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史记解读

白玉林,等 编 华龄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华龄  

作者:

白玉林,等 编  

页数:

236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的历史记载从先秦时代萌芽、发展,此后历代不绝,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国家,“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历史记录逐渐发展。西周共和(前841)开始,我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春秋以后,不仅周王朝有史官史书,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史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相继问世。《春秋》一字褒贬,寓意深刻,对后来的史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的出现,无论从史学意识、史学目的、史学编纂,还是史学规模、史学语言等,都是对先秦史学的一次系统总结,同时又开辟了史学的新道路,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后来的史学,基本都是沿着司马迁开创的史学道路继续前进,所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形式的不断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司马迁曾指出历史的“自镜”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视历史著作的认识作用,曾提出著名的“三镜”说法:“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在认识历史的同时,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从自己民族的早期经典中寻找可依靠的东西,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故而史籍中记载的先民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价值原则就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凭借。  历史具有劝善惩恶的榜样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篇》论述历史的作用时说:“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善恶、美丑,无疑成为后人的警示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民族人性的精华所在。这是一种根植于现实人生社会、却又超越一般生命意义的道义精神。  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李大钊说:“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地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历史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智者。  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更显深远而重大。我们要从史籍中汲取精华,构建和谐社会。“修己以敬”,实现个人身心和谐;“亲亲”,实现家庭和谐;“仁者爱人”,实现群体和谐;“天下为公”,实现社会和谐;“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阅读史书,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尽管有时出现曲折乃至于暂时的分裂,但它的总趋势是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尽管有时有外敌入侵,但志士仁人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经历了许多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有正史、杂史、野史等,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如何去读史书?我们认为首先读正史,从纪传体入手。它们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和主流,可以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认识古今之变的基本规律。第二,读史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的觉醒和提高、精神的陶冶和升华。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三,读史要有史学意识。我们应把它们放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以历史的眼光去挖掘历史典籍的思想意义,去认识历史典籍的作用和价值。第四,读史要有现代意识。历史已经过去,成为一种传统,但它并没有凝固,而是一个继续流淌着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对今天和未来发生重要作用。读史就是要立足现实,审视历史,继承优秀的传统,以史为鉴,为今天的现实服务,把握好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开卷有益,我们都能从丰富的历史典籍中得到教益,得到启迪。  本丛书首先从“二十五史”入手,因为它们是中国历史著作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直接记录。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坐观千年风云之变幻,笑谈古今世事之沉浮!  编者

内容概要

  《史记》最初称“太史公书”,后或称“太史公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东汉桓、灵之际始,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7年。其父司马谈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临终前嘱咐儿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学习刻苦,后来跟随西汉两位著名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古今文学兼收并蓄。司马迁二十岁起,游遍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很好的准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将司马迂处以腐刑。三年后被赦出狱,继续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基本上完成了《史记》的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叙述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地理、天文、医学、水利等各个方面,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游侠刺客,各种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现在通行的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史记》中有“褚先生日”部分,据说是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的。  《史记》不是单纯地记载历史,它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借历史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因此,《史记》在许多地方表现了进步的独特的思想,是具有深刻思想的历史巨著。同时,司马迁记载历史,尤其是刻画历史人物时,运用了文学的手法,人物形象传神,语言生动活泼,并且充满了作者的感情。因此,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矗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不朽的魅力。

