代美容技术简介 技能篇 第一章 穴位埋线美容技术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穴位埋线穴位埋线美容的基本T具  第二节 穴位埋线操作步骤  第三节 介绍其他埋线方法  第四节 穴位埋线美容疗法的常见反应和治疗作用  第五节 穴位埋线美容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穴位埋线美容疗法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  第七节 埋线禁忌 第二章 损容性疾病的中医辨证  第一节 脏腑气血津液辨证在损容性疾病中的应用  第二节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辅助疾病诊断和埋线选穴  第三节 穴位埋线常用腧穴及配穴原则  第四节 穴位埋线美容疗法的作用  第五节 中医美容辅助治疗 临床篇 第一章 头面损容性疾病  第一节 痤疮  第二节 酒糟鼻  第三节 颜面再发性皮炎  第四节 激素依赖性皮炎  第五节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  第六节 黄褐斑  第七节 面部黑变病  第八节 雀斑  第九节 面部黑痣  第十节 皱纹  第十一节 斑秃  第十二节 白发  第十三节 面肌痉挛  第十四节 面瘫  第十五节 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  第十六节 口角炎 第二章 损美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脂溢性皮炎  第二节 神经性皮炎  第三节 扁平疣  第四节 湿疹  第五节 白癜风  第六节 皮肤瘙痒症  第七节 荨麻疹 第三章 影响形体健康的损美性疾病  第一节 肥胖  第二节 消瘦  第三节 腰椎问盘突出症  第四节 腰肌劳损  第五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六节 坐骨神经痛  第七节 高血压  第八节 高脂血症  第九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十节 亚健康状态  第十一节 失眠  第十二节 便秘  第十三节 过敏性哮喘  第十四节 神经性头痛  第十五节 神经精神遗尿症  第十六节 口臭  第十七节 狐臭 第四章 妇科疾病  第一节 月经先期  第二节 月经后期  第三节 月经先后不定期  第四节 月经过多  第五节 月经过少  第六节 痛经  第七节 闭经  第八节 崩漏  第九节 多囊卵巢综合症  第十节 更年期综合征  第十一节 乳腺增生  第十二节 子宫肌瘤 第五章 影响美容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第一节 焦虑症  第二节 神经衰弱症  第三节 抑郁性神经症  第四节 疑病症  第五节 强迫症附:论述养生长寿的文献资料和养生美容方剂摘要任晓艳穴位埋线发展大事记后记

章节摘录

  基础篇  第一章 穴位埋线美容学绪论  第一节 穴位埋线疗法的发展概况  针灸疗法源起于远古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就会用砭石治病,他们利用砭石和草木刺等小工具叩击身体,刺激皮肤,减轻病痛。随着人类技术能力的发展,人们进一步改善了针具,出现石针、骨针、竹针、陶针,最后发展成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具发展为今天的不锈钢针三棱针、皮肤针(梅花针)等,以及衍化为穴位刺激疗法的多种效应和方法,如电针、水针、火针、耳针、面针、割治、穴位注射、磁疗等,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针灸速效治疗仪、哈磁五行针等各种经络穴位治疗仪器。这些方法的共同目的,均利用对穴位施以疏通,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从而消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诊疗实践发现,单纯地采用一般针刺方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或者有疗效但不能巩固和持久,而延长穴位刺激的时间,可以巩固疗效,于是出现了“留针”的方法,留针正是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将针留置于穴位之内,谓之“留针”。这一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终始》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问日而复刺之。”《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古人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多采用留针之法。留针时间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一般病证,针下得气后需留置15~20分钟,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做间歇运针。有些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三叉神经痛、痛经等,可留针达数小时或一天至数天。基于留针后来又演变出埋针,用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留针治疗保持并加强了针灸的持续作用,静中有动,动静互涵,留针同针刺手法一样能起到补泻的作用。此外,留针尚有留针以行补泻和以催气、候气的作用。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刺壮士真骨者,宜深而留针,多益其数也。”对体质强壮之人,通过留针可以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达到施泻的目的,加强治疗效果。许多患者,在临床上都是通过留针而使针感加强的。  由于针具及消毒手段的落后,这种方法在后2000多年的医学文献中鲜有记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穴位埋线与美容 PDF格式下载



内容真的是空洞, 本来买来想学习一下穴位埋线减肥, 介绍她的穴位埋线减肥方法的章节还没有作者介绍其它减肥方法的章节多, 我晕死了, 不知道作者是保守不肯说, 还是不会.或是想招学员,交了培训费再说.
一句话,此书不值得花钱买.


书的内容较新,技术先进。印刷纸张有点反光,看着有些不舒服。


还不错,有实用价值.


内容有些空洞,临床操作描述不清。太简单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