作者简介

  张新科,男,陕西眉县人,生于1959年8月。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3年9月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于1986年7月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7月晋升讲师,1992年9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4年6月增列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9月起在陕西师范大学师从霍松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晋升为教授。2001年3月增列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2003年至2006年到四川大学师从项楚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1.颛顼帝有哪些传说?2.大禹治水是怎么回事?3.伊尹负鼎是怎么回事?4.纣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5.酒池肉林是怎么回事?6.比干为什么被剖心?7.风鸣岐山有何意义?8.武王为什么要伐纣?9.褒姒诞生有什么传说?10.烽火戏诸侯是怎么回事?春秋战国时期11.阖庐是怎样登上王位的?12.楚平王为什么要杀伍奢父子?13.伍子胥报仇是怎么回事?14.管鲍之交为什么成为千古佳话?15.“风马牛不相及”一语是怎么来的?16.齐懿公为什么被臣下所杀?17.崔杼为什么要弑齐庄公?18.陈完奔齐是怎么回事?19.田单是怎样用火牛攻破燕军的?20.孙庞斗智是怎么回事?21.鲁隐公为什么被杀?22.燕太子丹为什么要派人刺杀秦王?23.公孙疆亡曹之梦是怎么回事?24.卫宣公为什么要废杀太子仅?25.太子申生为什么要自杀?26.重耳出亡有哪些故事?27.晋灵公到底是被谁杀死的?28.商臣为何要弑楚成王?29.楚平王即位有什么神奇传说?30.楚怀王是怎样客死秦国的?31.屈原为什么要作《离骚》?32.屈原为什么要投汨罗江而死?33.卧薪尝胆一语说的是什么事?34.朱公千金救子是怎么回事?35.郑穆公诞生有何神奇传说?36.子产是怎样一位卿相?37.赵氏孤儿说的是什么事?38.赵简子为何要立毋卹为太子?39.赵武灵王为什么最终饿死在沙丘宫?40.触龙说赵太后是怎么回事?41.蔺相如完壁归赵是怎么回事?42.为什么李牧被称为良将?43.西门豹是怎样治理邺县的?44.吴起吮疽是怎么回事?45.庄子是怎样一个人?46.孔子为什么被司马迁列入世家?47.为什么说子路好勇?48.子贡游说是怎么回事?49.有若似孔子是怎么回事?50.孟子困于齐梁是怎么回事?51.荀卿是怎样一个人?52.战国四公子指谁?53.孟尝君相齐是怎么回事?54.冯谖为什么要弹剑而歌?55.狡兔三窟讲的是什么事?56.平原君杀美谢客是怎么回事?57.毛遂自荐是怎么回事?58.窃符救赵是怎么回事?59.春申君为李园所杀是怎么回事?60.豫让刺赵襄子是怎么回事?61.聂政刺侠累是怎么回事?62.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63.荆轲借头樊於期是怎么回事?64.易水悲歌讲的是什么事?65.秦、晋殽之战是怎么回事?66.公孙鞅为什么要逃往秦国?67.商鞅为什么被车裂而死?68.韩非是怎样被害的?69.苏秦是怎样激怒张仪的?70.甘茂是怎样的一个人?71.张仪是如何离间齐楚关系的?72.陈轸是如何施展“庄子刺虎”之计的?73.公孙衍是怎样相魏败秦的?74.白起为什么被称为“人屠”?75.王翦是怎样的一位将领?76.范睢是怎样被拜为秦相的?77.奇货可居一语是怎么来的?78.赢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吗?79.吕不韦是怎样成为秦之丞相的?80.吕不韦为什么被迫饮鸩而死?81.秦是什么时候灭掉六国的?秦代82.秦王赢政是什么时候称为“始皇帝”的?83.秦始皇即位时国家政局是怎么样的?84.尉缭是一个怎样的人?85.李斯对秦国有哪些贡献?86.司马迁是怎样评价李斯的?87.蒙恬一家为什么受秦始皇尊宠?88.蒙恬为什么会吞药自杀?89.焚书坑儒是怎么回事?90.秦始皇是什么时候去世的?91.胡亥是怎样继承帝位的?92.秦二世是怎样被迫自杀的?93.子婴是怎样杀掉赵高的?94.秦王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95.秦始皇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96.司马迁为什么把陈胜列在“世家”之中?97.秦为什么要修筑长城?98.长城到底有多长?99.阿房宫是怎样建成的?100.秦始皇陵中到底有些什么?西汉(高祖-武帝)101.项梁、项羽起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02.巨鹿之战是怎么回事?103.鸿门宴是怎么回事?104.项羽最终为什么会失败?105.霸王别姬是怎样回事?106.刘邦年轻时有哪些神奇传说?107.刘邦是怎么被立为沛公的?108.暗渡陈仓是怎么回事?109.刘邦是在什么背景下被推上皇帝宝座的?110.刘邦总结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111.刘邦死后,吕后为什么不立即发丧?112.刘邦在位共有多少年?113.楚汉战争前后共有多少年?114.张耳、陈余为刎颈之交,后来为什么反目为仇?115.胯下之辱说的是怎么一回事?116.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怎么回事?117.韩信为什么要背水一战?118.韩信是怎样被擒、被斩的?119.萧何是怎样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忌的?120.张良“发八难”是怎么回事?121.张良为什么要功成身退?122.陈平为什么弃楚归汉?123.陈平是如何运用反问计离间项羽与臣下关系的?124.魏豹为什么要反叛刘邦?125.功臣彭越为什么被刘邦杀掉?126.英布为什么被刘邦所杀?127.韩王信为什么弃汉奔胡?128.卢绾与刘邦亲如兄弟,为什么最后要反叛?129.郦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30.夏侯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31.灌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32.娄敬为什么改称刘敬?刘敬有哪些奇策?133.一诺千金是怎么回事?134.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楚之际时代变化的?135.高祖刘邦分封了哪些诸侯王?136.高祖功臣共有多少人被封侯?137.孝惠帝在位多少年?138.吕氏势力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139.吕后是怎样培植吕氏势力的?140.女人封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41.燕王刘泽是怎样被封为王的?142.司马迁是如何看待吕后执政时期历史的?143.孝文帝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推上帝位的?144.文帝废除收孥相坐律令有何意义?145.缇萦救父是怎么回事?146.孝文帝为什么被称为仁义之君?147.贾谊为什么遭贬?怎样看待贾谊的怀才不遇?148.后代诗文中为什么常常以冯唐作为“不遇”的典型?149.窦皇后认亲是怎么回事?150.孝景帝是怎样的国君?151.申屠嘉是怎样成为丞相的?152.晁错为朝廷尽忠,为什么却被身斩东市?153.吴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154.王是怎样立为景帝皇后的?155.窦太后为什么一心想让梁孝王做景帝的继承人?156.景帝十四子,除武帝外,其余十三子各封为什么王?157.景帝在位多少年?158.武帝在位多少年?159.武帝时代为什么被称为鼎盛时代?160.武帝寻姐是怎样回事?161.钩弋夫人为何被汉武帝处死?162.卫绾为什么能被拜为丞相?163.魏其侯、武安侯及灌夫之间的矛盾斗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164.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为什么却不能封侯?165.司马迁是怎样评价李广的?166.冒顿单于是怎么强大起来的?167.卫青是怎样成为大将军的?168.霍去病有哪些战功?169.公孙弘如何由布衣而成为丞相?170.南越归汉有何意义?171.朝鲜降汉说明什么?172.西南夷是怎样开通的?173.司马相如为什么创作《子虚赋》?174.司马相如临终前遗书《封禅文》有何意义?175.淮南王刘安为什么反叛朝廷?176.衡山王刘赐叛汉,结局如何?177.庄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78.汲黯为什么被武帝称为“社稷之臣”?179.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是怎么回事?180.酷吏张汤为什么落了个自杀的结局?181.张骞通西域是怎么回事?182.汉武帝为什么要征伐大宛?183.汉武帝为什么宠爱韩嫣?184.李延年为什么受到武帝的宠幸?185.司马季主是什么身份的人?186.司马迁的家世是怎样的?187.司马谈临终前对司马迁有何遗愿?188.《春秋》对《史记》有何影响?189.“李陵之祸”是怎么回事?它对《史记》创作有何影响?190.《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何地位?191.《史记》书名是从什么时候正式称呼的?192.中国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号纪元?193.西汉时期有哪些文学家?

章节摘录

  2.大禹治水是怎么回事?  洪水,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一直就是威胁我国古代人们生存的一大忧患。早在传说时代,就产生了一些以治理水患而著名的历史人物。《论语摘辅象》就称:伏羲有六大佐臣,其中“仲起为海陆,阳侯为江海”,这应该就是最早的水官了。后来,又有共工氏的儿子后土也以治水闻名,传说他“能平九州”。  虽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大力整治,但是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欠当,洪水忧患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尧舜之时洪水更加泛滥,民不聊生,历史的责任落在了禹的肩上。禹是舜帝的臣子,鲧的儿子。鲧曾经受命治理洪水,他采取堵塞的办法治水,经营了九年都没有成功,结果被舜杀死在羽山。大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  神话传说中,大禹娶了贤惠的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只有四天就奔赴治水一线。洪兴祖补注引《淮南子》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山势险峻的辗(huan)辕山(今河南偃师东南)阻挡了洪水的流通,大禹想打通它,好让洪水通过。当时涂山女已身怀有孕,大禹便要她先回去,并且说:“这项工作任务艰巨,但我还是要坚决干下去。我在山崖上挂一面鼓,听见鼓声你就给我送饭来。”等妻子回去以后,大禹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黑熊,开始拱那座山。顿时岩石崩倒,尘土飞扬。有几块飞溅的石头恰好击中那面鼓,涂山女听到后马上过来送饭。到场一看,发现自己心爱的丈夫原来是一只熊,她无法接受眼前的一切,转身就跑。大禹想给她解释清楚,紧随其后追赶。慌忙中,涂山女化做了一块石头。失去了妻子,大禹非常伤心,便向石头大叫道:“还我儿子来。”石头便向北方破裂开,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启”。“启”就是裂开的意思。  《史记》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叙说了禹的丰功伟绩:他舍家为国,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而不入,连新生的儿子也无暇照顾。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的继承人。  3.伊尹负鼎是怎么回事?  商汤之所以能够取得灭夏的胜利,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在于他知人善用,广纳贤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他不计门第出身,任人唯贤。伊尹负鼎的典故就是一段关于商汤选用人才的历史佳话。尹,古代百官的泛称,有时也用以称固定官署的长官。商朝和西周时,天子的辅弼之臣多称尹。  商代的伊尹,名叫阿衡,非常有才干,但一直未能找到用武之地。他一心想见汤,却始终没有机会。为了能够接近汤,他就带着饭锅和砧板等炊具,去做了汤的妻子有莘氏的陪嫁奴隶。由于他擅长烹饪,汤特别喜欢吃他烧的菜,这样就有机会以烹调之道为比喻向商汤讲述治国之道。商汤见其言之有理,于是就重用他为相。后来伊尹精心辅佐商汤,帮助他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伊尹本来是一个有才德却不愿做官的隐士。商汤得知以后就派人去聘迎他,而伊尹却一直推辞。但是商汤并未放弃努力,先后五次派人登门去请伊尹。伊尹最终被商汤的恳切所打动,答应前来归从。他第一次见到商汤的时候,就向他讲叙了远古帝王和三皇、五帝、夏禹的事迹,从前代圣明君主的所做所为中归结出治国之道。商汤深受启发,于是就重用了他。  今天看来,这两种说法在事情的具体经过上虽然有别,前者是贤才主动访明主,后者是明主主动求贤才,但其实这种区别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反映了商汤礼贤下士的品质。  4.纣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纣王是商代最末的君主。帝乙之子,名受,号帝辛,史称纣王。他曾经平定东夷,对于推动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纣王生活糜烂,穷奢极欲。他沉湎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尤其是宠爱妲(da)己,唯妲己之言是从,不纳忠言,傲慢群臣。他的智慧足以拒绝大臣们的劝谏,言语足以文过饰非,力气足以搏击猛兽。他凭着才能在大臣们面前炫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以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不顾民生疾苦,加重赋税,用以充实自己的钱库鹿台和粮库巨桥。他的宫室里装满了从各地收集来的狗马和各种新奇的玩物。他还大兴土木,扩建园林楼台。为了压制百姓怨恨和诸侯反叛,纣王还施行严刑酷法,其中就有极其残忍的炮烙之刑:用一根铜柱在炭火上面烧烤,逼迫犯人赤脚在上面行走,犯人不堪忍受痛苦,往往跌人炭火中被活活烧死。群臣虽然不满纣王的所作所为,可是大都敢怒而不敢言。纣王听不得半点逆耳的忠言,就连敢于直谏的忠臣比干也被其残忍地剖腹观心。纣王的残暴不仁,引起了诸侯和百姓的强烈不满。  后来,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牧野之战,纣军倒戈,纣王彻底失败,他穿着饰满宝玉的衣服,自焚于鹿台宝库。  纣王的凄惨结局缘于他的昏庸无道、暴敛重刑-,其所作所为导致众叛亲离,自取灭亡。商纣王是继夏桀之后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个暴君的代名词,对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起着极大的警示作用。  5.酒池肉林是怎么回事?  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暴虐不仁,想尽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大兴土木,修建楼台园林;加重赋税,充实府库;制作靡靡之音;收罗天下美女、狗马和各种玩物,不胜枚举。而酒池肉林作为对纣王腐朽生活方式的深刻描叙,成为了后人用以形容商纣王穷奢极欲的常用典故之一。  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享乐之中。他召来了乐队和大批舞女,聚集在沙丘,以酒作为池水,把肉悬挂起来作为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相互追逐,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但后来这一成语的意义有所引申,也可用来形容酒肉之多,财富之盛。《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接见西域来使,“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显然在于展示国势之强盛。这里“酒池肉林”自然已无贬义。   ……


编辑推荐

  《史记解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史记解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